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r fn+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顏聖紘所指導 魏嬗如的 斑尺蛾族(鱗翅目:尺蛾科、枝尺蛾亞科)的親緣關係重建與形態演化,特別關注潔尺蛾屬之系統分類與演化生態 (2020),提出acer fn+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枝尺蛾亞科、雄性生殖器、比較形態學、分子系統學、隱藏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謝長富所指導 張勵婉的 臺灣中部蓮華池亞熱帶森林木本植物多樣性與共存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多樣性、共存、棲位過程、散布過程、蓮華池亞熱帶森林、地形、土壤、干擾的重點而找出了 acer fn+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cer fn+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斑尺蛾族(鱗翅目:尺蛾科、枝尺蛾亞科)的親緣關係重建與形態演化,特別關注潔尺蛾屬之系統分類與演化生態

為了解決acer fn+s的問題,作者魏嬗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同時使用形態與分子證據試圖解析Genusa屬 (一個在許多形態與生態方面獨樹一格的屬) 在枝尺蛾亞科內的族級歸屬以及種級分類議題。此屬原隸屬於斑尺蛾族 (Hypochrosini),並缺乏其姐妹群關係的假說。然近年的枝尺蛾亞科族級親緣關係研究顯示斑尺蛾族與Epionini、Scardamiini、Anagogini及Apeirini形成一個族級複合群 (簡稱EHSAA),而特產非洲的Drepanogynini為整個複合群的姐妹群,故本研究須先檢驗這個複合群的單系性與內部關係,才能探索Genusa在其內部的位置,並進一步解析種級分類議題。本研究分為兩大部份:(1) 首先挑選5族28屬49

種尺蛾代表EHSAA,並以3屬6種的Drepanogynini成員作為外群進行比較形態學研究。挑選出9個形態特徵映像至演化樹上,以釐清EHSAA內部是否有形態上的分群,並針對EHSAA的雄性生殖器furca結構與其他枝尺蛾亞科各族diaphragma區域結構進行同源性的探討。接著使用來自枝尺蛾亞科28族115屬121種 (包含EHSAA的5族25屬44種資訊) 的8個分子標記 (CO1、EF-1a、Wingless、RpS5、CAD、MDH、GAPDH與IDH,共計4300bps),使用最大然似分析與貝葉式分析重建系統發育樹以檢驗先前假說。並使用新建的演化假說推測EHSAA內各屬的分化年代與重

要的形態特徵分布、寄主植物利用以及地理分布格局;(2) 我使用來自7個國家的51隻Genusa樣本外加Celenna sp. cf. festivaria為外群重建其種間親緣關係並探討其分化年代與有效的鑑識特徵。研究結果顯示:(1) EHSAA為一單系群,然除單模之Apeirini外,其它族皆非單系群且不具備各別的鑑識特徵,因此我建議將EHSAA合併為Epionini;(2) 先前研究認為furca在Hypochrosini (或Anagogini) 與Ourapterygini (現與Ennomini合併) 為趨同演化,但我認為Ourapteryx與EHSAA所具備之結構並不相同,且並非趨同

演化的結果;(3) 先前研究認為雄性第三腹節無梳狀毛、雄生殖器具furca結構與vinculum延伸為可裝載coremata之loop為EHSAA各族之共同衍徵,但我認為除第三腹節無梳狀毛外,其它特徵應為EHSAA + Drepanogynini之共同衍徵;(4) EHSAA寄主植物利用共涉及裸子植物1科與被子植物32科,而寄主植物專一性在東方區較為強烈,此觀察吻合古典的氣候與寄主植物廣度關聯性預測;(5) 警戒性斑紋在EHSAA內部有多次獨立起源且多半集中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5) EHSAA的起源可能為非洲與南歐,後再由東亞大陸與中南半島進入東南亞島嶼及澳洲;(6) 在Genusa的分類部

份,我確認此屬共有七種,內含G. semperi、G. malaysiana與G. austrovietnamica三個新種與一個疑問種G. destituta,而種間的鑑識特徵則多由雄性生殖器與幼生期形態提供。由於Genusa的姐妹群仍有疑義,且缺少許多關鍵地區的樣本,故目前尚無法確認此屬的地理起源,然其分化過程則與巽它陸塊的海平面升降與環境變遷有密切的關係。

臺灣中部蓮華池亞熱帶森林木本植物多樣性與共存之研究

為了解決acer fn+s的問題,作者張勵婉 這樣論述:

群聚生態學家常探討為何在熱帶森林中樹木多樣性如此高,以及不同物種在森林裡如何共存的問題。影響森林中物種在空間中的分布及共存,主要受棲位過程以及散佈過程的影響。近年來史密森熱帶森林研究中心在全世界設立了許多大型森林動態樣區,都不似台灣為一個亞熱帶多高山的島嶼,地形變化劇烈,且每年遭受颱風的侵襲。因此於2008年根據史密森熱帶森林研究中心森林動態樣區設立的方式,在台灣中部蓮華池試驗林建立了一座25公頃的森林動態樣區,除對於樣區內所有的樹木皆進行精確的測量及標記位置外,更收集了樣區內的地形、土壤及以干擾等環境因子資料,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棲位過程及散布過程如何影響台灣亞熱帶森林木本植物之多樣性以及共

存;是否與取樣地形變化平緩且干擾較少的熱帶雨林研究所得到結果相似?研究結果顯示,蓮華池森林動態樣區是一個以樟科和殼斗科為優勢的楠櫧森林。分析各種類的徑級結構,顯示大部份的物種以小徑&;#32423;的幼樹為主,表示此森林更新狀況良好。以alpha多樣性而言,與台灣其他低海拔動態樣區比較,蓮華池動態樣區為最為豐富,但較世界上其他熱帶的森林動態樣區低。以植物社會而言,蓮華池森林可以區分為四個植物社會&;#63952;型:南投石櫟-茜草樹型,主要分布於山頂&;#63833;線,海拔最高、植株密&;#64001;最大;白匏子-黃杞型,分布於中上坡,植株密&;#64001;、胸高斷面積次之;山紅柿-厚殼

桂型,主要分布在中下坡、溪谷,植株密&;#64001;較少;以及大&;#63854;楠-山&;#63940;眼型,分布於樣區西側溪谷附近,植株密&;#64001;及胸高斷面積皆為最低。四型植物社會的分化及分布皆受到微地形梯度的變化所影響。此外,比較兩個生態過程對於影響物種組成在空間中的分布時,當環境因子僅有地形因子時,散布過程為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如果加入土壤的因子的作用時,棲位過程較散布過程更顯得重要。除了地形以及土壤因子外,另在環境因子中又加入了干擾因子,比較兩個生態過程,對於影響先驅以及非先驅幼樹組成在空間中的分布,棲位過程仍為主要的影響。然而,比較散布過程的作用,主要對於非先驅幼樹在空間

上的分布影響大於先驅的幼樹。本研究同時說明了地形因子主要影響非先驅幼樹的分布,干擾因子則影響先驅幼樹的分布,土壤因子雖然對於森林中全部物種的分布,以及先驅及非先驅的幼樹分布都相當重要,但由於植物、地形以及干擾因子都會反應於土壤的物理或化學成分之中,故對於利用土壤因子解釋物種的分布,不能過度放大其重要性。再分解多尺度的純空間變量後顯示,地形因子表現解釋反應在大尺度的空間變量,土壤及干擾因子則為增加中尺度及小尺度空間變量的重要性。總體而言,在地形變化劇烈且多干擾的蓮華池亞熱帶森林中,棲位過程主要維持了蓮華池森林樹木的多樣性與共存,並影響著植物社會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