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KSU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MyKSU也說明:Owl Express. KSU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portal for student course registration, courses schedules, class rosters, transcripts and grades. Login.

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 張世忠所指導 曾賢屹的 整合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以發展國中科學教師PCK之研究 (2009),提出My KSU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科教學知識、協同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機械與精密工程研究所 李順晴所指導 王勝雄的 渦輪機葉片速度流場模擬分析 (2006),提出因為有 渦輪葉片、吸力面、壓力面、速度流場、節距的重點而找出了 My KSU的解答。

最後網站GAfutures.org | Georgia Student Finance Commission則補充:Email my username to me. Field marked with * are required. Enter the email address associated with your GAfutures account * Invalid email Email is required.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y KSU,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整合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以發展國中科學教師PCK之研究

為了解決My KSU的問題,作者曾賢屹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自然科教師整合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以發展其學科教學知識,與學生對於教師學科教學改變的知覺,最後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之實施優勢與限制。本研究採用監控模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於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實施(自九十六年九月至九十七年一月止),針對協同教師所任教班級的三十六名三年級國中學生,實施地球科學的課程。資料蒐集包含量化和質化資料,質性資料主要藉由錄影收集上課教學活動內容、晤談記錄、學生之科學學習日記、教師省思日誌與協同討論等;量化資料以「學生對教師教學知識的知覺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及T檢驗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初始之學科教學狀況較單一、變化性較小,其中在「學科專業知識」得

分最高(M=37.50,SD=4.109),其次是「學生知識與評量」(M=35.72,SD=4.903),第三為「教學表徵」(M=35.11,SD=4.915),而「教學策略」最低(M=32.39,SD=4.364),但是經歷了二次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改變研究之後,學生對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知覺為:(一) 在教學策略方面:學生感受教師能夠運用不同的教學活動提昇其學習興趣,並且增加模型幫助其理解科學概念以及採用有趣的教學法教授各單元,但是教學活動中較少採用分組教學進行。(二) 在教學表徵方面:學生感受教師能夠持續使用動畫、示範活動、適當的圖解和圖表以及熟悉的事件等以解釋科學概念。(三) 在學

科專業知識方面:學生感受教師能夠了解其所提之科學問題與答案,也了解科學與科技之間的關聯性。(四) 在學生知識與評量方面:學生感受教師能夠評量其對教材單元的了解程度,而且較少用考試來檢驗其理解程度。在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過程中,所實施教學之優勢為:(一) 動畫教學能夠提昇學生學業成就,使學生學習更多知識。(二) 動畫教學能夠將抽象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對問題更加理解。(三) 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使課程更完善,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四) 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可以讓教學內容更豐富,從相互楷模中學習成長。(五) 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讓教師團互動增加以及專長互補。(六) 資訊科技融入協同

能夠提供立即性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於課堂上立即解決問題。而所面臨的限制為:(一) 資訊環境有待改善。(二) 備課時間過長。(三) 教師資訊能力不足。(四) 教學單元選擇問題。另外研究中亦發現,資訊科技融入協同教學並非想像中困難:(一) 在教師教學理念不同方面:研究者與協同教師維持著輕鬆合作的氣氛。(二) 在資訊科技能力不足方面:要求協同教師參與,提昇資訊科技的能力。(三) 在行政配合問題方面:僅需事先向學校報備,教學上並無困難發生。(四) 在時間不足問題方面:增加準備課程時間,節省上課時間;善用導師之班級,增加課程安排機會與學生適應便於班級經營,節省維持秩序時間。(五) 在升學

考試壓力方面:學生普遍能夠接受與持正面態度,也認為對其學業成就有相當大的提昇。

渦輪機葉片速度流場模擬分析

為了解決My KSU的問題,作者王勝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有限體積法分析2D VKI-CT2渦輪葉片,探討其流場葉片表面馬赫數與壓力變化的情形。而使用的分析軟體為COSMOSFlowWorks,前處理以SolidWorks完成渦輪葉片二維流場幾何外形建構,再以COSMOSFlowWorks網格製作以及邊界條件之設定,最後分析部分以COSMOSFlowWorks為計算核心做Navier-Stokes 方程式的流場物理性質計算,以及後處理。 本研究在設計上有一個小小的突破,在研究當中,嘗試的去設計葉片外形,目標是達成比原設計之相鄰葉片間出口平均馬赫數以及壓力面能承受的壓力要來的高。結果:將模型(2)和(6)合併葉形特徵後,其所得的參數有

較原設計來的高,也代表模型(10)葉形,已經達到設計目標。本文主要探討的方向有三:1.對於渦輪葉片以VKI-CT2原有的外形建構點,以(0,0)為圓心,作渦輪葉片的傾角的變 化,逆時針轉從原設計葉片傾角-38.5、-35、-30、-20、-10至0度作探討;再以順時針轉傾角為-38.5、-40、-45、-50、-55作探討。2.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VKI-CT2葉形主要葉片外形為建構點數,並沒有任何方程式,所以本研究將原設計VKI-CT2渦輪葉片分成六個等份,以中心線分為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再將中心線分為三等份,共為六個區塊,也給予區號。設計的重點,主要是針對葉片的外型輪廓做局部區塊的變化,並觀

察其相鄰葉片間的速度場、壓力場及葉片上的馬赫數及壓力分佈對於相鄰葉片間出口平均馬赫數有何影響並探討之。最後再將其設計的較佳葉片作特徵的合併,產生更有效率的渦輪葉片。3.將原設計VKI-CT2渦輪葉片改變相鄰葉片間的節距(pitch)來作探討,分別將原設計與 節距40、45、50、55、60…100mm作模擬分析,觀察葉片上馬赫數,壓力變化的情形及相鄰葉片間出口平均馬赫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