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影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mri影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cTopol寫的 AI 醫療 DEEP MEDICINE 和王徐燦的 膝關節疾病診療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3T MRI磁振造影儀也說明: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透過射頻能量之激發與接受,觀察物體內質子所產生之 ... 1 MRI為非侵入性、無傷害之影像診斷系統,無輻射與放射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旗標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 彭旭霞所指導 賴志慶的 前列腺癌核磁共振影像的直方圖分析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 (2021),提出mri影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前列腺癌、直方圖分析、核磁共振影像、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影像分割、動態對比增強影像、多參數核磁共振影像、擴散加權影像、T2加權影像。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應用數學系 陳宏銘所指導 劉亦軒的 機器學習分辨失智症患者的腦部MRI (2021),提出因為有 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失智症、阿茲海默症、MRI的重點而找出了 mri影像的解答。

最後網站磁共振成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MRI 被廣泛運用在運動相關傷害的診斷上,對近骨骼和骨骼周圍的軟組織,包括韌帶與肌肉,可呈現清晰影像,因此在脊椎及關節問題上,是極具敏感的檢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ri影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I 醫療 DEEP MEDICINE

為了解決mri影像的問題,作者EricTopol 這樣論述:

  AI 醫療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讓世界級名醫帶你進入 AI 醫療現場。      本書深入發掘 AI 醫療應用亮點:   【 AI 觀察掃描影像的威力】     ★ AI 能觀察出醫療掃描影像中潛藏的細微資訊,看到許多人眼無法觀察到的紋理特徵,例如預測出在某些腦癌中的染色體 1p/19q 聯合缺失之基因組異常,或是找出病患是否有與大腸癌密切關聯的 KRAS 基因突變,做到真正個別化的監測!一年甚至能夠判讀數十億張醫療掃描影像,數量驚人!     ★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 6 層卷積神經網路,對來自 460 名病患的肝臟腫塊電腦斷層進行分類,所得結

果與真實值相比,整體準確性高達 84%!     ★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 (Radboud University) 發現深度神經網路在經過 1,400 多張乳房 X 光影像的訓練後,能夠判讀出與 23 位放射科醫師相同的結果!     ★ 使用 AI 就能從視網膜圖像準確診斷出各種眼疾:在分析及診斷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部病變等 50 多種眼科疾病、進行緊急轉診方面,深度學習演算法協助自動化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判讀的準確率,已達到專業視網膜專科醫師的判斷水平。從視網膜影像還能預測病患的年齡、性別、血壓、吸菸狀況、糖尿病控制及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協助診斷「早產兒視網膜

病變」與「先天性白內 障」,改善兒童視力!     【 AI 辨識病理切片的潛力】     ★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全切片影像開發了一款機器學習演算法來預測肺癌病患的存活率 (survival rate),準確率優於目前病理學實務上所使用的腫瘤分級 (grade) 與分期 (stage)。     ★ 紐約大學研究人員對病理學切片進行的研究則顯示,演算法在診斷肺癌亞型 (subtype) 時,可得到非常優異的準確率 (AUC = 0.97),這項研究證明了機器演算法有能力看出人類不易辨別的模式。     【企業界爭相切入 AI 醫療應用】     ★

許多公司也都已著手發展醫學影像的深度學習,包括Arterys 專攻心臟 MRI 影像分析、Viz.ai 利用頭部電腦斷層深度學習診斷中風症狀,還會即時發訊息通知臨床醫師、Imagen 以機器分析骨骼影像的技術等。Enlitic 的自動檢測處理則不僅能夠精確診斷骨折,當骨折的範圍只佔了 X 光影像中的 0.01% 時,還能夠明確點出微骨折的位置!     ★ Arterys 公司有一套已獲美國FDA批准的演算法稱為 Deep Ventricle,可快速分析心臟血流,將原本需花費一個小時抽血並手動測量的工作,縮短成一次只需要花費15秒的掃描。     【 AI 提升醫院急診室、手

術室及加護病房的運作效率】     ★ 利用近16萬名病患的電子健康紀錄訓練完18層的深度神經網路之後,能針對4萬份病歷預測出死亡時間,而且準確率相當高。此外,深度神經網路還能預測:住院日數、緊急臨時再入院(unexpected hospital readmission)以及最終的出院診斷。     ★ 史丹佛大學利用深度學習和機器視覺量化醫師的手部衛生狀況以杜絕院內感染,準確率超過95%。     ★ 加護病房也能倚靠機器視覺幫助使用機械式呼吸輔助(mechanical ventilation)的病患脫離呼吸器:透過病患的監控影像,便能協助確定目前移除病患的呼吸器是否

有風險,也能掌握其他生命徵象未列入的參數,藉此減輕護理師檢測的負擔。     ★ 在美國許多醫院已有機器人護理師助手 Tug 幫忙分送食物和藥物,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空出護理師的時間與雙手真正去照護病人、關心病人。     【 AI 打破迷思、顛覆傳統】     ★ 許多資訊都隱藏在所謂的正常範圍裡:以一名在過去 5 年內血紅素從 15.9 g/dl 穩定下降到 13.2 g/dl 的男性病患為例,其血紅素數量變化的起點和終點都落在正常範圍裡,因此這個變化絕對不會被檢驗報告標記出來,但是血紅素減少情形有可能是病患身上某種疾病的早期徵兆,比如隱性出血或癌症。在資料解讀上

,AI 能掌握更多豐富、細緻且連續的資料及解讀方式。這就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 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唯一標準其實並不符合每個人,AI 將能根據你的腸胃道菌種量身打造專屬個人的飲食建議!     ★ 癌症資訊最近還擴展到了活癌細胞分析,用微流控技術 (microfluidics) 從乳癌或攝護腺癌病患身上分離出活的癌細胞,接著用 AI 機器視覺進行評估,以預測術後風險,不同於以往的癌症檢驗依賴固定在福馬林中的死亡組織塊。     【 AI 結合無負擔的穿戴式裝置】     ★ 戴上智慧手錶,免抽血就能偵測血鉀濃度的變化,避免因心律不整而猝死!    

 ★ AI 能偵測出人類所感覺不到的細微變化,只要貼上類似 OK 繃的裝置,就可以偵測出「無症狀」心房震顫的病人,預防可能引發的中風!     美國著名心臟科權威醫師 Eric Topol 以自身就醫的經歷揭開序幕,帶我們一窺原來「即使身為醫師也未必能得到最佳的醫療診治!」直擊醫療現場的真實缺口,揭露出為何醫療場域迫切需要導入 AI? AI 醫療並非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AI 更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重塑醫病關係的新契機!   本書特色     ★ 為什麼你/妳需要讀這本書?     【如果你是醫師、醫療從業人員……】   為什麼醫療領域需要發展 AI?

  AI 真的有那麼神嗎?醫療領域發展 AI 又會遇到哪些瓶頸?   AI 醫療的最終願景將會帶給醫師及醫療相關從業人員哪些好處?   這些 AI 醫療變革都將影響整體醫療系統、醫療資源的支配運用,身為第一線從業人員的你/妳不可不知!     【如果你是「 AI 工程師」或「研發人員」……】   醫療資料暗藏什麼結構性問題?有哪些陷阱?   何時該篩選數據,何時又不該篩選?!   如果 AI 工程師能早一步知道,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     【如果你是「醫療」或「資訊科技」相關科系教授與學生……】   最新的一門跨領域整合性學科「AI 醫療資訊專業」

融合了 AI 科技與醫療知識,   隨著 AI 在醫療領域的崛起,「優秀醫生」的定義也將翻轉,醫學界訓練醫生的方式將發生哪些轉變?   醫學生若想掌握 AI 工具,首先應從哪些學科切入?   資訊科系學生若想進軍醫療工程領域,更該明白醫學資料獨有的特性!提早佈局自己的競爭力藍圖!     此外,本書旁徵博引近 700 篇參考文獻,歸納整理出 AI 醫療的相關研究內容重點。包含 AI 在全球各地醫療領域的實務應用,以及理論與實務究竟差距有多大,都將在書中具體呈現。   名人推薦     AI 先驅 - 李開復、李飛飛 強力推薦!     “人工智慧與人類

醫師結合的最佳展現將是一場醫師與病人互利的雙贏局面。Eric Topol 是一位對醫療保健和 AI 都有深刻瞭解的醫學權威。我強烈推薦這本書,並希望它能串聯起醫療從業者和 AI 研究員,幫助他們明白唯有同心協力、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實現健康長壽的共同夢想。”──李開復     “人工智慧應奠定在深厚的人性化基礎之上,而它的影響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只會不斷增加,不會減少。 這是一本有見地的讀物,用「以人為本」的嶄新視角出發,使人深刻地瞭解人工智慧結合醫學的驚人潛力。──李飛飛,ImageNet 創辦人,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 曾任職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Google Cloud 首席

科學家     “以敏銳洞察的眼光看待科技在醫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能發揮的作用……提出有力的論點說明醫學將在科技技術的輔助下走向更人性化與更關懷人的醫學,而非被科技凌駕之上。”──美國 Kirkus 書評

mri影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DIGI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12 AI 取代醫生了嗎?
02:00 AI 怎麼做到的?
03:06 AI 發展的核心要素
03:46 產業出題X人才解題
05:30 台灣 AI 技術的未來
06:31 我們的觀點
07:31 提問
07:49 掰比~別忘了訂閱!
00:00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榮總將推出全台首家「AI 門診」!600 倍高速診斷,準確率高達 80%:http://bit.ly/33yFQ5e
→ 台北榮總月底開辦AI門診:http://bit.ly/31p7xMq
→ 台北榮總月底開辦AI門診 各大醫院投入發展精準醫療:http://bit.ly/2pptjT4
→ 臺大AI-SWAS–智慧術後傷口追蹤系統成果發表:http://bit.ly/2MnqdIg
→ 台灣AI行動計畫—掌握契機,全面啟動產業AI化:https://2030.tw/2kinhBC
→ 科技部AI TAIWAN全球資訊網:http://bit.ly/2oEDPpF
→ 一文看完詳細的 AI 產業鏈!:http://bit.ly/33EZRr3
→ 機器是如何學習與進步?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與未來:http://bit.ly/32oZQar
→ 2017 AI應用大爆發!直擊50個AI現場新應用:http://bit.ly/35HTHID
→ 學測成績今公佈 全球AI熱該選那些科系領域?:http://bit.ly/35GBHhw
→ 健保利用AI揪異常 頭部電腦斷層竟4成與疾病無關:http://bit.ly/2OVBWzm
→ 【醫療影像AI實例:臺北榮總】AI只花30秒就能自動從數百張MRI影像找出腫瘤!準確率達95%:http://bit.ly/33GJo5Q
→ 「 AI妝容拆解 」完美複製雜誌模特兒彩妝,提升7億用戶顧客體驗與購買率:http://bit.ly/2oNB1Xa
→ 「玩美移動」要靠AR打造美妝界的臉書:http://bit.ly/35JHwL9
→ 台灣微軟、Google 與經濟部產官學合作,讓高中職生能扎根 AI,展現卓越學習力 | T客邦:http://bit.ly/2OXzgRR
→ 高中職生AI扎根活動 經部聯手Google微軟:http://bit.ly/2IZkSVr
→ 〈分析〉AI未來走向何處?由16625篇論文發現 深度學習正走向盡頭:http://bit.ly/2nTRgl9
→ 東ロボ君的啟示—人工智慧現況與人類教育反思:http://bit.ly/2nQBN5a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前列腺癌核磁共振影像的直方圖分析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

為了解決mri影像的問題,作者賴志慶 這樣論述:

隨著多參數核磁共振影像(mp-MRI)的發展,對於診斷前列腺癌的準確性有所提高,完整的mp-MRI影像包括T2加權影像(T2W)、擴散加權影像(DWI)、擴散係數影像(ADC)和動態對比增強影像(DCE-MRI)。在本論文中,首先利用直方圖參數來分析DCE-MRI影像中對比劑最大洗入斜率(MWS)和延遲洗出斜率(DPS)於攝護腺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區分能力。結果顯示,在攝護腺的過度區,變異係數唯一在MWS中可以區分腫瘤與正常組織的參數,而在DPS中有較多的參數可以區分腫瘤(如 平均值、偏度、10%、25%、50%、75%和90%)。攝護腺外圍區的部分,在MWS分析中,除了峰度和偏度外,其他直

方圖參數對於區分組織,都有顯著的差異。在DPS中有顯著差異的參數為標準差、四分位距、修正過半峰全寬,百分位數距(90%-10%)。在攝護腺的過度區與外圍區的MWS 和 DPS中,有不同的直方圖參數可以被用來區分腫瘤。最後本論文使用以SegNet為基礎的深度卷積神經網路模型來自動分割攝護腺過度區、外圍區和腫瘤的區域。本文中使用PROSTATEx的數據集中的影像來訓練模型,將三種不同序列的核磁共振影像,分別為T2W、DWI和ADC等三種影像,並將其結合為一張三通道(RGB)的影像,並在影像上圈選出三個區域的範圍,最後利用上述三種影像做不同排列的分組來放入模型訓練。結果發現,在T2W + DWI +

ADC影像組合表現出較好的分割效能,而在個別區域分割的相似係數分別為過度區(90.45%)、外圍區(70.04%)和腫瘤區(52.73%),使用深度卷積神經網路模型來診斷腫瘤以及分割區域是相當有潛力的。本文的結論為,對於DCE-MRI 時間強度曲線進行直方圖分析,可以用來區分 過度區與外圍區中的良性前列腺組織和腫瘤,並且深度卷積神經模型於影像序列分析中,用來輔助診斷腫瘤有相當大的潛力。

膝關節疾病診療學

為了解決mri影像的問題,作者王徐燦 這樣論述:

本書以膝關節外科常見疾病和膝關節鏡技術為主線,重點介紹了膝關節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等病變的臨床表現、診斷與處理措施,全面系統介紹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膝關節鏡微創外科基礎,尤其是膝關節韌帶和半月板損傷的修復與重建。 本書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符合臨床實際需要,適合骨科(關節)低年資醫生、實習生、研究生及全科醫師閱讀。 王徐燦,寧波市第四醫院,骨科主任 主任醫師,王徐燦,男,1974年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畢業于浙江大學,一直在寧波市第四醫院(象山縣人民醫院)骨科從事臨床工作。現為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擅長四肢、脊柱創傷的治療,特別是對運動損傷、關節微創手術治療方面,老年骨

質疏鬆疾病有著豐富的診治經驗。 第一章膝關節的胚胎發生與發育1 一、膝關節的組織發生和演進1 二、膝部的發生與異常4 三、膝部和小腿的發育與異常5 第二章膝關節的應用解剖9 第一節概述9 一、膝前面表面解剖9 二、膝後面表面解剖9 第二節構成膝關節的骨骼10 一、股骨下端10 二、脛骨上端10 三、髕骨11 第三節維持膝關節穩定的組織12 一、韌帶12 二、關節囊14 三、半月板14 四、肌肉及肌腱15 第四節膝關節的潤滑及散熱組織16 一、滑膜16 二、滑膜囊17 三、滑膜皺襞19 四、髕下脂肪墊20 第五節膝部的神經支配20 一、膝部皮神經的來源與分佈21 二、膝關節

支神經的來源與分佈21 第六節膝關節的運動力學22 一、股脛關節的運動22 二、髕股關節的運動23 三、作用於膝關節的力24 四、下肢的力線25 第三章膝關節的生物力學26 第一節膝關節生物力學基礎26 一、膝關節的解剖26 二、膝關節解剖特點29 三、膝關節的生物力學特點29 第二節步態分析34 一、步態分析的目的34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35 三、步行週期35 四、步行相關時空參數36 五、正常步態中軀幹和下肢關節的運動36 六、正常步行週期中的肌肉活動37 七、步態分析方法38 第三節異常步態44 一、分類44 二、常見異常步態44 三、常見異常步態的原因分析及表現47 第四章膝關節影

像學50 第一節膝關節X線檢查50 一、膝關節X線檢查概述50 二、膝關節的正常X線解剖53 三、膝部骨關節病變的基本X線影像學特徵56 四、膝關節骨折和骨折癒合過程中的X線影像60 五、膝關節退變的X線影像65 六、膝關節結核的X線表現67 七、膝部骨腫瘤X線特徵68 八、膝部造影72 第二節膝關節的CT掃描74 一、CT掃描在膝關節病損中的優勢74 二、CT掃描對膝部影像的欠缺75 三、CT掃描技術和圖像75 四、膝關節與骨小梁關係77 五、膝部的CT掃描77 第三節膝關節的MRI影像78 一、MRI的基本概念78 二、膝關節MRI的適應證和禁忌證80 三、膝關節MRI的掃描技術81 四、

膝關節MRI掃描影像信號表現81 五、MRI膝關節造影82 六、膝關節的MRI解剖影像82 七、膝部疾患的MRI影像84 第四節PET-CT(正電子發射電腦體層顯像)88 第五章膝關節臨床檢查90 一、膝關節力線(站立位)90 二、髕骨相關檢查(仰臥位)90 三、膝周壓痛點(仰臥位)92 四、膝關節活動度(仰臥位)93 五、內外側穩定性檢查(仰臥位)93 六、軸移試驗和反向軸移試驗(仰臥位)94 七、半月板檢查(仰臥位)95 八、前後抽屜試驗(仰臥位)98 九、Lachman試驗(仰臥位或坐位)99 十、大腿周徑差別(仰臥位)99 十一、繩肌緊張度和伸膝抗阻試驗(仰臥位)100 十二、股四頭

肌緊張度和屈膝抗阻檢查(俯臥位)100 第六章膝部手術顯露102 一、膝關節前內側顯露102 二、膝關節外側顯露102 三、膝關節後外側顯露103 四、膝關節內側顯露104 五、膝關節後側顯露105 第七章膝關節鏡技術106 第一節關節鏡外科概述106 第二節設備與器械107 一、關節鏡107 二、光源系統107 三、攝錄及監視系統107 四、關節鏡手工器械108 五、電動刨削、電切割及鐳射作業系統108 六、關節鏡手術的配套設施109 第三節關節鏡手術室環境與操作原則110 一、手術室環境110 二、操作技術與原則110 第四節關節鏡下膝關節正常與病理表現111 一、髕上囊111 二、髕

股關節112 三、內側溝113 四、內側間室114 五、髁間凹115 六、外側間室116 七、外側溝117 八、後內側間室和後外側間室117 第五節膝關節鏡手術麻醉與體位117 一、局部麻醉117 二、區域麻醉118 三、全身麻醉118 第六節膝關節鏡檢查指征119 一、膝關節損傷119 二、反復發作的關節積液119 三、不明原因的關節痛119 四、關節軟骨損傷120 五、膝關節骨關節炎120 六、關節內手術前評估病變和確定手術方案120 第七節膝關節鏡檢查術120 一、麻醉的選擇120 二、體位120 三、充盈和擴張120 四、膝關節鏡的入路及檢查順序121 第八節膝關節鏡手術適應證121

一、半月板修補的適應證121 二、前交叉韌帶重建的適應證122 三、後交叉韌帶重建的適應證122 四、滑膜切除的適應證123 第九節膝關節鏡手術入路123 一、關節鏡入路124 二、器械入路124 第十節膝關節鏡手術的併發症125 一、關節軟骨損傷125 二、神經損傷125 三、血管損傷125 四、韌帶損傷126 五、器械斷裂126 六、感染126 七、膝關節血腫126 八、滑膜瘺和滑膜疝126 九、深靜脈血栓126 第十一節膝關節鏡手術後的康復126 一、康復原則127 二、發展肌力的訓練方法127 三、增強關節活動範圍的練習(ROM練習)128 四、耐力訓練129 五、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1

29 六、術後的等長、等張收縮鍛煉及等動收縮鍛煉130 七、幾種常見關節鏡手術的術後康復130 第十二節半月板鏡下修補技術與方法132 一、半月板鏡下修補技術132 二、半月板鏡下手術的方法133 三、手術併發症135 第十三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操作技術135 一、移植物的切取135 二、移植物的處理136 三、隧道定位136 四、移植物的植入和固定137 第十四節後交叉韌帶重建操作技術137 一、移植物的切取137 二、移植物的處理137 三、隧道定位138 四、移植物的植入和固定138 第八章膝關節軟組織損傷139 第一節膝關節周圍損傷139 一、伸膝裝置肌腱炎(跳躍者膝)139 二、伸膝裝

置斷裂140 三、肌肉勞損和肌腱炎141 四、髂脛束綜合征142 五、腓腸豆綜合征143 六、外傷性髕前神經痛143 七、脂肪墊綜合征143 第二節膝關節韌帶損傷144 一、損傷機制144 二、病史145 三、查體145 四、影像學檢查148 五、初步治療148 六、確定性治療149 七、併發症150 第三節膝關節半月板損傷150 一、損傷機制151 二、查體151 三、影像學檢查152 四、合併損傷154 五、治療154 第四節剝脫性骨軟骨炎154 一、臨床表現155 二、影像學檢查155 三、治療155 第五節膝關節軟骨損傷155 一、查體156 二、治療156 第六節髕股關節功能障礙15

6 一、臨床表現156 二、影像學檢查157 三、治療157 第九章膝關節疼痛158 一、膝關節疼痛的病因158 二、膝部疼痛處理160 第十章膝關節疾患的基因治療162 一、基因治療概念162 二、膝關節疾病基因治療的臨床應用164 三、展望166 第十一章膝關節手術的麻醉選擇和相關問題168 一、麻醉術前評估168 二、麻醉方法選擇170 三、麻醉併發症及其防治171 第十二章膝部韌帶損傷174 一、膝部韌帶損傷概述174 二、韌帶損傷分類與診斷175 三、膝關節不穩定分類與診斷176 四、臨床體征的檢查方式177 五、膝內側副韌帶損傷178 第十三章膝關節脫位180 第一節概述

180 一、損傷機制180 二、查體181 三、影像學檢查181 四、合併損傷181 五、治療182 六、併發症182 第二節近側脛腓關節脫位183 一、損傷機制183 二、查體184 三、影像學檢查184 四、合併損傷184 五、治療184 六、併發症184 第三節髕骨脫位184 一、損傷機制185 二、查體185 三、影像學檢查185 四、合併損傷186 五、治療186 六、併發症186 第十四章膝部骨折187 第一節股骨遠端骨折187 一、損傷機制188 二、查體188 三、影像學檢查188 四、合併損傷189 五、治療189 六、併發症189 第二節脛骨近端骨折190 一、基本解剖1

90 二、分類190 三、脛骨平臺(脛骨髁)骨折190 四、脛骨棘骨折193 五、脛骨結節骨折194 六、脛骨髁下骨折195 七、脛骨骨骺骨折195 第三節腓骨近端骨折196 一、損傷機制196 二、查體196 三、影像學檢查197 四、合併損傷197 五、治療197 六、併發症197 第十五章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和創傷性膝關節血腫198 一、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198 二、創傷性膝關節血腫199 第十六章半月板損傷201 一、概述201 二、半月板解剖201 三、半月板的生物力學202 四、臨床表現202 五、病因學202 六、診斷203 七、治療204 第十七章膝部血管、神經損傷和脂肪栓

塞208 一、血管損傷208 二、膝部神經損傷211 三、動脈擠壓綜合征212 四、脂肪栓塞綜合征213 第十八章骨筋膜間室綜合征217 一、大腿骨筋膜室綜合征217 二、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218 第十九章伸膝裝置損傷221 一、股四頭肌損傷221 二、髕韌帶脛骨結節撕脫骨折222 三、骨化性肌炎222 第二十章膝部異物和膝關節骨缺血壞死224 第一節膝部異物224 一、原因224 二、異物的處理224 第二節膝關節骨缺血壞死225 一、自發性膝關節骨缺血壞死225 二、繼發性膝部骨缺血壞死227 三、關節鏡手術後膝關節骨缺血壞死228 四、膝部骨缺血壞死的鑒別診斷228 五、治療228

六、預後229 第二十一章膝部骨關節炎230 一、病因與分類230 二、臨床表現230 三、診斷231 四、治療232 第二十二章髕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235 一、病因235 二、症狀和體征235 三、影像學改變236 四、治療236 第二十三章類風濕關節炎237 一、病因237 二、病理238 三、臨床表現239 四、併發症240 五、實驗室檢查240 六、X線片表現241 七、診斷241 八、鑒別診斷242 九、預後242 十、治療243 十一、青少年型類風濕關節炎245 第二十四章痛風性關節炎246 一、分類246 二、病因247 三、病理247 四、臨床表現248 五、併發症2

49 六、X線片表現249 七、診斷痛風的診斷依據249 八、鑒別診斷249 九、治療250 第二十五章血友病性膝關節炎252 一、分型252 二、實驗室檢查252 三、臨床表現252 四、病理生理253 五、放射學特徵253 六、治療253 第二十六章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255 一、病因255 二、病理255 三、臨床表現256 四、影像學表現256 五、診斷257 六、鑒別診斷257 七、治療257 第二十七章膝關節滑膜炎258 一、臨床表現258 二、X線片表現258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258 四、治療258 第二十八章膝關節內遊離體259 一、剝脫性骨軟骨炎259 二、滑膜

軟骨瘤病260 第二十九章剝脫性骨軟骨炎263 一、病因263 二、病理263 三、臨床表現264 四、影像學表現264 五、治療264 第三十章膝關節滑膜骨軟骨瘤病265 一、概述265 二、病理265 三、臨床表現265 四、影像學表現265 五、鑒別診斷266 六、治療266 第三十一章滑液囊炎和膕窩囊腫267 一、膝關節周圍滑液囊267 二、窩及其內容268 三、窩囊腫268 第三十二章髕下脂肪墊肥大271 一、解剖271 二、損傷機制271 三、診斷271 四、治療272 第三十三章膝關節結核273 一、流行病學273 二、病因及機制273 三、臨床表現273 四、影像學檢

查274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275 六、治療276 七、預後277 第三十四章膝部化膿性感染和膝關節梅毒278 第一節膝部化膿性感染278 一、病因278 二、病理278 三、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279 四、診斷279 五、鑒別診斷280 六、治療280 七、預後281 第二節膝關節梅毒281 第三十五章膝內翻與膝外翻287 一、膝外翻287 二、膝內翻289 第三十六章髕骨疾患292 第一節髕骨不穩定292 一、病因292 二、病機292 三、症狀293 四、體征293 五、檢查294 六、非手術治療296 七、手術治療297 第二節髕骨骨折298 一、髕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學特點29

9 二、髕骨骨折的分型299 三、髕骨骨折的治療方法299 四、展望305 第三十七章盤狀半月板306 一、盤狀半月板的分型與損傷綴別306 二、盤狀半月板的臨床表現307 三、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診斷307 四、盤狀半月板損傷治療308 五、盤狀半月板術後康復309 第三十八章膝部腫瘤310 第一節窩囊腫310 一、診斷310 二、治療310 第二節半月板囊腫310 第三節其他腫瘤310 一、血管瘤310 二、脂肪瘤311 三、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311 四、滑膜軟骨瘤病311 第三十九章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312 第一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發展歷史312 第二節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313 一、全

膝關節置換術313 二、單髁置換314 第三節術前評估314 一、膝關節活動範圍314 二、下肢力線與畸形314 三、骨質缺損314 四、骨骼品質315 五、局部軟組織及血循環315 六、術前X線評估315 第四節膝關節置換術操作技術316 一、手術切口316 二、手術入路316 三、關節表面切除截骨317 四、假體試裝318 五、軟組織平衡318 六、假體安裝前骨表面的清洗和乾燥320 七、假體的固定320 八、切口的關閉320 第五節微創膝關節置換術320 一、微創膝關節置換術發展史321 二、適應證與禁忌證321 三、微創膝關節置換術特點322 四、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入路323 五、單髁

膝關節置換術入路324 第六節術後併發症325 一、感染325 二、骨折326 三、神經血管損傷327 四、傷口癒合327 五、出血328 六、伸膝裝置斷裂328 七、髕骨骨折328 八、血栓性疾病329 第七節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329 一、康復評定330 二、康復治療330 三、注意事項333 第八節膝關節置換研究進展334 一、全膝關節置換中的髕股關節問題334 二、全膝關節置換部位的感染334 三、翻修全膝關節置換335 第四十章單髁置換術337 一、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發展簡史337 二、UKA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337 三、牛津第三代(Oxford 3)單髁膝關節系統的臨床應用

338 四、機器人輔助下的微創UKA340 五、UKA的臨床應用前景342 第四十一章人工髕骨置換343 一、髕骨的運動學343 二、髕骨表面置換的外科技術345 三、髕骨置換的手術技術345 四、如何決定置換髕骨346 第四十二章膝部截肢與假肢348 第一節膝部截肢術348 一、適應證349 二、術前評估349 三、一般截肢原則350 四、截肢方式351 五、麻醉351 六、手術方法351 七、術後處理352 八、截肢併發症352 九、殘肢的評估353 十、截肢後的康復護理353 第二節特殊的骨腫瘤截肢術354 一、小腿向上翻轉成形術354 二、旋轉成形術355 第三節膝部假肢356 一

、下肢假肢357 二、假肢中出現的問題358 三、殘肢的康復及處理359 四、穿戴假肢的訓練及注意事項361 參考文獻363 膝關節是人類功能最重要、結構最複雜的關節之一,與任何其他單個關節的損傷相比,膝關節是發生創傷最多的關節,因膝關節疾患而到骨科就診的患者最多。這些患者渴望治癒膝關節疾患,恢復到他們期望的活動水準。如需手術,絕大多數患者傾向選擇微創手術方法,以保護尚未損傷的解剖結構,從而能更快地康復。膝關節鏡技術是關節鏡微創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膝關節功能重要,關節內結構複雜,又是關節疾病與損傷的好發部位,能夠用關節鏡檢查和治療的傷病最多,使用範圍最廣,手術效果明顯

優於開放手術,充分體現了關節鏡微創技術的優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編寫了這本《膝關節疾病診療學》。 《膝關節疾病診療學》以膝關節外科常見疾病和膝關節鏡技術為主線,重點介紹了膝關節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等病變的臨床表現、診斷與處理措施,全面系統介紹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膝關節鏡微創外科基礎,尤其是膝關節韌帶和半月板損傷的修復與重建。本書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符合臨床實際需要,反映了本學科的前沿進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本書共四十二章,主要內容包括膝關節的胚胎發生與發育、膝關節的應用解剖、膝關節的生物力學、膝關節影像學、膝關節臨床檢查、膝部手術顯

露、膝關節鏡技術、膝關節疾患的基因治療、膝關節手術的麻醉、膝部韌帶損傷、膝關節脫位、膝部骨折、半月板損傷、膝部血管與神經損傷和脂肪栓塞、骨筋膜間室綜合征、伸膝裝置損傷、膝部異物和膝關節骨缺血壞死、膝部骨關節炎、髕股關節的退行性病變、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血友病性膝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膝關節滑膜炎、膝關節內游離體、剝脫性骨軟骨炎、膝關節滑膜骨軟骨瘤病、滑液囊炎和膕窩囊腫、髕下脂肪墊肥大、膝關節結核、膝部化膿性感染和膝關節梅毒、單髁置換術、人工全膝關節置換、人工髕骨置換、膝部截肢與假肢等。 隨著膝關節外科與關節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膝關節外科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本書難免存在不足之

處,在此懇請使用或閱讀本書的同仁指正,並表示深深的謝意。 編著者 2019年2月

機器學習分辨失智症患者的腦部MRI

為了解決mri影像的問題,作者劉亦軒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研究影響失智症腦部的區域,透過 MRI 影像資料分析影響失智症腦部區域,使用 BrainSuite 估計腦部影像 170 個腦部區域的體素及體積值。 170 個腦部區域資料透過深度學習與機械學習訓練,深度學習包含簡易神經網路模型和長短期記憶模型。機械學習的方法包含決策樹、CART 演算法、隨機森林、單純貝氏分類器、高斯貝氏分類器、 伯努利貝氏分類器、多項式貝氏分類器及支持向量機。機械學習與深度學習的準確率比較中最高 83%,最低為 39%,多數模型準確率只有 50% 。為了尋找失智症腦部區塊的判斷準則,對 60 位患者的腦部MRI 影像與年齡、性別、體重資料,包含 19 位非失智症

病患及 41 位阿茲海默患者透過決策樹分析尋找簡單的篩選標準,決策樹分成 4 個模型包含體素及體積兩種資料, Gini 與 Entropy 兩種方法。 驗證結果跟實際資料的準確度,最高有 83.33 到 100%,最低為 0 到 36.36%。使用混淆矩陣計算驗證資料的整體預測準確率為 55.6% 的準確率,模型對於失智症的靈敏度為 88.9%,正常患者則只有 22.2% 的靈敏度,四個決策樹模型可以列出 21 個共同特徵,發現模型對於失智症的判斷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