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混BIN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專班 周榮華所指導 曾杞良的 白光LED老化對色度及輝度影響之研究 (2011),提出LED混BIN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白光LED、田口實驗、老化實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ED混BIN,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白光LED老化對色度及輝度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LED混BIN的問題,作者曾杞良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白光LED的發展,價格的降低及亮度的提升,顯示器的背光源也由傳統的CCFL(冷陰極螢光燈),逐漸替換成白光LED;產品也由行動電話擴大到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高階的大型顯示器。本研究主要對象為GnInA藍光LED Chip激發黃光螢光體(YAG)之白光LED, 探討其對色度因Chip本身主波長的些微變化,及黃光螢光體激發時產生的變化,對不同色度座標(BIN CODE)之影響,及白光LED 因熱效應及隨時間劣化產生的色度飄移及輝度衰減現象,並瞭解其色度座標的偏移型態及其輝度的影響程度。首先,運用田口實驗探討白光LED在封裝過程中,可能對LED輝度的影響因子。設定控制因子以及干擾因子,

以A~H 8種控制因子及三種水準進行實驗,找出S/N比反應最大的因子,再經過優化設計來取得較適之生產條件。其次,本研究運用統計方法,針對不同粉體配方之白光LED進行長時間1000小時高溫劣化實驗,以驗證不同配方的情況下,輝度與色度衰落變化之一致性,以做為LED背光模組採取混BIN 之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螢光粉體依據本實驗所設定的A~H的影響因子中,有以下結果:一、以A螢光粉體的尺寸、B配方及C螢光粉體散佈等三項影響因子, 其影響輝度變化較為明顯。二、最佳化條件與原始條件不同A.螢光體粒徑15µm優於粒徑25µm:此部分可能因螢光粉體中之增感劑(Activator),因粒徑變小後,其表面積增大

,使增感劑在進行能量傳導時,更能激發鄰近的螢光主晶格,使能量傳遞更有效率。B.螢光粉體散佈方式,以沉底方式較佳:沉底方式可能因距離LED Chip 較為接近,激發之能量較大所造成,可印證目前於LED封裝廠,有傾向於沉底的封裝模式。三、不同的螢光粉體配方,經過1000小時h老化,其輝度經檢定無法拒絕虛無假設,輝度仍可視為一致,可做為顯示器白光LED混Bin方式之參考。四、在進行白光LED老化實驗時,發現白光LED色度變異不明顯,色度雖有變化,然其變化ΔE仍低於1.5,為第二級別色差,肉眼尚無法分辨,因此做為顯示器白光LED以混Bin方式評估時,如本實驗選用的LED色塊,雖為不同螢光粉體配方製成,

但其驗證結果顯示,此兩色塊LED確能進行混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