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nsive green roof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周建成所指導 莊皓翔的 屋頂型太陽能板於不同環境之模擬與分析 (2021),提出Intensive green roof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陽能、HEMS、CFD、發電效率、溫度模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周鼎金所指導 王鈺瑄的 住宅等價開窗率與外殼耗能影響因子關係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住宅、等價開窗率、外殼節能、Design Builder的重點而找出了 Intensive green roof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ntensive green roof,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屋頂型太陽能板於不同環境之模擬與分析

為了解決Intensive green roof的問題,作者莊皓翔 這樣論述:

台灣經濟部已訂定在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要達到20%的政策目標,且太陽能是再生能源中的首要來源,在近年來也以倍數的規模成長,而隨著太陽能在政策中不斷的提高裝置容量之外,若發電效率也提高可以發電量會有顯著的成長。在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HEMS)配合再生能源系統的情況下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能源成本,在政府強力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的情況下,最容易接觸到屋頂型太陽能板,在架設太陽能板前若能有效的評估和日後能有效的監測太陽能板的使用情形,如遮蔽、髒汙…等干擾,即可有效的提升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故本研究想藉此提出一模擬太陽能板於不同環境下的方法

,以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研究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得到需要模擬的外部模型,並利用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進行環境模擬,加入氣候環境參數下並計算於太陽熱通量下實際對太陽能板所造成的溫度,即可得知太陽能板因熱損失的發電效率,再加入不同熱源的情形下對太陽能板所造成的溫度,以了解在不同環境下太陽能板的溫度及發電影響。在模擬溫度的準確度上,本研究系統驗證中利用一案例2021年5月11日進行驗證,在進行太陽能板架設前於不同環境狀況下進行模擬,模擬值與實際值誤差僅2.7%,可以有效提供屋

頂型太陽能板架設前的環境評估及後續的發電量追蹤。

住宅等價開窗率與外殼耗能影響因子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Intensive green roof的問題,作者王鈺瑄 這樣論述:

當今面臨全球暖化的環境議題,建築營建業之碳排放量也影響深遠,為達永續發展政策,針對我國位於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積極落實綠建築法令施行成效,申請建造執照進行評估計算時,其中日常節能指標外殼為必須檢討項目,計算過程複雜、耗時又費工。因此,本研究針對住宿類外殼能耗等價開窗率Req指標,進一步探討應用於能耗軟體Design Builder之間關係影響因子。本研究模擬以368組模擬數據結果,透過SPSS軟體進行相關性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後,發現窗戶熱得及總潛在負荷為主要影響因子,得到預測模型為y= -0.312+4.353 (x1) - 5.512 (x2),其中y=Aeq (m2);x1=窗戶熱得

(MWh);x2 =總潛在負荷 (MWh);依案例驗證所得,區間數值在95%的信賴水準以內。評估之基本要求即希望透過改善外殼降低能耗,等價開窗率 Req在計算若超出基準規範,建築設計者於規劃設計階段將反覆修改設計,在初期設計階段透過模擬方式即可以達到評估基準,解決繁複的計算過程,減少評估人力成本,達成節能減碳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