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唯色寫的 疫年記西藏:當我們談論天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和BarbaraDemick的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找google文件大綱相關社群貼文資訊也說明:Google 文件翻譯不見 - 商業貼文懶人包。 提供Google 文件翻譯不見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google翻譯、google試算表翻譯繁體... 翻譯文件或以其他語言撰寫文件內容- Google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張婉真、林榮泰所指導 黎煥延的 臉書時代的文化秩序與感知體系 (2017),提出google文件翻譯不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生產、社群網絡、臉書平台、視覺展示、感知體系、文化秩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陳起行所指導 鍾孝宇的 巨量資料與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的再思考 (2016),提出因為有 巨量資料、演算法、隱私權、個人主體性發展空間、公民社會、監控、監控資本主義、全景敞視治理、調控治理、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解答。

最後網站10個快速鍵、小訣竅與建議,讓你使用Google文件更有效率則補充:有時候你希望用倒退鍵就能回到過去,在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前找到自己之前寫的句子。另外一些時候你希望能回到文件的初版,那個你特意加入的牛津逗號(Oxford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oogle文件翻譯不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疫年記西藏:當我們談論天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為了解決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問題,作者唯色 這樣論述:

神佛所在,妖魔亦雲集   唯色是誰? 是在強權壓迫下仍極力發聲的藏人,是以文字和攝影對抗國家暴力的作家、詩人, 是多次獲得國際人權相關獎項的記錄者。 而在本書,她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觀察者和經歷者,帶我們看見去除了和諧濾鏡的真實西藏。     ※在瘟疫中生活的方式,或者說度過漫漫疫情的方式,對於我來說,其中之一便是閱讀。     在不見盡頭的疫情中,與我們相伴的是文字、是故事。如黑死病時期的《十日談》,如記錄倫敦瘟疫的《大疫年紀事》,如卡繆的小說《鼠疫》。在至暗時刻,我們閱讀、講述、記錄、反思,在書中感受那亦近亦遠的時間重複性,在文字裡尋找次次捲土重來的疫病之啟示。     ※藏人一生也未必能

取得邊防證前往一次,漢人卻能肆意把聖地變成遊樂場,世界荒謬,莫過於此。     我們怎麼也無法想像,藏人去不了自己的聖地,觀光客卻能輕鬆拿到通行證,就連不相關的藝術家都能傲慢地長驅直入。如今,國家政權儼然是另一種瘟疫,能跨越任何邊界,民族主義更擁有壓倒一切的無限權能,歷史真相、宗教信仰在其面前都得卑躬屈膝。這一切讓人不禁疑問,聖地到底是誰的聖地?     ※當我們談論天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唯色以筆為我們刻畫出一幅鮮明的疫中紀錄,不僅記表面的新冠肺炎,更扣問擴散至世界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病菌」?以此書在逐漸麻木的漫長疫情中給予警醒,呼籲我們不要失去感受力,不要放下對真相的執著和追尋。麻

木與忘卻並非祝福,真正可怕的是人心冷漠,是丟失信仰,是誤將謊言當真相。     瘟疫尚未結束,國境依舊封閉。   然而翻開本書,便如在紙上入雪域、轉聖山,   隨其文字窺見西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唯色作品集   名為西藏的詩(2006)   西藏記憶(2006)   看不見的西藏(2007)   聽說西藏(與王力雄合著,2009)   西藏火鳳凰(2015)   殺劫(再版):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2016)   絳紅廢墟(2017)   名人推薦     作家 房慧真、作家 徐振輔、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 曾建元、作家 黃麗如、國立陽明交通大

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潘美玲、滋賀縣立大學地域文化學專攻 博士候選人/文字工作者 李崇瑜   好評推薦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封鎖期間,唯色從歷史壯闊的視野,訴說著現今西藏境內遭受殖民帝國病毒之疫的累累傷痕,將被制伏的聲音和淚水,穿越隔離之幕,化為傳達真相與未來的寄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潘美玲     「讀唯色寫藏區,同時也讀唯色寫自己的民族意識追尋、寫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難。一切都是如此無力,但總是有人得負起記錄的任務。」――文字工作者 李崇瑜

臉書時代的文化秩序與感知體系

為了解決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問題,作者黎煥延 這樣論述:

人類文化生產的形式,歷經了農業、工業、商業與資訊產業等不同時期的發展後,呈現出不同的生產方式,也創造出了獨特的文化風格。目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生產與消費形式,也是社會意義的生產機制,以及文化創新的動力來源。其中「社群網絡」不僅是日常文化認識與生產消費的空間,也是人們自身與外在世界連結的重要媒介。人們藉由各種科技裝置將現實中的事物,一一反射連結到網絡平台的虛擬空間裡。但是這個虛擬再現的相似性表象世界,卻比真實世界更為逼真且親近。而且人們的數位身份,現在也更具有市場價值了。臉書的社群網絡,藉由個人關係的生態連結與蒐集統計,建構了真實的秩序基礎,成為當代文化認識、生產與創新的重要秩序平台。人

們熟悉的社群網絡,也成為快速進入其中,去認識外在事物的重要感知媒介。從文化消費與點閱流量的大數據來看,臉書的文化實踐,已成功掌握了人們的行動、需求和慾望。2017年時這個世界第一的國度,就已突破二十億人口的規模。換言之,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都是它的信徒。這是史上前所未見的社群集合形式,臉書也成為全球的文化生產、視覺展示與資訊傳播的重要感知體系。它化身為展示世界的即時縮影和平版櫥窗,人們則藉此平台表現自身也窺視別人。臉書平台這種當代技術封閉的文化感知體系,藉由知覺技術的訊息回饋機制來刺激、連結行為反應。臉書的平台實踐和群聚效應的數字優勢,也使它逐漸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起源和文化秩序的參照標準。臉書

創新了當代的文化生產形式,使得個人資訊成為資本的積累形式,也帶動了隱私資訊的市場競爭。人們將現實中的事物關係與日常生活,藉由相似與對稱的鏡像反射形式,一一複製在虛擬世界的表象對照之中。人們在這網絡空間敲擊、耕耘與展示數位分身的形象,它也將人們的文化生產,經由平台技術轉型為無償、娛樂的勞動形式。臉書平台的媒介不只延伸人們的感官神經,更藉由文化的集體生產成為真實世界的代言人。它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如同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一般,臉書也重新賦予了事物新的生命、形象與秩序關係。因為它已經逆反了現實與虛擬的順序與地位,人們開始從這個感知體系出發,去認識外在的世界。在這個數位永恆的聖殿中,是先生產表象後有實物,先

有虛擬才產製出現實中的事物來。臉書感知體系的知覺技術在嵌入社會體制以後,也成功地銜接、衝擊了文化的生產與秩序。人們經由感官認識後的喜惡判斷,便經由它感知體系的視覺可見性原則,和數字語言的秩序標準被呈現出來。因為它的感知體系已經事先賦予人們,溝通技術等操作的共同語言和再現的表達模式,它也決定了事物參與和排除的秩序標準。只有通過臉書平台秩序的分類、檢查和資格認可的事物,才能以合法的身份,來參與公共表現和事物美感的分享。因此臉書就擁有了決定事物存在和資訊展示的權力,並延伸到現實世界中。反之,事物就會消失在這全球視窗裡,無法被人們看見。當代社群網絡的文化生產形式,此時已轉型為表象的資訊展示與視覺感知的

模式。而臉書平台,正是位於當代文化感知體系的秩序中心。因此發生在臉書平台的事情,也都是全球的大事件。它的實踐與文化秩序的衝突,也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文化秩序的爭議事件,包括了隱私權、蒐集身體生物數據、秘密的心理實驗、監視、散播暴力與歧視、假新聞事件和將個人資訊轉售第三方等問題。尤其在2018年爆發了「劍橋分析」個資大規模的洩漏事件,更在全球造成了文化秩序的嚴重衝突。臉書時代文化生產的創新與異化問題,直接關聯於個人資訊的所有權歸屬,和人們無償勞動的變異現象,最後個資在市場交換中成為企業獲利的資本來源。個資也成為敵對國家進行間諜蒐集、影響國家安全的攻擊武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像「臉書國」這樣,

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經濟生產、輿論發聲與政治實力等不同的權力實踐形式。執行長也現身在國際政治場合中,與高峰領袖並肩而坐。臉書也能影響國家的民意與政策運作,甚至推翻一個政權。但是它所匯聚的龐大數據資料庫,也使得人們的隱私權和監視等問題,成為未來的隱憂。究竟誰可以擁有和管理這些真實的個資?其價值與交易可以獲得隱私保障嗎?而臉書國王的道德和政治利益,又該由誰來規範以免落入極權或野心者的手中?前述這些問題,本研究嘗試藉由各時期文化生產形式與科技媒介的回溯,進行比較與分析。期望最終能揭示出當代文化實踐,經由臉書感知體系的知覺技術中介後,文化生產與文化秩序等衝突的問題,以彰顯本研究的獨特性與價值。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為了解決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問題,作者BarbaraDemick 這樣論述:

繼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獲獎記者芭芭拉.德米克又一大無畏揭開獨裁政權真實樣貌之作!! 此次,德米克深入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 探究在中國政府嚴密監控下生活的藏人變成了什麼樣子?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中共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政權? 沒讀過這部作品,別說你真的了解中國。』 ──歐逸文(Evan Osnos)     ▶▶▶坐落在青藏高原東部的藏族小鎮「阿壩」(Ngaba),是藏人與共產黨與最初交手的地方, 也是今日備受中國當局壓制與布滿鬼眼監控之地。 一九三○年代,毛澤東的紅軍敗逃到青藏高原,抵達阿壩時, 士兵因為過於飢餓而洗劫當地寺廟,吃下那些由麵粉與酥

油做成的小佛像, 他們其實是在吃佛。他們自知褻瀆了西藏人的神聖信仰,卻滿不在乎。 自此每隔十年左右,阿壩就會出現反政府的激烈抗議活動, 自焚的風潮完全戳破了中共聲稱藏人樂於受到中國統治的說法, 這個地方也成了當局的眼中釘…… ※本書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科克斯書評》、《圖書館期刊》、《Outside》、《出版人週刊》、《書單》、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各大媒體齊聲讚譽! ※札西慈仁 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李芃萱 圖博、西藏運動者|林昶佐Freddy Lim 立法委員、閃靈主唱|

葉浩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蘭萱 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一致強力推薦! 現下新疆維吾爾人與香港人所面臨的處境,藏人早已親身經歷。 中國政府自《十七條協議》簽訂後短短不到幾年,旋即打破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承諾,無情剝奪藏人的土地、信仰、文化與記憶,對西藏的破壞遠多於創造,一九五○、六○年代,中共在西藏東部對抵抗運動鎮壓造成的死亡人數,甚至比中國要求日本一再道歉的南京大屠殺還多!而那喪生的數十萬西藏「分裂分子」,無疑成了官方口中根本不存在的數字;尚且不論藏人同樣歷經毛澤東的大躍進,死在獄中,死於飢餓,在清算折磨中被處決,在勞改流放中失去生命,他們的遭遇比漢人更

慘,不僅更早受到虐待,而且受虐的時間更長。 老一輩的藏人流血奮力抵抗解放軍的入侵,年輕一輩的藏人在共產黨龐大勢力的箝制下,則銘記達賴喇嘛的非暴力理念──他們不忍心殺戮他人,只殺自己──以自焚做為對中共高壓統治的沉重抗議。中國的宣傳人員也愈來愈難以宣稱藏人很幸福,自焚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完全擋不下來。 毛澤東曾對達賴喇嘛說:「宗教是毒藥。」計畫性消滅藏人的語言是必須,打造現代化的樣板城市是必須,鼓勵他們在家中展示習近平的肖像與中國國旗更是必須;黨才是你唯一的神。懼怕宗教力量的共產黨在其建黨一百週年之際,更不遺餘力地淡化藏人生活中佛教信仰的比重,以弱化達賴的影響力。   中國正成為完美的獨裁者

。今日藏人的恐懼程度,堪比作者在北韓看到的情況。《洛杉磯時報》駐北京辦公室主任芭芭拉.德米克耗時數年,深入阿壩、成都、拉薩、理縣、九寨溝、南京、中尼邊界、印度達蘭薩拉等地,親訪達賴喇嘛與數十位藏人,並逐一考證查實,描繪出在全世界最有權力的政府的壓制之下,西藏最真實的處境。   ● 本書敘事橫跨數十年的西藏與中國現代史,透過德米克筆下的人物娓娓道來:   在文革期間遭到抄家的公主;在著名的格爾登寺變得激進的年輕流浪藏人;   努力向上卻愛上中國女人的行動創業者;冒著生命危險大膽反抗的詩人兼知識分子;   自小就被迫在家庭與難以捉摸的中國金錢誘惑之間做抉擇的藏族女學生……   他們都是普通人,

他們只是想在家鄉過正常、幸福的生活,   而不必在信仰、家庭、國家之間做出棘手的抉擇。   他們都面臨同樣的困境:   究竟要抵抗中國,還是加入中國?   究竟要遵循佛教教導的慈悲與非暴力嗎,還是起而反抗? 西方人長久以來把西藏文化想像成一種充滿靈性與平和的文化,德米克揭開了這種長久以來的誤解,帶大家洞悉二十一世紀藏人的真實樣貌。當今的藏人飽受一個勢不可擋、無所不能的超級大國掠奪,但他們仍努力保護文化、信仰與語言。德米克的描述細膩入微,樸實無華,時而令人震驚,久久無法忘懷。 【各界讚譽】 ★「德米克在報導二十一世紀的西藏時,補上了罕見的人文面向,包括老一輩的抗爭遺風引發了年輕一輩的自焚抗

議,以及藏人在中國政府的嚴密監控下生活,承受著種種的痛苦與矛盾,但外界幾乎都看不見。」──《書單》雜誌 ★「精采絕倫……這本書不僅描寫現代的西藏,也有助於說明當前中國的惡劣時局。」──《金融時報》 ★「這本精彩動人的好書以獨特的視角,檢視西藏的困境。它帶著讀者了解,藏人在一場他們既不想要、也令他們費解的政治風暴中,遭到莫名折騰的感受。」──《每日郵報》 ★「這本書的研究深入細膩,講述西藏東部那個美麗地帶的故事,那裡是傳說中美顙王國的所在……藏人在那片壯麗的環境中蓬勃發展了數千年,卻在過去七十年間遭到中國共產黨的侵略與殖民,飽受摧殘。德米克大膽無畏的描寫,理當獲得最高榮耀。讀者可從她筆下那

些非凡人物的真實生活,感受到他們人生的巨變。」──羅伯特.瑟曼(Robert A. F.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 ★「沒讀過德米克描寫的西藏,就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她的作品敘事公允,讀來令人不寒而慄,書寫嚴謹,令人敬畏,文字如電影般生動,躍然紙上。」──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作者 ★「德米克為一個座落在青藏高原、成為反抗基地的前線小鎮,寫下一部哀傷的故事。她以小說的深刻筆觸,透過獨到的細膩研究,提醒大家記憶的持久力量,讓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得以曝光。」──茨仁夏加,著名西藏歷史學家、《龍在雪域》作者 ★「任何對中國與西藏感興趣的人,都不該錯過德米克的新書

。這本書報導豐富,行文優美,故事深入人心,令人難以釋卷。」──潘文(John Pomfret),《華盛頓郵報》前北京分社社長、《美國與中國》作者 ★「德米克敞開胸懷去體驗,深入傾聽,冒險犯難,從許多個人飽滿的人生經歷與體會中,勾勒出一幅繽紛的歷史圖景。」──書評家帕盧.薩格(Parul Sehgal),《紐約時報》 

巨量資料與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的再思考

為了解決google文件翻譯不見的問題,作者鍾孝宇 這樣論述:

本文主張,隱私是公民社會的構成元素,它保障個人在社會建構的形塑之下,保有日常行為實踐的能動性,得在自我自主經驗與社會建構的來回探索之間,生成個人的主體性。這個動態的主體性發展空間,使我們得以開拓環境中的意外發現並建立心智的批判獨立性,具備如此公民特質的社會,才有能力促進自我決定、創新、人際交往互動等實踐可能性,形塑健全的公民社會。然而,巨量資料在數位環境中,正全面影響我們日常行為實踐的模式。巨量資料以統計相關性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形成不同的洞察與價值,其以資料驅動技術所辨識出的現象模式,建立其宣稱的客觀性優勢。巨量資料脈絡下的數位技術物,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輔助工具,而毋寧是我們個人感官的延伸,其

精巧的影響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積極介入、給予指示、引導行為,甚至定義我們的身分,調整、調控我們的行為。作為一種知識生產與治理模式,巨量資料的監控本質對於個人或群體所加諸的權力作用,將削弱個人主體性的發展空間,進而影響健全的公民社會發展,形成新型態的、難以察覺的隱私權侵害風險。並且,本文認為,商業監控結合監控資本主義邏輯的調控治理,對於公民社會的傷害更鉅。面臨如此的風險,本文指出作為資訊社會產物的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無法回應數位環境中巨量資料隱私威脅的三個因素:個人資料性質的改變、告知與同意機制的失敗、資料汙染。並在奠基於隱私權的社會價值理論之上,提出三種原則性建議:巨量資料的應用倫理、巨量

資料利用的正當程序原則、社會責任與自律規範。在原則性建議以外,亦將視角拉回我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制,參考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的相關立法,建議我國應盡速設置專責之資料保護監管機構,並提供具體的個人資料保護規範修法方向:創設涵蓋資料保護影響評估的資料管理機制、建置組織內部資料利用監督機制、以及創設使用者的資料可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