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 money被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Line付款神功能五月底即將消失!新版優化3大亮點 - 風傳媒也說明:電子支付逐漸普及,LINE Pay成為台灣人主要使用的支付方式之一,不過LINE Pay官方於23日發布公告表示,舊版LINE Pay App 將在5月31日停止服務,改以1.2.0版本取代,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連俊瑋所指導 吳宜儒的 COVID-19對行動支付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 (2020),提出line pay money被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支付、新型冠狀病毒、健康信念模式、科技接受模式、信任、隱私、知覺安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德瑞所指導 鄭文良的 行動支付法制規範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行動支付、手機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的重點而找出了 line pay money被停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line pay money被停用 :: 銀行先生則補充:line pay money被停用 國泰世華紓困貸款 京城銀行分行地址 元大證券24小時客服 第一銀行ATM便利商店 華南銀行提款 渣打銀行提款機 三信合作社歷史 台灣企銀臨櫃提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ine pay money被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COVID-19對行動支付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line pay money被停用的問題,作者吳宜儒 這樣論述:

隨著行動支付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行動支付,行動支付的使用人數和交易額也逐年增加,但距離政府所期望的在2025年可以達到普及率90%,仍有段距離。由於近幾年曾發生過行動支付盜刷的事件,並且有些使用者在使用過後有停用行動支付的經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影響使用者持續使用的因素。從2019年年底開始,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爆發,許多人害怕使用現金會接觸到現金上的病毒,從而選擇使用行動支付,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影響使用者對於行動支付持續使用意圖的因素,以及探討新型冠狀病毒對於行動支付的持續使用是否會造成影響。本研究結合健康信念模式、科技接受模式、信任、隱私和知覺安全提出了研

究模型,並使用問卷調查法於疫情不嚴重時期和嚴重時期分別調查,總共收回795份有效問卷,其中484份為使用者在疫情不嚴重時期填答,311份為使用者在疫情嚴重時期填答,結果發現於疫情不嚴重時期,態度是影響持續使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覺行動障礙;於疫情嚴重時期,態度仍是影響持續使用的主要因素,其次則是信任;而新型冠狀病毒對於行動支付的持續使用是會有影響的。

行動支付法制規範之研究

為了解決line pay money被停用的問題,作者鄭文良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電子商務的發達,近年來支付方式與制度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支付工具離不開現金、金融卡與信用卡,如今因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必需品,將手機作為錢包的新形態支付工具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而手機支付的核心概念是「虛擬」,將貨幣與卡片虛擬化、電子化,再透過手機本身的硬體或軟體安裝進行支付行為,除了免去零錢的兌換與存放外,在交易系統上也比POS機更為簡易並已發展成為更方便的支付環境。在法源基礎上,我國並無直接規範行動支付的專法,而是針對設立行動支付的各種支付機構加以訂定法規。如此一來,雖然透過手機進行交易皆可稱之為行動支付,但因支付機構的類型不同,在設立標準、執行權限上都反映出差異

性。我國現有的行動支付業者可分為電子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業者、一般業者(以電子禮券形式推行)等三類,電子支付有最高的權限,但卻同時須負擔相對應的較高要求與門檻;從用戶角度來看,可能只差在轉帳金額上限與可否儲值的操作規範,但對於業者而言,成為電子支付業者的最低實收資本額需5億元,其暫時收受款項的存放與利用皆受限制,同時亦有完整的、類似於金融機構的用戶權益保護、安全控管、洗錢防制義務等。藉由介紹、比較與分析我國與美國、歐盟、中國大陸之行動支付規範差異,本研究認為台灣之管制密度較各國為高,且充分區分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作法在他國中亦較為少見,這可能會更加凸顯介於其間的模糊地帶,進而造成混淆甚至存有

法律漏洞。本研究最後總結前述之觀察與分析,並對我國行動支付相關法制與業者執行層面提出建議供決策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