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nolia stellata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楊懿如、陳怡惠所指導 龔峰榆的 不同空間尺度的諸羅樹蛙族群遺傳結構與地景之關聯性 (2020),提出Magnolia stellata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諸羅樹蛙、空間尺度、微衛星 DNA、族群遺傳、地景。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生物工程學系(所) 何錦玟所指導 李佾玲的 台灣土黨參(Cyclocodon lancifolius (Roxb.) Kurz) 組織培養及植株再生 (2014),提出因為有 植株再生、台灣土黨參、組織培養的重點而找出了 Magnolia stellata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gnolia stellata,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同空間尺度的諸羅樹蛙族群遺傳結構與地景之關聯性

為了解決Magnolia stellata的問題,作者龔峰榆 這樣論述:

地景遺傳學探討地景元素對生物族群遺傳結構之影響,如棲地破碎化可能造成族群變小且族群間的基因交流受阻,導致族群間之遺傳結構分化,再伴隨遺傳漂變可能進一步使遺傳多樣性降低。本研究以台灣特有種兩棲類動物諸羅樹蛙作為對象,藉由解析能力較強之微衛星DNA作為遺傳標記,檢測其位於雲林、嘉義及台南麻豆地區之族群遺傳多樣性,並以空間自相關法分析個體層級遺傳資訊以推估基因交流距離。同時我將族群遺傳結構與地景資料進行比對,探討地景阻隔對諸羅樹蛙基因交流之影響,另亦透過貝氏分群法探討基因交流的地理阻隔所在。結果顯示在大空間尺度下,族群間的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之關係符合距離隔離理論;而小空間尺度下,距離隔離理論不一定

成立,地景組成之影響力較大,地景上受分割的族群,其遺傳多樣性較低且彼此間的遺傳分化較大,而影響遺傳結構之主要地景元素為竹林、道路與建築。本研究依據結果擬定諸羅樹蛙之遺傳多樣性保育方針,建議未來亦可採用其他更細緻的遺傳標記進行研究以比對分析。

台灣土黨參(Cyclocodon lancifolius (Roxb.) Kurz) 組織培養及植株再生

為了解決Magnolia stellata的問題,作者李佾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建立台灣土黨參(Cyclocodon lancifolius(Roxb.)Kurz)組織培養的流程,田間來源培植體易產生乳汁不利試管內植株生長。從未成熟果實取得的種子萌發的實生苗作為培植體來源可以避免乳汁造成的不良影響。使用葉片培植體進行癒傷組織的誘導及器官發生,在Murashige and Skoog (1962)培養基添加0.5 mg/l Zeatin 組合0.1mg/l 之Gibberellic acid (GA3)和α-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 可誘導出不定芽及癒傷組織。而添加0.5mg/l 6-Benzyl-aminopurine (BA)組合

0.1mg/l 的GA3、NAA及2,4-Dichlorophenoxy acetic acid (2,4-D)的MS培養基能產生最多癒傷組織,每個培植體平均鮮重量2.89 ± 1.12g。液態培養中以幼芽作為培植體進行芽體增殖,培養於添加1 mg/l BA和0.1 mg/l NAA的MS培養基每個培植體有最多平均芽數2.92 ± 1.05。莖段培植體,則在不添加生長調節劑的MS培養基每個培植體能得到最多平均芽數2.2 ± 0.76。液態培養中所產生之玻璃質化植株,繼代至固態培養15天後可改善此現象。再生植株以1/2MS培養基繼代培養能有良好的發根反應,且經出瓶馴化後有正常的外觀。抗氧化能力分

析再生植株測得14.783 ± 1.629 eq. quercetin μg / mg DW總黃酮含量,相近於田間植株的含量。未成熟果實測得的總黃酮含量為7.533 ± 0.236 eq. quercetin μg / mg DW及總酚含量為8.554 ± 2.147 eq. gallic acid μg / mg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