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bbing 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翁堃嵐所指導 許韶芳的 利益團體、不可分割財與最適商品稅制 (2018),提出Lobbing 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不可分割性、商品稅、利益團體、遊說、政治失靈。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財稅學系 吳朝欽所指導 紀雅涵的 貿易成本與國際商品課稅原則的選擇-以三國兩廠商模型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商品稅、數量競爭、利潤攫取效果、效率效果的重點而找出了 Lobbing 中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obbing 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益團體、不可分割財與最適商品稅制

為了解決Lobbing 中文的問題,作者許韶芳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 1第二章 模型架構 5第三章 消費者決策 6第四章 最適商品稅制 9第五章 利益團體對政府商品稅制的遊說效果 12第六章 結論 18參考文獻 19

貿易成本與國際商品課稅原則的選擇-以三國兩廠商模型為例

為了解決Lobbing 中文的問題,作者紀雅涵 這樣論述:

國際商品課稅原則的選擇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下已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文獻中大多以兩國互相傾銷模型為主,因此本文建立了一個三國兩廠商模型,以檢驗在不同模型下,是否會影響商品課稅原則的選擇,並且可以藉此模型進一步比較個別國家及全球的社會福利水準。研究結果發現,在三國兩廠商的模型下,低成本出口國、進口國及全球在生產地原則下的社會福利皆高於消費地原則。然而,高成本出口國家則有不同的情況,當其貿易成本過高時,高成本國家會選擇消費地原則;當其貿易成本較低時,高成本國家會選擇生產地原則。此結果有別於 Haufler et al. (2005) 在兩國互相傾銷模型中,發現當需求是線性時,在任何的貿易成本下,生產

地原則皆優於消費地原則的結果。本文最後以差異性消費稅取代單一消費稅,並與生產稅做比較,結果發現不論是單一消費稅或是差異性消費稅與生產稅比較的結果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