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HS rohs2 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EMBA專班 林榮禾所指導 王淑玲的 應用FMEA建立有害物質風險評估機制-以電子產品製造廠為例 (2011),提出RoHS rohs2 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害物質限用、綠色產品、品質管理、風險評估、失效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胡憲倫所指導 張沅如的 電子業品牌商綠色供應鏈風險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灣某電子公司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零組件風險管理、零組件風險管理、零組件風險管理、零組件風險管理、零組件風險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RoHS rohs2 0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oHS rohs2 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應用FMEA建立有害物質風險評估機制-以電子產品製造廠為例

為了解決RoHS rohs2 0的問題,作者王淑玲 這樣論述: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相關之環境法規也陸續的被制定,其中EU RoHS 2002/95/EC的生效,對電子產業產生極大的衝擊。為了達到EU RoHS的要求,除了製程技術的轉換外,如何利用設計、採購及製造等流程之管理,達到產品成份限用有害物質的管制目的,便也成為電子產品製造廠的另一大課題,於是IECQ QC 080000有害物質流程管理系統便因應而生。許多企業導入IECQ QC 080000時,為求減少投入資源,常直接參照顧問建議擬定管制機制,對於機制是否適切於企業,則陷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境地,無法展現環保品質規劃之能力。另外企業亦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產品若不符法規,企業的財務與商譽將有

嚴重損失,更甚而危及企業永續經營的願景。面對如此銳不可當的綠色環保壓力,企業應建立一套有規劃且有效的管制機制來因應,於是本研究應用FMEA手法發展「有害物質風險評估機制」,提供企業一個執行風險評估及發掘有害物質管制重點的方法與步驟。電子產品製造廠可藉由有害物質風險評估結果來擬定適切的管理程序,實現綠色產品生產的品質目標。也由於綠色產品的生產與管制是在一個有邏輯與架構的系統下進行,企業除了可以取得客戶信賴與認同外,並可藉由綠色生產品質目標的實現與不斷改善,取得進入國際性市場的通行證,並擁有永續立足於產業的綠色核心競爭力。

電子業品牌商綠色供應鏈風險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灣某電子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RoHS rohs2 0的問題,作者張沅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利用風險評估管控的方式,來協助電子業品牌通路製造商(以下簡稱品牌商)建立一套有效的綠色電機電子產品之危害物質風險評估模式,以降低指令生效後的退貨風險,甚至相關法律的損害賠償責任,使品牌商不致因產品在出貨後,被檢測出違反RoHS指令而被罰以巨額款項並損失商譽。 本研究透過與個案品牌商訪談的方式,實際從分析個案品牌商的綠色產品實現之作業程序中,由影響RoHS的角度出發,從作業程序剖析到管控內容,進而找到會造成違反RoHS指令的5個風險因子,並透過個案提供的6,828筆綠色零組件數據資料來進行風險因子的資料蒐集,運用DEMATEL法找出5項風險評估準則間的關聯結構(Rela

tion Structure),篩選出重要的綠色零組件風險來源,依此結果再進一步運用ANP法以計算各項風險評估準則之權重值,最後以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結合ANP的權重值,建立出一套風險計算模式,以求得各項風險評估準則的「加權風險優先數(weighted RPN)」,排列出6,828筆綠色零組件之風險高低,與改善活動之優先順序。 從實證結果分析可以得知「均勻材質材料組成成分宣告表(MCD)」為造成高風險群的綠色零組件總weighted RPN過高之主要關鍵風險評估準則,也是主要影響其他風險評估準則之風險因子,故為綠色零組件風險評估架構之關鍵風險指標,「進料綠色品質監測-I

QC有害管制物質進料檢驗設備」次之;且「包裝材料(Package)」類別中的「貼紙」與「SPONGE泡棉」為風險值最高,「散熱片(Heatsink, Fansink)」次之。成為決策者在綠色零組件風險評估架構裡列為優先改善與監控之對象。透過本研究建立的綠色零組件風險評估模式,連接個案品牌商的進料檢驗(IQC)作業系統,以此決定高風險綠色零組件之檢測頻率,證實本研究建立的綠色零組件風險評估模式,確實可於進料品質檢驗(IQC)作業程序端,提升綠色零組件風險控管之流程效率,使進料品質檢驗(IQC)作業的成本資源能確實集中在主要的高風險零組件上,以減少IQC人員不必要的零組件檢測工作,與降低違反RoH

S指令的風險,同時可增強決策結果的可靠性與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