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花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iris花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維儂·奎因寫的 花的傳奇物語 和李若庸,林美香,陳秀鳳,劉慧,秦曼儀的 百合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鳶尾花表現的意義也說明:Iris (鳶尾花),花體纖細大而美,三瓣花瓣以優雅的弧度拱衛花心,並有著紫色、黃色、白色等非常豐富的顏色。 它的英文花名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彩虹女神Iris,象徵豐富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江西人民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須文蔚所指導 馬嶔的 飲食書寫中採集與耕作經驗之研究 (2021),提出iris花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飲食書寫、採集、耕作、紀實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彭錦堂所指導 郭苑平的 日常書寫.書寫日常:戰後初期臺灣女性散文中的日常生活敘事 (2012),提出因為有 戰後初期、五○年代、女性散文、女性寫作、日常生活敘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iris花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6月10日生日花:黄色鸢尾花,花语:胜利_Iris - 搜狐則補充:今天的生日花是黄色鸢尾花(Yellow Iris),花语是胜利(Victory)。胜利的意义来源于法兰克王国的奠基人、国王克洛维一世(Clovis I),英勇善战的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ris花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花的傳奇物語

為了解決iris花語的問題,作者(美)維儂·奎因 這樣論述:

你也許聽過許多花的花語,但每一個花語背後的故事呢?   它們的故鄉在哪裡?   那些野生花朵是如何流轉到我們的花園中的…… 原產於墨西哥的“大麗花”會被夾帶到法國去,其實是與印第安人溝通上的誤會。 我們都知道“風信子”的原文名稱是來自古希臘俊美的年輕人——雅辛托斯,但是這個傳說中出現的“風信子”,並不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紫色小花。 關於“番紅花”的起源中,可以看到古希臘眾神是如何因為無聊而闖下大禍的……   本書蘊生於史實,融匯從古至今人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凝塑出花的萬千形貌。那些你見過或不曾見過的,都將讓你驚豔、讚歎不已! 維儂·奎因(Vernon Quinn,1881

—1962),全名為伊莉莎白·維儂·奎因,是位作家暨編輯。生於1881年,1962年3月於紐約逝世,享年81歲。知名著作有《圖說地理》系列(Picture-Map Geography)、《美麗墨西哥》(Beautiful Mexico)、《美麗加拿大》(Beautifiul Canada)等旅遊圖書,以及《約翰?史密斯船長歷險記》(The Exciting Adventuresof Captain John Smith )等兒童讀物。   譯者:   陳蒼多,1942年生,從50年代起,大量翻譯西方文學著作,譯作數量極其可觀,為知名翻譯家。 庭薺花(Alyssum) 001

紫菀(Aster) 005 荷包牡丹(Bleeding heart) 010 藍鈴花(Bluebell) 013 菊花(Chrysanthemum) 019 耬鬥菜(Columbine) 025 矢車菊(Corn flower) 031 番紅花(Crocus) 035 大麗花(Dahlia) 041 亞麻(Flax) 047 勿忘我(Forgot–me–not) 053 指頂花(洋地黃)(Foxglove) 059 唐菖蒲(Gladiolus) 065 天芥菜(Heliotrope) 069 蜀葵(Hollyhock) 072 風信子(Hyacinth) 078 鳶尾(Iris) 082 飛

燕草(Larkspur) 089 百合(Lily) 096 山谷百合(鈴蘭) (Lily-of-the-Valley) 104 金盞菊(Marigold) 108 木犀草(Mignonette) 112 歐烏頭(Monkshood) 117 牽牛花(Morning-Glory) 121 水仙(Narcissus) 126 旱金蓮(Nasturtium) 131 大花三色堇(Pansy) 135 牡丹(Peony) 141 矮牽牛(Petunia) 147 草夾竹桃(Phlox) 150 石竹(Pink) 155 櫻草(Primrose) 163 玫瑰花(Rose) 170 金魚草(Snapdr

agon) 180 雪花蓮(Snowdrop) 184 香豌豆(Sweet pea) 187 鬱金香(Tulip) 192 美女櫻(Verbena) 202 紫羅蘭(Violet) 208 桂竹香(Wallflower) 213 睡蓮(Waterlily) 217 百日草(Zinnia) 224  

飲食書寫中採集與耕作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iris花語的問題,作者馬嶔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於臺灣現代飲食書寫中,參與採集與耕作經驗的六位作者,經歷食材的觀察、探究與採製烹調後,對於書寫主題、內容與表現手法所產生的影響。經研究得知,採集與耕作能豐富紀實文學,除了尊重在地與依循季節的飲食方式外,採集與耕作亦能換回童年記憶以及與親友的情誼。擴展飲食書寫在感官與抒情美學外,兼具自然、土地及生態永續等議題的知性軸線。本文共分五章,綜述飲食書寫的整體脈絡,再分別探究具採集、耕作經驗者的作品特色。第一章從現有研究資料中,梳理飲食書寫研究之發端與範疇,以及關於作家採集、耕作經驗的先行書寫研究。第二章先綜觀臺灣整體的飲食書寫流變與特徵,再進入採集與耕作對飲食文學的影響。第三章聚焦於具採集

經驗的飲食書寫研究,以關注於野菜蔬果認識與採集的凌拂、劉克襄與方梓為主要研究對象。第四章聚焦於具耕作經驗的飲食書寫研究,以實際投入耕種的蔡珠兒、丘彥明與張詠捷為主。第五章為統整性總結,分別就採集與耕作的飲食書寫,探討其共同點與差異點。

百合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

為了解決iris花語的問題,作者李若庸,林美香,陳秀鳳,劉慧,秦曼儀 這樣論述:

這世界依然是個被施了魔法的大花園──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百合與玫瑰的討論,可凸顯英、法王權研究中三個面向:第一,英、法王室在花卉圖像上彼此的借用,反映了兩國綿密而複雜的政治關係;第二,兩國王室透過百合或玫瑰紋章,彰顯王權的神聖性與合法性;第三,作為兩國王室的統治符號,百合與玫瑰在圖像或語言上的表現都隨之政治化,其運用亦充滿政治意涵。   本書收錄六篇論文,時代從中古早期延續到十七世紀,從封建王權的出現,至絕對王權或君主立憲體制建立的時代。各篇作者皆承繼西方學術界近年來對政治文化史以及「語言轉向」、「文化轉向」的重視,從社會關係、權力網絡、宗教

禮儀、城市慶典、政治思想與語言等角度,重新探索並挖掘王權的豐富面向,進而得出具原創性的論點。  

日常書寫.書寫日常:戰後初期臺灣女性散文中的日常生活敘事

為了解決iris花語的問題,作者郭苑平 這樣論述:

二次戰後在文化研究思潮興起下,關於日常生活的學術研究著眼於個體如何在日常中對抗資本主義帶來的異化疏離。本文目標即以戰後初期臺灣女性散文中的日常生活敘事為研究對象,藉由日常生活的核心概念,探討戰後初期女性如何以日常生活敘事,建構文學主體身分,及其日常生活書寫所代表的意義。本文首先探討戰後初期女性寫作的特性與時代意涵,指出大量女性進入文學場域參與寫作,其內在驅力來自於女性主體對於創作態度的轉變所帶來的結構性改變,在主婦新形象的確立下,主婦將寫作視為精神上的避疫與內在轉化的力量,使文藝閱讀、文學創作進入女性的日常生活;其次則參照晚近人文社會學科對於「日常生活」的研究,以女性日常敘事文本做為對應的思

考點,強調在臺灣戰後特殊的時空脈絡下,流亡群體在內、外皆處於非日常的生命狀態、文化傳統解體與日常生活細節的缺乏下,女性文學的敘事內容與風格多以積極正面為尚,鋪陳平淡穩定的現時感美感,更重視由非日常到日常、由變動不羈到安定重複的力量,突顯的是亂世中對於生存安定的渴望。最後,針對日常敘事的空間書寫、物類描述與家敘事為核心,分析女性散文在流亡情境中展現的由非日常的流亡異質旅程到移居、旅居的空間變化;而在物(件)書寫中則藉花草種植象徵生命的希望與家的維護力量,並在食物生產、消費中建構國族認同主體。同時,透過家敘事的梳理,分析女性散文藉家庭生活書寫所展現獨特的「現時感」、群體家庭想像與關係建構,並在家庭

人際互動中,逐漸思考性別議題;家敘事關於下女的書寫則反映離鄉、離家、失親的流離群體面對臺灣新土地、新文化與新生活的生存困頓的心理狀態。女性散文藉日常敘事流露出重視在地、現時的特質,與關懷性別政治與生存問題,更是一種札根於生活的現實/寫實文學形式,在貼近生活、正視日常中,滋生出與當下土地、生活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