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產權登記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591 租屋資料API | /home/frank也說明:透過API 讀取591 租屋網資料. ... 除此之外目前只做了rent.591.com.tw 部份的資訊抓取,當然我也希望我有機會來 ... 產權登記": "已辦",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陳昭如所指導 謝旻桂的 婚姻之內與工作之外:家務分工與婚姻經濟弱勢的女性主義法律史考察(1945-2019) (2019),提出591產權登記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性主義法律史、家務有酬、夫妻財產、夫債妻還、法律與社會研究、法律動員。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陳介山所指導 張盟周的 鄉鎮市調解條例運用於不動產爭議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民事訴訟、和解、調解、仲裁、調處、不動產界址、拆屋還地、越界建築、共有土地分割的重點而找出了 591產權登記是什麼的解答。

最後網站沒仔細看不動產說明書,小心買房後變冤大頭!專家列4大必看 ...則補充: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指出,謄本中建物登記面積都是以「平方公尺」 ... 確認建物產權,是否有被限制登記、設定地上權、信託登記等,若建物有遭限制登記,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591產權登記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婚姻之內與工作之外:家務分工與婚姻經濟弱勢的女性主義法律史考察(1945-2019)

為了解決591產權登記是什麼的問題,作者謝旻桂 這樣論述:

2002年夫妻財產法律修正後,聯合財產制走入歷史,家務有酬的法律改革也取得自由處分金等成果,然而婚姻中家務分工與經濟處境已經性別平等了嗎?本論文探究法律如何再製婚姻經濟弱勢,以及性別與階級在其中的交織影響。本文欲突破既有法釋義學研究以家庭法為主的研究限制,除以民法夫妻財產之規範變遷為主軸,更納入各時期社會法、稅法相關議題與憲法解釋,更寬廣描繪婚姻作為經濟共同體的歷史轉型。時間上以1945年中華民國民法施行於臺灣為起點,1985年、2002年夫妻財產兩次重要修法時點為分期依據,2019年同性婚姻準用民法夫妻財產規範為終點,分為三時期。作者借助實質平等與多元交織性的理論觀點,重新評價「中性化」法

律改革之成果與侷限。研究方法採取史料與文獻分析,以差異化的歷史敘事呈現女性群體內部差異,反思中產階級觀點之理想家庭圖像。 首先探討促成1985年民法修法的多方論述與社會經濟脈絡之動態變化。1945年施行於臺灣之聯合財產制,符合立法者預設之理想家庭分工型態,造就妻子的經濟依賴處境。然而性別平等並非主要修法動力,由於夫債妻還案件形成審判上難題,故司法實務以維護交易安全為由,支持以登記名義為所有權判準之修法方向。本文進一步比較夫妻財產與空頭支票這兩類夫債妻還案件,指出司法實務選擇性否認/承認女性經濟能力之邏輯矛盾。儘管支持經濟獨立的新女性主義與社會輿論形成一定壓力,然而法律菁英主導之官方修法仍採取

「改良」聯合財產方案。修法除帶來女性財產權的有限進步,實則擴大男性財產特權,試圖維繫傳統家務分工。 1985年修法後,下一時期法律改革面臨保障「經濟獨立」或「經濟共同」的方向拉鋸。本文藉由票據刑罰廢除、稅制爭議與婦運釋憲三個議題,分析婚姻共同體中不利女性、偏惠男性的內部效應。接著在離婚與夫妻財產議題交互影響的倡議與修法脈絡下,我挑選財產制之選擇、財產使用處分與保全措施、以及自由處分金三個議題,指出訴求經濟平等之法律改革存在種種限制:所得分配制延續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脫離家務勞動事實之缺陷;婚姻財產之使用與限制無法顧及女性內部差異,故未順利立法;以及自由處分金弱化為夫妻協議之零用錢,未能提高婚姻

中女性之經濟獨立。因此儘管2002年獲得有限修法成果,仍難以改善離婚女性之經濟弱勢,不利於降低離婚門檻之倡議。為暸解經濟從屬地位如何延續至離婚後處境,本文納入社會救助相關法律,考察單親母職的理想標準與交織歧視。並指出低收入戶審查預設單親母親接受原生家庭與前配偶的經濟援助,形成不利門檻,以及特殊境遇婦女補助強調個人自立責任,強化就業與母職之衝突。 2002年修法廢除聯合財產制後,「婚姻綁財產」之共同體關係並未就此成為過去式,反而進一步轉型。本文從債權人代位以及保證契約這兩種配偶債務類型,分析婚姻債務的壓迫機制如何從「法律製造」轉為「自願承擔」。當「夫債妻還」中性化為「配偶債、配偶還」,「自由意

願」與「個人選擇」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與保證契約預設,則掩蓋了其中的階級與性別化樣貌。另一方面,當事人的抵抗則體現於努力?離配偶債務的離婚案件,展現局部主體能動性。除此之外,法律改革亦帶來部分成果,考察家務勞動相關之法院判決,家務有酬與平等分工的立法價值在部分案件發揮影響,持家貢獻相當程度轉化為婚姻財產之分享,同時,法院亦擴大解釋「平等婚姻」之內涵,納入有限之經濟自由或要求協力貢獻。 此時期亦展開社會保險相關改革,分別保障婚姻中與離婚女性。2008年國民年金保險開辦,改善了就業保險排除家庭主婦之問題,但低於勞保給付的不良體制仍延續就業身分之差別對待,形塑性別化與階級化的老年保障。而挑戰婚姻財

產範圍的離婚配偶年金請求權,雖於公務人員法取得部分成果,形式平等的請求權設計卻產生不利職業婦女的性別化效應。上述促進女性經濟獨立的改革效果有限。除此之外,所得稅制雖修法解決婚姻懲罰問題,在強制合併申報機制下,仍因稅額計算與節稅考量,存在婚姻優惠集中男性之內部差別效應。2019年同性婚姻全面準用原有婚姻制度之財產相關規範,考察晚近婚姻平權的社會運動與立法論述,並未將家務分工與經濟保障視為核心議題。同婚運動以異性戀婚姻既有權利為爭取平權的參照,卻忽略了配偶權益兼具配偶特權的雙重面向。 透過歷史考察,婚姻作為創造經濟不平等之機制,經歷了什麼樣的改變?本文發現,婚姻財產經歷中性化法律改革,雖然鬆動了

部分男性經濟特權,但也「隱形化」性別不平等分工帶來的經濟優勢,並對不同處境的女性產生歧異影響。這使得現代型婚姻壓迫趨向隱微、辨識不易,宰制結構也從「法律強制」轉型為「個人選擇」。

鄉鎮市調解條例運用於不動產爭議之研究

為了解決591產權登記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張盟周 這樣論述:

民法第三編物權編,自第757條至第966條,及物權編施行法自第1條至第24條,乃規範不動產權義之基本法,不動產如遇有糾紛,其解決之機制具有多元方式。鑒於不動產價值所占當事人間之財產至鉅,常以花費畢生積蓄而持有,而不動產糾紛頻傳且態樣繁多,當爭議發生時,常令當事人窮於應付卻始終不能找到最適宜之機制。本文主要以鄉、鎮、市調解委員之角度,就我國現行多元解決不動產糾紛機制,民事訴訟、法院調解、和解、仲裁、調處、鄉鎮市調解,逐一比較,探討民眾就不動產爭議,當以鄉、鎮、市調解條例來解決不動產爭議為首選,其有別於其他五項之優異特性;並針對毗鄰不動產界址之確定方法加以探討。徒法不足以自行,且法律本需法院及相

關糾爭解決機制對糾爭之證據採擷,事實認定,法律闡釋與運用具體化,故本文以拆屋還地、越界建築、共有土地分割等爭議,依鄉、鎮、市調解條例,於處理不動產糾紛時,有別於其他各項機制所不及之優點加以敘述。而有心人士常藉鄉、鎮、市調解條例優點,以規避法律、聲請調解,而行脫法之實,因此不得不慎,鄉、鎮、市調解條例對不動產爭議運用之好處雖多,卻因此政策疏於宣導,以致民眾未能善加運用,因此本文建議並提出解決方法:從政策面著手,以期能收立竿見影之效,請大家多予推廣,祈令兩造糾紛當事人間於勝、敗之外獲得另一結果(圓滿),確實發揮鄉、鎮、市調解機制之實質功能,落實保障人民權利與止爭息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