mw/mn分子量分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碩士班 陳世銘所指導 巫婷婷的 某區域教學醫院治療慢性C型肝炎之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 DAAs) 之藥品使用療效評估 (2020),提出mw/mn分子量分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慢性C型肝炎、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藥物交互作用、副作用。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枓工程系 王振乾所指導 張尹慈的 製備聚己內酯-聚氨酯發泡體材料及其性質分析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聚己內酯、可降解性、隔熱、聚氨酯發泡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mw/mn分子量分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w/mn分子量分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某區域教學醫院治療慢性C型肝炎之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 DAAs) 之藥品使用療效評估

為了解決mw/mn分子量分布的問題,作者巫婷婷 這樣論述:

背景:過去在台灣主要以長效型干擾素 (pegylated interferon) 合併雷巴威林(ribavirin)治療慢性C型肝炎,隨著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的發展,已取代干擾素成為C型肝炎的治療首選。台灣於 2017 年1月開始有條件的開放健保給付,但目前仍為高價藥品,而且交互作用繁多,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某區域教學醫院的處方分析進一步探討這些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目的: 評估臨床上治療C型肝炎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的療效,交互作用及用藥安全性,以提供醫師作更好的臨床決策及照護參考。方法:本研究為病歷回溯性研究,利

用某區域教學醫院資料庫篩選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之間使用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之C肝門診患者處方,針對藥物療效與潛在藥品交互作用(Potential Drug-Drug Interaction, PDDI)及實際副作用(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發生率進行資料分析。藥物交互作用係依據Liverpool HEP Interactions 及 Micromedex藥物交互作用等工具進行分析。研究結果: 研究分析共納入217例患者(平均年齡62.67 ± 12.09歲),其中53.92%為男性。基因型1b是主要基因型(53.92%),其次是基因型第2

型(25.34%)。 整體治療成功率SVR12為97.23%。經羅吉斯迴歸結果顯示早期肝硬化患者([OR]:10.86,95%信賴區間:2.14-55.02,p < 0.01)和較高的Charlson 共病症指數評分([aOR]:2.03,95%信賴區間:1.07-3.84,p < 0.05)更有可能導致治療失敗。在這項研究中,分析病患用藥後顯示並無DDI禁忌使用的結果,這表明當與其他療法聯合使用時,這七種DAAs是安全的。在治療期間有68名(31.34%)患者有藥物副作用發生。最常見的ADRs是皮膚搔癢(10.14%),其次是腹部不適(5.07%)和疲勞(5.07%)。 另外,羅吉斯迴歸分析

顯示,美沙冬 (methadone) 使用者發生ADRs的可能性較低([aOR]:0.13,95%信賴區間:0.03-0.60,p < 0.05)。結論: 整體來說,這項病歷回溯研究結果顯示,DAAs對於研究收納之217名病患的整體SVR12可達97.23%,與其他國家的許多臨床試驗及真實世界數據結果相當。且在治療前經由藥師介入整合病患用藥處方,減少使用藥物,能提升病患整體用藥之安全性。總之,DAAs對於治療台灣C型肝炎患者是高度有效和安全的。

製備聚己內酯-聚氨酯發泡體材料及其性質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mw/mn分子量分布的問題,作者張尹慈 這樣論述:

本研究先以辛酸亞錫為催化劑與己內酯(Caprolactone, CL)進行開環反應,合成具降解性質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 PCL);再將PCL導入水、1,4丁二醇與異氰酸酯混合溶液中,製備出具降解性聚己內酯-聚氨酯發泡體(PCL-PU)。首先由FTIR與1H-NMR光譜鑑定PCL的結構為兩端具有-OH醇基的寡聚物,PCL分子量為7,600。製備的PCL-PU發泡體由TGA分析結果得知,添加PCL之PCL-PU發泡體的熱穩定性大幅提升。5%重量損失溫度(Td5)隨PCL添加量增加,由214 ℃ 提升至286 ℃,與市售隔熱產品熱性質相當。當加入Fumed silica至P

CL-PU發泡體時,其泡孔尺寸由146 µm縮小至88 µm;若添加TEOS至PCL-PU發泡體時,可增加溶體強度,使泡孔閉孔率提升至72.1%;另控制發泡前驅體在50℃前處理,所形成的泡孔孔徑達83µm,閉孔率77.8%且熱傳導係數降低至0.0230W/mK。在降解性質方面,本研究採用ASTM D3137標準水解試驗程序,在90℃及鹼性(pH = 12)環境下,進行PCL-PU水解90天的測試。添加PCL之PCL-PU發泡體於90天的降解環境下,發泡體重量損失達70.8%;另由SEM觀察水解後泡孔已被破壞成不規則狀;而未添加PCL之PCL-PU發泡體重量損失僅有41.1%,SEM觀察泡孔幾乎

沒有變化。另一方面,利用熱降解回收PCL產物經1H NMR光譜分析顯示,PCL回收物的回收率可達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