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00硬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明新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精密機電工程碩士班 杜鳳棋所指導 王慶華的 刀具在不同加工參數於表面之影響探討 (2019),提出c1100硬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速、進給率、銑削深度、銑削方向、表面粗糙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所 張金龍所指導 陳宥彤的 以光纖雷射進行軟包鋰離子電池銅鋁銲接之性能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光纖雷射、異種銲接、介金屬化合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c1100硬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1100硬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刀具在不同加工參數於表面之影響探討

為了解決c1100硬度的問題,作者王慶華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將以加工製造業常使用之AL6061 鋁合金、C1100紅銅作為目標,探討使用長鋒貿易有限公司出品的鎢鋼鋁用端銑刀作為切削刀具,刀具規格為6mm18H3T6D50L。藉由田口方法中的田口直交表,進給速度、主軸轉速、切削深度、銑削方向四種控制因子,三個水準製作出田口直交表,最後加上測試此加工機之剛性與刀桿動平衡之數組參數,使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Solidworks繪製3D模型,再以電腦輔助製造軟體hyperMill編寫加工程式,完成後在加工機上進行實際加工實驗研究。加工完成後量測加工後表面粗糙度值,彙整各組參數所對應的數據,繪畫出折線圖,不但能簡單看出較佳之表面粗糙度值得加工參數

也可以數組參數做比較,並提供後續加工者之參考基礎。本論文研究使用田口方法分析,包括有4個控制因子(轉速、進給率、銑削深度、銑削方向),分別具有2水準(最大值、最小值;順銑、逆銑)。因子效應為正,代表該因子變化時對表面粗糙度值而言有加大的趨勢;因子效應為負,則有減小的趨勢。當目標為使表面粗糙度減至最小,則應找出各因子貢獻最小的組合。從鋁材和銅材表面粗糙度的因子效應來看,二實驗結果的趨勢完全相同。但鋁材的最小的參數組合卻與分析參數組合不符;銅材的加工則完全吻合,檢討鋁材最小的參數組合差異,主要是在控制因子之銑削深度與銑削方向並不相同,使用圖形斜率分析出的結果為鋁材在加工時,銑削方向不管是順銑或逆銑

,對於表面粗糙度的影響相當相當微小,這也就是隱喻銑削深度與銑削方向具有較大的交互作用。關鍵詞:轉速、進給率、銑削深度、銑削方向、表面粗糙度

以光纖雷射進行軟包鋰離子電池銅鋁銲接之性能探討

為了解決c1100硬度的問題,作者陳宥彤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光纖雷射進行對車用軟包鋰離子電池正極鋁A1050端子與負極銅C1100端子異種金屬在銲接串聯模組化時所產生之介金屬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對電氣性能及機械性能的影響。分析加工參數包含功率、脈寬、速率,研究結果顯示在能量提升之下會造成電阻值上升且拉伸斷裂位置由熱影響區變為熔合區。由上述分析得到之趨勢,經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銲道剖面顯微特徵形態,發現銲後IMC層皆會變厚並且導致電阻上升,再經能量散射光譜儀(EDS)成分分析及X光射線繞射儀(X-ray)繞射分析檢測之下發現所產生化合物包含了Al、θ、γ1、Cu。另外,本研究也利用田

口法來進行銲接參數最佳化分析,目標為電阻值達到最小。控制因子包括功率、頻率、脈寬及速率,分析結果顯示最佳參數與基準值相比電阻值降低5.8%、剪切強度上升3.6%,且經X-ray繞射分析,沒有檢測到γ1相產生,並且Error項小於15%表示實驗具可信度。最後,利用得出之最佳參數,設計銲道佈置及幾何與選用鋅作為中間層進行銲接,結果顯示由Y軸平行銲道之銲道佈置為最佳設計,與最佳參數相比成功降低約26.3%的電阻值,並且由剪切強度的提升,得知鋅元素的加入能限制銅向鋁過渡,有效降低銅鋁共晶的生成量。關鍵字: 光纖雷射、異種銲接、介金屬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