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o 日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張榮興所指導 關口要的 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比較中日文的書面敘事 (2013),提出Nado 日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時貌、連結表達方式、敘事、名詞修飾構式、主觀性識解、時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ado 日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比較中日文的書面敘事

為了解決Nado 日文的問題,作者關口要 這樣論述:

此篇博士論文探討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為日文及中文中敘事時所使用的時式及時貌 。具體而言,論文聚焦在日文中 -ru/-ta句尾的交替及-tei的使用,也從不同情境下的敘事文句中觀察 –ru、-ta、-tei-ru、以及 -tei-ta等使用。為了對比中文及日文中在時式及時貌上的差別,論文中也檢視了中文中「了」、「著」、以及「在」等表達時貌的標記。日文語料中也顯示某些情況下-tei-ru的使用頻率有變高的傾向。相反的,學習日文的中文母語人士在這些情況下不傾向使用 -tei-ru。第二個主題著重在日文及中文中描述場景時,是如何連接句子的。有趣的對比是,日文母語人士偏好使用「時間-條件to/suru

to」 (或 to/suruto構式),而另一方面中文母語人士傾向使用「時/這個時候」。使用者語料庫顯示:中文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不使用(或可能不知如何使用) 「時間-條件to/suruto」。第三個主題為中文定語及日文中修飾名詞的句構比較,探討將兩個連續性事件融合在單個名詞修飾構式。比較兩個語言後的結果顯示,日語母語人士偏好場景轉移修飾句構,但中文母語人士沒有使用複雜修飾句構的偏好。論文中以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來強調中日文敘事方式的差異。日文敘事語庫中可確認主觀性識解扮演重要角色,但中文語庫中看不出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