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檔解壓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bin檔解壓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於岳寫的 Linux應用大全:基礎與管理 和余柏山的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7zip (正體中文) - ArchWiki也說明:此種方式會將壓縮檔內所有檔案解壓縮於同一資料夾內,無視壓縮檔內的路徑。 ... 軟體包中包含三個可執行二進制檔案 /usr/bin/7z 、 /usr/bin/7za 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出版社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鄭平守、陳聰毅所指導 王俊傑的 以隨機森林演算法預測電信設備之平均故障間隔 (2018),提出bin檔解壓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隨機森林、物聯網、HDFS、MTBF。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張雲龍、鐘文鈺所指導 黃建彬的 基因序列無失真壓縮與比對 (2013),提出因為有 壓縮演算法、序列比對、生物資訊的重點而找出了 bin檔解壓縮的解答。

最後網站【ARC 檔解壓縮】資訊整理& bin解壓縮相關消息 - Easylife則補充:支援格式:ZIP, RAR, ISO, BIN, IMG, IMA, IMZ, 7Z, ACE, JAR, GZ, LZH, LHA, SIT. 只要拖拉(Drag and Drop)壓縮檔到程式裡,再選擇一個解壓縮路徑,就可以開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in檔解壓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Linux應用大全:基礎與管理

為了解決bin檔解壓縮的問題,作者於岳 這樣論述:

Linux是一個免費的多用戶、多任務的操作系統,其穩定性、安全性與網絡功能特別顯著。目前Linux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操作系統,其應用將更加豐富,特別是在系統級的數據庫、消息管理、Web應用、桌面辦公和嵌入式開發等方面。《Linux應用大全 基礎與管理》內容涉及Linux系統管理各方面的知識,全面、深入和系統,使用大量圖表和實例進行講述,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本書由淺入深進行講解,脈絡清晰,突出實踐性和實用性,實例詳細,通俗易懂。《Linux應用大全 基礎與管理》適合Linux愛好者、Linux系統管理工程師、培訓機構教師和學生以及大專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和學生使用。於

岳:從事Linux系統管理和教學工作多年,擅長基於Linux系統的服務器配置、高可用性架構、性能優化和故障排查。參與過多家公司的Linux系統架構規划、設計、配置、維護、優化和故障排查。對Linux、UNIX、Oracle、MySQL等有深入的研究。擔任過資深系統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架構師和培訓專家。目前主要從事系統、數據庫的管理和教學工作。

以隨機森林演算法預測電信設備之平均故障間隔

為了解決bin檔解壓縮的問題,作者王俊傑 這樣論述:

在IoT(Internet of Things)時代無線通訊系統將涵蓋 5G 與低功耗廣域網路,5G 具有高行動速率、低遲延性、超高速通訊速率、高佈建密度、大量裝置連結、防災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資訊領域與網路的蓬勃發展,在行動裝置的快速發展與社交網路的崛起,網路品質在生活上亦發重要,以往電信網路的維運狀況,都是要等設備出現問題後,再聯絡工程師到現場處理,增加客戶抱怨也會增加工程師的工作量,現在可以透過大量數據資料的統計預測發生問題與時間,進而改善預防網路災害的發生。本研究使用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架構設計,採用分散式檔案系統,對資料進行管理與

控制,減少因設備發生故障時造成的資料遺失問題,以及使用更加高級別的密碼學方法促進數據安全,使用隨機森林演算法 (Random Forest Algorithm)判斷設備給予的資料,預測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提前做好預防,測試結果準確率達75%,可以提升網路的品質,減少客戶抱怨及工程師的工作量。關鍵詞:HDFS、隨機森林、MTBF、物聯網。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2版)

為了解決bin檔解壓縮的問題,作者余柏山 這樣論述:

內容涵蓋Linux基礎知識及各種Linux網絡服務器的應用。本書講解時結合實際案例,同時給出了各種常用的系統管理腳本,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Linux案頭必備寶典。本書作者長期從事Linux方面的系統管理工作,深知目前Linux在服務器應用中最為廣泛的正是Web及數據庫領域,而作為系統管理員最應該關注的則是系統安全及性能,因此本書還用大量篇幅對Linux性能監控、Linux系統網絡安全、Apache Web服務器、Tomcat、PHP等動態網頁技術、MySQL和Oracle數據庫等內容進行了重點介紹。 第1篇 基礎篇 第1章 Linux系統簡介(教學視頻:13分鍾) 1.1

Linux系統的起源 1.2 Linux版本 1.2.1 Linux內核版本 1.2.2 Linux發行套件版本 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3簡介 第2章 Linux系統安裝(教學視頻:50分鍾) 2.1 安裝前的准備 2.1.1 硬件配置與兼容要求 2.1.2 選擇安裝方式 2.2 通過光盤安裝Linux 2.2.1 啟動安裝程序 2.2.2 進行語言和鍵盤設置 2.2.3 時區配置 2.2.4 設置root用戶密碼 2.2.5 磁盤分區 2.2.6 引導裝載程序 2.2.7 選擇安裝的軟件包 2.2.8 准備安裝 2.3 系統第一次啟動 2.3.1 歡迎

界面和許可協議 2.3.2 設置軟件更新 2.3.3 創建用戶 2.3.4 設置日期和時間 2.3.5 配置Kdump內核崩潰轉存 2.3.6 登錄系統 2.4 刪除Linux系統 2.5 使用虛擬機安裝Linux 2.6 系統安裝時的常見問題處理 2.6.1 無法使用圖形安裝方式 2.6.2 無法使用硬盤的所有剩余空間 2.6.3 分區后無法進入下一個安裝界面 2.6.4 保存安裝過程中的錯誤跟蹤信息 第3章 圖形桌面系統管理(教學視頻:62分鍾) 3.1 桌面系統簡介 3.1.1 X—Window系統簡介 3.1.2 KDE和GNOME簡介 3.2 GNOME的使用 3.2.1 GNOME

桌面 3.2.2 文件管理 3.2.3 GNOME面板 3.2.4 菜單 3.2.5 輸入法 3.2.6 屏幕分辨率 3.2.7 屏幕保護程序 3.2.8 添加刪除軟件 3.2.9 搜索文件 3.2.10 設置系統字體與主題 3.2.11 日期時間 3.2.12 使用軟盤、光盤和移動硬盤 3.2.13 更改GNOME語言環境 3.2.14 注銷和關機 3.3 常用應用軟件 3.3.1 Konqueror瀏覽器 3.3.2 gThumb圖像瀏覽器 3.3.3 gedit文本編輯器 3.3.4 Evince pdf文檔查看器 3.3.5 遠程訪問 3.4 常見問題處理 3.4.1 無法掛載光盤和U

SB存儲設備 3.4.2 無法注銷系統 3.4.3 開機無法進入圖形環境 第4章 命令行界面(教學視頻:56分鍾) 4.1 命令行簡介 4.1.1 為什麼要使用命令行 4.1.2 Shell簡介 4.2 命令行的使用 4.2.1 進入命令行 4.2.2 處理多個終端 4.2.3 終端側寫 4.2.4 終端基本操作 4.3 常用的基本命令 4.3.1 man命令:查看幫助信息 4.3.2 date命令:顯示時間 4.3.3 hostname命令:主機名 4.3.4 clear命令:清屏 4.3.5 exit命令:退出 4.3.6 history命令:歷史命令 4.3.7 pwd命令:當前目錄 4

.3.8 cd命令:切換目錄 4.3.9 ls命令:列出目錄和文件 4.3.10 cat命令:顯示文件內容 4.3.11 touch命令:創建文件 4.3.12 df命令:查看文件系統 4.3.13 alias和unalias命令:命令別名 4.3.14 echo命令:顯示信息 4.3.15 export命令:輸出變量 4.3.16 env命令:顯示環境變量 4.3.17 ps命令:查看進程 4.3.18 whoami和who命令:查看用戶 4.3.19 su命令:切換用戶 4.3.20 grep命令:過濾信息 4.3.21 wc命令:統計 4.3.22 more命令:分頁顯示 4.3.23

管道 4.4 VI編輯器 4.4.13種運行模式 4.4.2 VI的使用 4.4.3 VI的常用命令 4.5 命令行環境常見問題處理 4.5.1 開機默認進入命令行環境 4.5.2 遠程訪問命令行環境 第2篇 系統管理篇 第5章 Linux系統啟動過程(教學視頻:53分鍾) 5.1 Linux系統啟動過程簡介 5.2 BIOS加電自檢 5.3 引導加載程序 5.3.1 引導加載程序的啟動 5.3.2 GRUB配置 5.4 init進程 5.4.1 init進程簡介 5.4.2 init進程的引導過程 5.4.3 配置自動運行服務 5.5 重啟和關閉系統 5.5.1 shutdown命令:關閉或

重啟系統 5.5.2 halt命令:關閉系統 5.5.3 reboot命令:重啟系統 5.5.4 init命令:改變運行級別 5.5.5 通過圖形界面關閉系統 5.6 系統啟動時常見的問題處理 5.6.1 進入Linux救援模式 5.6.2 GRUB被Windows覆蓋 5.6.3 重新分區后GRUB引導失敗 第6章 用戶和用戶組管理(教學視頻:85分鍾) 6.1 用戶管理概述 6.1.1 用戶賬號 6.1.2 用戶賬號文件:passwd和shadow 6.1.3 用戶組 6.1.4 用戶組文件:group和gshadow 6.2 普通用戶管理 6.2.1 添加用戶 6.2.2 更改用戶密碼

6.2.3 修改用戶信息 6.2.4 刪除用戶 6.2.5 禁用用戶 6.2.6 配置用戶Shell環境 6.3 用戶組管理 6.3.1 添加用戶組 6.3.2 修改用戶組 6.3.3 刪除用戶組 6.4 用戶和用戶組的圖形化管理 6.4.1 查看用戶 6.4.2 添加用戶 6.4.3 修改用戶 6.4.4 刪除用戶 6.4.5 查看用戶組 6.4.6 添加用戶組 6.4.7 修改用戶組 6.4.8 刪除用戶組 6.5 用戶管理的常見問題和常用命令 6.5.1 忘記root用戶密碼 6.5.2 誤刪用戶賬號 6.5.3 常用用戶管理命令 6.6 常用管理腳本 6.6.1 批量添加用戶 6.6.

2 完整刪除用戶賬號 第7章 磁盤分區管理(教學視頻:58分鍾) 7.1 磁盤分區簡介 7.1.1 Linux分區簡介 7.1.2 磁盤設備管理 7.2 使用fdisk進行分區管理 7.2.1 fdisk簡介 7.2.2 fdisk交互模式 7.2.3 分區管理 7.3 使用parted進行分區管理 7.3.1 parted簡介 7.3.2 parted交互模式 7.3.3 分區管理 7.4 LVM——邏輯卷管理 7.4.1 LVM簡介 7.4.2 物理卷管理 7.4.3 卷組管理 7.4.4 邏輯卷管理 7.5 磁盤分區管理的常見問題 7.5.1 添加新磁盤 7.5.2 刪除分區后系統無法啟

動 7.5.3 誤刪Swap分區 第8章 文件系統管理(教學視頻:73分鍾) 8.1 文件系統簡介 8.1.1 Linux文件系統簡介 8.1.2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統類型 8.1.3 Linux的默認安裝目錄 8.2 文件系統的管理 8.2.1 創建文件系統 8.2.2 查看已掛載文件系統 8.2.3 使用fstab文件自動掛載文件系統 8.3 文件和目錄管理 8.3.1 查看文件和目錄屬性 8.3.2 文件類型 8.3.3 鏈接文件 8.3.4 查看文件內容 8.3.5 刪除文件和目錄 8.3.6 更改當前目錄 8.3.7 文件名通配符 8.3.8 查看目錄空間大小 8.3.9 復制文

件和目錄 8.3.10 移動文件和目錄 8.4 文件和目錄權限管理 8.4.1 Linux文件和目錄權限簡介 8.4.2 更改文件和目錄的所有者 8.4.3 更改文件和目錄的權限 8.4.4 設置文件和目錄的默認權限 8.5 文件系統管理的常見問題和常用命令 8.5.1 無法卸載文件系統 8.5.2 修復受損文件系統 8.5.3 修復文件系統超級塊 8.5.4 使用Windows分區 8.6 常用管理腳本 8.6.1 自動掛載所有Windows分區的腳本 8.6.2 轉換目錄和文件名大小寫的腳本 第9章 軟件包管理(教學視頻:62分鍾) 9.1 使用RPM軟件包 9.1.1 RPM簡介 9.1

.2 RPM命令的使用方法 9.1.3 安裝RPM軟件包 9.1.4 查看RPM軟件包 9.1.5 升級軟件包 9.1.6 刪除軟件包 9.2 打包程序tar 9.2.1 tar簡介 9.2.2 打包文件 9.2.3 查看歸檔文件的內容 9.2.4 還原歸檔文件 9.2.5 往歸檔文件中追加新文件 9.2.6 壓縮歸檔文件 9.3 壓縮和解壓 9.3.1 使用gzip和gunzip進行壓縮 9.3.2 使用zip和unzip進行壓縮 9.3.3 使用bzip2和bunzip2進行壓縮 9.3.4 使用compress和uncompress進行壓縮 9.4 其他軟件安裝方式 9.4.1 源代碼安

裝 9.4.2 源代碼安裝實例 9.4.3.bin文件安裝 9.5 常見問題處理 9.5.1 如何安裝.src.rpm軟件包 9.5.2 查看程序是由哪個RPM包安裝 第10章 進程管理(教學視頻:34分鍾) 10.1 進程簡介 10.2 Linux進程管理 10.2.1 查看進程 10.2.2 啟動進程 10.2.3 終止進程 10.2.4 更改進程優先級 10.2.5 進程掛起與恢復 10.3 定時任務 10.3.1 crontab設置定時任務 10.3.2 at命令:設置定時任務 10.4 進程管理的常見問題處理 10.4.1 如何殺掉所有進程 10.4.2 定時任務不生效 第11章 網

絡管理(教學視頻:57分鍾) 11.1 TCP/IP網絡 11.1.1 TCP/IP網絡歷史 11.1.2 OSI網絡模型 11.1.3 TCP/IP網絡模型 11.2 以太網配置 11.2.1 添加以太網連接 11.2.2 更改以太網設備 11.2.3 更改DNS記錄 11.3 網絡配置文件 11.3.1 網絡設備配置文件 11.3.2 使用resolve.conf文件配置DNS服務器 11.3.3 使用network文件配置主機名 11.3.4 使用hosts文件配置主機名和IP地址的映射關系 11.4 接入互聯網 11.4.1 xDSL撥號上網 11.4.2 無線連接 11.5 常用網絡

命令 11.5.1 使用ifconfig命令管理網絡接口 11.5.2 使用hostname命令查看主機名 11.5.3 使用route命令管理路由 11.5.4 使用ping命令檢測主機是否激活 11.5.5 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網絡信息 11.5.6 使用nslookup命令進行解析 11.5.7 使用traceroute命令跟蹤路由 11.5.8 使用telnet命令管理遠程主機 11.6 常見問題處理 11.6.1 在網卡上綁定多個IP地址 11.6.2 Linux網絡故障處理步驟 11.7 常用管理腳本 11.7.1 統計客戶端的網絡連接數 11.7.2 自動發送郵件的腳本 第

12章 系統監控(教學視頻:61分鍾) 12.1 系統性能監控 12.1.1 性能分析准則 12.1.2 內存監控 12.1.3 CPU監控 12.1.4 磁盤監控 12.1.5 網絡監控 12.1.6 綜合監控工具——top 12.2 syslog日志 12.2.1 syslog簡介 12.2.2 syslog配置 12.2.3 配置實例 12.2.4 清空日志文件內容 12.2.5 圖形化日志工具——系統日志查看器 12.3 其他日志 12.3.1 dmesg日志:記錄內核日志信息 12.3.2 用戶登錄日志 12.3.3 用戶操作記錄 12.3.4 應用日志 12.4 系統監控常見問題處

理 12.4.1 內存泄漏 12.4.2 定期清理日志文件 第13章 Shell編程(教學視頻:72分鍾) 13.1 Shell編程簡介 13.1.1 什麼是Shell腳本 13.1.2 編寫Shell腳本 13.2 條件測試 13.2.1 數值測試 13.2.2 字符串測試 13.2.3 文件狀態測試 13.2.4 條件測試的邏輯操作符 13.3 控制結構 13.3.1 if—then—else分支結構 13.3.2 case分支結構 13.3.3 for循環結構 13.3.4 expr命令計數器 13.3.5 while循環結構 13.3.6 until循環結構 13.4 腳本參數與交互

13.4.1 向腳本傳遞參數 13.4.2 用戶交互 13.4.3 特殊變量 13.5 Shell編程中的常見問題 13.5.1 如何屏蔽命令的輸出結果 13.5.2 如何把一條命令分成多行編寫 第14章 Linux系統安全(教學視頻:178分鍾) 14.1 用戶賬號和密碼安全 14.1.1 刪除或禁用不必要的用戶 14.1.2 使用強壯的用戶密碼 14.1.3 設置合適的密碼策略 14.1.4 破解shadow密碼文件 14.1.5 禁用靜止用戶 14.1.6 保證只有一個root用戶 14.1.7 文件路徑中的「.」 14.1.8 主機信任關系:host.equiv和.rhosts文件 1

4.2 網絡安全 14.2.1 ping探測 14.2.2 服務端口 14.2.3 拒絕攻擊 14.2.4 使用安全的網絡服務 14.2.5 增強Xinetd的安全 14.3 文件系統安全 14.3.1 全球可讀文件 14.3.2 全球可寫文件 14.3.3 特殊的文件權限:setuid和setgid 14.3.4 沒有所有者的文件 14.3.5 設備文件 14.3.6 磁盤分區 14.3.7 設置grub密碼 14.3.8 限制su切換 14.3.9 使用合適的mount選項 14.4 備份與恢復 14.4.1 使用tar進行備份 14.4.2 專用的備份恢復工具:dump和restore

14.4.3 底層設備操作命令:dd 14.4.4 備份的物理安全 14.5 日志記錄 14.5.1 查看當前登錄用戶 14.5.2 查看用戶歷史登錄日志 14.5.3 secure日志中的安全信息 14.5.4 messages日志中的安全信息 14.5.5 cron日志中的安全信息 14.5.6 history日志中的安全信息 14.5.7 日志文件的保存 14.6 漏洞掃描——Nessus 14.6.1 如何獲得Nessus安裝包 14.6.2 安裝Nessus服務器 14.6.3 啟動和關閉Nessus 14.6.4 客戶端訪問Nessus 14.7 開源軟件OpenSSH 14.7.

1 SSH和OpenSSH簡介 14.7.2 安裝OpenSSH 14.7.3 啟動和關閉OpenSSH 14.7.4 OpenSSH配置文件 14.7.5 OpenSSH服務器配置 14.7.6 OpenSSH客戶端配置 14.7.7 使用SSH遠程登錄 14.7.8 使用sftp進行文件傳輸 14.7.9 使用scp進行遠程文件復制 14.7.10 在Windows客戶端使用SSH 14.8 Linux系統安全常見問題 14.8.1 Linux是否有病毒 14.8.2 系統文件損壞后的解決辦法 第3篇 網絡服務篇 第15章 FTP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105分鍾) 15.1 FTP簡

介 15.1.1 FTP服務 15.1.2 常用的FTP服務器軟件 15.2 vsftpd服務器的安裝 15.2.1 如何獲得vsftpd安裝包 15.2.2 安裝vsftpd 15.2.3 啟動和關閉vsftpd 15.2.4 檢測vsftpd服務 15.2.5 vsftpd自動運行 15.3 vsftpd服務器配置 15.3.1 vsftpd.conf配置文件 15.3.2 匿名FTP的基本配置 15.3.3 匿名FTP的其他設置 15.3.4 配置本地用戶登錄 15.3.5 配置虛擬用戶登錄 15.3.6 控制用戶登錄 15.3.7 設置歡迎信息 15.3.8 FTP日志 15.3.9

其他設置 15.4 FTP客戶端 15.4.1 FTP命令:通用的FTP客戶端程序 15.4.2 FTP客戶端圖形化工具 15.5 FTP服務器配置常見問題 15.5.1 取消匿名FTP的密碼輸入 15.5.2 本地用戶無法登錄FTP服務器 第16章 Web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130分鍾) 16.1 Web服務器簡介 16.1.1 Web服務的歷史和工作原理 16.1.2 Apache簡介 16.1.3 Apache的模塊 16.2 Apache服務器的安裝 16.2.1 如何獲取Apache軟件 16.2.2 安裝Apache服務器 16.2.3 啟動和關閉Apache 16.2.4

檢測Apache服務 16.2.5 讓Apache自動運行 16.3 Apache服務器的基本配置和維護 16.3.1 查看Apache的相關信息 16.3.2 httpd.conf配置文件介紹 16.3.3 配置文件的修改 16.3.4 符號鏈接和虛擬目錄 16.3.5 頁面重定向 16.3.6 Apache日志文件 16.4 日志分析 16.4.1 安裝webalizer日志分析程序 16.4.2 配置webalizer 16.4.3 使用webalizer分析日志 16.5 Apache安全配置 16.5.1 訪問控制 16.5.2 用戶認證 16.5.3 分布式配置文件:.htacc

ess 16.6 虛擬主機 16.6.1 虛擬主機服務簡介 16.6.2 基於IP的虛擬主機服務 16.6.3 基於主機名的虛擬主機服務 16.7 Apache服務器配置的常見問題 16.7.1 防止網站圖片盜鏈 16.7.2 忽略某些訪問日志的記錄 16.7.3 Apache無法啟動 第17章 動態Web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92分鍾) 17.1 動態網頁技術簡介 17.1.1 動態網頁技術的工作原理和簡介 17.1.2 實現動態網頁的常見技術 17.1.3 Tomcat簡介 17.2 Tomcat服務器的安裝 17.2.1 如何獲取JDK 17.2.2 安裝JDK 17.2.3 如何

獲取Tomcat 17.2.4 安裝Tomcat 17.2.5 啟動和關閉Tomcat 17.2.6 檢測Tomcat服務 17.2.7 讓Tomcat自動運行 17.3 整合Apache和Tomcat 17.3.1 為什麼要進行整合 17.3.2 安裝mod_jk模塊 17.3.3 Apache和Tomcat的后續配置 17.4 Apache和其他動態Web的整合 17.4.1 整合CGI 17.4.2 整合基於Perl的CGI 17.4.3 整合PHP 17.5 動態Web服務器配置的常見問題 17.5.1 無法載入PHP模塊 17.5.2 如何壓縮PHP模塊的容量 第18章 DNS服務器

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59分鍾) 18.1 DNS簡介 18.1.1 DNS域名結構 18.1.2 DNS工作原理 18.2 DNS服務器的安裝 18.2.1 如何獲得Bind安裝包 18.2.2 安裝Bind 18.2.3 啟動和關閉Bind 18.2.4 開機自動運行 18.3 Bind服務器配置 18.3.1 named.conf配置文件 18.3.2 根區域文件named.root 18.3.3 正向解析區域文件 18.3.4 反向解析區域文件 18.4 配置實例 18.4.1 網絡拓撲 18.4.2 配置named.conf 18.4.3 配置區域文件 18.4.4 測試結果 18.

5 DNS常見問題及常用命令 18.5.1 因TTL值缺失導致的錯誤 18.5.2 dig命令:顯示DNS解析結果以及配置信息 18.5.3 ping命令:解析域名 18.5.4 host命令:正向反向解析 18.5.5 named—checkconf命令:檢查named.conf文件內容 18.5.6 named—checkzone命令:檢查區域文件內容 第19章 郵件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99分鍾) 19.1 電子郵件簡介 19.1.1 電子郵件傳輸過程 19.1.2 郵件相關協議 19.1.3 Linux下常用的郵件服務器程序 19.2 安裝郵件服務器 19.2.1 安裝SASL

19.2.2 安裝Postfix 19.2.3 啟動和關閉郵件服務 19.2.4 配置saslauthd服務的自動運行 19.2.5 配置Postfix服務的自動運行 19.3 Postfix配置 19.4 POP和IMAP的實現 19.4.1 安裝Dovecot 19.4.2 配置Dovecot 19.4.3 啟動和關閉Dovecot 19.4.4 配置Dovecot服務的自動運行 19.5 電子郵件客戶端配置 第20章 DHCP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35分鍾) 20.1 DHCP簡介 20.2 DHCP服務器的安裝 20.2.1 如何獲得DHCP安裝包 20.2.2 安裝DHCP 2

0.2.3 啟動和關閉DHCP 20.2.4 DHCP服務開機自動運行 20.3 DHCP服務器配置 20.3.1 dhcpd.conf配置文件 20.3.2 dhcpd.conf文件的參數 20.3.3 dhcpd.conf文件的選項 20.3.4 使用dhcpd.leases文件查看已分配的IP地址 20.4 配置實例 20.4.1 網絡拓撲 20.4.2 配置步驟 20.5 DHCP客戶端配置 20.5.1 Linux客戶端配置 20.5.2 Windows客戶端配置 第21章 代理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55分鍾) 21.1 代理服務器簡介 21.2 代理服務器的安裝 21.2.1

如何獲得Squid安裝包 21.2.2 安裝Squid 21.2.3 啟動和關閉Squid 21.2.4 Squid服務開機自動運行 21.3 Squid的配置 21.3.1 squid.conf配置文件 21.3.2 與配置文件相關的命令 21.3.3 配置透明代理 21.4 Squid安全 21.4.1 訪問控制列表 21.4.2 使用http_access選項控制HTTP請求 21.4.3 身份認證 21.5 Squid日志管理 21.5.1 access_log日志 21.5.2 cache.log日志 21.6 客戶端配置 21.6.1 Linux客戶端的配置 21.6.2 Win

dows客戶端配置 21.7 Squid的常見問題處理 21.7.1 創建cache目錄時出現權限不足的錯誤 21.7.2 啟動Squid時提示地址已被占用的錯誤 21.7.3 啟動Squid時提示DNS名稱解析測試失敗的錯誤 第22章 VPN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29分鍾) 22.1 VPN簡介 22.2 安裝VPN服務器 22.2.1 如何獲得安裝包 22.2.2 安裝ppp 22.2.3 安裝pptpd 22.2.4 啟動和關閉pptpd 22.2.5 pptpd開機自動運行 22.3 pptpd的配置 22.4 pptpd日志管理 22.5 配置VPN客戶端 22.5.1 配置L

inux VPN客戶端 22.5.2 配置Windows客戶端 第23章 NFS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90分鍾) 23.1 NFS簡介 23.2 NFS服務器安裝 23.2.1 安裝NFS 23.2.2 啟動NFS 23.2.3 NFS服務檢測 23.2.4 NFS服務開機自動啟動 23.3 NFS服務器端配置 23.3.1 exports配置文件 23.3.2 NFS權限控制 23.3.3 exportfs命令:輸出共享目錄 23.4 NFS客戶端配置 23.4.1 客戶端安裝 23.4.2 查看共享目錄列表 23.4.3 創建掛載點並掛載共享目錄 23.4.4 卸載NFS文件系統 2

3.4.5 開機自動掛載NFS共享目錄 23.5 NFS配置實例 23.5.1 用戶需求 23.5.2 exports文件配置 23.5.3 在服務器端創建目錄 23.5.4 輸出共享目錄 23.5.5 人力部門客戶端的配置 23.6 使用autofs按需掛載共享目錄 23.6.1 安裝autofs 23.6.2 啟動autofs服務 23.6.3 配置autofs服務開機自動啟動 23.6.4 修改autofs配置文件 23.6.5 配置實例 23.7 NFS常見問題處理 23.7.1 無法卸載NFS共享目錄並提示device is busy 23.7.2 掛載共享目錄失敗 23.7.3 N

FS請求掛起 第24章 Samba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96分鍾) 24.1 Samba簡介 24.2 Samba服務器的安裝 24.2.1 如何獲得Samba安裝包 24.2.2 安裝Samba 24.2.3 啟動和關閉Samba 24.2.4 開機自動運行Samba 24.3 Samba服務器的基本配置 24.3.1 smb.conf配置文件 24.3.2 全局設置選項 24.3.3 共享選項 24.3.4 配置文件的生效與驗證 24.3.5 Samba用戶管理 24.3.6 用戶映射 24.4 Samba安全設置 24.4.1 安全級別 24.4.2 用戶訪問控制 24.5 日志設

置 24.6 配置實例 24.6.1 應用案例 24.6.2 配置步驟 24.7 Linux客戶端配置 24.7.1 類似於FTP的客戶端程序smbclient 24.7.2 mount掛載共享目錄 24.7.3 掛載Windows共享目錄 24.7.4 使用圖形界面訪問共享資源 24.8 Windows客戶端配置 24.9 Samba常見問題處理 24.9.1 共享目錄無法寫入 24.9.2 Windows不能在網上鄰居中瀏覽到Samba服務器 第25章 NAT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47分鍾) 25.1 NAT簡介 25.1.1 NAT概述 25.1.2 NAT工作原理 25.2 NA

T地址轉換方式 25.2.1 NAT地址相關概念 25.2.2 靜態地址轉換NAT 25.2.3 動態地址轉換NAT 25.2.4 網絡地址端口轉換NAT 25.3 NAT配置 25.4 配置實例 25.4.1 應用案例 25.4.2 NAT服務器配置步驟 25.4.3 編寫NAT管理腳本 25.5 NAT客戶端配置 25.5.1 Linux客戶端配置 25.5.2 Windows客戶端配置 第26章 MySQL數據庫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185分鍾) 26.1 數據庫簡介 26.1.1 數據庫技術簡介 26.1.2 MySQL簡介 26.1.3 其他常見的數據庫產品 26.2 MySQ

L數據庫服務器的安裝 26.2.1 如何獲得MySQL安裝包 26.2.2 安裝MySQL 26.2.3 啟動和關閉MySQL 26.2.4 開機自動運行MySQL服務 26.3 MySQL的基本配置 26.3.1 MySQL客戶端程序 26.3.2 MySQL配置文件 26.3.3 更改管理員密碼 26.3.4 MySQL服務器管理程序mysqladmin 26.4 數據庫管理 26.4.1 查看數據庫 26.4.2 選擇數據庫 26.4.3 創建數據庫 26.4.4 刪除數據庫 26.5 數據表結構管理 26.5.1 數據表結構 26.5.2 字段類型 26.5.3 創建數據表 26.5.

4 更改表結構 26.5.5 復制數據表 26.5.6 刪除數據表 26.6 數據管理 26.6.1 查詢數據 26.6.2 插入數據 26.6.3 更新數據 26.6.4 刪除數據 26.7 索引管理 26.7.1 創建索引 26.7.2 刪除索引 26.8 用戶和權限管理 26.8.1 MySQL權限控制原理 26.8.2 用戶管理 26.8.3 用戶授權 26.8.4 回收權限 26.9 MySQL備份恢復 26.9.1 使用mysqldump備份和恢復 26.9.2 使用mysqlhotcopy備份和恢復 26.9.3 使用SQL語句備份和恢復 26.9.4 啟用二進制日志 26.9.

5 直接備份數據文件 26.1 MySQL圖形化管理工具 26.10.1 獲得phpMyAdmin安裝包 26.10.2 安裝phpMyAdmin 26.10.3 配置phpMyAdmin 26.10.4 登錄phpMyAdmin 26.10.5 數據庫管理 26.10.6 數據表管理 26.10.7 表記錄管理 26.10.8 用戶權限管理 26.11 MySQL常見問題處理 26.11.1 phpMyAdmin出現「配置文件現在需要絕密的短語密碼」警告 26.11.2 查詢時出現Out of memory錯誤 26.11.3 忘記root用戶密碼的解決方法 第27章 Webmin:Linu

x上的GUI管理工具(教學視頻:56分鍾) 27.1 Webmin簡介 27.2 Webmin的安裝及使用 27.2.1 如何獲得Webmin安裝包 27.2.2 安裝Webmin 27.2.3 啟動和關閉Webmin 27.2.4 登錄Webmin 27.2.5 更改Webmin的語言和主題 27.3 Webmin各功能模塊介紹 27.3.1 Webmin類型模塊 27.3.2 系統類型模塊 27.3.3 服務器類型模塊 27.3.4 網絡類型模塊 27.3.5 硬件類型模塊 27.3.6 群集類型模塊 27.3.7 其他類型模塊 27.4 Webmin類型模塊 27.4.1 Webmin用

戶管理 27.4.2 配置Webmin地址和端口 27.4.3 升級Webmin 27.5 系統類型模塊 27.5.1 Cron 任務調度 27.5.2 用戶與組 27.5.3 更改口令 27.5.4 磁盤和網絡文件系統 27.5.5 文件系統備份 27.6 服務器類型模塊 27.6.1 Apache 服務器 27.6.2 DHCP服務器 27.6.3 Postfix配置 27.6.4 Samba Windows 文件共享 27.6.5 Squid代理服務器 27.7 網絡類型模塊 27.7.1 網絡接口 27.7.2 路由和網關 27.7.3 NFS輸出 27.8 硬件類型模塊 27.8.1

GRUB開機加載程序 27.8.2 本地磁盤分區 27.8.3 系統時間 27.9 其他類型模塊 第28章 Oracle服務器配置和管理(教學視頻:105分鍾) 28.1 Oracle 11g簡介 28.2 Oracle數據庫服務器的安裝 28.2.1 如何獲得Oracle安裝包 28.2.2 軟、硬件要求 28.2.3 安裝前的配置 28.2.4 安裝Oracle 11g 28.2.5 配置網絡監聽程序 28.3 數據庫管理 28.3.1 創建數據庫 28.3.2 更改數據庫 28.3.3 刪除數據庫 28.4 Oracle服務管理 28.4.1 手工啟動和關閉Oracle服務 28.4.

2 開機自動啟動Oracle數據庫服務 28.4.3 檢測Oracle數據庫狀態 28.5 Oracle圖形化管理工具——OEM 28.5.1 安裝和使用OEM 28.5.2 數據庫性能 28.5.3 用戶與權限管理 28.5.4 數據表管理 28.6 Oracle常見問題處理 28.6.1 如何獲得數據庫創建過程中的詳細信息 28.6.2 訪問OEM出現「安全連接失敗,使用了無效的安全證書」錯誤 28.6.3 忘記sys用戶密碼 附錄 Linux指令速查索引

基因序列無失真壓縮與比對

為了解決bin檔解壓縮的問題,作者黃建彬 這樣論述:

隨著DNA定序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各基因體計畫的進行,越來越多的生物序列資料被建構成資料庫。在諸多生物資訊的分析工具中,序列比對是在做任何DNA或RNA相關研究中最基礎的一步。它可以比較及分析出序列之間的相似程度,相似度高的序列可能會有相似的結構或功能。在得到一筆未知的DNA序列時,第一個步驟是在資料庫中找尋是否有相似的已知序列。此過程需要與每一筆已建檔的資料做比對,會消耗很多時間。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資料庫中存放愈來愈多筆的基因組序列並同時能加快比對的時間,已經是現在刻不容緩的研究問題。透過本論文設計的演算法及編碼表,將每個DNA序列以三個字母為單位加以編碼壓縮,然後再以Keyword tree

判斷是否為人類基因序列並做比對。由於是透過先壓縮再比對的方式,不但能縮短比對的時間,還能節省存放資料的空間。本論文研究結果能快速的判斷是否為人類基因序列,並且進行比對。最後希望應用IDEA加、解密法,能使用在臨床科學或治療遺傳疾病的醫療開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