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衣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mars衣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姆斯.喬治.雷澤寫的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下 和OzanVarol的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Top 10件mars衣服- 2023年9月更新 - 淘寶也說明:去哪兒購買mars衣服?當然來淘寶海外,淘寶當前有41件mars衣服相關的商品在售。 在這些mars衣服的袖長有短袖、長袖、五分袖、七分袖和無袖等多種,在mars衣服的適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究竟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商業設計研究所 黃哲盛所指導 葉霈籈的 快時尚與慢時尚設計論述 (2020),提出mars衣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快時尚、慢時尚、永續時尚、綠色行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林素惠所指導 莊舒婷的 蒙娜麗莎符號及其變奏作品分析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蒙娜麗莎、變奏作品、蒙娜麗莎符號、符號學理論、符號傳播的重點而找出了 mars衣服的解答。

最後網站Mars Top Load 27 – Chamonix - HKMTC則補充:内層衣服Undergarments. 内層衣服Undergarments. 快乾排汗內衣Quick-dry base ... Mars Top Load 27. 品牌: Karrimor Japan. 產品類型: Foldable bags. $738.00. 口袋式背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rs衣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下

為了解決mars衣服的問題,作者詹姆斯.喬治.雷澤 這樣論述:

闡述巫術和宗教起源的權威之作 人類學的的百科全書   本書自1890年問世以來,就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但它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金枝》緣起於一個古老的地方習俗:金枝是柏樹或橡樹上帶有金色樹葉的斷枝,該樹在女神戴安娜(Diana)建造的庇護所,位於奧爾本山(Alban Hills)附近的古代火山湖周圍。在古羅馬神話中,有了金枝可以幫助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出入地下世界。那些大樹也被認為是在羅馬人之前統治這個地方的古拉丁人的神。   在拉丁人的古老習俗中,金枝是僧侶王的權利象徵。任何人即使是奴隸或囚犯只要摘取了該金枝就可以和國王決一死戰。而在決鬥中,如果戰勝並殺死國王,那麼他就是該

部落新的首領。這個古老習俗的緣起與存在疑點重重,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等資料,進行系統的梳理,從中抽繹出一套嚴整的體系,並對巫術的由來與發展進行比較分析,並揭示了人類思維進化的共同軌跡。西方知識界普遍認為,《金枝》對學術的貢獻,足以媲美修斯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治.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年1月1日—1941年5月7日)   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拉斯哥,是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神話學和比較宗教學的先驅。   弗雷澤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話和宗教。他進行研究工作的主要來源

是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獻,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表。弗雷澤在人類學上的啟蒙者是人類學開創者愛德華·伯內特·泰勒,還有泰勒的那本名著《原始文化》(1871)。弗雷澤一生的研究盡在金枝一書。《金枝》第一版出版於1890年,包含兩卷內容, 1915年第三版出版時擴充到十二卷。 譯者簡介 徐育新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已故 汪培基(1926年12月─2012年9月)   出生於安徽省繁昌縣 ,中國藝術研究院譯審、資深翻譯家。曾就職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部。   翻譯該書中的原作者《前言》、第7章至第22章、第29章、第43章、第60章至第69章、索引;又補譯了徐育新譯稿中漏譯的

約四萬字。此外,還對全書進行了統一的校譯和潤色,撰寫了絕大部分的注釋。 張澤石(1929年7月-)   生於上海,四川廣安人。1951年隨軍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因部隊陷入重圍負傷被俘,被俘後曾任志願軍戰俘總代表總翻譯。   第二十九章 阿多尼斯的神話 第三十章 阿多尼斯在敘利亞 第三十一章 阿多尼斯在賽普勒斯 第三十二章 阿多尼斯的祭祀儀式 第三十三章 “阿多尼斯園圃” 第三十四章 阿蒂斯的神話和祭祀儀式 第三十五章 阿蒂斯也是植物神 第三十六章 阿蒂斯的人身顯現 第三十七章 西方的東方宗教 第三十八章 奧錫利斯的神話 第三十九章 奧錫利斯的祭祀儀式 第四十章 奧錫利斯

的屬性 第四十一章 伊希恩 第四十二章 奧錫利斯和太陽 第四十三章 狄俄尼索斯 第四十四章 德墨忒耳與珀耳塞福涅 第四十五章 北歐的五穀媽媽和五穀閨女 第四十六章 許多國家都有五穀媽媽 第四十七章 裡提爾西斯 第四十八章 穀精變化為動物 第四十九章 古代植物之神的動物形象 第五十章 神體聖餐 第五十一章 吃神肉是一種順勢巫術 第五十二章 殺死神性動物 第五十三章 獵人撫慰野獸 第五十四章 以動物為聖餐的類型 第五十五章 轉嫁災禍 第五十六章 公眾驅邪 第五十七章 公眾的替罪者 第五十八章 古羅馬、希臘的替罪人 第五十九章 墨西哥的殺神風俗 第六十章 天地之間 第六十一章 巴爾德爾的神話 第六十

二章 歐洲的篝火節 第六十三章 篝火節的涵義 第六十四章 在篝火中焚燒活人 第六十五章 巴爾德爾與槲寄生 第六十六章 民間故事中靈魂寄存於體外的觀念 第六十七章 民間習俗中靈魂寄存於體外的觀念 第六十八章 金枝 第六十九章 告別內米 詹姆斯‧喬治·‧雷澤 年表 索引 前言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闡釋有關繼承阿里奇亞 義大利最古老的城鎮之一,位於羅馬東南16英里阿爾巴諾群山中,盛產酒和蔬菜。其附近叢林幽美,以崇奉女神狄安娜馳名遐邇。[本書注釋星號均為原注,圈碼均為譯注。]狄安娜黛安娜 狄安娜(Diana),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月亮和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rmis),又

是繁殖女神。她是拉丁人的女神,古羅馬時期在羅馬城內七丘之一的阿蘭丁山上就建有她的神殿,受庶民和奴隸們崇奉,特別受婦女崇奉。最初原是森林與自然之神,以「林中的狄安娜」(Diana Nemorensis)著稱。祭司職位的奇特規定。三十30多年前,我剛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時,原以為可以簡要地予以解釋,但不久我就感到,有必要研討一些更為一般且其中有些是迄今未曾提出的問題,這樣才能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比較合情合理,易於瞭解了解。本書的前此前的各版,對於這個問題以及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增寫的篇幅越來越愈來愈多,涉及的範圍越來越愈來愈廣,最後全書由原來的兩卷增加到十二卷。這期間,許多讀者表示希望本書同時另出節本。現

在這部節本就是為了滿足這種希望,以饗更廣大的讀者。著者在壓縮原著篇幅時,儘量保留了書中重要原理和足以說明每一問題的充分例證。儘管做了節縮,但絕大部分文字仍依照舊著,,未加改動。為多保留原文起見,書中注釋及所依據的準確引證材料,只好全部割愛。讀者如欲查明某一論述的依據,請參考本書十二卷版,那裡該處附錄了有關的詳細文獻和詳盡的參考書目。   這部節縮本,既未增寫新問題,也未改變原書十二卷所闡述的觀點。在原書出版之後我所得的新的資料,大體上都印證了我以前所作的結論,vi或作為過去所提原理的新例證。譬如,在有關為王者到一定時期、或到其精力開始衰退之時必須被處死這個極其重要問題上,凡能說明這一習俗確實

廣泛流行的證據,這部節本都大量採用。俄羅斯南部喀薩爾人 或譯可薩。我國《經行記》中稱為可薩突厥,《新唐書》中稱為突厥可薩,系韃靼人的一支。在中世紀建立的強大王國,就是這類有限君主制政體的突出例證。在喀薩爾人的王國裡,國王在任期屆滿時,或遇旱潦饑饉、戰爭失敗等標誌象徵其精力已經衰退之情況時,都得被處死。古代阿拉伯人遊記裡記載過喀薩爾國王們被有組織、有步驟地處死的情況,這些證據我都彙集在一起,另編成文。 見弗雷澤(J. G. Frazer):《可薩人弑君記》(The Killing of the Khasar Kings),載《民俗》(Folk拟lore)xxviii(1917),第382407頁

。此外,非洲也新發現了好些不少與此相類似的弑君習俗的事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要算布尼奧羅 在今烏干達境內。地方曾經遵行的習俗:每年從部落中選出一人假扮為王,把他當作已故國王的化身,讓他與已故國王的遺孀在其陵廟中同居,為王七日,然後絞殺。 見羅斯科(Rev. J. Roscoe):《中非的靈魂》(The soul of central Africa),倫敦,1922,第200頁,比較弗雷澤(J. G. Frazer):《麥基中非民族學考察》(The Mackie Ethnological Expedition to Central Africa),載《人》(Man),xx(1920),第181頁。

這習俗同與古代巴比倫人的撒卡亞節習俗非常近似。古巴比倫人在撒卡亞節期間有一位假扮為王的人,身穿王袍,享受真王的姬妾,五日後即被剝去衣衫,鞭笞至死。最近發現亞述人的一些碑銘季默恩(H. Zimmern):《巴比倫人的新年節目》(Zunbabylonischen Neujahrsfest)(萊比錫,1918)。比較薩伊恩發表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的文章(1921年7月,第440442頁)。 提供了有關上述節日的新線索,進一步證實了我以前的闡述,即:撒卡亞節乃是慶祝新年的節日,猶太人的普利姆節 見《金枝》(The Golde

n Bough),第六部分,「替罪羊」(The sapegoat),第354頁以下及412頁以下各頁。即淵源於此。最近還發現有和阿裡里奇亞祭司之王相似的習俗,如非洲的祭司或國王常在7七年或2兩年任期屆滿時被處死,並且在任職期間也可能被強有力的對手刺殺身亡,而由刺殺者繼任其祭司職位或王位。   見阿毛利.塔爾博特(P. Amaury Talbot)文章,載《非洲社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frican Society),1916年7月號,第309頁以下;《民間文學》(Folk拟lore),xxvi,(1916),第79頁以下:帕麥爾(H. R. Palmer)文章,載《非洲社會雜

誌》(Journal of the African Society),1912年7月號,第404頁,第407頁以下。   上述有關這種習俗的事例及其他事例,都表明顯示出我們不能再把阿裡里奇亞狄安娜黛安娜祭司職位的繼承問題看作一種奇特的規定,它其實只是這種普遍存在的習俗的一個很好例證。而到目前為止,發現此類習俗最多的地方則是非洲。這些事實是否可說明古代非洲對義大利甚有影響,甚至說明南歐非洲人口之存在的影響,對此,我不擬在這裡不妄加臆測。vii歷史記載以前的歐、非兩大洲的相互關係,迄今仍不太清楚,尚待調查研究。   我對這種習俗所作的闡述是否正確,只有留待未來裁定。如有更好的解釋,我準備隨時放

棄現在這些看法。在將這部節本奉獻于於讀者鑒定指正之際,我希望借此機會指明一個早就想要指明,且至今似乎仍然相當普遍的誤會,以免它繼續蔓延,這那就是:假如我在這部節本中以較多篇幅談到樹木崇拜問題,這並非是我有意誇大它在宗教史上的重要性,更不是我想要從它演繹出一套完整的神話體系來,只是因為在試圖解釋擁有「林中之王」稱號的祭司(他又必須在摘下聖林中一棵樹上的一枝——金枝——之後才能接任)的意義時,對此現象不容忽視而已。其實,我也只是把樹木崇拜這一現象作為宗教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現象之一來看待,認為它應該完全從屬於其他因素,特別是害怕死者這一因素。我以為,總整體來說而言,後者可能是形成原始宗教的最有力的

因素。我希望通透過這樣的說明,今後不再受到非難,說我想建立某種神話體系云云。其實,我不僅認為那種神話體系是虛假的,而且還認為那是愚蠢、荒謬的。我深知,誤解有如九頭之蛇, 希臘神話:九頭蛇,名叫海德拉(Hydra),它的頭砍掉一個,又會長出一個。難以期望一次說明便能徹底消除,或不再產生。我只能信賴讀者的公正和才智,他們會通透過我本人所作的聲明,加以參照比較,以糾正對我的觀點的嚴重誤解。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一九二二年六月,倫敦 導讀 《金枝》蔚成巨木:弗雷澤的學術影響及啟示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玉君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爵士(Sir James George Frazer)是一

位英國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古典學家,他所著作的《金枝》是二十世紀初的人類學、民族學名著,其影響力歷久彌新,至今依然是許多相關學科指定閱讀的材料。因為他對人類學的貢獻,弗雷澤在一九一四年獲得「爵士」稱號的榮譽,一九二○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金枝》的卓絕地位,與弗雷澤爵士的家庭背景及學術養成過程有密切關係。詹姆斯.喬治.弗雷澤於一八五四年一月一日於蘇格蘭最大的城巿格拉斯哥出生,是四名子女中的長子。父親Daniel F. Frazer是Frazer and Green藥商的合夥人;母親Katherine Brown來自海倫斯堡,她的娘家先祖George Bogle(一七四六-一七八一)

是蘇格蘭探險家,也是第一位代表西方與西藏建立貿易及外交聯繫的外交官,據說小詹姆斯自幼就著迷於這些遠方探險的故事。藥商的家庭財務優渥,不但父親重視他的教育,也讓他得以追求學術生涯而無後顧之憂。在思想方面,一般咸認煉金術(alchemy這個中譯詞可能遠遠不足以正確反映這個詞的複雜歷史)是近代藥學(chemistry) 的源流之一。《金枝》中將近代科學視為魔法/巫術的進化,這與弗雷澤作為藥劑師子弟的家庭背景應不無關係。弗雷澤一家也是虔誠長老教會家庭,《金枝》內容中不但經常引用《聖經》,整本書的理念中也包含了對基督教文明的省思,可以想見早年的家庭教育濡染深遠。   弗雷澤原本在海倫斯堡的預科學校La

rchfield Academy就學,隨後入學格拉斯哥大學,就學期間曾隨著名的物理學家克耳文勛爵(Lord Kelvin)修習物理學,他很早就受到古典學的啟蒙,並且精通拉丁文及希臘文,在這兩處受教育的過程中,又研讀古代哲學與文學,於一八六九年取得碩士學位。並到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持續深造古典學tripos學程,於一八七八年考試獲得學位,次年即任教於劍橋大學。弗雷澤在《金枝》當中所引用的古典文獻展現他的學識淵博,這主要來自他深厚的希臘羅馬古典學的造詣。雖然弗雷澤顯然具有學者傾向,他卻也曾因為父親希望他能有個「真正」的職業,而至倫敦的中殿律師學院(Middle Temple)修習法律學,並獲得了律師

資格。但他從未真正執業,而是在獲得律師資格後又回到劍橋大學,從事他深愛的研究工作。   弗雷澤當時的研究專案是翻譯、註釋西元二世紀時的希臘地理學家、旅遊作家保薩尼亞斯(Paesanias)的著作《希臘志》。這本書卷帙浩繁,共計十冊(弗雷澤的註釋本分為六集),廣收希臘各城巿的風土、名勝、傳說等訊息,本書中記錄的神話和傳說日後對弗雷澤撰寫《金枝》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從他投入此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理解他如何以同樣的勤勉與毅力從事大量民族志的閱讀及整理。在同一時期,弗雷澤也因為受到泰勒的《原始文化》(一八七一年)之比較研究法的影響,而開始關注非西方民族的習俗及信仰。不過,真正讓他踏進人類學領域的關

鍵,是他另一位劍橋大學的同仁、教授阿拉伯語的威廉.羅伯遜.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史密斯是舊約學者、神學教授,一八八三年起任教於劍橋大學,他不但鼓勵弗雷澤研究宗教文化及儀式,更在自己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第九版編輯時(一八八八年),邀請弗雷澤撰寫兩篇詞條專文〈禁忌〉與〈圖騰主義〉。很快的,弗雷澤就開始發表人類學主題的論文,並且深信人類學的知識也將有助於他對古典文獻的理解。終其一生,他都以結合神話及儀式研究為職志。   弗雷澤是個非常勤奮的學者,他長期、規律的在書房裡工作,閱讀大量的資料,勤作筆記,擅長分類。《金枝》中廣博的巫術案例,有一大部分來自當時尚未完全接受現

代文明洗禮的印度、大洋洲、印尼群島、南美洲、非洲等地的記錄。這些記錄除了來自既有文獻外,也包含了弗雷澤主動與海外的外交官、醫生、傳教士、殖民地官員等人通信的結果。當時他廣發問卷給這些與各地居民、部族有接觸的人士,以蒐集來自不同民族、文化的風俗與信仰,再參照研讀文獻、報告以及探險家的遊記等材料,並據此發表他的研究成果。而且他持續毫不懈怠的閱讀及筆記,使得《金枝》在發表第三版時,新增了更豐富的資料,篇幅從初版的兩冊遽增為十三巨冊!長年高強度的閱讀研究工作,讓弗雷澤的視力逐漸衰退,又因意外受傷,到一九三一年時完全失明。失明後他仍然在祕書及助理的協助之下,堅持研究工作。弗雷澤於一九四一年五月七日在劍橋

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正是社會進化論萌生、發展的時期。弗雷澤多少也受到進化論的影響,但他將生物基礎的進化理論應用到人類心靈上,於是在他的理解詮釋下,《金枝》中呈現的人類文明發展便是「巫術→宗教→科學」的過程。亦即原始人所認知的自然規律有一因果關係,此因果關係依循著「相似律」、「接觸律」兩種原則而建立,巫術就是人類依此因果關係而發想出操控自然規律之實踐。而介於巫術和科學之間的宗教,是在人們意識到巫術操控自然的現象效果有限時,轉而相信自然與人類生命的進程間乃受到一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並且這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被迎合與撫慰。宗教進化的下一階段是科學,科學同樣認定萬物有其內在規

律,甚至對自然現象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因果論上。但相較之下,弗雷澤認為巫術認定的因果關係是一種曲解的規律,因此他將巫術視為一種「偽科學」。   弗雷澤雖然被視為現代人類學之先驅,但他並未親自從事田野調查。除了西班牙及希臘外,他從未造訪過其他國家。偏偏比他晚一輩的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一八八四-一九四二)所提倡的參與觀察的田野調查方法,被主流人類學視為圭臬。弗雷澤所代表的老派學者在書齋裡的研究,因而被後輩譏為「扶手椅上的人類學家」。而他所引用在《金枝》的異文化風俗信仰的案例,也被批評是去脈絡化的理解與引用。更有人直指弗雷澤對異文化的認知,以及他對文明進化的理論,都帶

著白人至上的殖民主義觀點的階級偏見。現代人類學家的學科基礎極為重視長期實地參與、觀察的研究調查,並且對自我研究的態度提出反省分析,在這些條件的審視下,弗雷澤及他的《金枝》毋寧是令人羞愧的存在,許多當代的人類學家也慣性的攻擊弗雷澤是帝國主義、父權主義、菁英主義等等。   儘管如此,弗雷澤在二十世紀仍是數一數二影響力深遠的學者,那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弗雷澤的散文書寫充滿詩歌般的魅力,《金枝》提供了人們浪漫的想像基礎,可能從來沒有哪一部人類學著作曾擁有這麼多非學院派的讀者。《金枝》獲得來自各方的肯定,除了內中淵博的知識外,經常也包含對弗雷澤優美文采的稱譽。他的寫作風格形成與讀者之間的親密氛

圍,好似一位牧師既溫和又半帶權威的侃侃而談。相對於社會人類學家對他保持敬慎疏遠的距離,弗雷澤在文學家和藝術家之間的影響力甚至超乎他的學術成就,舉凡James Joyce、William Butler Yeats、D. H. Lawrence、Ezra Pound等詩人都曾受到他的啟發。T. S. Eliot的〈荒原〉把《金枝》列為主要參考材料,詩句中多處用典均指涉到書中的植物衰敗與新生,艾略特也直言《金枝》對他的世代有深刻的影響。佛洛伊德、榮格發展他們的精神分析理論時,以及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發展他的神話理論時,都受益於《金枝》中對文學及象徵的詮釋。   另一個與《金枝》

攸關至鉅的,則是宗教研究這個領域。弗雷澤屬於最早一代將宗教視為社會活動,並且可以運用科學方法加以比較研究的學者。在過去,宗教是神學家對信仰本身神性的研究,而弗雷澤將它變成了世俗學問的研究對象。雖然弗雷澤用來討論的文獻及案例多半為非西方世界的異教信仰,但書中所呈現出來的宗教概念及習俗可能讓他的讀者──特別是他同屬基督教文明的同胞們──清楚的認知到不同的文化之間有著宗教及神話的類同點。例如,弗雷澤分析了古典時期的各種神祗的信仰,像Adonis、Osiris、Dionysus,不可避免的討論了他們都有死亡及復活的神話。即使弗雷澤並未將《聖經》故事也放到同一平台上審視比較,明眼人應不難看出拿撒勒的耶穌

復活與上述信仰神話間的共同點,甚至繼續上推,還可以自問,在這些案例的對比之下,基督教信仰是否有其獨特性,是否與「原始人」的信仰有足夠差別?即使是要面對這些問題,都已經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對抱持傳統敬畏宗教觀念的人而言,《金枝》毋寧是離經叛道的。而《金枝》的重大價值之一,恰恰在於這一點:它鼓勵讀者藉著多元文化的宗教現象的對比,反過來自我省察,從而更深化了對己身所屬文化的了解。   身在廿一世紀,深受漢文化影響,對原住民風俗一知半解的臺灣人,閱讀《金枝》也能夠加深我們對本身文化的了解嗎?   答案是肯定的。   《金枝》的第一章陳述了一個傳說。據說在古羅馬時代,內米湖旁的叢林中有一間黛安娜

的神廟,廟旁一棵神樹,守護神樹的祭司被視為「森林之王」。如果有逃亡的奴隸折下了神樹的樹枝,就取得與祭司決鬥的資格。一旦殺死祭司,就可以接任祭司的職位成為森林之王。這枝決定命運的神樹樹枝就被稱為金枝。弗雷澤引用這則傳說為本書揭開序幕,為了解答為何要折下金枝才能挑戰祭司,以及為何得殺掉前任祭司才能成為森林之王這些問題,弗雷澤旁徵博引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原始信仰資料,以比較研究法系統化的歸納,使得許多民俗的涵意逐漸清晰。   例如在第九章〈樹神崇拜〉中,弗雷澤援引雅可布.格林(即格林兄弟之一)的說法,指出日耳曼語的「神殿」語源與自然森林相關,推測古日耳曼人的聖地可能就是自然森林。這讓我們連想到《詩經

》〈桑中〉的詩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聞一多在解此詩句時指出,桑中(據語意是茂密的桑樹林)及〈溱洧〉等詩所描述的故事,即是昭示古代祭祀先妣、高禖的風俗。以及《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雨乃大至」,商湯祈雨的地方也是在桑林。 可知在信仰發展的初期,以密林作為聖地具有普遍性,這都是相信樹木有靈的樹木崇拜的案例。   許多樹木崇拜的外顯形式已經不易看出樹形,而與內米的黛安娜聖殿一樣,主要以樹枝或是草本植物的植株作為代表。例如在《金枝》中多次提及的仲夏節、五朔節的習俗,與中國的端午習俗有許多平行現象,其中很明顯的植物運用就是

歐洲的聖約翰草和中國的艾草,二者是同屬不同種的植物,其生物、民俗屬性均十分的相似,也都被當成具有驅逐邪祟的植物來懸掛門上或佩戴在身上。   又如說明交感巫術中的模擬巫術,《金枝》所舉的是「模擬生產」的例子。據說弗雷澤同時代的保加利亞和波士尼亞有此習俗,「一個女人把她要收養的孩子放在她的衣服裡,又推又拉地從衣服裡鑽出來,從此以後,這孩子就被認定是她的真正兒子。」這是以模擬分娩的方式將非親生的孩子透過模擬巫術「生出來」成為自己的親生子。有此一說來對照,我們忽然便理解了傳說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收養」安祿山為義子時,為何會在宮中「貴妃以繡繃子繃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 貌似荒唐胡鬧的洗兒會,仍有其民

俗思維的邏輯。甚至,當代臺灣民間信仰中拜認女神為契子、契女的習俗中,有類似鑽轎腳的儀式,讓拜女神為契母的孩子自女神的神桌下匐匍而出,很可能也是在模擬自女神的裙下分娩而出的「收養」巫術。   同屬生養習俗的埋胞衣(胎盤)也是一樣,《金枝》中羅列各地民俗來說明臍帶和胞衣普遍被認為在離開人體之後仍保留了交感的聯繫,因此一個人的禍福安危都與它的胞衣是否安全儲藏有關。臺灣民間也有埋胎衣罐的習俗,認為胎衣與嬰孩的元神相關,故此要深藏於居宅的地下,以免遭到破壞。 也因此,客家人以「胞衣跡」一詞用來指稱人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故鄉。   關於國王具有巫術或能使土地肥沃的超能力這個概念,弗雷澤認為是從印度到愛爾

蘭等所有亞利安人的祖先們共有的信仰。荷馬時代的希臘人認為國王的統治能使「大麥、小麥長滿沃野,水果碩大壓彎枝條,六畜興旺,魚滿海洋」。在類同的思維上,中國人對帝王統治則再加上了「仁君」的倫理條件,亦即在聖王仁君的統治下,才會出現嘉禾一莖多穗、地出甘泉等太平瑞應。   在誓約的民俗方面,我們得知婆羅門教的入教儀式、結婚儀式都要踩著一塊石頭說出誓詞;馬達加斯加的人也會將石頭埋在房基之下,因為他們相信石頭能使誓約更加有力、堅固不毀。這與我們所知的原住民「埋石立約」也是基於一樣的原理。   以上略舉數例來證知弗雷澤如何在《金枝》中以豐富的民俗信仰的系統化呈現,引領讀者了解自己熟悉的民俗現象的內在思維

。長久以來,太多人類學家提起《金枝》時都語帶貶抑,急著指出它的方法論及理論的缺失。殊不知所謂的缺失,實在瑕不掩瑜。人類文化中確實有相當的思維共通點,不應一概摒棄不論。所幸這種矯枉過正的趨勢已漸有人試圖導正,陸續有學者呼籲重新評價《金枝》。 《金枝》的初版距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者參考的寶庫,它也持續的在啟迪著初初接觸民俗信仰的讀者,這正是本書恆久不衰的價值。   第五十八章 古羅馬、古希臘的替罪人第一節 古羅馬的替罪人現在,我們可以來考察古羅馬時期用人來替罪的做法了。每年的3三月十四14日,一個披著獸皮的人被領著在羅馬街上遊行,用白色的長棍子打他,把他趕出城外,人們

稱他為馬繆裡里烏斯.維圖里裡烏斯,意即「老瑪爾斯」。 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和農業之神。既然這個儀式是在舊羅馬年((3三月1一日開始))頭一第一個月圓的前一天開始,披獸皮的人想必是代表舊年的瑪爾斯,在新年開始時被趕走。而瑪爾斯在起初是植物的名稱,並非戰神。古代羅馬農民就是向瑪爾斯祈求穀物、葡萄、果樹和樹林豐收繁茂的,阿爾沃兄弟神學院578所做的工作就是為穀物的生長向神祭祀,他們幾乎完全是向瑪爾斯進行祈禱,據我們所知,為了獲得豐收每年10十月都向瑪爾斯獻祭良馬一匹。而且,農民為求牲畜興旺也是用「林中瑪爾斯」((Mars Silvanus))的名義祭祀瑪爾斯。我們已經說過,通常認為牲畜特別受到樹

神的保護。而且,把春天的3三月獻給瑪爾斯似乎表明示他是發芽的植物之神。如果我們對斯拉夫民族「送走死亡」的風俗的看法是正確的,那麼,羅馬在新年之初驅除舊瑪爾斯的風俗與斯拉夫「送走死亡」的風俗就是同一回事。有些學者已經說過羅馬與斯拉夫風俗的類似,不過,他們好像是把馬繆里裡烏斯.維圖里裡烏斯同與斯拉夫儀式中與之相應的偶像都當作舊年的代表,而不是舊植物神的代表。很可能後世奉行這種儀式的民族也是這樣理解的。但是,只是在某一段時期內的擬人化,這種觀念太抽象了,不可能是原始人的觀念。不過羅馬儀式和斯拉夫儀式一樣,不僅把神的代表當作植物神,而且也當作替罪羔羊。驅除神的代表就暗示著這一點,因為除此之外沒有理由把

這樣的植物神從城裡趕走。如果他又是替罪羊,那就不同了,就必須把他趕出城區,使他把負擔的罪惡帶到別處去。事實上,馬繆里裡烏斯.維圖里裡烏斯似乎是被趕到羅馬的敵人奧斯塔人古代奧斯塔人住在義大利南部地區坎帕尼亞。 住的地方去了。

mars衣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Joined® 10 in 1拉力器組合裝
https://www.teamjoined.com.tw/products/joined-10-in-1-resistance-multipack

💪🏻TEAMJOINED
https://www.teamjoined.com.tw/
💪🏻MARS戰神乳清
https://www.marstw.com/
💪🏻VERSA GRIPPS神級三合一拉力帶
https://www.versagripps.tw/

買衣服買乳清買護具(折扣碼:hotdogking)




訂閱頻道追超級熱狗王
https://ppt.cc/fQcd9x

追蹤超級熱狗王 fellow大小事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uperJymJack/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ckj0301_ifbbpro/

快時尚與慢時尚設計論述

為了解決mars衣服的問題,作者葉霈籈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一開水龍頭有乾淨的水源、夜晚有明亮的燈光、交通便利的臺灣北到南不用兩個小時,所有人的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經濟繁榮追求速度,延伸出速食文化、快時尚、科技日新月異….而追求經濟快速成長,生產製造背後對環境大肆的破壞,生活機能的便利而我們開始失去思考的能力,當生活品質越來越好,人們應該慢下來開始省思,意識到生活環境正遭受著人類大肆破壞,我們應該為子孫著想,並且還給大自然最原始的模樣。本篇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探討時尚品牌在產業鍊每個環節對於永續的做法,並以深度訪談法利用半結構式訪談一對一的方式,透過消費者與品牌端的訪談者,根據訪問大鋼進行初步訪談,再根據訪談過程將問

題放大或是更專精的討論出問題與想法,探討出快時尚在做永續設計的話還算快時尚嗎?快時尚做綠色行銷是本質的改變還是虛有的表象?慢時尚的出現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未來是否成為趨勢呢?訪談對象為男、女消費者還有男裝、女裝品牌方,一起探討關於快時尚及慢時尚在產業鍊的看法、永續環保的作法以及消費者購物思考模式、產業鏈等問題。兩方的立場與思考方式不同,利用質化的研究方式進行綜合分析與統整,訪談過程中有感受到世代的變遷,對於消費者需求的因應變化找到最佳的平衡,我們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下適應、意識、學習、變化,不斷的蛻變,也努力為未來留下一個美好的地球。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

為了解決mars衣服的問題,作者OzanVarol 這樣論述:

  ★ 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推薦,2020年必讀商業書首選!   ★ 知名商業媒體Inc.com精選,2020年必讀好書之一   ★ 萬維鋼《精英日課》選讀好書   ★《經理人》2020年8月商管外文選書   ★《大師輕鬆讀》(NO.782)暢銷商管好書精華書摘     ★隨書超值好禮:「火箭科學思維數位練習本」,助你應用九大策略,翻轉生命!★     送兩臺探測車登陸火星、將無人探測船送上土星的火箭科學家,   告訴你不需要搞懂高等數學,只要換一種思維方式,   就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在地球翻轉人生!   學習運用火箭科學家的9大思考策略,   不僅能改變你觀看世界的方式,你將會得到力量

,去改變世界本身!     做為一位火箭科學家,意味著透過一副截然不同的濾鏡看待事情。     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對他們而言,不幸與意外是可以解開的謎團,而非不可跨越的路障。他們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他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的成果,而是長期的突破;他們知道世上沒有什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預設的一切都可以被更改,而新的道路會在其中成型。     看完這本書,你並不會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但是你會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無論你正站在發射臺上、在董事會議中、還是在你家客廳裡,本書將

一直保有實用價值,不會用傳教式口吻來告訴你火箭科學思維法的好處,反而是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把火箭思維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   ──歐贊.瓦羅   名家推薦     James Liu(最佳青少年讀物《為夢想點火》作者、HASSE太空學校創辦人)   王怡人 (JC財經觀點版主)    安納金 (暢銷財經專家)    史宗瑋(星巴克董事、2010年度世界最強女企業家之一)   吳宗信 (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    林俊良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曾耀寰 (《科學月刊》理事長、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詹宏志 (網路家庭董事長)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蘇書平 (為你而讀執行長)    亞當‧格蘭特 (華頓商學院教授)    蘇珊‧坎恩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丹尼爾‧品克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賽斯‧高汀 (國際行銷大師)    茱莉安‧格思理 (新聞工作者)   尼爾.帕斯瑞查 (「全球快樂」機構創辦人)   ──誠摯推薦     ●  安納金,暢銷財經作家    歷史學家哈拉瑞說:「我們花在嘗試控制世界的時間與精力,比花在理解世界還多。」人們習慣尋找著步驟清楚的公式、捷徑、解方,卻逐漸失去了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殊不知在不確定環境下的

決策與思考才是真正獲得最大利益與價值之道。或許我們可嘗試此書指引的方式,學習改良我們的思維模式!     ●  鄭國威,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人生那怕只聽到一個真實的、具有啟發性的案例故事,便能足以讓一個人反思自身作為、徹底改變思維,一輩子受用。本書從古往今來的科學科技史中,搜羅了許多力道十足的案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某些段落常常令我起了滿身雞皮疙瘩,然後重看一遍。不管你在哪個領域努力著,這本書都適合你隨時拿起,重複閱讀。     ●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   這不僅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而且充滿了實際見解。這本令人眼花暸亂的作品,可以改變你解決問題的方式

。休斯頓,這本書有解決方案!     ●  史宗瑋,2010年度世界最強女企業家之一,星巴克董事   閱讀歐贊・瓦羅的作品,就像一次吸收納西姆.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和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     ●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充滿機智的文字、深刻的建議,和令人振奮的故事,這本必讀的書將改變您看待世界的方式,並賦予您改變世界本身的力量。     ●  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當賭注很高,未知數正在威脅,問題似乎無法克服時,您需要一個超級英雄:歐贊.瓦羅。他將向您展示如何掌握火箭科學家的認知能力。讀完他那無比有趣的書後,您的想法就會變得更大、更好、

更勇敢。     ●  賽斯・高汀,國際行銷大師   你比自己想像得更聰明。這本書為大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以提升我們的水準。     ●  茱莉安・格思理,新聞工作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實用而且能擴展思考的書,內容涉及到我們如何從思維中受益。將使您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並幫助您實現看似瘋狂的夢想。     ●  尼爾.帕斯瑞查 ,「全球快樂」機構創辦人   我愛歐贊・瓦羅!他的頭腦聰明、熱情善良,更擁有我們現在需要注入世界的超強適應力。     ●  《出版者周刊》   瓦羅聰明又機智地為讀者精湛分析、解釋複雜的科學原理,並將這些知識與主流大眾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     ●  《科

克斯書評》   瓦羅爾的多學科背景──火箭科學家、法學教授、公共演講者──讓這本書變為引人入勝的指南。不僅巧妙地結合了回憶錄、流行科學和自我成長手冊……著實是本迷人又有見地的創新讀物。     ●  《發現》科學雜誌   觀察、發展假設、檢驗假設,並根據需要進行修改。這樣的科學方法已經留存應用了幾個世紀,原因就是行之有效!而且,正如真正的火箭科學家歐贊・瓦羅在本書所表明的那樣,不管你是要設計火星漫遊者,還是想弄清楚晚餐吃些什麼,這種方法加上無限的好奇心就是最好的人生工具。     ●  《大紀元時報》   閱讀這本鼓舞人心的書,是幫助我們抵抗沉淪、豐富心態的方法之一。今天,世界渴望人們能擁有這

樣的態度,而瓦羅對過去的樂觀看法,可以幫助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讀者好評     ● 作者是位講故事的大師,以易於消化的方式,灌輸讀者定義生命的原則。   ● 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的實用主義,正是完成夢想必備的一環!強烈推薦這本書,因為它不僅寫得很棒,更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   ● 這本書的前兩章,可以讓我們安然度過充滿未知的後疫情時代。   ●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商業書籍,沒有陳腔濫調,只有實用的建議!   ● 寓教於樂的敘事方式!引人入勝、發人深省,還寫得很好。值得慶幸的是,要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並不需要懂高等數學。身為企業主,已經將我從本書學到的策略和觀點,運用在解決問題和探索替代解決方案

方面。   ● 歐贊有講故事的天分。透過故事,他將複雜的想法翻譯成易於理解的語言。這是一個有見地的工具包,包含各種策略,能實現更大的夢想與目標。   ● 這本書令人耳目一新!幫助我進行更大格局的思考、質疑自己的想法,並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本好書。   ● 我學到很多東西,並且已經將這九大策略付諸於工作和個人生活中!   ● 扎實、有見地,還很實用的思考書!火箭科學家有一天很可能會拯救世界。 作者簡介   歐贊‧瓦羅(Ozan Varol)     他是火箭科學家、律師,也是屢獲殊榮的法律學教授與作家。   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堡,在一個不會說英語的家庭中長大。因為小時候家裡常停電,爸爸利

用蠟燭與足球模擬地球繞太陽公轉,因而引發他對天文的興趣。     他學習英語做為第二語言,並於17歲獨自移居美國,追隨卡爾・薩根的腳步進入康乃爾大學,主修天體物理學。就讀期間,曾參與2003年的「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送兩部探測車登陸火星;以及「卡西尼-惠更斯號任務」,將無人探測船送上土星。     後來他將「火箭科學思維」應用到其他領域,至愛荷華大學攻讀法律學,不但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還創下該學院史上最高平均成績的紀錄,更在20多歲就當上法學教授。之後,他獲得美國最著名的環境法學校之一,路易斯克拉克法學院最年輕終身教授職。現年甚至不到40歲。     他不僅是位受歡迎的演講者,接受無數的

廣播和電視採訪,並在大型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中發表主題演講。更撰寫許多獲獎文章,其中眾多作品獲得國內外媒體報導,包括BBC、CNN、《華爾街日報》《新聞周刊》《時代雜誌》和《華盛頓郵報》等。     他致力於幫助擁有遠大目標的人實現夢想、協助想要改變現狀的人打破常規。他相信過時的傳統觀念使我們退縮,也認為社會誘使我們假設小夢想比大夢想更明智。但他確信,重新構想現狀(而不僅僅是抵抗),將會是釋放個人全部潛力的關鍵。    更多個人故事請參考:ozanvarol.com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北一女中自然組、臺大財務金融學系畢業,某日決定轉換人生跑道,目前旅法

四年,就讀當代藝術創作碩士。課餘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譯有《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     [email protected]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哪有不可能?火箭科學家就是這樣做到的!/林俊良 引言:火箭科學思維,讓日常難題迎刃而解 第一階段 發射  1   在未知面前展翅高飛──懷疑的巨大力量 盲目崇拜確定性 偉大的未知 未知的已知 不確定性的鑑賞家 萬有理論 這件事挺有趣的 冥王星降格事件 進階版的遮臉躲貓貓 為什麼冗餘並不多餘 安全邊際   2   從基本命題出發──所有革命性創新背後的共同原料 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 大家都這樣做

回到基本命題 隱形框架如何扯你後腿 為什麼該拿自己的成就去冒險 喜歡摧毀的好胃口 像顆拆屋鐵球般撞進來 奧坎的剃刀   3   心靈遊戲──如何利用思想實驗推進自己,達成突破 心靈的實驗室 好奇心殺死薛丁格的貓 終身幼稚園 記得要常常覺得無聊 比較蘋果與橘子 孤獨天才的神話 初學者心態   4   登月思考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科學與企業 登月思考法的力量 擁抱天馬行空 嚇嚇你的大腦 成功登月的企業 一間無聊的公司 回到未來 猴子優先   第二階段 加速 5   如果我們送兩部火星車上去呢?──如何重新建構問題,產生更好的答案 未審先判 質疑你的問題 自己的分身 策略與手段 在圖釘盒外找答

案 翻過來會怎麼樣   6   翻轉的力量──如何窺見真相並做出聰明的決定 事實不會改變想法 事情有點有趣 反對「主張」的例子 一窩假設 漏掉了什麼? 殺掉你的智慧勞動成果 一只充滿光的盒子    7   邊飛邊試,邊試邊飛──如何在產品發表或工作面談大獲成功 測試帶來的問題 斷點 法蘭克斯坦的怪物 正確的事情 民意的火箭科學 觀察者效應 多重測試 第三階段 成功 8   失敗才能讓你更成功──如何將挫敗轉型為勝利/315 太害怕失敗了 失敗是個選項 快速失敗的問題 快速學習,而非快速失敗 開幕與閉幕 輸入比輸出重要 太迷人了! 盲目飛行 心理安全 為你的錯誤打廣告 如何優雅失敗   9 

 驕兵必敗──成功如何導致火箭科學史上最大災難 「成功」這個壞老師 永久的半成品 偶爾的成功 幸運的低空飛過 遮住後果 事前驗屍法 原因背後的原因 不安全的安全   後記:嶄新的世界 推薦序   哪有不可能?火箭科學家就是這樣做到的! 林俊良     Driving isn't rocket science⋯⋯開車又不是火箭科學,哪有那麼難啦!⋯⋯相信熟諳英文俗話的讀者,很容易就字面理解它的含意。     二○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由國家太空中心(NSPO)、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團隊和英國SSTL公司共同研製的福衛七號(FORMOSAT-7)衛星,搭載於美國 SpaceX 超級獵鷹重型

火箭(Falcon Heavy),伴隨著熊熊烈焰呼囂直上太空的場景,不管是在卡納維爾角火箭發射現場的群眾,或透過網路觀看的民眾,無不深受震撼。     發射後九十一分鐘,國家太空中心獲得由獵鷹重型火箭傳回的衛星與火箭分離時刻狀態向量,隨即進行軌道計算,做為地面站追蹤衛星的依據,同時將結果傳至澳洲達爾文海外站及其他地面站。發射後一百六十五分鐘,中心先與其中兩枚衛星通聯,後續再聯上另外三枚。最後,於當天下午八時四十八分,於歸仁衛星信號接收站聯絡上最後一枚。至此,六枚衛星全部與地面完成通聯,確定第一階段任務成功。衛星在七百二十公里高的軌道,依序且順利地彈離火箭艙體的畫面,讓國人雀躍不已。這到底怎麼做

到的?     福衛七號是臺灣與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科研合作計畫,始於二○一○年。臺灣負責六枚衛星的本體設計及地面操控系統建置、美國提供三個科學儀器,包含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訊號接收器的主酬載(該儀器透過掩星訊號接收,再轉化成氣象預報使用的觀測數值)。此外,美國空軍負責發射事宜;英國SSTL公司則承包衛星製造。光從以上的描述.就可想像整個系統的完成,包含複雜的人與人和機器與儀器間的界面溝通和協調。     臺灣團隊繼二○一七年發射福衛五號後,蓄積了豐富的系統整合經驗;美國團隊握有先進的科學酬載技術;英國團隊則對衛星本體的硬體技術非常在行。總計畫主持人朱崇惠每天得周遊於不同性格的工作團隊,統管大小事

,我笑稱她是福衛七號六枚衛星的媽無誤,因為人的管理其實難度不亞於火箭科學。     要發展,該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凡塵俗事和火箭科學相較,還真是微不足道啊。「It's not rocket science」,這句口頭禪帶出了這個事實。火箭科技真不簡單,幾已超乎常人所能理解的範疇。其實不只火箭,太空科技領域、由太空船內的零組件到次系統,以至於系統、衛星軌道動力學、天文萬象,每個環節都很不簡單。相較於民生科技,火箭科學的技術含量特別高,幾乎把人們由小學乃至追求博士學位歷程中,學到的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及研究所課程裡的工程學理一網打盡了。     更進一步看,怎麼將人類由地表送到離海平

面三百六十公里高,而且要在那兒搭建一個長達七十三公尺、寬度一百一十公尺、高二十公尺、重達四百二十噸,漂浮於電離層的國際太空站,這怎麼做到的啊?想想,光爬到101大樓樓頂,就令人兩腳顫抖,往下看頭皮發麻。那麼要在太空中建構這個龐然大物,怎不令眾生對太空科學家肅然起敬?     太空產業目前正夯,自從馬斯克的 SpaceX 自二○一八年二月,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一枚獵鷹9號(Falcon 9)火箭,並將兩枚小型實驗通信衛星送入近地球軌道,星鏈(Starlink)計畫自此開啟。SpaceX 計畫通過近地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該公司將在未來幾年發射數量高達四萬餘枚的小型通

信衛星,宣示太空科技發展已由早期政府主導的機構太空(institutional space)轉型為產業化的太空新紀元。     太空系統,舉凡火箭或太空船(包含人造衛星),其內部零件或組件都須具備抗輻射、抗溫差、耐強振、高效率、備援和自啟動能力等,把所有商用或工業級產品的最高規格全用上了。這也造就人們覺得太空科技砸大錢,是經濟富裕或第三世界窮兵犢武之國才能獲得入場券的僵化印象。     雖然如此,歷史腳步、人類進化、時代洪流還是會往前邁進,不會因為這些阻礙而停頓。因而國家太空發展策略就要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的思考,要有扎實的科技基礎,勇於嘗試、接受失敗、反省改進和堅持創新。     要成功,得模

仿火箭科學家的特質   我想起美國甘迺迪總統一九六二年在萊斯大學發表演講時說道:「我們選擇在這十年內登陸月球並完成其他事,不是因為它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很困難⋯⋯我們願意接受這挑戰,不願延期,且要戰勝⋯⋯」。這番話豪氣干雲,相當符合美國政治家常掛在口中的「Make America Great」。在人類太空發展歷程,雖是蘇聯拔得頭籌,於一九五七年發射了史普尼克(Spunik)人造衛星,但美國終能占領主導地位,從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梭到登陸外太空星球。     見賢思齊,國內太空發展自福衛五號發射後,雖有快速成長,衛星元件自製率高達九五%,但國人仍欠缺的是面對高科技失敗後的容忍度。國家對前瞻太空科

技的投入太保守,也欠缺宏遠的太空政策,這或許和我們民族性基因少了冒險犯難的DNA有關。然而,當先進國家都已經往外太空領域開疆闢土去了,我們還能不急起直追嗎?     本書由太空科學發展歷程思索問題的解決模式,由科學介紹引發哲學思維,啟動批判性的思考。有人性的具體描繪,更有問題解決的創造性策略。對從事決策的管理階層亦或想對自己人生帶來改變的人,本書提供的思維都能讓您獲益良多。     最後,以下幾個特質,是我親身由火箭科學家身上觀察到的,送給讀者做參考:   •相信知識的力量   •勇於嘗試的好奇心和實踐的勇氣   •堅定且不懼失敗的意志   •扎實的學理基礎   •樂觀而強健的個性     這

些,您可以在書裡看見、參透這些特質,將能帶領您我從此不再害怕面對挑戰。(本文作者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引言   火箭科學思維,讓日常難題迎刃而解     一九六二年九月,約翰.甘迺迪總統站在萊斯大學人山人海的體育場裡,信誓旦旦地對著臺下群眾說,他將會在六○年代結束之前,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且安全地帶回地球。這個人類史上最早的登月計畫可說是膽大包天。     當甘迺迪發表這份演說時,許多登月所需要的科技與儀器根本還沒開發出來。當時沒有任何一名美國太空人,曾經在太空艙以外的環境進行過任務操作,也未曾有兩艘飛行器在外太空對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對於月球表面是否夠堅硬、夠承載登陸器的重量,或者通信系統在月球上是否能如常運作等問題都一無所知。套句當時NASA一位執行官的話,「我們連環繞地球軌道運行都不知道能否做到,更何況要繞著月球運行。」     要讓飛行器環繞月球的軌道運行—更別說是要登陸月球表面—需要非比尋常的精準計算。這就像是對著離我們八.五公尺遠的一顆桃子丟飛鏢,並且要求只能輕輕地擦落一點桃子表面的絨毛,而不能碰到桃子本體一樣。更複雜的是,這顆桃子(也就是月球本人)一直以極快的速度在宇宙中移動。而要從月球回到地球的挑戰同等艱難,飛行器必須要以分毫不差的角度切入地球大

氣層(這件事困難的程度,就像是必須在一枚硬幣側邊的一百八十條紋路中,迅速精準指出某一條),以避免飛行器與大氣層過於激烈的摩擦造成艙體焚毀,或者不小心像打水漂一樣,變成一顆擦邊球彈飛出去。     以一名政治人物而言,甘迺迪對這件事的困難程度算是坦承相告。「載著登陸月球太空艙的這架火箭,」他解釋道,「將會以前所未見的合金製成,這種尚未發明的合金將可以承受高於已知合金數倍的高溫與壓力,並且能精準地形塑與組合,比最精緻的手錶還要準確。而這架火箭將會被派出去執行一起從未有人膽敢嘗試的任務,去探索一個未知的天體。」     你沒看錯,那時連要打造火箭的合金都還沒被發明出來。     我們就這樣頭也不回地

往虛無縹緲的宇宙中一跳,暗暗希望自己可以一邊往上飄,一邊抓緊時間趕快長出翅膀。     結果如奇蹟一般,翅膀真的長出來了。在一九六九年,也就是甘迺迪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之後不到七年,尼爾.阿姆斯壯為人類邁開了這飛躍性的一大步。在萊特兄弟成功讓第一架動力飛行器起飛(僅支撐了十二秒、前進了三十六公尺)的短短六十六年後,人類的動力飛行器已經足以載人登上月球,還把人給載回來。     相較於人類的生命長度,這樣的飛躍式進步,常常被認為是科技的大獲全勝,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真正的勝利,來自於一套讓火箭科學家們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思維步驟。也正是這一套思維步驟,讓科學家們成功地在太陽系裡進行十幾次一桿進洞的超

音速飛行,把飛行器送到幾百萬公里遠的外太空去,並降落在一個預設的準確地點上。這套思維步驟讓人類越來越接近殖民其他星球、成為跨星球物種的目標,將會使商業化的太空旅遊成為人類生活的新常態。     做為一位火箭科學家,意味著透過一副截然不同的濾鏡看待事情。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對他們而言,不幸與意外是可以解開的謎團,而非不可跨越的路障。火箭科學家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他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的成果,而是長期的突破;他們知道世上沒有什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預設的一切都可以被更改,而新的道路會在其中成

型。     我即將在本書中分享的部分洞見,看似在所有科學領域中一體共通,然而火箭科學思考的範圍更廣、更大,因為這門科學所處理的風險非比尋常。每一次火箭升起,都是投入幾億美元做為賭注,如果是載人飛行器的話,上面更有無數珍貴的生命。     基本上,火箭升空的過程就是點燃一顆小型的核彈,只是這個爆炸必須經過非常精準的計算與控制。火箭點燃時釋放出超乎想像的狂暴能量,只要一個錯誤的步驟或一點點失準的計算,就可能造成最壞的後果。「在你點燃一具火箭引擎時,可能會發生一千種不同的情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SpaceX)的引擎推進工程師湯姆.穆

勒(Tom Mueller)解釋,「而其中只有一種狀況是你想要的。」     所有我們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太空中都上下顛倒,不管實際或譬喻都是如此。當我們把一艘精細的飛行器送入艱苦卓絕的外太空環境時,有太多潛在的失敗點了。不僅有數以百萬個零件,還有綿延幾百公里長的電線,當有零件故障時—故障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火箭科學家必須在幾千種不同的雜音中,分辨出故障零件所發出的信號。而讓情況更加困難的是,通常這時候火箭都已經不在人類可以到達的範圍內,我們無法單純地掀開機器的蓋子,看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在現代社會中,以火箭科學家的方式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正用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速

度變化著,而我們也必須因應著做出變化,跟上世界的腳步。雖然並非每個人都對計算燃燒係數或者公轉軌道抱有熱情,但是我們每天都必須面對不熟悉且複雜的問題。如果能在缺乏明確的指導原則又有時間壓力的狀況下處理這些問題,我們就比其他人更占有優勢。     先不談火箭科學思維的好處。大家常認為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需要一些特殊天分(所以美國諺語常說「這又不是火箭科學」,來指這並非什麼高深的學問)。因此,艾爾頓.強的《火箭人》(Rocket Man)這首歌裡,歌詞寫著即使被選中參與火星任務,太空人還是感歎:「這些火箭科學,我實在不懂。」我們也挺同情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茨曼,他曾經與愛因斯坦一起航行,橫

越了大西洋。他們每天早上會一起在甲板上坐兩個小時,而這段時間,愛因斯坦會對魏茨曼解釋相對論。旅程結束時,魏茨曼說:「我相信愛因斯坦應該是懂得相對論的。」     這本書並不會教你相對論或其他任何複雜難懂的火箭推進技術。也就是說,我們要談的不是火箭科學背後的科學。你不會在這本書的任何一頁裡看到圖表,也不需要對眼花撩亂的數字有天分。不需要跑去念天體物理學博士,任何人都能經由本書一窺難解的火箭科學背後祕密,並從其中領悟到能改變人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簡單來說,看完這本書之後,你並不會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但是你會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所有領域都通用的思考法   事實上,

「火箭科學」是個大眾之間以訛傳訛的詞彙。大學裡並沒有「火箭科學」這個系所,也沒有一種職業的正式職稱叫做「火箭科學家」。「火箭科學」這個名詞,實際上是大家口頭上泛稱在太空旅行背後所須的一切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而這也是我在本書中會使用的定義。這本書中,我將討論到科學家(充滿理想的宇宙研究者)以及工程師(讓太空旅行成真的硬體設計師)。     我曾經也是「火箭科學家」,在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Mars Exploration Rovers mission)的營運團隊裡工作過,曾經在二○○三年送出兩部漫遊者火星車到那個紅色的星球上。我規畫了不同的運作場景、幫助團隊選擇降落地點,並且寫出讓漫遊者拍攝火星照

片的程式。時至今日,我的火箭科學經歷仍是我履歷中最有趣的篇章。有時我受邀發表演說,主持人在介紹我時一定會提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歐贊曾經是位火箭科學家!」這通常會引起臺下聽眾的一陣驚呼,然後大家瞬間就忘記我的演講主題。我可以看得出來大部分聽眾的腦袋裡在想什麼:別管你的演講主題了,談談火箭科學家吧。     我們就不拐彎抹角了:大家都愛火箭科學家。   我們鄙視政治人物、嘲笑律師,但是熱愛那些在實驗室裡鍍過金的天才們,因為他們設計出火箭,並且讓它和諧地升空,航行在宇宙裡。每週四晚上,喜劇《宅男行不行》經常占據美國電視收視榜。劇中呈現的是一群性格古怪的天文物理宅生活。當李奧納德因為比較喜歡弦

論而不是迴圈量子重力論而遭女友雷斯莉甩掉時,數以百萬的觀眾在電視機前大笑出聲。     有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在星期天晚上,超過三百萬名美國視聽大眾選擇收看紀錄片《宇宙大探索》,而非真人實境秀《鑽石求千金》。也就是說,大家選擇了黑洞而不是粉紅玫瑰泡泡。而關於火箭科學的電影—從《阿波羅13號》到《絕地救援》,從《星際效應》到《關鍵少數》—持續占據票房冠軍,並且收穫了一座接一座的小金人。     不過,儘管火箭科學家如此受到崇拜,世界卻沒有跟著他們的腳步走。創造力以及批判性思考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天生對於大膽的想法會猶疑、拒絕與不確定性打交道,並且害怕失敗。這些特質在舊石器時代非常有用,曾

經讓我們的祖先遠離有毒的食物以及凶猛的獵食者,但在資訊時代,這就是你程式裡的一隻蠕蟲。     企業往往盯著過去,一再重複已經上演過的戲碼,最終導致失敗。他們沒有勇氣冒險,只能一直沉浸在現狀裡。在我們個人的生活中,常常不願意使用自己批判思考的能力,把做結論的機會推給別人。久而久之,我們批判思考的能力就萎縮了。如果群眾沒有得到充分的資訊,並且對於看似可信的消息保持懷疑的態度,那麼民主制度就會衰退,假消息滿天飛、似是而非的假科學變得真偽難辨。     藉由這本書,我想要培養一個群體,他們並非火箭科學家,卻能用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去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這些人將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會開始質疑「假設、刻板

印象、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方式:會在別人只看到路障時,看到能將現實條件扳向自己的機會;會用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並想出充滿創意的方法以重新定義現狀;會有合適的裝備,讓自己可以隨時發現假消息與假科學:將能開創出新的道路,並找出解決人類未來問題的辦法。     做為企業領導者,將會提出正確的問題,並且使用合適的工具解答;不會追逐流行、吹捧最新時尚;不會因為競爭對手都在使用某一些策略而不得不勉強跟隨;會探索一切事物的可能性,並達成其他人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將能躋身那些採用「火箭科學家思考法」的菁英管理階層。     華爾街的大企業們現在聘雇了所謂的「財務火箭學家」,把投資從一門藝術變成一門科學,而火箭科學

思考法也幫助了零售業的龍頭們,在變動多端的市場中,決定把什麼產品放在貨架上。     無論你正站在發射臺上、在董事會議中、還是在你家客廳裡,這本書將一直保有實用的價值,不會用傳教式口吻來告訴你火箭科學思維法的好處,而是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把火箭思維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為了讓本書提出的觀點淺顯易懂,我將火箭科學中的趣聞軼事與歷史、商業、政治、法律等實際事件結合,更生動地闡述應用火箭科學思維法所須具備的心態。     即使我的名字被大大地寫在封面上,但這本書其實是在站在許多巨人肩膀上完成的。這裡面包含了我在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團隊裡的工作經驗、與火箭科學家們做過的無數訪談,以及長久以來,

對科學及商業管理等不同領域所做的深入研究。我經常四處演講,向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自己做為火箭科學家的經驗—這些領域包括法律、零售、藥品、金融等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精雕細琢,將我的經驗更好地應用到不同產業中。     在這本書中,我選擇的九個火箭科學重要原則,也都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我將逐一介紹火箭科學家們怎麼產生這些構想,以及這些構想的缺點又在哪裡。你將會讀到火箭科學的光榮與痛點、最輝煌的時刻及最災難的瞬間。     就像火箭一樣,本書也是分節進行、循序漸進的。     第一個階段:發射,將用於點燃你的思考力。突破性的思維總是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從這裡開始。我會跟你分享:火箭科學

家們怎麼與不確定性共舞,並且把風險轉換成優勢。我會談談在革命性創新背後的幾條原則。     首先,你會發現:企業在提出構想時常犯的巨大錯誤;一些看不見的規則如何限制你的思維;為什麼減法才是通往原創性的關鍵步驟。之後,我會談到思想實驗及登月思維—這是火箭科學家、新創企業、世界級優秀人才所採用的策略,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從被動的觀察者轉變為主動的干預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學到:為什麼靠近太陽飛行反而是安全的;如何用一個簡單的字讓創造力瞬間爆棚;挑戰一個大膽的目標時該採取的第一步驟是什麼。     第二階段:加速,將用來推動在第一階段中提出的構想,探索如何精準定義問題。事實上,要找到對的答案,得先學

會問對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會進行反轉思考,藉由證明自己的構想有誤(而非說服他人自己的正確性),來找出你的想法中可能存在的謬誤。我會揭露火箭科學家怎麼進行測試與驗證,讓你的構想可以在著陸時站得最穩。在這個階段中,你將會學到銳不可擋的太空人訓練策略,讓你能在下一次的簡報或產品發表中大展身手。     你會發現:希特勒掌權的過程,與一九九九年火星極地著陸者號(Mars Polar Lander)墜毀事件,有著同類型的設計謬誤;曾經拯救成千上百名嬰兒與幼童生命的策略,如何成功挽救被取消的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在本階段的最後一部分,我將告訴你如何藉由一則最被誤解的科學概念,學會解釋人類的行為。     第

三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成功。你將學到成功與失敗都是能解鎖終極潛力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將發現為什麼「放手做、勇敢錯」這句格言,可能是一份通往災難的祕笈。我將會展示:產業巨人的崩壞與太空梭的爆炸有何相似之處;為什麼企業常說會從失敗中學習,現實中卻無法實現;能用相同心態對待成功與失敗,將帶來什麼益處;以及為什麼表現最優秀的人,往往視連續的成功為不可忽視的警訊。     通過這三個階段,你將脫胎換骨。你的想法不再被世界所形塑,而是反過來形塑世界;你不再是簡單跳出框架,而將能隨心所欲改變框架的形狀。     擁有天文夢的土耳其男孩   按照劇本,我好像應該要在這個時間點介紹一下自己寫這本書的心路歷

程,以及我的成長故事。通常這種類型的書背後都會有個感人的故事:童年時候得到一支望遠鏡,從此愛上星空,決定花一生的時間研究火箭科學,並且在寫這本書時達到事業高峰—這種直線進行的美好故事。     但是我的故事跟這一點也不相像,而且我絕對不會想辦法把它拗成一個完美但遠離事實的形狀。     我小時候的確得到一支望遠鏡,說得精確點,其實是一副快散架的雙筒望遠鏡,而我從來沒有成功使用過它(這應該是個徵兆吧)。我的確從事過火箭科學的研究,而你將會在接下來的幾頁中,讀到我最後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其實,這是一系列元素彼此激盪的結果:好運氣、一位優秀的導師、幾個良好的決定,以及或許一、兩個行政錯誤。     

我來到美國的原因完全是陳腔濫調。我在伊斯坦堡長大,美國對我來說充滿了夢想,我對於美國的想像,是那些翻譯成土耳其文的美國電視節目綜合體。對我來說:美國是《活寶兄弟》裡面的賴瑞,他把自己從東歐來的表弟巴爾奇納入羽翼,一起在他們位於芝加哥的住所跳著「快樂舞」,來慶祝他們的好運氣;美國是《家有阿福》裡面的譚納一家人,提供庇護給一直嘗試著要吃掉他們家貓咪的毛茸茸外星人。     我以為,如果美國能給予巴爾奇或者外星人阿福一席之地,那裡一定也有我的位置。     我出生在一個環境清簡的家庭,而我一直希望能在人生中得到更好的機會。我父親六歲就開始工作,為他的公車司機父親與家庭主婦母親分擔家計。他必須在清晨之

前起床,去領取剛從印刷機上噴出來的熱騰騰報紙,並且在學校開始上課前派送完。我的母親在土耳其鄉間長大,我的外公是由牧羊人轉職而成的公立學校教師,他與同是教師的外祖母一起,一磚一瓦建造他們教書的那間學校。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家裡的電力供應一直是不穩定的,而頻繁停電對一個小男孩來說是個恐怖而難熬的經歷。為了轉移我的注意力,我父親發明了一項遊戲:他會點燃一根蠟燭,拿著我的足球模擬地球如何繞著太陽(蠟燭)公轉。     這是我的第一堂天文課,而我從此不可自拔。     夜裡,我夢遊在充滿洩氣破足球的宇宙;白天,我深陷在高權威的教育系統。在小學課堂上,老師並不叫我們的名字。每個學生會分配到一個號碼

,就像為了方便辨認牲口而標明編號一樣。我們總共大概有一百五十四人還是三百五十九人吧(我不會說出自己的編號,那是我此生設定唯一的銀行PIN,去他的「請經常更換您的PIN」)。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去學校,亮藍色的制服上縫著俐落的白領子,而且每個男孩都剪著一樣的小平頭。     每天上學時,我們都必須唱國歌,並且複誦一遍制式的學生誓言,發誓將自己貢獻給祖國。這些動作傳遞了很明顯的訊息:克制你自己、壓抑你的個人特質,必須學會服從以換取整體更大的利益。     「灌輸服從性」這項任務,甚至凌駕於其他教育目標之上。四年級的時候,我有次逃避剪髮,馬上引起當時校長的憤怒。他是個像推土機一樣的男人,比起學校校長,

更適合當監獄管理員。他在一次服儀檢查中遠遠瞧見我比一般標準要長一些的頭髮,馬上像頭發火的犀牛一樣喘氣,接著從一個女孩頭上抓了一隻髮夾,插進我的頭髮中間,把這種公開羞辱當做對於不服從的懲罰。     教育系統認為,服從性高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我們最好放棄那些討人厭的個人主義野心、遠大的夢想,以及替複雜問題找到有趣解方的能力。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中,出頭的不是那些反其道而行者、不是那些有創意的人、也不是新路途的開創者,而是那些能取悅權威的學生。他們那種低眉順眼、做人手下的態度,可以讓他們在需要勞動力的工業社會裡看起來比較有用。     遵守規則、尊敬長者、填鴨學習的文化,把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空間壓縮得很

小。我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培養這些能力,而我主要是從書本中學習。書本是我的避難所,我把自己的每一分錢拿去買書,並且小心溫柔地閱讀,很注意不要折到書頁或者拗到書背。我可以沉浸在雷.布萊伯利、以撒.艾西莫夫、亞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中,並且真切地想像自己過著他們筆下人物的生活。我貪婪地狼吞虎嚥著每一本可以拿到手的天文學書籍,並且把像是愛因斯坦之類的科學家海報貼滿房間牆壁。在老式 Betamax 錄影帶上,卡爾.薩根在他的《宇宙:個人遊記》節目中對著我講話,我不太確定他到底在說些什麼,不過反正我聽了。     我成功自學如何寫程式,並且架了一個叫做太空實驗室(Space Labs)的網站。這是一封對天文學

的電子情書,我在網站上用癟腳的小學程度英文,書寫所有一切我知道的太空知識。即使會寫程式這件事情並沒有讓我得到和女孩約會的機會,但在我之後的生涯中,這件事卻無比重要。     對我來說,火箭科學成了「逃離討厭事物」的同義詞。在土耳其,我的人生軌跡已經被預先規畫好了;但是在美國,在那個火箭科學的先鋒國家,我將擁有無窮的可能性。     十七歲時,我的逃逸速度1達標:我收到康乃爾大學的入學通知書,我童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薩根就曾是這所學校的天文學教授。開學時,我出現在康乃爾校園裡,帶著濃濃的腔調、穿著瘦瘦的歐版牛仔褲,並且過時地鍾愛著邦喬飛。     在我到達康乃爾不久,我就開始積極地了解學校的天文學系

都在做些什麼。我打聽到有位天文學教授史蒂夫.斯奎爾(Steve Squyres)接了一個NASA的案子,要送一部漫遊者探測車上火星。斯奎爾教授於研究生時期,曾經在薩根手下工作,這一切對我來講簡直就是不可置信的美好巧合。     斯奎爾教授的實驗室並沒有開出職缺,但我還是把自己的履歷寄給他,並且闡述自己有多麼渴望在他手下工作。我並沒有抱著很高的期望,事實上,我幾乎是帶著祈禱的心情在做這件事。但是我一直記得父親給過我最棒的忠告:你如果不去買彩券,就永遠不會有中獎的一天。     所以我就去買了那張彩券,但是對於自己即將面臨的好運一無所知。我很驚訝斯奎爾教授竟然回信給我,並且邀請我到他的實驗室面談。

而多虧了我在高中時代自學的程式語言,我得到這份「美夢成真,快捏我一下」的工作,得以參與火星任務的營運團隊,把兩部分別叫做精神號與機會號的探測車送上火星。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聘僱合約,好確定上面真的寫著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什麼離譜的行政錯誤。     幾個星期之前,我人還在土耳其,在白日夢裡漫遊宇宙,現在我竟然得到搖滾區的座位,實際參與行動。我叫出內心的巴爾奇,好好地跳了支快樂舞。對我來說,充滿希望與機會的美國夢,不再是口耳相傳的陳腔濫調。     至今,我都還記得第一次走進康乃爾宇宙科學大樓四樓那間所謂的「火星室」,牆上貼滿圖表及火星表面的各種照片。那間教室雜亂無章、沒有窗戶,並且裝了令人頭痛暈

眩的日光燈,但是我立刻愛上了它。 登月思考法的力量 月球是我們最古老的夥伴,自地球存在以來,大部分時間裡它都陪伴著我們。就像羅伯特.克森(Robert Kurson)所寫:月球控制潮汐、指引迷途、點亮豐收祭典、啟發詩人與戀人、向孩子們說話。打從我們的祖先第一次抬頭望向夜空之後,月球就強烈地誘惑著人類,引動我們原始的直覺,讓我們想要走出家園進而探索。但在人類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裡,登上月球一直是極其困難與瘋狂,月亮依舊遙遠地懸掛在我們難以企及之處。 當甘迺迪總統發表本書開頭提到的演說時,他望向未來,並且把月球視為人類活動的新邊界,看似在等待奇蹟發生。甘迺迪要求他的國家「做到大部分人認為不可能的

事情」,阿波羅號太空人尤金.塞爾南(Gene Cernan)回憶:「我自己當初也認為不可能。」十年內送人類上太空,這聽起來太令人不敢相信了。演說當時在場的一位萊斯大學教授羅伯特.柯爾(Robert Curl)這麼說:「我離開現場時還在想,他是認真的嗎?」 著名的NASA飛行指揮官基恩.克蘭茨(Gene Kranz)──也就是在電影《阿波羅13號》中艾德.哈里斯扮演的人物──也因甘迺迪大膽的承諾而震驚不已。對克蘭茨和他的同事來說,他們看過火箭翻覆、失去控制不斷旋轉後炸成碎片,因此認為把人類送上太空這件事情,聽起來實在是極其大膽。但是,甘迺迪充分了解即將遭遇的困難:「我們選擇在十年內登上月球,以及

做一些其他類似的事情,並不是因為這些事情很簡單,正是因為這些事情很困難。」簡單來說,他拒絕讓現存的狀況決定國家的未來。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但是人類早在尼爾.阿姆斯壯和伯茲.艾德林踏上月球之前,就已經進行過無數次精神上的登月行動了。當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地踏上一塊地球上未知的土地時,他們就是在登月。發現火的人、發明輪子的人、建造金字塔的人、發明汽車的人,他們全都登上了月球。正是登月思考使奴隸獲得自由、讓婦女得到投票權、讓難民們登上遠方的海岸以追尋更好的生活。 我們是喜愛登月的物種啊!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這件事。

蒙娜麗莎符號及其變奏作品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mars衣服的問題,作者莊舒婷 這樣論述:

文藝復興藝術家達文西將其藝術創作的才華與各領域的知識結合,立下了藝術典範。尤其他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風靡於世五百年,被視為不朽的經典傳奇。二十世紀初達達藝術家馬歇爾·杜象打破了舊有的〈蒙娜麗莎〉臨摹手法,在複製圖像上為她畫上鬍鬚,開啟蒙娜麗莎變奏曲的濫觴。現代與當代藝術家趕搭流行熱潮,運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及創作方式,和歷史中的原型蒙娜麗莎對話。本論文旨在分析蒙娜麗莎符號及其變奏作品的狀況。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搜集有關蒙娜麗莎變奏作品,發現〈蒙娜麗莎〉儼然形成一種符號。研究者按照藝術家創作變奏作品的數量,選擇以此符號進行創作三次(含)以上之藝術家,包括馬歇爾·杜象、安迪·沃荷、費爾南杜·波特羅與

班克斯等,以其變奏系列作品為研究對象。其次,運用符號學觀念,結合作品分析法作為本研究評析之依據:藉由意符概念,為作品外在的構成作簡單描述與形式分析,推論變奏作品的「直接意指」為達文西〈蒙娜麗莎〉,然後進一步剖析作品內在之意義解釋與價值判斷,探究藝術家自身以及當時代與跨時代的「含蓄意指」。接著採深度訪談方式,向專家與藝術家請益,包括義大利理想博物館館長、義大利123ART總裁與國內高美館館長等蒙娜麗莎特展之策展人。藉其言論檢視作品分析的內容,並歸納研究。結論是,時代價值觀的差異使蒙娜麗莎形象轉變,尤其1911年的「偷竊事件」,使得〈蒙娜麗莎〉從經典變成傳奇符號。杜象“L. H. O. O. Q.

”劃時代的革命行動,開啟藝術家透過蒙娜麗莎發表自由想法的時代。原作精神得以與其作品新生命共存,不只成就變奏曲的全盛期,更使蒙娜麗莎成為藝術家行銷自我的媒介。2013年蒙娜麗莎其變奏作品在臺灣展出,國內美術館與文化機構扮演著介紹國外藝術,使之與我國藝術界交流的重要角色。期盼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可作為國內藝文傳播界在推動相關藝術與傳播活動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