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 玻璃儀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光電系統研究所 李偉、李孟娟所指導 陳柄勳的 以摻雜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向列型液晶盒進行生物分子感測 (2021),提出Lab 玻璃儀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標記生物傳感器、光學傳感器、介電傳感器、液晶、陽離子界面活性劑、蛋白質偵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機械工程系研究所 任春平所指導 蔣鎧翔的 基於微流體晶片進行不同尺寸磁珠捕獲肺癌細胞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循環腫瘤細胞、磁性功能化細胞分離、微流控設備、適體、肺癌的重點而找出了 Lab 玻璃儀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ab 玻璃儀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摻雜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向列型液晶盒進行生物分子感測

為了解決Lab 玻璃儀器的問題,作者陳柄勳 這樣論述:

傳統液晶生物感測之原理為生物分子擾亂液晶的排列,再利用液晶的雙折射特性產生漏光進而產生光訊號,然而,在本研究中,透過摻雜陽離子界面活性劑CTAB於液晶分子中,並與固著於玻璃基板上的生物分子—牛血清蛋白產生結合反應,陽離子所提供的長碳鏈使得生物分子重新改變液晶分子的排列並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紋理現象。在本論文中,吾人施加電場於液晶盒樣品中並利用正負電荷在直流電場中分離的原理發展此無標記液晶生物感測平台,在初始狀態下,偏光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光學紋理因受到了界面活性劑的影響而呈現全暗的紋理,透過施加一適合的直流電場,可以觀察到除生物分子外的背景值產生漏光,而生物分子所固著的地方則呈現暗態紋理。此外,本

團隊也導入二元法量化去進行紋理分析,光學紋理影像中所產生的明暗訊號透過調整灰階閾值即可進行量化分析。接著透過長時間的穿透度量測去進行量化分析進而探討離子所造成的影響,最後再利用介電頻譜量測手法針對此特殊機制進行量化分析,所達到的偵測極限為2.7 × 10^(-11) g/ml, 本論文研究為摻雜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並利用直流電場進行輔助,並利用生物分子與基板表面之垂直錨定能力的差異來達到感測生物分子的效果,我們預期未來能嘗試摻雜不同種類的界面活性劑,令其效果傾向於強化生物分子所提供的水平配向且能廣泛應用於其他種類的生物分子。

基於微流體晶片進行不同尺寸磁珠捕獲肺癌細胞之研究

為了解決Lab 玻璃儀器的問題,作者蔣鎧翔 這樣論述:

在台灣癌症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更是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的首位,為了從CTCs檢測中準確預測癌細胞的轉移,需要從微流控設備中回收CTCs,然後再用於後續的分析與研究。在本研究中,設計了一種利用適體功能化免疫磁珠之微流控晶片,以用來檢測人類肺腺癌細胞 (A549)。本研究的晶片是使用標準黃光製程製造,再利用聚二甲基矽氧烷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灌模於黃光製程的晶片,並由氧電漿清洗機 (Oxygen Plasma) 將其與玻璃基板黏合,以完成晶片的製備。本研究提出了先將適體接合於磁珠上,並再利用適體的特異性將A549細胞與磁珠接合,藉由磁鐵來檢測與磁珠接合的A

549細胞在流道中捕獲效率,也使用了人類正常肺細胞 (MRC-5) 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確認此免疫磁分離方法可以有效地將A549細胞與MRC-5細胞分離,並使用1、3和4.5 µm三個尺寸的磁珠來分析捕獲效率。得到結果為在固定5 µl/min的流速下,1、3和4.5 µm三個尺寸磁珠的細胞整體捕獲效率分別為73.4 % ± 2.9%、60.1 % ± 2.1 %、50.5 % ± 1.4 %。觀察三個尺寸磁珠入口堆積率,得到1、3和4.5 µm三個尺寸磁珠的堆積效率分別為16.2 % ± 1.4 %、36.7 % ± 3.1 %、49.2 % ± 1.7 %。觀察將總螢光強度值減掉入口堆積螢光

強度值再除上捕獲區之螢光強度後,觀察磁珠大小對捕獲效率之影響率,得到1、3和4.5 µm三個尺寸磁珠的捕獲效率分別為71.5 % ± 2.8 %、77.4 % ± 2.6 %、81.2 % ± 2.3 %。因此本研究證明了尺寸為1 µm磁珠的捕獲效率最佳,原因是較不會堆積在入口,注入後可以使較多細胞流經捕獲區,但在使用總螢光強度值扣除入口堆積的螢光強度值後,4.5 µm磁珠的捕獲效率最佳,原因是較大磁珠比較容易受到磁力的影響被磁鐵吸引至捕獲區,因此在實驗中考慮堆積的因素,1 µm磁珠的捕獲效率為最佳,但在不考慮堆積的條件下4.5 µm磁珠能有最佳的捕獲效率。本研究可用於肺癌細胞之早期診斷,並期

待這項研究為癌症治療等領域帶來更有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