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翻译 神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知云文献翻译官网-官方指定最新知云文献翻译及Xtranslator-win ...也說明:知云文献翻译,是由知云文献阅读公众号出品的一款科研人员和学生使用的pdf文献阅读神器。已经有数百万人使用。此网站是知云官方网站。

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黃瑞茂所指導 徐玉姈的 空間概念的關鍵詞,1990年代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的知識狀況 (2018),提出PDF 翻译 神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概念、知識領域、拼裝、基本設計、場域特定的課程理論、課程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蔡耀明所指導 楊天立的 由《大念處經》的教學探討生命的出路與修行導向 (2015),提出因為有 大念處經、念處、念住、隨觀、觀禪/毗婆舍那禪修、正念、以正念為基礎的介入、正念減壓的重點而找出了 PDF 翻译 神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精选3款论文翻译神器,直接翻译PDF全文英文文献!(附下载)則補充:说到写论文,可能最头疼的要数英文论文的写作了吧! 最近有很多人找小编要PDF全文翻译工具,因为将PDF文献转成WORD文档翻译实在是!太!烦!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DF 翻译 神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空間概念的關鍵詞,1990年代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的知識狀況

為了解決PDF 翻译 神器的問題,作者徐玉姈 這樣論述:

基本設計是現代主義空間認識傳播中的核心課程,在設計教育與建築教育經常的分界下,基本設計課程可視為建築教育哲學之根基。本研究關注20世紀末台灣基本設計課程中空間概念的內容與轉變,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在基本設計課程文本(texts) 中有哪些空間概念關鍵詞?二是這些關鍵詞所隱含的建築學基本假設,它們呈現出怎樣的知識領域 (episteme)?藉著對基本設計的課程研究,敘述其引入台灣後,在淡江建築這個特定場域實施時,對它的質疑、調整與修正。在以課程文本所整理的教學模型上,考察空間概念的變動,分述了八個關鍵字的知識領域,據以對1990年代空間概念的知識狀況進行梳理,並建構以關鍵詞為主的設計課程研究方法

論。在以概念詞彙作為知識範型辨識的基礎上,研究發現,直到1980年代中期,美術原則仍然位居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的核心。在1992年出現明確的變化,並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刷新了過去長達20年的課程內容,實現了自1972年以來的「基本設計建築化」的目標。在1993-96年試圖以環境規劃意識修正建築學內容,重建描述空間的語言,而在1997-2001年,在西化等同現代化的慣習中,完成對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對基本設計課程革新成果的移植。在知識與權力關係上,研究支持了知識範型是不同利益團體相互競爭及作用下的結果;在詞彙流動的地理中,顯露了課程高度依賴美國進口的之現象,盡管東、西岸對現代主義遺產有著不同的信仰

,卻在台灣特殊的歷史條件上,繞過了建築自主性的辯論,意外地拼貼成一個拼裝體(assemblage)的狀況。最後,在八個關鍵字展示的空間概念知識領域樣貌中,則試圖與英國建築史學家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所論述的〈空間〉一詞對話。福蒂指出,空間一詞在自歐入美的過程中遺失了真實生活體驗部分的語義,而那正是現代主義的空間產生問題的關鍵。1990年代中期的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曾意圖明確地表現出對此一缺漏的補償行動,但在概念詞彙偏向於形式生成的發展與操作下,具社會性質之概念詞彙仍然無法進入基本設計工作室,並使得反映台灣作為一個特定場域(site-specific)的設計研究礙難開展。結論

建議一個以基地關係結構來建立詞彙網絡,並重新思考設計成立條件的行動,以建立總是能具備獨特連結的基本設計課程之學術景觀。

由《大念處經》的教學探討生命的出路與修行導向

為了解決PDF 翻译 神器的問題,作者楊天立 這樣論述:

本研究關切的主題是生命的岀路與推動生命得以超越的修行導向,並以《大念處經》的教學為探討的主要依據。探討的焦點在於,來到了這個世界的生命,顯現為被稱作人的生命體,經歷著一輩子的生活,生命歷程中充滿著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不斷的尋求著心身的安住與生命的安頓,卻沒有一個安穩的住處。這主要是因為只把目光集中在心身所形塑的世界的現實表面,不斷的隨著自我所引發的念頭而追逐、積聚、獲得,當作生命的依靠,而無法覺察也不去正視心身與外在世界的變動不居與心身情意的擾動不安,如此的生命出路只有生老病死、生死輪迴。佛教重視如此的生命困局,提出了以正視生命歷程的困局、認知此種困苦的原因、滅除困境的生命出路以及實際運作的

道路為修行方向,修行導向上以禪修為實踐方式,配合善行、智慧打造的三個學科,開展為三十七個解脫的課目,其根基為認清生命世界的無常生滅等一貫運作情形,總說為「空性」,使得修行得以不偏不倚的操作。至於禪修的實際操作則以「四念住」為主軸,直接切入到起心動念,透過對於心、身所展現出的身體、感受、心態與法目(法理)等的觀看,使心能夠安住,如此的安住,讓禪修者能夠開展出穿透與超越的觀看,突破生命表象所形成的因緣組合、關聯環圈與變化流程,清楚的觀看到在生命世界表相下運作的心念過程,將生命歷程就翻轉為修行道路,從而如實地了知無常、非我的實相,將生命導向究竟的岀路──涅槃。而由於念住禪修以心身為對象運作的特性,當

代許多研究已證實相關的禪修在緩解心、身苦痛上的有效性,因此也帶動了當代正念禪修的興盛,對人類的生活與生命作出多元的貢獻。但當代以正念為基礎的介入,已發展出對於正念獨特的解釋,其「普世之法」的建構,如此的生活化的操作,是否能如念住教學般,導引生命超脫生老病死的生命困境,還是只能落在生命歷程的表象上,則值得多方的探討。而佛教界也應將其禪修方式,做適合當代的教學轉換,並對其與當代正念應用間的異同做適當的釐清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