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卡車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man卡車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Packer寫的 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和詹姆斯‧法隆的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賽德卡26 噸也說明:... 在sitrak賽德卡-c7h噸6×4 曳引車拖拉庫的討論與評價重卡界標竿德國MAN ... 為SITRAK(賽德卡)重型卡車之台灣總代理,產品為35噸4x2曳引車/26噸6x4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黑體文化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楊雲驊所指導 蕭國振的 「視覺辨識」科技偵查措施之適法性—以隱私權為核心— (2021),提出man卡車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隱私權、資訊自主權、視覺辨識、科技偵查、雲龍系統。

最後網站漂流途中: 司馬家的流浪生涯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老摩托車被卡車司機從板條箱中卸下、推進休士頓湖的地方的新家車道,史提夫的反應好比 ... 早年東征西討,負過傷、掛過彩:在馬恩島遊客錦標大賽(Isle of Man TT)的「瘋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n卡車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為了解決man卡車評價的問題,作者GeorgePacker 這樣論述:

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 以個人故事,寫美國歷史。   「喬治.派克結合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 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 ──本書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首獎理由     美國《紐約客》知名記者,探訪美國南方菸農、鐵鏽帶女工、華盛頓政經圈遊說人士、矽谷億萬富翁四段不同階級的脫落人生,穿插近四十年來的時事、新聞、影音與文化人物事件,直指美國民主機制解體的種種跡象與重重危機。人與人的關係如集線圈般聚合的榮景不再,每個人也像螺絲釘一樣在社會上工作、生存、奮起和滾落,走向個體原子化的脫序社會,商業巨賈自行其是,政客與選民貌合神離,勞動者自生自滅,富人與窮人逐漸失去連

結。     這個時代有無數的Unwinding,   螺絲鬆掉.發條鬆弛.線圈鬆脫.   政策鬆綁.監管解除.貨幣寬鬆.   經濟衰退.產業衰落.財務重整.   交易重新結算.華爾街管制放鬆.   民主機制失靈.國家政體崩解,   一切堅固的,都已鬆脫瓦解。     一個鐵鏽型態社會的形成,首先是螺絲先逐一鬆脫,然後是整個政治運作系統的失靈,民主制度的毀壞,乃至於集體人心的崩潰。美國社會在短短幾十年間發生鉅變,最終釀成現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風氣,美國人持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卻導致原有的社會契約與共識瓦解。本書預示了川普現象的到來,也細數拜登歷來從政風格的種種問題,美國的政治體制瀕臨

解體的邊緣,而人民只能自生自滅,各自尋找新的活路。     《螺絲愈來愈鬆》以數章篇幅講述好幾個典型美國小人物與政商名流的故事,其中包括:菸農之子迪恩.普萊斯(Dean Price)厭倦城市生活決定返鄉,他如何推動南方農村在地經濟的發展;美國鋼鐵廠女工泰咪.湯瑪斯(Tammy Thomas)在鐵鏽帶(Rust Belt)眼見家鄉日漸蕭條崩垮,她如何將兒女從單親家庭養大並重建社區信心;華府圈內人士傑夫.康諾頓(Jeff Connaughton)對拜登又愛又恨,他如何在金融體制與對政治的憧憬之間來回搖擺;以及矽谷億萬富翁彼得.提爾(Peter Thiel)乘著網路發展的科技浪潮,不斷對未來投射出懷

疑與激進的願景。書中也加入了當代美國最具代表性人物的小傳,包括小說家瑞蒙.卡佛、文化名人歐普拉、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黑人饒舌巨星Jay-Z等。     特別的是,作者從過去四十幾年中挑出最關鍵的九年,搜集各年的報紙標題、歌詞和廣告詞,以拼貼的手法列出,藉此描繪出各年發生的大事與事件背後的洶湧伏流。美國精英不再是精英,國家的民主機制也紛紛失靈,害得老百姓落單各自為前途打算。這個世界強國正瀕臨崩裂,而這些都是本書的主題。派克以小說家的筆法、劇作家的場面鋪排,和透過多位受訪人物的心理過程描寫,來形塑1978年以降一部新美國的現代歷史,這也是他寫作生涯迄今最具

企圖心的巨作。     如果說1960年代戰後嬰兒潮是「垮掉的一代」,發展到晚近四十年的新美國人則是「鬆脫的一代」。這本書是你了解當代美國民主機制解體過程中,原則為何盡失、世道何以低落、人心如何潰散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堪稱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他以小說般的筆法、萬花筒般的取景,記述1978到2012年間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次貸風暴、美國製造業衰頹、金錢對於政治的影響等,深入針貶美國深陷其中的重重危機,內容引人入勝,是作者格局最恢宏的作品。   獲獎紀錄     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首獎   入選「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非虛構類決選   《新共和報》年度

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政治類好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與年度好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非小說類好書   《出版者周刊》年度非小說類好書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好書   亞馬遜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指名「認識川普現象必讀的六本書」   名人推薦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涂豐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謝育昀∣美國紐約大學博雅教育兼任助理教授、作家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喬治.派克結合

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為了記載大城和小鎮經濟上的節節衰退,他以敏銳的眼光省察銀行家和華爾街,來追蹤諸多經濟基礎設施所面臨的痛苦解體。他巨細靡遺描繪了普通勞動者奮鬥打拼的肖像,對有錢人、政商野心家、乃至惡名昭彰的名流則做出了快照般的捕捉,戲劇化地展現了富人與一般人之間日益擴大的裂隙。」 ──美國國家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非虛構類首獎授予理由     「作者派克娓娓道來許多故事,充滿悲傷、憤怒和憐憫……等各種情緒,就與小說大師史坦貝克(Steinback)一樣,下筆如神……這部作品有機會成為非虛構寫作的經典。」 ──德懷特.賈

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扣人心弦……情感澎湃,報導內容太精采了。」──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絕佳作品。」──喬.克萊恩(Joe Klein),《時代雜誌》(Times)     「《螺絲愈來愈鬆》在許多層面上可謂史詩級巨作……內容完全符合新聞報導的專業精神,卻又不失層次感和親密感,相較於美國許多當代小說而言也大膽多了……《螺絲愈來愈鬆》能在眾多作品裡脫穎而出,有賴派克對故事人物的全面掌握,他除了展現這些人物的

七情六慾和人性缺陷,還讓他們有響亮發聲的機會。」──埃克多.托巴(Héctor Tobar),《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       「這部巨作充滿磅礡的時代感,讀來也讓人倍感親暱。派克的文筆非常出色……敘事方面也相當優秀……整體效果令人驚艷不已。」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派克描述了美國現況的黑暗面,令人傷感,卻句句屬實。他不會讓讀者抱有不實的希望,書中也沒有好萊塢電影才會出現的美滿結局,但他讓我們在美國人民的心聲和尊嚴中找到向前邁進的力量。」──《華盛頓郵報》(The Was

hington Post)      「一級棒。令人揪心。寫得非常優美……《螺絲愈來愈鬆》猶如一首安魂曲,安慰的是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被迫放棄希望和遠大理想的人們。這本書寫得非常精采……但也……讓人心碎,彷彿優美的藝術品,卻越美越讓人痛徹心扉,因為書中滿是美國人民對未來和希望的幻滅。」──《每日科斯》(The Daily Kos)     「這部作品不僅講述事實,還充滿智慧、諷刺和驚人的想像力。」──《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這部作品的敘事非常優秀也特別創新……派克證明了新聞寫作對未來仍非常重要……他的嘔心瀝血非常值得受到萬眾矚目。」約瑟夫.萊利維爾德(Josep

h Lelyveld),《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派克是美國最優秀的非虛構作家……這部作品就和精緻的掛毯一樣令人難忘……《螺絲愈來愈鬆》讀來充滿情感,因此更像是一本小說,但此書厲害之處就在這裡。」──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精彩……優美……敘事豐富又錯綜複雜」──《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     「對現代美國人內心的洞察令人震撼。」──線上文學雜誌《百萬》(The Millions)     「這部作品非常優秀和創新,並已

經超越新聞寫作,進入文學領域了。」──《書籍論壇》(Bookforum)     「內容精彩無比,從頭到尾都發人深省……《螺絲愈來愈鬆》可謂長篇新聞寫作的最佳代表作。」──《達拉斯日報》(Dallas News)     「技巧熟練……細膩、透徹、具說服力……派克將各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擦出令人震撼、驚艷的火花……讀者最後會記得的……是書中的人物。派克筆下的這些人物從未成為宣導某種意識型態的工具,而是努力生存、不斷創作、活生生的人,即使身邊的支柱紛紛倒塌了,他們仍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派克的文字……非

常優美、精準,滿懷敬意,並在必要時批判,直言不諱。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直率與慷慨的人性。」──麥可.托瑪斯基(Michael Tomasky),《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派克之所以那麼會說故事,是因為他能夠在一個遭社會階級嚴重分裂的國家裡跨越階級的分割,讓讀者聽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聲音。」──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書評 (NPR Books)     「派克的敘事能夠讓最平凡的事物看起來不同凡響,讓書中美國人民的聲音特別響亮且富有人性。在美國這個現代帝國倒塌後,後人將會在廢墟中發現,書中記載的那些人民心聲才是不朽寶物。」──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     「這部作品散發出憤怒與智慧的氣息,同時又十分感人,猶如《美國國情咨文》一般,但文字微妙且風趣,因此不會讓人覺得在說教。派克並沒有提供過於簡化的解決方案,一言以蔽之:這部優秀的作品當得起「慷慨且公平」的評價,但作者在書中悲嘆的,剛好也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這種精神正逐漸消失中。」──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傑出的新聞作品……在探討美國衰落的報導文學作品中,這本書是奠基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部作品呈現出一個宏觀且令人信服的觀點……在作者筆下,美國衰落是個複雜無比的現象,未來能否東山再起,他也讓讀者別失去希

望,而他的觀點總是深入、清晰,但偶爾又令人驚駭。」──《書目雜誌》(Booklist)     「犀利無比……書中的主角們把美國塑造成現在的模樣,而這些人物小傳正是這部作品最強而有力之處,像是書中描述前財政部長勞勃.魯賓(Robert Rubin)在1990年代涉及放寬銀行管制,加強了2008年經濟大蕭條的破壞力,這就像是往魯賓臉上狠狠地扇了一巴掌。派克最會挖掘小事物背後的大故事,在他筆下的美國社會組織日趨腐朽,派克對於此事有多灰心,文字就有多耐人尋味。」──《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螺絲愈來愈鬆》呼應了著名電視劇《火線重案組》裡的憤怒情懷……這部作品裡

沒有抽象的概念和陳腔濫調的論述……無論讀者對美國的衰落有何看法都會在看完這本書後……堅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華盛頓月刊》(The Washington Monthly)     「書中的敘述內容廣泛且犀利……派克是個筆法透徹犀利且深具洞察力的記者,他把書中人物刻畫得非常細膩, 讓讀者可以從中看到美國社會的全貌……《螺絲愈來愈鬆》是一部既讓人深感憂傷又心存希望的作品,書中的美國人民雖然都過得很辛苦,卻都抱持著一絲樂觀。只要堅持努力向上,一定能扭轉乾坤,脫離這個由我們親手釀成的政經和社會窘境,進而讓自己和整個社會變得更堅強。」──文化評論與政論刊物《布魯克林鐵路》(The Brooklyn

Rail)     「派克這部作品非常獨特且讓人愛不釋手,完全不輸給書中提到的約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經典小說《美國三部曲》(U.S.A trilogy)。《螺絲愈來愈鬆》也是自《美國三部曲》以來,對美國社會內幕進行最精闢的探討。二戰後美國社會曾度過人人安居樂業的數十年,但這部作品彷彿一首以爵士樂節奏演出的安魂曲,憂傷又動聽,哀嘆著那個時代的逝去。書中的美國瀕臨崩潰,人民則在這片日益喧譁的土地上越來越沉默,靜悄悄地陷入絕境。書中的故事都讓人笑中帶淚。」──大衛.甘迺迪(David M. Kennedy),《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與《在這片

土地上》(Over Here)普立茲獎作家     「《螺絲愈來愈鬆》講述了我國在過去三十年間所發生的所有事情,讓讀者可以近距離看清原本將我國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事物是如何走向毀滅之路,而人民的生活因此發生了什麼變化。這部作品描述的真實故事都非常巧妙,看來備感暢快淋漓,是史詩級創作無誤,注定將成為我們這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德克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永不停歇之戰》(The Forever War)作者      「美國的社會體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崩潰,《螺絲愈來愈鬆》讓讀者能夠從一個悲壯淒美的全景視角一探究竟。書中描述發生在美國社會與人民身上的種種鉅變。就

這個主題而言,寫來能像這樣游刃有餘的莫過於派克。」──尼可拉斯.勒曼(Nicholas Lemann),《救贖》(Redemption)、《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作者     「獨特、犀利、勇敢,且不容錯過。這是我近幾年來讀過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永恒美麗的背後》(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     「派克為我們上了一堂當代歷史課,讓我們透過一部權威性作品看清這個由我們親手搞砸的國家。」──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巨塔殺機》(The Loomin

g Tower)、《解密山達基》(Going Clear)普立茲獎作家      「派克能為所有因這次經濟大蕭條而傷得遍體鱗傷的人民奮戰,為他們發聲。《螺絲愈來愈鬆》講述的是美國的悲劇,但在文學上卻是一大盛舉。」──大衛.佛魯(David Frum),《起死回生》(Comeback)、《羅姆尼敗戰大解析》(Why Romney Lost)作者     「書中每句話都帶有巨大的道德力量,完全不輸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螺絲愈來愈鬆》是一部強而有力且影響深遠的作品,值得大家一閱。」 ──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失落之城Z》(The Lost City of

Z)作者     「報導深入、內容廣泛並以史實為依據,而且作者小心翼翼,行文不帶意識型態色彩……美國近三十五年以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作者並未強迫讀者接受他的理論和想法,而是讓讀者透過書中人物,自行思索解答。故事人物不是為了驗證誰的政治理念而存在,更不是為了成為誰的政治工具,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只有了解這點,我們才能開始重振這個國家,與這些人物共處。」──蘿拉.米勒(Laura Miller),時論網站《沙龍》(Salon)共同創辦人

「視覺辨識」科技偵查措施之適法性—以隱私權為核心—

為了解決man卡車評價的問題,作者蕭國振 這樣論述:

執法機關運用科技設備偵辦刑案,有利於蒐集犯罪事證及提升破案效率,由於立法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使得新型態科技執法欠缺授權依據。2020年9月8日法務部預告制定「科技偵查法」草案,引發社會輿論譁然,認為政府如同電影「全民公敵」片中的橋段,會肆無忌憚的進行全面監控,嚴重侵害人民隱私及資訊自主權益。弔詭的是,大街小巷攝影鏡頭設置越來越多、密度越來越高,民眾反而不以為意,甚至認同廣為設置是種保障措施,有助預防或嚇阻犯罪發生。惟「科技偵查法」草案未將監視系統予以納管規範,有關監視儲存資訊管理,散見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警察職權行使法、地方自治條例及相關行政規則等。現行調閱監視器拍攝畫面之偵查作為,實務界定

為刑事訟訴法第228條第1項、第230條第2項一般授權條款之範疇。殊不知科技的發展進步快速,以人工智慧深層學習演算法和卷積神經網路的分析架構,進行影像視訊的偵測與追蹤,透過監視器將所攝得影像轉換成數位資訊儲存在伺服主機,利用程式檢索資料庫進行數據分析,統稱為「視覺辨識」技術之應用。目前警方偵查刑案所仰賴「雲龍系統-雲端智慧型影像檢索服務」為是類科技的應用之一,其功能之強大如上帝之眼,能夠追溯過去蹤跡、鎖定現在位置以及預判未來動向,進而繪製出私人之生活圖像、數位足跡。此類科技偵查措施,可以不斷地更新程式、創設功能,突破物理世界的侷限,以跨越多維空間的方式,無聲無息監控人民生活,嚴重干預隱私權及資

訊自主權。本文首重探討「雲龍系統-雲端智慧型影像檢索服務」之車行紀錄查詢系統,在刑事訴追程序中的定位及屬性,並同時研析相關科技偵查措施之授權依據,以便確立將來執行之判準。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為了解決man卡車評價的問題,作者詹姆斯‧法隆 這樣論述:

邪惡,有可能是「天生」的! 我們除了被動地面對、坐等犯罪案件發生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社會有沒有可能改變與生俱來的惡?   「心理變態是什麼?」   一個心理變態可以偽裝出關心他人或充滿悔意的樣子,但是他的大腦卻會說實話。   無差別殺人、暴力氾濫成為新興的社會現象?   為何有些人要透過傷害或操控陌生人而發洩情緒、獲得快感?   那些令人悲憤、恐懼又扭曲的行為,是否有可能被制止,甚至消滅?   這本書將帶領我們探索變態犯罪的起源——大腦與基因,   也給社會一個刺激和思考:邪惡有可能是「天生」的,   而我們除了被動地面對、坐等犯罪事件發生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後天的環境,是否有機會改

變與生俱來的惡?   詹姆斯‧法隆,一個被媒體報導評為成就卓越的科學家,他長期研究心理變態者的大腦,發現這些人都有著異於常人的腦部結構;但在2005年,他意外看見自己的大腦圖像跟這些心理變態者的一模一樣——研究發表在即,但這代表他要公開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心理變態?   更驚人的是,當他回溯家族史之後,才知道四百多年來,這支家族充滿了拋妻棄子的無情之徒,以及冷血兇殘的殺人犯!他天生自帶暴力基因,距離邪惡的岔路只有一步之隔,但為何最後成為備受讚譽的科學家?一個從心理變態中誕生的天才、狗血離奇的真實人生,執筆寫下一段幽默勵志的自我探索歷程! 震撼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家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作者    Sean Huang   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王俸鋼   律師        呂秋遠   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李茂生   精神科醫師    沈政男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杜克─新加坡大學腦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       謝伯讓 震撼推薦   「天性說明我們可能是誰,卻無法決定我們該成為誰──選擇,永遠比基因重要。如果詹姆斯‧法隆擁有殺人犯的大腦都能成為神經科學家,你還有什麼人生目標達成不了?」──

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家/「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作者    Sean Huang   「這是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一位備受尊敬的腦科學家,原來也有像心理變態一樣的腦袋,而且祖上還盛產殺人魔,那為何他反而成了一位傑出的學者?這值得近年頻頻出現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台灣社會思考,這些悲劇背後究竟存在了什麼樣的系統性原因?我們的社會又該如何預防呢?」──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國際推薦   「《天生變態》感人至深,講述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發現自己是心理變態者的故事。詹姆斯•法隆毫不避諱地談及自己生理上的罪惡,以此獲得赦免。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保羅•札克博士(Pau

l J. Zak),《道德博弈》的作者   「僅僅是『心理變態』這個詞就能吸引任何人的注意,它也給數十年來的電影和電視劇集提供了靈感。事實上,我認為這個詞本身並未包含其無窮的行為特質,無論好壞。在這本書中,法隆帶我們深入他的精神世界,穿過錯綜複雜的旅程,打破所有關於心理變態行為的刻板印象。」──西蒙•米蘭(Simon Mirren),「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編劇和製作人   「自我探索的歷程發人深思。法隆將自身置於顯微鏡下,試圖釐清塑造其人生的生物和成長發展史。他的洞見迫使我們思考先天與後天的重要作用,以及適應性人格特質和不適應人格特質之間的隱密界線。」──約翰•伊甸博

士(John F. Edens),德州農工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學教授、臨床培訓主任   「本書窺視大腦的黑暗面,引人入勝。最陰暗的想法為什麼會產生?有多少人處在心理變態者的狀態,自身卻並沒有意識到?想要了解這些問題的人,絕不可錯過這本書。法隆博士研究我們的大腦,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最奇怪的思想和行為是如何形成。鮮有人能像法隆博士這樣理解大腦,並寫出如此風趣而迷人的作品。真令人嘆服。」──艾利•羅斯(Eli Roth),作家、導演和製片人 作者簡介 詹姆斯•法隆(James Fallon)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教授、獲獎

的神經科學家。他研究的課題非常廣泛,包括:成人幹細胞、中樞神經系統迴路、多巴胺、思覺失調症、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人類大腦造影等。他的新創公司NeuroRepair獲得了年度生物新技術的評選,推動幹細胞研究的重大突破。   媒體報導他對產後新神經元發育的探索,是大腦研究十年來重要、驚人的成就。他經常為各類媒體提供犯罪心理的專業分析,曾在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飾演本人。2008年,他受邀在Ted發表「探索殺人犯的大腦」演講,揭開自己的變態家族史,引起熱烈關注。 審訂者簡介 陳永儀     美國羅格斯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心理系學士。曾任教於美國西點軍校行為科學及領導力學系 ,美國紐約大學與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系。目前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主要研究包括壓力、情緒與犯罪心理學。 譯者簡介 瞿名晏   現為專職翻譯工作者,熱愛音樂和心理學,閱讀大量心理著作。   【推薦序】心理變態者獨一無二的自白   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王俸鋼 【推薦序】愛讓人不會成為魔鬼    律師    呂秋遠 【推薦序】心與腦的雙重自剖    精神科醫師    沈政男 【推薦序】命定與命運的對抗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震撼推薦】 【自序】一場瘋狂大腦

的探險之旅   Chapter 01 一張腦部掃描圖引起的混亂/ Chapter 02 成長之路:那些不起眼的「罪惡」/ Chapter 03 我是誰:科學家vs心理變態/ Chapter 04 充滿血腥的家族史/ Chapter 05 變態大腦的現實成功之謎/ Chapter 06 從TED到「犯罪心理」/ Chapter 07 愛情、友情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韻事/ Chapter 08 其實我還有躁鬱症/ Chapter 09 你能改變一個心理變態嗎?/ Chapter 10 心理變態存在的必要性/ 鳴謝 參考文獻   自序 一場瘋狂大腦的探險之旅   二○○五年十月的某天,當初秋最

後一絲悶熱從南加州漸漸褪去,我正在對將要交付《俄亥俄刑法雜誌》(Ohio Stat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發表的論文做最後幾處修改。長期以來,我對心理變態殺人犯腦部掃描圖像的研究時斷時續,前後跨越了十個年頭,最終集結成《年輕心理變態的神經解剖學基礎》(Neuroanatomical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of a Young Psychopath)一文。文中記錄著一些你能想像到的最壞的人——他們經年累月犯下滔滔罪行。如果我可以撇開那些保密條例,向你陳述這些罪行,這些故事一定會讓你毛骨悚然。   但是劣跡斑斑的過

去,並不是讓殺人犯有別於常人的唯一理由。作為一個年過而立的神經學家,數年來,我看過了無數的腦部掃描圖,殺人犯們的圖像卻與眾不同。他們的腦部掃描圖都呈現出一種罕有而令人擔憂的共同特徵,即額葉(frontal lobe)和顳葉(temporal lobe)(通常來說,這兩部分與自我控制密切相關)腦功能低下。這些部位的活躍程度低下,暗示著患者缺乏道德推理和抑制自身衝動的正常能力,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些罪犯都擁有不人道的暴力犯罪記錄。我在論文裡說明了這些特徵,交稿後便投入到其他項目中去了。   進行殺人犯腦部掃描圖研究的同時,我的實驗室還在進行一項基因方面的獨立研究,想要找出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特定基因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我和同事們為一些阿茲海默症患者做了基因測試和腦部掃描,同時也為我的家人做了相同的測試,作為實驗中的正常對照組使用。   十月的那一天,我正坐下來分析家人的腦部掃描圖,那疊圖片裡的最後一張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看起來非常奇怪。事實上,這張掃描圖看起來正像是我在論文裡提到的那些不正常圖像,也就是說,這張圖像的主人是個心理變態—或者說,至少與心理變態者同樣有著某些讓人不愉快的特質。我對家人並沒有這方面的懷疑,所以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家人的掃描圖中混進了別的圖像。   通常,在同時進行幾項研究的情況下,即使我竭力讓所有工作井然有序,但東西放錯地方這類事情也是在所難免的。麻煩的是,為了將

所有的掃描圖做匿名處理,我們將所有圖片隨機編碼,並且隱去了圖片主人的姓名。所以為了確保我沒有弄錯,我讓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撕開了編碼。   看到了圖像主人的名字之後,我覺得這當中出了錯,便氣急敗壞地命令技術員們去核對掃描器,檢查其他技術人員們做的圖像和資料庫。但一切都毫無差錯。那確實是我的腦部掃描圖。   來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個週六的早晨,天氣晴朗溫和,你決定要去家附近的公園散個步。信步遊園之後,你在樹蔭下的長凳坐下來歇息,旁邊還坐著一個長得不錯的年輕人。你們互相問好,他也附和說:「天氣真不錯,活著真好。」接著你們又交談了十五分鐘,對彼此產生了大致的印象。在這短短的十五分鐘裡,

你們可以了解有關對方的很多事情,也許你會知道他謀生的職業,他是否結婚了,有沒有小孩,又有些什麼業餘愛好;也許他看上去聰明、迷人、坦率、有趣,還會講很多有趣的梗,總的來說,和他的談話令人愉快。   基於你談話的對象,接下去的十五分鐘可以出人意料地告訴你更多。比如,如果他是個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可能會開始重複剛剛說過的那個梗,重複同樣的面部表情,配合同樣的肢體動作,講同一句俏皮話。如果他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他可能會開始調整坐姿,說話的時候靠你太近,直到你覺得不舒服,起身離開,並時不時回頭看看這個人有沒有跟上來。   如果長凳上,坐在你旁邊的那個人是我,你應該會覺得我大體上算是個有趣的傢伙。如

果你問我是做哪一行的,我會告訴你我是研究大腦的。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我會告訴你,我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醫學院的一名教授。我會向你描述我的職業生涯,怎樣教醫學院學生、住院醫生和研究生們了解人類的大腦。如果你聽得津津有味,我還會跟你講講我那些關於成人幹細胞(adult stem cells)、帕金森氏症動物病例和慢性中風的研究。此外,以這些實驗室研究成果為基礎,我還成立了三間生物技術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在過去二十五年裡一直保持獲利,另一家從同類企業中脫穎而出,不久之前被授予了國家獎。   如果你還有興趣聽下去,也許我會提到自己是

很多學會和專家小組的成員,關注藝術、建築、音樂、教育和醫學研究等領域。除此之外,我還是美國國防部的顧問,致力於研究戰爭對大腦所產生的影響。   如果你不休地追問下去,我會提到參與過的電視劇和電影,還有以前做過的各種各樣工作,從酒保、工人到老師和木匠。直到現在我還留存了一張過期的卡車司機公會卡,我以前還當過卡車司機。   某一刻起,你可能會開始想,我是在胡說八道,是在吹牛。特別是當我宣稱,我十四歲那年被評選為紐約阿爾巴尼教區年度最佳天主教男孩(Catholic Boy of the Year for the diocese of Albany, New York),還曾經是體育高中和大學的運

動員。不過,即使你可能覺得我話太多,認為我是個滿口胡言的傢伙,你仍然會發現,和你說話的時候,我一直注視著你,仔細聽你講的每一句話。實際上,你可能會有些驚訝,我對你的生活是如此好奇,對你的觀念和你對世界的看法也很在意。   如果你答應下次可以再見面,最後我們可能會成為朋友。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我身上一些讓你不快的事——你可能時不時會發現我在說謊,或者我經常會在赴約時遲到,讓你不開心。   但是,撇開我的輕度自戀和間歇爆發的自私行為,我們共度的時光還是很快樂的。畢竟,總的來說,我還是一個靠得住的好人。   一切都很完美,除了一件事,我是個邊緣的心理變態。   我願意寫下這個故事,寫下這個

可能算不上絕對完整卻絕對真實的故事,來與家人、朋友和同事們分享我整個家族的生物學和心理學背景。當然了,整個敘述都建立在來自腦造影、遺傳學和精神病學的大量研究資料上。除此之外,還來自殘忍的自我剖析,來自那些時不時令我不安的坦白,以及對自己和家庭的討論分析(但願我的家人不會在讀完此書後跟我斷絕關係)。   我完成這本書的目的不只是要講故事,或是擁護什麼全新的科學發現,我的願望是能透過敘述,釐清對於一個議題的討論,一個在我們文化中,雖然備受大眾關注,卻缺乏理解和共識的議題:心理變態(psychopathy)。   除了書中提到的基礎科學理論和我自己的故事之外,我希望完成的研究和提出的理論可以派上

用場。我希望這個關於大腦、基因和早期成長環境將會如何影響人們成為心理變態的理論,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們,還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刑法制定這些更廣大的層面中做些貢獻。   也許聽上去有些誇誇其談,但是在接下來的書裡談到的理論,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世界和平的理想。   我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假說:在那些長期飽受暴力困擾的地區,例如以色列加薩走廊(Gaza)和洛杉磯東部地區之類的地方,女性為了受到保護,會與暴力分子結合,使得擁有心理變態潛質的基因在人口中的密度增加,好戰的基因得以傳播開來,而這又加重了地區的暴力問題,周而復始成為惡性循環。經年累月之後,就構成了一個充斥好戰分子的社會。這個假說僅僅是一個推測,卻

值得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下去。   我是一個堅定的科學家,一個專注於大腦神經解剖學的神經學家,這個身分也塑造了我看待自己整個成年生活所有行為、動機和道德的方式。在我看來,人類是一種機器,一種自己都無法徹底理解的機器。數十年來我也一直堅信,人類對自己是誰和自己的行為幾乎無法掌控。我們的先天因素(基因)決定了個性的百分之八十,而後天因素(成長環境)只掌控其餘的百分之二十。   一直以來,我就是這樣看待大腦和行為,但這個觀念卻在二○○五年受到了與其說是激烈的,不如說是讓我難堪的動搖,使我過去的觀念不得不向現實不斷妥協。我漸漸明白——比以往要更加透徹地明白——人類生來就是如此複雜的生物,我們不能

片面看待人類的行為、動機、慾望乃至需求,任何將之簡化為絕對的做法,都無益於人們對於真相的發掘。我們並非簡簡單單的好人或者壞人、對的人或者錯的人、善良的人或者心懷惡意的人、溫良的人或者危險的人。我們不只是基因的產物,並且科學也只能解釋人類天性的一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我寫下手中這本書的原因。 推薦序 心理變態者獨一無二的自白   心理變態(psychopath),或譯為人格病態,是近幾年犯罪心理學相當熱門的話題。長久以來,心理學家即發現芸芸眾生裡似乎有一種特殊的人格型態,這種人自我中心、時常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做事隨興所至,動輒視社會規範如無物……;而更重要的是,這類人似乎很難被眾所周知

的行為改變技術——賞與罰所改變,而且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他們自有一套心理運作的方式,使這類人始終我行我素。     自一九九九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神經科Steven Anderson等人,在《自然》期刊發表了前額葉腦傷的幼童,在成長後行為特質如何與這類「心理變態」者相似的案例報告後,再加上大腦功能性影像學的日益發達,神經心理學家幾乎肯定這類特殊的人格型態,應該就是大腦前額葉、包括杏仁核在內的某些神經迴路功能特異所產生的結果。     本書作者詹姆斯.法隆也是在這個課題的學術研究方面的佼佼者,但與其他此類書籍不同的是,作者除了深入淺出地說明了相關研究的驚人發現之外,更在一次偶然狀況之下,發現

自己的大腦功能運作的造影結果,竟然與那些「心理變態」的個案表現極為相近。     因為這樣驚人的發現,作者開始回想並反省自己從年幼到大的生活點點滴滴,從兒童青少年期的強迫症狀到與同學同事之間的互動、躁鬱症式的行為表現,與妻子家人之間的感情和背叛,和精神科醫師的診療諮詢,甚至追溯到自家多年前的族譜,半自傳式且誠實地審視自己過去行為的模式,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最終赫然發現,其實自己的行為,在本質上和「心理變態」者的人格特質毫無二致。     也因為如此,這本書獨一無二地透過作者的自我剖析,生動地告訴我們一個「心理變態」者如何潛藏在我們的身邊,但也如何因為自幼父母、家人、成長過程中諸多朋友的幫助,

成長為一個基本上對社會無害,且相當有成就的科學家。     本書譯文流暢,對於學術專有名詞及學理的理解掌握精準,是難得一見的科普翻譯佳作,相當值得細讀。 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王俸鋼 推薦序 愛讓人不會成為魔鬼   關於推薦這本書之前,我想到了倪匡所寫過的一本小說《創造》。在這本小說裡,有個搶劫犯被科學家當作實驗品,希望可以用科學家的腦為模範,來改造這個犯人的腦部,讓這個犯人以後可以循規蹈矩。結局是,科學家夫婦在幫這個罪犯進行手術後被罪犯殺害。主角衛斯理本來以為是改造失敗,後來發現其實改造成功了。因為,會想改造別人思想的人,本身就是罪犯。用罪犯的腦部當範本,改造好的人

,仍然是罪犯。   幸好,本書的作者法隆(James Fallon)並沒有這樣的企圖心。當他發現自己的大腦圖像跟心理變態者相同,而過去家族四百年來又充斥著犯罪的歷史時,他心裡覺得非常恐慌。於是他寫下了這本書,以他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家族史為分析標的,並且搭配科學關於基因、幹細胞、中樞神經等的生動描繪,探討是否有「天生變態」這件事。   法隆跨出這一步是很勇敢的,因為他必須揭露自己與家族過去的瘡疤,誠實地面對自己經常需要壓抑的慾望。他希望透過自身的經驗與學理告訴閱讀者這句話:「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可以選擇的。」他認為,適當的家庭環境與愛,縱然不能完全地驅逐與心理變態相關的特質與基因,但是卻可

以透過更多的關注,讓某些人至少可以不會變成魔鬼。   用心理變態這個形容詞來描述罪犯,或許不是很適當。畢竟有許多的所謂罪犯,如果按照法隆的說法,就是無法壓抑自己內心的衝動而犯罪,但是這樣的衝動或許其實是充斥在許多人之中的,只是有做與沒做的差別而已。也因此,從這本書當中,或許我們不需要把犯罪當作是基因與必然,而是可以進一步深思,如果人性真的本惡,我們應該如何讓本惡的情況約束在法律、情感與道德的框架下,讓損害不至於擴大,甚至可以幫助別人。   法隆的用意,應該不是在強調犯罪命定說,而是想要告訴把命運歸咎給基因的人,可以選擇、可以改變,透過適當的方式,人都可以更好。最後,讓自己透過貢獻社會,得到

更多的快樂。 律師     呂秋遠 推薦序 心與腦的雙重自剖   回顧個人心理發展歷程,而做出自傳式剖析的文章還不少;拿自己做實驗,接受腦部攝影檢查並自我判讀的科學家也有一些;但能就心理特質與腦部影像進行雙重自剖,然後寫成專書的,大概就只有詹姆斯•法隆了。     原本只是把自己當成對照組之一,參與一項阿茲海默症的腦部攝影研究,當片子交到他手上時,長期研究重刑犯腦部的他不禁驚呼:「怎麼跟那些惡貫滿盈的心理病態者(psychopath)的腦部特徵這麼相像!」但他明明是一個聲望卓著的腦神經科學家,沒有任何犯罪紀錄,怎麼會有這樣的腦部結構?於是他展開了成長歷程的自我探索,也請教了諸多親友與心

理學家對他的看法,試圖從心理與腦部兩端分頭進行,來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最後他將這樣的探索歷程寫成了《天生病態》這本書。     詹姆斯‧法隆是美國加州大學的腦神經科學教授,他長期研究冷血殺手的腦部影像與犯罪行為的關聯,因此由他來講述心理病態者的腦部特徵與心理特質,可說娓娓道來,深入淺出,不管是門外漢或犯罪學家翻開此書,都能獲得閱讀的趣味與智識的成長。     然而詹姆斯‧法隆寫這本書的企圖心不只如此,他更藉由心與腦的雙重自剖,想要探觸底下這個重要課題:到底天生窮凶極惡的心理變態者,有沒有可能長成一個奉公守法的好人?抑或他們是壞胚子,壞到腦組織裡去了,不可能透過後天環境的力量扭轉天性?     

台灣最著名的心理病態者應該是白曉燕案兇手陳進興,他符合本書所提四大心理特質:衝動、浮誇、欠缺同理心與反社會傾向。但陳進興沒有接受腦部攝影,無從得知是否具有前額葉與杏仁核等部位的腦部缺損特徵,也不知他是否帶有所謂的「戰士基因」MAO-A,而天生喜歡逞凶鬥狠。基本上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近兩年最殘暴的殺手,台北捷運隨機殺人兇手鄭捷,是不是心理病態者?如果是,能不能在他小時候透過心與腦的檢查預先得知,然後藉由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正向力量,比如持續夠多的關懷、教育與導正,讓他的攻擊傾向留在基因與腦部,永遠不表現出來?     遺憾的是,台灣社會連想要理解鄭捷的企圖都沒有,只會急著將

他槍決,以求大快人心。形成此一氛圍的因素之一,多少乃因對於重刑犯犯罪心理與腦神經科學的漠視。《天生病態》這本書正好可以給台灣社會一個刺激,讓眾人一起思索:那些重刑犯是否天生冷血?除了坐等他們犯下令人髮指的殺人案以外,這個社會還可以做些什麼?   精神科醫師    沈政男 推薦序 命定與命運的對抗   唸科學的人通常不迷信,我們相信機率、接受巧合,但不接受命定。但是本書的作者和另外一本《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The Anatomy of Violence)的作者Adrian Raine,兩人大腦的掃瞄圖居然都跟犯罪的人很相似,兩人又都是名校的教授:Raine是費城賓州大學的講座教授,本書作

者是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的教授,這個巧合未免太高了,正因為兩人都是學術界的名教授,兩人的大腦又都顯示反社會行為,這就更使人想從他們身上去尋找犯罪的因素,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社會中正常生活,不會去為非作歹?   人的行為受大腦的控制,而大腦又會因行為而改變。也就是說,大腦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產物。過去的基因決定論是錯的,科學證據顯示人的大腦會隨著環境的需求而改變以求生存,例如動物會製造維他命C,人體本來也會,但是到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可以從外界穩定地得到維他命C之後,這個能力便退化掉了。當然,那時沒有辦法看到人會有遠洋航行,三個月不靠陸,船員會得壞血病,牙齦流血。   因為環境會塑造大腦,所

以後天的經驗就很重要。貧民窟的精神官能症比較多,因為環境會促發或抑制基因的展現。作者有家族的暴力犯罪歷史,又有暴力基因(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A, MAO-A較少),但是他有個正常的童年,所以他沒有走上犯罪之路。   童年的遭遇是影響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因素,就像作者說的,一、二歲時的受虐後果比五、六歲時受虐大,而五、六歲時的受虐後果又比十二、三歲時大。大腦,尤其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的正常發展對孩子行為的控制來說太重要了,這也是我在接到本書的書稿,知道只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寫書評時,還是願意放下手邊的事先來做的原因。太多父母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在

孩子面前作壞事,這些經驗都銘印到孩子大腦中,影響他的一生。我迫切希望父母在閱讀本書後,能了解後天環境對孩子大腦的影響。   其實,在看書稿時,「反社會人格」這個名詞一直在我腦海中出現,作者有著不折不扣的反社會人格,外加強迫症、躁鬱症……,他的大腦影像圖的確是不正常的,非常像我們在騙子(con man)大腦中看到的那樣。但是他沒有進入監獄,因為他的家庭正常,並有很深的宗教信仰(母親是西西里的天主教徒),他雖然不在乎傷害別人,卻沒有刻意去傷害別人的意願,所以沒事。   人不能選擇父母,也就不能選擇基因,但人可以打造環境,使不好的基因不展現,人的命運還是在自己手上的。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所教授    洪蘭 Chapter 01 一張腦部掃描圖引起的混亂 一個心理變態可以偽裝出很關心他人或是充滿悔意的樣子,但他的大腦卻會說實話。 這就是我在二○○五年那個十月一直在做的事,直到我發現了自己怪異的腦部掃描圖,暗示我的大腦在負責同理心和道德的部分活動減弱。「心理變態是什麼?」 身為一個科學家,在看過自己的大腦掃描圖像之後,我開始從更專業的角度,而非出於個人的惶恐來思考這個問題。我開始詢問心理學同事們,想知道自己是否與心理變態這個身分相符。我諮詢了一些業內最傑出的研究人員,卻沒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有些人迴避這個問題,說心理變態根本不存在。要定義一個心理變態就像是要定義精神崩潰那樣

讓他們無從下手。「心理變態」這個詞已經被大眾用慣了,但從科學和專業的角度卻難以定義(就像「蔬菜」,這個在廚房裡被慣用的詞,卻不是生物學上的用詞)。撇開「心理變態是否確實是一種心理障礙,如果是,那它的定義又是什麼」這個議題不論,醫學界針對心理變態已經有一些被廣泛接受的量表。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為廣泛使用的測試量表是PCL-R(Psychopathy Checklist- Revised,心理變態測評量表修訂版),也因為它的設計者,加拿大的羅伯特.海爾(Robert Hare)醫生而被稱為「海爾量表」(Hare’s Checklist)。海爾量表包含十二個測試項目,每個項目都分為0、1、2三個評分,以

評價患者心理變態特徵的三個等級:無症狀(0分),部分符合該症狀(1分),完全符合該症狀(2分)。 在這個標準下,一個獲得「滿分」40分的人,就可以被視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心理變態者。通常來說,超過30分即可被診斷為心理變態;有時候,測量結果超過25分也會被診斷為心理變態。測試會由一名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師負責評分,一般是以晤談形式,由臨床醫生訪問受評估者,有時醫生會得到受評估者的犯罪記錄、醫療記錄及第三人的觀點作為參考。對受訪者的評估,也可以在受評估者缺席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心理變態特質可以被歸為四類,或者說是四種「因素」,如下:人際因素:包括膚淺(只做表面功夫)、表現誇張、充滿欺詐。 情緒因素:包括

缺乏悔意、缺乏同理心、拒絕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行為因素:包括行事衝動、缺乏目標、為人不可靠。 反社會因素:包括暴躁易被觸怒、有青少年違法或犯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