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 醫學 縮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臺北醫學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應用實證醫學碩士在職專班 白其卉、楊淑惠所指導 吳紹玄的 飲食、身體活動、營養補充劑或藥物的介入是否有助於預防妊娠糖尿病: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 (2021),提出Rv 醫學 縮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預防妊娠糖尿病、孕期體重增加、系統性文獻回顧、網絡統合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在職專班 王莉萱所指導 林志翰的 探討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罹患肺癌風險性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點而找出了 Rv 醫學 縮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v 醫學 縮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飲食、身體活動、營養補充劑或藥物的介入是否有助於預防妊娠糖尿病: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Rv 醫學 縮寫的問題,作者吳紹玄 這樣論述:

背景:孕期首次出現血糖調節失衡被定義為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估計全球每六為胎兒就有一位受妊娠高血糖影響,其中GDM佔83.6%,相當於14%盛行率。聚焦臺灣,在12年間GDM增加1.8倍(從7.6%至13.4%),相關研究也證實GDM影響著母體自孕期、生產或胎兒出生、成長等過程的健康風險,例如母親子癲前症、剖腹產及日後糖尿病的發生率,也使胎兒呼吸窘迫、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疾病、巨嬰症及成長受阻的風險增高。肥胖、疾病史、孕期體重過度增加或生

活習慣不佳皆會增加風險,臨床研究更從這些面向發展出許多預防方案,調整飲食、運動提升、改變生活型態、營養素或藥物補充等似乎有助於降低發生風險,然過去的回顧性文獻、統合分析結果並不一致亦尚無定論,被認為與納入的族群差異、介入型態有關。一篇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顯示藥物、運動、益生菌或維生素D等任一介入不足以有效降低GDM發生。爾後另一則考科藍(Cochrane)綜論卻認為運動飲食結合、肌醇、維生素D及二甲雙胍(Metformin)具有降低GDM發生的潛在益處。有鑒於此議題中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困境,且目前尚未有囊括調整飲食等比較多種介入的網絡統合分析,若能

統整現有醫學證據中飲食、運動、口服補充品或藥物作為預防妊娠糖尿病之效益,並評估是否須於備孕期即進行實施,對於母親及孕育下一代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健康人員擬定策略將能有所貢獻。目的:以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網絡統合分析探討飲食、運動、口服補充品或藥物之隨機臨床試驗介入是否有助於降低備孕或孕期婦女發生妊娠糖尿病。方法:針對資料庫PubMed, Embase, Medline, Cochrane和CINAHL進行系統性文獻查找,以關鍵字搜尋,納入有孕期妊娠糖尿病發生數據的研究為主。執行研究篩選、資料提取及研究偏差風險評估。本研究分析主要是將納入的隨機試驗文章進行分析以及不同篩檢方式與高風險族群之次分析,進一步

探討是否有直接與間接證據所致之混合效應,並試圖釐清介入的有效貢獻程度。以Stata統計軟體16.1版,進行頻率架構的隨機效應模型網絡統合分析模組。結果:總收錄98篇研究,納入41,134名女性,年齡平均30.1±5.3歲,BMI平均27.2±5.9,共區分出16種介入方案,可彙整成6組(飲食、運動、藥物、口服營養品及標準婦產程序),統合分析結果如下:相比於基本照護,肌醇、維生素D、飲食及運動皆顯著降低GDM發生率,風險比分別為0.48(95%信賴區間0.37-0.63)、0.51(95%信賴區間0.34-0.76)、0.75(95%信賴區間0.63-0.90)及0.76(95%信賴區間0.64

-0.90),於彙整後的6組別中,除藥物外,皆有顯著降低GDM發生之效益。進一步針對高GDM風險婦女進行次族群分析時,介入肌醇、維生素D的顯著性仍存在,而以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 Study Group, IADPSG)一致的研究進行次族群分析後,肌醇、飲食調整之顯著性保留較高。在孕期體重控制方面,以飲食調整與基本照護相差約2.17公斤(95%信賴區間0.95-3.39)最為顯著。結論:透過本研究的發現,其實當前有許多針對預防的方法被發展,且此次透過我們整合後的數據也再度支持“在孕期甚至孕前應考慮給予預防的

策略”,能有助於預防GDM發生。介入需考量個人化,口服補充劑可能是最簡單執行的方式,例如針對高風險族群給予肌醇補充,能顯著降低GDM發生。而飲食調整針對廣納的族群來說不僅降低GDM,更有利於控制孕期體重增加。系統性回顧研究註冊於2021年完成PROSPERO CRD42021265962。

探討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罹患肺癌風險性的影響

為了解決Rv 醫學 縮寫的問題,作者林志翰 這樣論述: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疾病特性關係多是抽菸者,相較於非患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更高。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有較高比例會產生憂鬱相關疾病,依現行的治療指引中常會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來治療。早期的研究中顯示SSRIs可能具有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進而降低癌症發生風險,然而這些結果多數來自於細胞、動物實驗或流行病學研究,且綜合各項研究結果,SSRIs對於癌症之作用仍未完全被掌握並依舊存在矛盾。因此,SSRIs對於人體產生肺癌之影響,是否為保護或是有害仍未有定論。本研究旨在藉由台灣全國性資料庫,探討初次診斷慢

性阻塞性肺病之患者使用SSRIs,其後續發生肺癌之風險影響。本研究為一回溯性世代研究,所使用之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資料科學中心所提供之2000年200萬人抽樣檔,篩選出於2001年至2013年間初次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之患者,並串聯到其2000年至2018年間的醫療紀錄。定義初次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者並有使用SSRIs者為實驗組;對照組則為初次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者但未使用SSRIs之患者。兩組再依年齡、性別、共病症、使用藥物,以1:1之比例進行配對。兩組研究對象皆追蹤五年。兩組間發生癌症之風險及相關之干擾因子,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

ssion model)進行分析,並利用Kaplan-Meier法檢測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五年肺癌發生率的差異。由於追蹤時間可能影響結果,於敏感性分析中將追蹤時間延長為十年。為了進一步分析劑量依存性 (Dose-dependent relationship),使用條件式邏輯斯回歸模型估計勝算比以表示SSRIs類藥物累積暴露劑量與肺癌之關聯性。本研究使用雙尾檢定,將p值小於0.05定為具有統計學上之顯著差異。在1:1傾向分數配對後,本研究共收錄4,088位SSRIs使用者及4,088位非SSRIs使用者,經校正所有共變項及干擾因子後觀察到使用SSRIs者後續罹患肺癌的風險與非SSRIs使用者並無顯

著差異(aHR, 0.98; 95% CI, 0.62-1.57)。在敏感性分析中,將兩組追蹤時間皆延長為十年,結果也與主要研究類似(aHR, 0.95; 95% CI, 0.57-1.56)。而針對累積暴露劑量進行分析,依照SSRIs使用量多寡其風險比分別為,28-83個DDD (aHR, 1.21; 95% CI, 0.64-2.29)、84-167個DDD (aHR, 1.12; 95% CI, 0.50-2.52)、168-335個DDD (aHR, 0.85; 95% CI, 0.33-2.17)、336個DDD以上 (aHR, 0.79; 95% CI, 0.39-1.59)。SS

RIs之累積暴露劑量多寡與肺癌的風險之間並無存在顯著的劑量依存性。在本研究中,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族群使用SSRIs類藥物並不會增加後續罹患肺癌的風險,但亦無觀察到保護效果。在累積暴露劑量的分析上,兩者之間無存在顯著劑量依存性,但隨著累積暴露劑量增加,約略呈現肺癌風險下降之趨勢。而SSRIs類藥物與肺癌確切的相關性,仍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