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找不到用戶是被封鎖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ig找不到用戶是被封鎖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每日新聞採訪團隊寫的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和KnowYourself主創們的 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破解25種心靈困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知道IG被封鎖?用這6招教你輕鬆看好友有沒有封鎖你!也說明:無論你怎麼查帳號就是找不到用戶人,其實就能判定自己被用戶封鎖了。不過還是有幾種狀況是你能查到對方個人檔案,但卻仍是封鎖狀態。(第3 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今周刊所出版 。

最後網站IG 找不到用戶是什麼意思?是被封鎖嗎?5 大原因解析 - 塔科女子則補充:通常會出現「IG 找不到用戶」的最常見原因是你的IG 帳號被對方封鎖了,當對方封鎖你的Instagram 帳號後,你就看不到他IG 個人檔案上的所有貼文,也看不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g找不到用戶是被封鎖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為了解決ig找不到用戶是被封鎖嗎的問題,作者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這樣論述:

「木村花條款」通過! 混亂的失控正義迎來秩序 日本國會最新修法,網路霸凌者將被依法開罰!   「每天湧入近百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教……去死、噁心、消失吧!一路走來,我比任何都還要強烈地這麼想。」 ——木村花/因《雙層公寓》「擂臺裝」事件被網友群起出征而走上絕路的職業摔角選手   「我發現要是被打,還會有『流血』這個看得到的實質損傷;但抹黑、中傷所帶來的『心傷』,是第三者看不到的。」——微笑菊池/因被影射為殺人兇手的不實謠言而遭受死亡威脅的日本諧星   「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三萬人監控,而且其中還有殺人魔王。」——土屋紫苑/因在推特發表對時事的感想評論而被網友攻擊的日本演員   「對我們這

些被害人而言,既看不到敵人的長相,也不知道石頭會從哪裡丟過來。這真的讓人痛苦至極,痛苦到心都被逼得走投無路。」——伊藤詩織/具名控訴遭上位者性侵,卻被網友嘲諷是「用身體換工作」的新聞工作者   「網友會把我沒說過的話塞到我嘴裡,還到處散播;或企圖惡意操作我的形象……」——石川優實/為女性歧視和政治議題發聲,因此飽受網友抨擊和性騷擾的演員兼模特兒   「豬頭、笨蛋、去死……雖然只是一些單純的謾罵,但一天出現好幾百則這種留言時,就會覺得全世界都這樣看我。」——春名風花/為自己支持的議題發聲而被網友惡意中傷的日本演員兼配音員   不只是公眾人物要遭受一句句惡評的無情傷害,就連一般素人也無法逃過

被私刑制裁:   2020年3月上旬,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期,在節目上逆風發言的呼吸胸腔內科醫師,因言論被認為「反政府」導致上班的診所不斷接到電話騷擾;一名女性因確診後謊報足跡,她的本名、照片、工作地點、家人職業等都被肉搜出來,甚至有網站放出她公司的電話鼓舞網友打電話去告發……   原本因匿名特性而充滿言論自由、包容多元聲音的社群媒體,為什麼會成為任何人都能肆意攻擊、難以咎責的灰色地帶?我們秉持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

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另外,本書也提出既有法律體制與環境對網路霸凌認知仍有所不足,條理性地分析應該如何改善。   ◎加害者就像路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   因在現實生活中覺得不被理解,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網路成為確認自我、證明自己的場域。自己隨便打出的一句話能引來大量的贊同和回響,讓人感覺被網路上的社群所接納、包容。   ◎扭曲的正義,到頭來變成仇恨成癮   加害者發文攻擊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看這話題炒得很熱我也要湊一腳」的「朝聖型」;一種是「我覺得你做錯了需要受點教訓」的「制裁型」。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被害人的反應例如出面反擊

或封鎖帳號,都會激化加害者行為,引起更激進的攻擊,像成癮一般。   ◎大眾媒體是網路公審火上添油的幫凶   調查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是從電視知道網路公審事件,而電視新聞報導的角度多半帶有譴責的偏頗性,導致民眾容易對遭受公審的對象有負面印象,並且透過新聞聳動的標題渲染,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讓原本的網路公審事件再次延燒。   ◎社群媒體公司、政府都開始動作   推特訂定了一套「推特規則」,明文禁止用戶謾罵、脅迫或做出歧視行為,只要貼文被檢舉,就會執行刪除貼文或帳號停權等強制措施。各國政府也紛紛研擬應對的法條,像是加強管制仇恨言論的德國,就立法規定社群媒體公司需刪除涉及違法的貼文,否則將面臨天價罰

款。   ◎保障言論自由?先具備網路的使用素養吧   以法令限制效果有限,還會引發「言論自由已死」、「言論審查」的疑慮,根源的解方是提升是我們的網路使用素養,把網路上發生的事換成現實世界來思考,不會在現實世界做的事就不應該在網路上發生,並搞清楚批評指教與惡意中傷的界線。   當我們享受社群媒體匿名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是否應負起相對應的責任?是否正確地使用這項工具?透過本書,一一審視社群媒體的功與過,並進一步探索未來可能落實的規範,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由具公信力的媒體針對飽受矚目的社會議題進行剖析,敘事舉例條理分明,具可信度,例如備受矚目的「木村花」事件、遭受性

侵後勇敢出面發聲,反而承受更多網友「二度傷害」的伊藤詩織案例等。   2.本書不只是聚焦於發布惡意謾罵或威脅訊息的加害者,團隊更採訪諮商心理師、接觸過個案的律師等專業人士,深入剖析被害者無助的心理、一般人如何在無意之間造成特定人士傷害等諸多面向。   3.本書同時注重新的法律規範與「自由應建立於充分的公民素養之上」,期望透過務實手段改善社會的理想。 專業推薦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王紹蓉/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所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靜如/律師娘   柯慧貞/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

事長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許哲涵律師/律師真心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破解25種心靈困境

為了解決ig找不到用戶是被封鎖嗎的問題,作者KnowYourself主創們 這樣論述:

說中千萬讀者心事,療癒焦慮時代的躁動不安   小時候,常常會想長大就好了,   但長大之後,才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好,   大學考完了,還有各式各樣的人生大考;   找到了工作,馬上就會出現新的考驗;   看似長大的我們,依然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煩惱:   還不知道自己是誰,卻要做出人生選擇;   沒有安全感,總覺得他不愛我;   更可怕的是,似乎沒有人可以再指引方向了,   一切都要自己做決定。   許多人寄希望於時間治癒一切,   事實上,生命中的迷惘、不安、孤獨和痛苦,   並不會隨著時間自然消逝。心理學是你可以借助的工具,   讓你跳脫眼前的困境,審視自己的內心,帶著覺察,清醒地做出決定,

  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一次次犯錯和修正中,學會做一個溫暖而不失底線的大人。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   (慢慢來,不要急,生活出了難題,可也終有一天會給出答案。)   【致無法拒絕長大的你】   停止喜歡不喜歡你的人──不要習慣任何會讓你感到痛苦的東西,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種關係。相信我,你不是喜歡痛苦,你只是習慣了痛苦。   放不下過去怎麼辦──記得過去是讓你變得溫柔

的理由,而不是束縛你前行的牢籠。   快樂不是唯一的目標──悲傷讓我們在困境中有所收穫,讓我們可以好好處理問題、走出悲傷。事實上,壓抑悲傷才會讓人更加走不出來,當人生遭遇低潮時,悲傷是一座為了回到快樂基準線所必經的橋梁。   不做被動的承受者──我們不是,或者至少不單是被動地承受著命運,等待著它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還是自身命運的締造者。 本書特色   ◆成年≠長大,生活的難題,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   ◆親密關係、情緒管理、自我成長……長大到成熟的過程裡,有太多問題需要答案。   ◆破解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25種心靈困境,一起關注內心,擁抱當下的變化,擁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名人推薦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知名YouTuber   yoyo/作家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發瘋心理師.鄧善庭/IG人氣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作家   一致推薦   「曾經以為『長大』就是被迫面對一系列無以名狀的挫折。有些人選擇面對;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嘗試找出挫折背後的脈絡和原因;有些人找不到重新開始的勇氣。往往我們的『學識』與『肉體』長大了,『心理』卻還留在惶惑不安的青少年時期。這是一本教你陪伴自己的內心『好好長大』的書,用更有邏輯、更清楚的方式看待愛,經營愛及失去愛,管理人生錯綜複雜的情緒與壓力。我們不是彼得潘,怎樣長大,人生才會越來越好呢?就

讓本書來幫你解惑吧!」──知名YouTuber/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成長是你人生道路必經的過程,面對、接受、戰勝,也許那些困擾你的,這本書會給你解答。」──作家/yoyo   「這本書的作者們,是我一直以來追蹤的作者群,總是淺顯易懂的方式,精闢且引經據典地分享心理學知識,我相信你在裡面也可以找到屬於你的共鳴。」──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成年不等於長大,如果你也對自己的『長大』感到茫然,甚至不知所措,這本書將帶著你學會『愛』、學會『長大』!」──發瘋心理師.鄧善庭   「生活的難題,不會因為成年而自然消失,本書精闢分析各方研究,並提供實際的方法,幫助你的心靈跟上年齡的腳

步。」──諮商心理師/蘇予昕   作者簡介 KnowYourself主創們   成立於2016年4月,目前有近1,000萬用戶。   KnowYourself相信,幸福是每個人都可以習得的技能,而我們的使命,就是讓每個人擁有幸福的能力。擁有最全面、最專業的心理學內容體系,聚焦於「原生家庭」「情緒管理」「自我發展」「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生涯規畫」。   關注大眾心理健康的預防、提升與早期介入,提供專業線上文章、心理測驗、呼吸冥想、泛心理社區app,努力宣導以身心健康取代身體健康的新健康觀,致力於讓自我探索,成為流行的生活方式。   各界推薦 序:十八至二十五

歲: 也許是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候 Chpater1我們都得學會好好愛 愛情的到來和消失,能被自我管理嗎? 愛是感覺,還是選擇 想在你面前做真實的我,也想為你變成更好的我 如何在愛中平衡真實和成長 你們的戀情有多認真 如何科學地在關係中互給承諾 他是真的不愛你,還是不懂怎麼表達愛 表達愛的五種方式,你做到了幾種 我都這麼生氣了,你就不能說句話嗎?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僵局 我就是不喜歡依賴別人 依賴無能:他們為什麼在情感中如此疏離 為什麼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 什麼是缺乏主動控制力 他曾經很愛我,為什麼在一起之後百般挑剔 你可能愛上了一個最愛自己的人 你不是喜歡痛苦,你只是習慣了

痛苦 如何停止喜歡不喜歡你的人 一段感情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嗎?是的 依戀損傷:親密關係中的心理創傷 出軌後,多數人選擇了不分開 如何修復出軌後的關係 你還在想前任嗎? 什麼樣的復合會成功 Chapter 2你也在假裝自己是情緒穩定的大人嗎 不被情緒控制,從捕捉它們開始 你識別情緒的能力怎麼樣 停止煎熬的方法,是不再對抗 如何跳出心的困境 「我要快樂」不應該是你唯一的目標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壓力過大的十種表現,是不是也說中了你 如何科學地應對壓力 我為我的存在感到深深的羞恥 什麼是人類最負面的情緒 後來遇到許多人,可我都覺得不如你 放不下過去怎麼辦 憂鬱的人比較更能看

清現實 快樂需要一些自我欺騙 Chapter 3 無法逃避長大的我們 原生家庭不是決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 還不了解自己,卻已經要做出人生的選擇 了解自己的四種狀態,你是哪種? 了解你為何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淺談客體恆常性 為了逃避可能的失敗,我選擇主動原地躺下 你是一個不敢努力的人嗎? 一言不合就封鎖 越著急離開的人,越放不下過去 是他們不願意改變,還是你自己不願意改變 如何不做被動的承受者   前言 十八至二十五歲──也許是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候   轉大人的陣痛─充滿不確定的必經之路   我媽媽在我這個年紀時,已經訂婚了。他們那輩人,在這個年紀,對於自

己的人生要做些什麼至少已經有了一些想法。而我呢?我還在讀書,讀了兩個沒有什麼就業機會的學系(政治和中文),手指上沒有戒指,不知道我是誰,至於未來想做什麼,更是沒有頭緒……不過,雖然壓力很大,我也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紀。有時,當我想到遙遠的未來,我能從那種空白中感受到一些其他的東西。我會意識到,前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依靠,因此我從現在開始不得不依靠自己;我也意識到,沒有任何方向,正意味著我必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十八至二十五歲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早期。在這個階段,人們已經開始擺脫完全的依附狀態,但又還沒有完全承擔起成年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人生許多未知都還在發生,幾乎沒有什麼

是確定的,對於自己人生獨立探索的程度之廣闊,是其他階段無法企及的。   心理學家肯尼斯.金尼斯頓(Kenneth Keniston)這樣描述這段時間: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存在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什麼因素能讓人感到自己是成年人   研究顯示,處於成年初顯期的人,主觀感受上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為成年人。   甚至到了二十八、九歲和三十一、二歲,還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感覺自己沒有完全進入成年期。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在一些方面進入成年期,另一方面還沒有。覺得自己既不像處於青春期,也不像是成年人,他們處於兩者之間。   我們可能會以為,人們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年

,是受到了前文那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對年輕人來說,要讓他們在獲得穩定的住所、完成學業、找到事業發展的道路以及結婚(或者至少有一段長期穩定的戀人關係)之前,他們很難覺得自己完全成年。   事實上,這些因素和年輕人的自我認知關係很小。究竟是什麼因素,能夠讓我們覺得我們真正成年了呢?   研究發現,以下三個特質對我們認為自己是否成年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   1接受自己對自己該負起的責任   2獨立地做出決定   3實現經濟獨立   這反映出在成年初顯期的發展重點,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a self-sufficient)。只有實現這點之後,才會有主觀感受上的改變。   成年初顯期的自我探索,

並不總是愉快的。對於愛的探索可能以失望、理想破滅、被拒絕為結局;對於工作的探索可能以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為結局;對於世界觀的探索可能帶來對兒時信念的顛覆,有時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都被摧毀了,新的信念卻還沒有建立起來。   這也是一生中最孤獨的時期。在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對於自己身分的探索,往往是自己一個人開展的。他們已經不再有原生家庭的日常陪伴,但也還沒有組建新的家庭。十九至二十九歲的美國人,是除了老年人之外,所有年齡階段中,在閒暇時間獨自一人的情況最多的;也是在所有四十歲以下的人中,獨自完成課業、工作的情況最多的。簡而言之,這個階段,獨身一人是常常出現、不可避免的情況。這個年齡也是各種高危險性行為

好發的年齡,例如酒駕、危險性行為等。他們受到的監管比起青少年更少,又沒有被成年人的身分角色所約束。資料顯示,進入婚姻、生育孩子之後,人們的高危險性行為會顯著降低。   年齡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大部分不認同自己已經完全成年,而超過三十歲的人,大部分都認同自己已經完全成年。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強調,年齡只是一個粗略的預測方式。十八歲是明確的分界線,因為大多數人在這年結束高中的學業,離開父母的家,獲得法律賦予的成人權利。   但是,從成年初顯期到成年早期的轉換,年齡就不再是明確的分界了。有的人在十九歲就完全達到了成年人的狀態,也有二十九歲的人仍

然沒有達到。不過大部分人會在三十歲前後完成這個過程。   透過這篇文章,相信你已經看到,成年初顯期是不確定的階段,一切都蓄勢待發,一切都懸而未決。每個人經歷的探索程度各不相同,沒有必要在看完文章後,因為覺得自己錯過了許多而惶恐。成年初顯期最好的地方之一,可能就是沒有限制,也沒有標準規範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以及條件,追求自己想要且能夠追求的東西。   最後,送給所有處於成年初顯期的人一句話: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

e raised for you.」   慢慢來,不要急,生活出了難題,也終有一天會給出答案。   慢慢來,不要急,生活給你出了難題,可也終有一天會給出答案。   為什麼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什麼是缺乏主動控制力我們收到過一則很長的留言:不知道為什麼,每當關係裡出現了一點點讓我感到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對方沒有及時回覆我的消息,我就會十分憤怒,開始質疑他是否已經不像當初那麼愛我,那麼重視我了,甚至和他大吵大鬧……我常常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忍不住全盤否定我們的感情。但沒多久,對方開始及時地回覆我的時候,我就會立刻覺得他還是很愛我、很在乎我的,之前可能只不過是在忙手頭上的工作。我會為自己之

前懷疑對方、否定彼此的感情而感到懊悔和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一點小事就患得患失,不應該對他發脾氣。他不止一次地說我太小題大作了──喜歡的時候,就覺得他是完美伴侶,對他癡迷,對他百依百順;不喜歡的時候,又對他厭惡至極、恨之入骨,只想立刻一拍兩散。最近,他提了分手︙︙說自己太累了,他想要一段比較穩定的感情,不想這樣時好時壞。可我也不想這樣,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有著這樣類似困擾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他們對另一半的感情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盪──時而將對方視若珍寶,時而又將其視若仇敵;他們對自己感情的擺盪束手無策,因此很難擁有一段長久穩定的關係。儘管,這樣對待感情的方式,總是被籠

統地概括為小題大作,但其實背後可能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動機。情感的反覆,源於理想化與偏執化的扭曲「理想化的扭曲」(idealized distortion),指的是把他人過度理想化,認為對方是完美的,是真誠地、善良地愛著自己的;而「偏執化的扭曲」(paranoid distortion)指的就是偏執地認為他人是無情的,甚至會欺騙和傷害自己,即便事實並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理想化某一些人,比如,美好的初戀情人;又或者偏執化另一些人,比如,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同的是,有著理想化與偏執化扭曲的人,他們的理想化與偏執化都是極端的,並且是面對同一個人時交替產生的感受。正如留言中所說,他們會在

理想化伴侶的時候,認為對方是完美的,而在偏執化的時候,又認為對方一無是處。在關係裡的一些小事,比如對方是否及時回覆自己的消息,會激發情感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來回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