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地震列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2021地震列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尼爾.弗格森寫的 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卓紋君所指導 方怡衡的 男性諮商心理師從養成教育到專業實踐之性別意識形成經驗 (2021),提出2021地震列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男性諮商心理師、性別意識形成、諮商養成教育、女性主義、性別實踐、同志友善、社會正義諮商、主題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王朝煌、王俊元所指導 許云銣的 多類別文字分類之探討: 應用於災害個案資料管理 (2021),提出因為有 災害資料構面分類、支援向量機、多類別文字分類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1地震列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1地震列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

為了解決2021地震列表的問題,作者尼爾.弗格森 這樣論述:

漠視預警,應對失據,天災釀成人禍。 台灣如何向歷史學習,打造更抗災的社會? 預言「得台灣者得天下」、《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尼爾.弗格森,綜觀災難大歷史的警世之作 ★寫給台灣的作者序   COVID-19.黑死病.311大地震.車諾比核災.世界大戰.金融危機……   當災難降臨時,   為何有的社會應對較好,有的卻是一團糟?   決定災難大小的關鍵,竟然是政治!   人類的歷史有多久,災難的列表就有多長。大部分災難都難以預測,少數還會帶來末日般的嚴重後果,例如世界大戰、華爾街崩盤或福島核災,以及從2019年開始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   災難無常,但我們並非完全無能

為力。災難暴露了社會既有的弱點,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缺陷。每一場災難,其實都是人類能否化危機為轉機的考驗。   要理解眼前的災難,就得以歷來災難為師。從地質災難到地緣政治災難,從生物災難到科技災難,本書追溯各種末日浩劫的前因後果,既檢視人類社會應對災難的歷史,也分析政治領導者、官僚體系與社會網絡,如何影響災難的嚴重程度。   尼爾.弗格森展現跨學科書寫的天賦,結合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反烏托邦文學、網絡與傳播理論,細數人類歷史上曾經面對過的末日威脅,並從前人的成敗經驗找出應對之道。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下一場災難來臨前,打造更堅韌的抗災社會。   破除社會對災難的迷思與盲點,從古今浩劫中找出

最關鍵的歷史教訓:   ◎ 災難為何難以預測?災難像景氣一樣循環?災難具有共通點或固定模式嗎?     ◎ 天災為何一再變人禍?社群網路、政治決策如何影響災難規模?   ◎ 誰該為災難負起最大責任?是政治領袖、第一線基層,還是官僚機構?   ◎ 下一場災難可能是什麼? 瘟疫、戰爭、大崩盤、氣候變遷,哪個會先找上門? 本書特色   身處災難之島,台灣需要更宏觀的歷史視角   台灣是座「災難之島」,除了承受颱風、地震、核災風險,還要面對地緣政治災難(中美對抗前線)與生物災難(COVID-19疫情)的威脅。放眼未來,災難只會持續發生。我們需要更宏觀的歷史視角,才能在災難來臨時做出正確的決斷。

名人推薦   【台灣各界好評】*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汪浩 |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明居正|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胡采蘋|財經作家   唐鳳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   葉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全球好評】   艾瑞克.施密特  |美國人工智慧國安會主席、前Google執行長   法蘭西斯.福山  |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   彼德.梵科潘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

,《絲綢之路》作者   藍斯柏吉斯    |立陶宛外交部長   拉娜.福洛荷   |CNN全球經濟分析師、《大掠奪》作者   卡米拉.卡文迪許 |英國上議院議員、《百歲時代》作者   吉蓮.邰蒂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穀倉效應》作者   穆罕默德.伊爾艾朗|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劍橋大學王后學院院長   古樂朋      |耶魯大學教授,社會學家暨內科醫師 專家領讀      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   「經常面臨地震、颱風、洪水的挑戰,培養出臺灣人堅韌不撓、友愛互助的國民性。在面臨新興瘟疫及國際銳實力的挑戰時,臺灣也能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的

普世價值,與盟邦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與繁榮!在《末日》一書的「臺灣版序」當中,作者讚許臺灣在因應COVID-19與外力脅迫的傑出表現。臺灣成功模式包含審慎以對、超前部署、緊急應變、公開透明、全民團結的要素,這是因應災難危機的最佳良策。創新而堅韌的臺灣將朝更善治、更永續邁進!」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末日》是正好可以借題發揮的一本書(當然作者弗格森本人也是),幫助台灣社會正視某些向來不大談論的問題,例如該如何區分災難是人為的不正義或非人為的不幸,以及兩者所反映的重要政治意涵,特別是政府職責與政治人物責任的界定,或是人民對此能有的期待。本書也點出了人們對天災人禍的想像,往

往與現代性之間有著距離,尤其是在解釋因果關係和詮釋意義,乃至尋求批判與解決之道上,仍有好一段路要走。《末日》本身並不是多麼嚴謹的學術專著,其價值在於拋磚引玉,提供多面向的討論,有助於台灣走出前現代的思維。」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弗格森再一次以其豐富的學識與廣闊的視野,完成精彩的鉅著。本書不僅診斷本次疫情的病灶,也回顧了歷史上的傳染病,如何與戰爭、技術、宗教、政治相互影響,塑造了歷史的進程。他清楚指出,所有的天災都是人禍,一場疫情造成的災害,不僅取決於病毒本身,更與政治和社會體制息息相關。由於人類偏好的改變(例如現代人比過去更擔心承擔風險)、政黨政治的兩極化、官僚體制的失

靈、社會連結的轉變,以及政府應對疫情的政策調整等因素,使得我們適應演化的大腦,更加難以預測非常態分布的極端事件。本書從死亡率、經濟衝擊到國際關係,完整描繪出Covid-19疫情對社會的影響。弗格森堅持只有透過這種跨領域的多重視角,才能真正理解這場疫情的意義,因此這是一本只有弗格森才能寫出的弗格森式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本書視角鮮少論及自發秩序的市場在災難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一九八六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悲劇中,弗格森認為真正的關鍵不在O形環的技術、雷根總統的決策或是太空總署的群體迷思,而是費曼揭露的中階管理階層的失敗。雖然弗格森的敘述正確無誤,但後來的研究已經指出,股市在太空梭爆炸後的幾

十分鐘內,就已「鎖定」元兇並將之精準地反映在股價之上。市場不僅是傳遞與匯集資訊的「集體智慧」,也是除了官僚組織與社會網絡之外另一種分配資源與協調行動的制度。如果本書能夠將市場作為一種制度納入,也許討論就能更加充實。儘管如此,這仍是一本富含弗格森的博學與才識的精彩鉅著。雖然仍身處疫情之中,但要在茫茫濃霧中略微看清前路,《末日》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那盞燈吧。」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撇開對台灣防疫和政治的評斷,弗格森這本大作其實深具可讀性。他認為多數災難之所以發生,關鍵失誤往往不是出在最上層決策,而是出在指揮系統更下層的中階管理層,這點是個人認為最具參考價值的反思。本書證明了

他是一位卓越的歷史學家,也證明了跨領域的思維實屬重要,但要面面俱到仍不是件容易的事。」   胡采蘋|財經作家:   「拿到這本書建議先看第十一章,尼爾.弗格森回答了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Covid-19大瘟疫過後,人類世界的政治經濟圖譜將有何種改變,以及美中之戰將如何演化,光是這一章就值得你把書買回家。弗格森過去經常訪問中國,我甚至幫助過同事練習英文問答,以便接受他的採訪,因此我知道他極其用功,判斷準確。你接下來可以從第四章看起,歷來瘟疫的記述扣人心弦,現在的我們特別能對查士丁尼大瘟疫、黑死病時代的人感同身受。而那之後的人們經歷了什麼,或許也會是我們之後的經歷。偉大之書未必得按照順序閱讀,任一

段落皆有所得。」   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立陶宛外交部長:   「對那些像我國一樣碰上非法移民、俄國與白俄羅斯強鄰在邊境軍事演習,以及新一波COVID-19疫情等多重災難的國家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   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美國人工智慧國安會主席、前Google執行長:   「本書關乎我們的未來,關乎如何確保未來不再失敗。尼爾.弗格森是一位大師級的歷史學家,更是一位對當今疫情考驗與苦難深具洞見的敏銳觀察家。讀完本書,你就會明白我們何以落入今日困局,以及該如何解套。」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   「弗格森用更宏觀的歷史視角看待COVID-19疫情,提醒我們這並非人類首次應對這樣的災難。本書藉由對全球史的深刻理解,串聯起人類歷史上曾經面對過的威脅,以及人類社會應對這些災難的機智之法。」   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牛津大學歷史學家,《絲綢之路》作者:   「我們常會預期災難降臨,偶爾也需要直面災難本身,但我們總能堅持下去。無論等在眼前的是晴天雨天,是大流行病或其他機運、偶然與不幸,人類大都能將就著挺過。這是《末日》這本書的一大啟示,讀完幾乎都要樂觀起來。」   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

ar)|CNN全球經濟分析家、《大掠奪》作者:   「COVID-19疫情爆發後,許多『專家』都想要對症下藥,嘗試解釋是哪裡出了問題。但尼爾.弗格森致力於挖掘更重要的真相:雖然我們無法預測災難,但我們有方法可以打造更堅韌抗災的世界。要辦到這點,謙遜與歷史皆不可或缺,而本書把這兩帖良藥都幫你開好了。」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穀倉效應》作者:   「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當今世界變得短視近利,因為我們的移動空間和知識範圍都受到限制,無法看清眼前事件背後的脈絡。本書能緩解我們的近視症頭,每位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和好奇的市民都該一讀。這不僅是為了理解正在發生

的事情,也是為了面對未來的挑戰。COVID-19疫情暴露了二十一世紀政治體制的弱點。若我們放任這一弱點不管,下一場大災難可能會更加致命。」   卡米拉.卡文迪許(Camilla Cavendish)|英國上議院議員、《百歲時代》作者:   「本書描述了一連串悲劇,我卻發現讀來令人不可思議的振奮。」   穆罕默德.伊爾艾朗(Mohamed A. El-Erian)|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劍橋大學王后學院院長:   「關鍵時刻的重要貢獻。不只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災難通鑑,其跨學科書寫更帶來重要洞見:如何歸因災難,以及有哪些可行的應對方法。若想打造更能夠應對災難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這就是必讀之作。」   古樂朋(Nicholas A. Christakis)|耶魯大學教授、社會學家暨內科醫師:   「從地震、戰爭到瘟疫,人類蒙受可怕災難的方式之多,足以讓人誤以為社會、經濟與政治層面應該都已經發展出更好的應對之道。然而,我們面對災難的主要方法似乎仍然停留在心理層面:隔岸觀火,作壁上觀。這本深具魅力的廣博之書解釋了此現象背後的原因,並指點我們如何更好、更安全、更理智地應對下一場災難。」 作者簡介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時代》雜誌百大人物,跨足歷史、財經、外交領域的重要學者。常與各領域知名學者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等人對話與辯論。   1964年生於蘇格蘭,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經濟史、金融史與帝國史。曾任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同時也是《彭博新聞》(Bloomberg)專欄作家。   弗格森著作等身,出版超過十六部作品。包括:《廣場與塔樓》、《文明》、《帝國》、《貨幣崛起》、《戰爭的悲憐》、《世界大戰》、《季辛吉》、《巨人》。獲獎無數,包括國際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富蘭克林公共服務獎、海耶克終身成就獎、艾哈德經濟新聞獎、美國對

外關係委員會亞瑟.羅斯圖書獎。   2021年3月投書《彭博新聞》專欄,以「得台灣者得天下」的結論而廣為國內外媒體報導。 譯者簡介 盧靜   過度自由的譯者。熱衷策略與敘事遊戲,關心一切事務的「為什麼」與「然後呢」。譯有《妖風》、《操弄》、《下流世代》(合譯)、《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遊戲設計的藝術》、《後疫情效應》(合譯)等書。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廖珮杏   自由譯者。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譯有《緬甸詩人的故事書》、《重返天安門》、《憤怒與希望》(合譯)、《重病的美國》、《獨裁者

的養成之路》、《後疫情效應》(合譯)等書籍。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劉維人   自由譯者。譯作集中在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憤怒與希望》(合譯)、《修辭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三人合譯有《後疫情效應》。 台灣版序 導論 本書不單是眼前這場匪夷所思的COVID-19瘟疫史,也不是要記載古往今來的每一場流行病。這是一部災難通鑑:從地質災難到地緣政治災難,從生物災難到科技災難,一切恐怖災難的歷史。要深刻理解眼前的災難,這是最

好的辦法。 第一章:死亡的真諦 世上每一種宗教,以及許多行之有年的意識形態,都努力將末世呈現得比實際上更加迫在眉睫。但我們真正該恐懼的,不是天上降下永世劫火,而是遭逢一場恐怖災禍。而人類史上的災禍中,最恐怖的就是瘟疫與戰爭。 第二章:循環與悲劇 多數災難並非遵循統計學的常態分布,發生模式因此難以預測。與其說歷史會循環,不如說災難更像是一齣齣悲劇:每當有烏鴉嘴預言災難,往往不得眾人傾聽。多數人看見災難的徵兆時只會別過頭,不去想自己有可能淪為災禍的犧牲者。 第三章:灰犀牛、黑天鵝、龍王 很多災難像灰犀牛,遠遠就可以預見,但有些災難雖可預見,卻會像黑天鵝一樣出人意料。還有些除了屍橫遍野,還會造

成其他後果,彷彿毀滅龍王降世。災難無法簡單二分為天災與人禍,因為某種程度上所有災難都是人禍。 第四章:網絡世界 災難蔓延的速度,影響災情的嚴重程度。社會網絡結構的重要性,因此不亞於病原體的先天特性。人類早就明白隔離、社交距離和所謂「非醫藥介入」措施的成效。這些措施落實的關鍵,既在社會自發,也在政府的權力階層。 第五章:科學幻夢 帝國與全球化的歷史告訴我們,醫學並非總是直線進步。帝國推動傳染病研究,但也促成了經濟全球化,加速疾病傳播。西班牙大流感的例子就展示了科學的局限。讓我們變得更加脆弱的更緊密網絡,正持續考驗科學的進步。 第六章:為政無方的心理成因 人們很容易把政治和軍事上的災難,歸罪

於領導人的無能,卻忘了托爾斯泰以拿破崙為例的歷史提醒。印度經濟學家沈恩認為,歷來饑荒的主因是缺乏可課責的民主政府。我們能夠用沈恩的法則檢視饑荒以外的其他災難嗎? 第七章:從阿薩布魯小感冒到伊波拉大軍屠城 一九五七年的亞洲流感大流行本有可能非常嚴重。但當年的美國不旦沒有實施外出限制,還展現出聯邦政府的強大應變能力。這份成就為何在今日蕩然無存?從愛滋病到伊波拉,美國與國際的衛生組織數十年來為何出現退步? 第八章:災難盛放形如雪花 小災難是大災難的縮影,無論是沉船空難還是核子反應爐爆炸,所有災難都有一個共通點:一連串的操作和管理失誤。物理學家費曼曾經指出,災難的故障點往往不在第一線操作,也不在大

後方決策,而是在中間的管理階層。 第九章:大瘟疫 COVID-19源於中國,卻對世界各國造成嚴重衝擊,被撞得最慘的還是據稱已有萬全準備的美國和英國,只有台灣與南韓等國家在第一時間成功守住。許多人都把災情怪給民粹領導,但問題或許也出在公衛官僚與導致資訊疫病的網絡。 第十章:瘟疫肆虐下的經濟衝擊 二〇二〇年三月,世界對待COVID-19疫情的態度從自滿轉為恐慌,許多國家實施外出限制,重創經濟活動。這些措施或許不是應對疫情的最好良方,但若想在建立適當篩檢與追蹤機制之前就恢復正常生活,恐怕也不是什麼聰明辦法。 第十一章:三體問題 許多人認為COVID-19危機重挫美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種想法

有待商榷,因為習近平式的自我審查大帝國並非成功抗疫的唯一道路。事實上,這場災難反而顯示美國在財政條件、疫苗競賽和科技競爭等領域的實力仍然屹立不搖。 結語:下一場災難 我們無從得知下一場災難為何,只能謙卑打造比現在更堅韌的社會和政治體系。我們還要理解現在的網絡結構和官僚失能,不能為了守護公共安全而靠向無所不在的監控,忘記本書許多最嚴重的災難,其實正是極權政權所造成。 謝辭 圖表目錄 注釋   我們這一生中,似乎沒有哪個時候比現在更對未來茫然,也更對過去無知了。2020年初,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當時只有少數人瞭解到這條新聞的重要性。我在2020年1月26日,就公開談過和寫過全

球大流行有可能會發生,結果有人罵我莫名其妙。罵我的當然是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眾多代表團,他們顯然沒意識到這病毒有多危險。當時從福斯新聞到《華盛頓郵報》,各家媒體都認為這種冠狀病毒對美國的威脅,還不如每年的冬季流感。2月2日,我又寫道:「我們要面對的流行病,來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很有可能發展成全球大流行……,最大的挑戰……是要對抗詭異的宿命論,這種心態讓一堆美國人即便看著危險的病毒呈指數傳播,也不願取消旅行和戴上口罩。」 「擔心阿公阿嬤吧,」我在2月29日寫道,「八十歲以上的死亡率超過14%,但四十歲以下的死亡率幾乎是零。」我沒提到的是,照資

料看來,像我這樣有氣喘的五十歲中段班也不大能放心。我也沒提到,我曾看過兩次醫生,結果卻跟美國各地差不多,醫生都告訴我現在沒辦法篩檢COVID-19。我只知道這場病很危險,有危險的不只是我和家人。 2020年的上半年,我除了疫情外幾乎不曾想過和寫過其他事情。為什麼我會這麼癡迷呢?答案是,雖然我主要的專長是金融史,但自從三十多年前在研究所讀過1892年漢堡大霍亂的研究以後,我就對疾病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很感興趣。歷史學家理查.埃文斯(Richard Evans)對那段時期詳細的研究,讓我認識到一個重要觀念:致命病原體會導致多大的傷亡,有部份其實是受到該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影響。

2021地震列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预言家VS未来穿越者,2020年是大转折,我们熟悉的一切都将改变!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一般我们私下闲聊讲“国外预言”的时候只要说到珍妮狄克逊都会同时同比重的说到另一位欧洲龙婆、盲眼灵媒,就好像我们说袁天罡自然提到李淳风一样。就是1911年出生在保加利亚巴巴万加,比珍妮狄克逊小7岁。最著名的预言是:恐怖啊!恐怖!美国的一对兄弟被铁鸟攻击双双倒下,狼群对着灌木丛嘶吼咆哮,无辜的鲜血洒满大地。听得出来是911吗?一对兄弟是双子塔、铁鸟代表飞机、狼群对着灌木丛嘶吼咆哮就有点”暗藏玄机”灌木的英文bush正好是小布什的姓…但是她跟珍妮说话的风格不太一样,听起来更像那种原始萨满巫语言方式。原本也是一位健康的小女孩,12岁的某天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龙卷风人裹挟上天!灾难过后父亲全力搜救在几公里外发现了被尘土遮盖、奄奄一息的万加,由于大量的泥沙尘土进入眼部未能及时救治,自此永久性失明却意外获得了预知能力。也就是五感中的视觉丧失,心觉自动的补充进来了。人跟人还不一样啊,大多数是增强其他感官,比方说失明之后听觉补偿、触觉补偿。另外也有万加这种相对较少的第六感顿开获得“心觉”,所以在中国民间印象中是很容易把盲人和算命先生联系在一起。

跟珍妮狄克逊的”闪念”不太一样万加是通过梦境预判世界即将发生的大事件,通过触碰某个人洞悉他前世今生的命运。1996年85岁死于乳腺癌,生前就是传奇曾与希特勒会面,但没有人知道具体聊了什么,只听说希特勒出门的时候脸色很难看。也精准的预言了斯大林的死亡日期…死后更是留下众多预言并纷纷应验,除了911事件,还预测了库尔斯克的沉没、东南亚大海啸、美国第44任总统将是一位黑人、英国脱欧之后整个欧洲会陷入巨大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衰败和川建国同志会生某种怪病而后失聪,同样也预言了中国的崛起。但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内心期盼别人倒霉衰败,而为听到关于自己的一两句美言而无比得瑟的人,这其中当然会有一些看似对我们相对负面的预言,我不敢说而已。但是我盘点一下,名字你们都知道了有兴趣就可以自己查。这同一个类型的预言家还有很多比如英国灵媒汉密尔顿帕克,预言19年底的澳洲大火、2020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这个很厉害啊,因为这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再有印度的通灵少年阿比亚准确预言了全球疫情的爆发以及几个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据说5月29日是一个转折,但并不是结束。所以无论预言界、医学界、流行病学的专家,仿佛一直在有意无意的给我们做一些心理建设,现在这样的生活可能是一种常态。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啊,从2018年底开始整个世界的氛围不太一样了,到了2019年就越来越明显的感觉那些历史性事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密集。到了2020年彻底不装了,我摊牌了!就仿佛19年是在跟我们很熟悉的那个时代告别,20年开始我们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时代。那些我们习惯的、熟悉的将逐渐离场,我们将承受非常剧烈的震荡与挣扎去适应这个时代。就像仅仅2岁的小小壮仿佛认为出门就是要戴口罩,这是理所当然的,哪怕不接触任何人。就像一个月的时间美股四次熔断,就像石油-37美元,就像在家上课在家办公,我也一直在想,玛雅人所谓2012真的不存在吗?可能从那一年的12月22日新纪元真的开始了,只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有着非常大的惯性,足足花了7年的时间使其减速后猛然转弯!而且巧合的是每一种类型的预言,仿佛都把指针瞄准了这两个年份。

我们之前讲的都是超感官知觉,接下来讲讲“未来人”,近些年比较火的国际案例真真假假有很多,我给大家罗列几个比较典型的:美国从2036来到2000年的约翰提托详细的描述了时光机器的运行原理,在众多的问答当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美国国旗会从50颗星变成5颗星,还有视听娱乐会被彻底打散,仍然有电影有电视但是更多的是网络上的自媒体这是2000年哦,我还在玩帝国时代1呢!下一位:日本从2062穿越到2010年的无名穿越者所以大家都叫他2062,在日本论坛留下一句“爬到山上去”结果311大地震引发巨型海啸,之后人就消失了一段时间,2011年再出现说自己违反了“规定”说了不该说的话被星际警察带走了,这种鬼话…我还真信了!接下来说自己会在2016年4月15号回来,但是这一年的四月份会发生一件大事,什么事我不能说,但是大家要做好准备,结果4月14日熊本大地震2062再也没有出现。下一位:日本YJ从2075来到2018年,有什么对于未来的问题请随便问吧!首先你要让我们相信你吧?先预测一个今年发生的大事吧,YJ说今年会有一颗卫星坠落,结果一语成谶大量网友抱着小板凳前来吃瓜,于是就有了与提问者的一长段问答:简单跟大家说几个有代表性的2021年日本成功登月,这个很容易验证啊,2031年人类将实现与死者通话,日本会将首都从东京迁往冈山。所以身在日本的小伙伴要仔细的了解一下YJ,如果你自己能够相信他是真的,赶紧投资冈山房产。未来人“超感官”不太一样,如果他们真的是从未来的某个年份通过时光机穿越虫洞回到现在,那这个人一定是那个时代某方面比较优秀的人,超级特种兵特警或者有军方背景的科研人员,肯定不会大街上随随便便弄一个打酱油的。而且在执行任务之前也一定有长时间各种科目的培训,这其中一定有这一段时间的历史纪年的大事件列表,当然也可能有很多禁忌的规定就是那些事儿是不能做的。那么这里面呢就会有一个现实悖论,大事件列表中的事件有没有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发生或者延迟发生?如果平行宇宙这个概念存在,就是有可能。当然也包括之前那些预言家准确率的问题…这个世界的确有一条无形既定的轨道在向前推进,但是如果真的同时出现几位能量场极其强大的人,又在某种巧合之下指数型的将这个人的能量放大,这个世界原有的轨迹就是会被改变,比方说:王莽和刘秀,而某个预言家没有播捉到这个变量的存在是极有可能,甚至这个变量在有意识的隐藏自己骗过预言者,来执行另一个任务。好,说了这么多国际上的未来人,讲讲本土的。

当然我知道那个小up阿超、骚气的tree,但是我想说的不是他们这种。是2019年出现在豆瓣自称来自2060年的KFK,据他描述自己是2020年出生在上海静安区,由于时间穿越是不可以来到自己出生后的年代的,就是自己跟自己不能同时代。所以他要赶在自己出生前的时间点离开…2020之后他也就再也没出现过,所以今年静安区产男宝宝的妈妈可能要注意一下。他的对话也很多,我还是挑出几个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跟大家分享分析一下:首先2000年到2030年是他们非常怀念的时代、川菜分别连任、KFK对吴亦凡隐约有一些印象是因为一个巨大的热点事件,可是我想问的是您“罗志祥”这个名字还有印象吗?苹果公司逐渐衰败,智能眼镜植入眼球,互联感知技术破除语言障碍,中国开始回归繁体字的应用,2038年高考将不在那么重要,2048年-2051年会有一次全球性的战争。好,这是我觉得有意思的,接下来跟大家说点有用的。在他们那个时代房子不在贵重,听老人说以前的房价有多贵感觉非常不可思议,所以啊90后00后,还没有买房子的年轻人根本不用着急,2060年的时候房子就已经不值钱了,随便买买…那个时候你们也才5、60岁嘛。上证指数未能超过20000点,我想想啊,40年未能突破20000点,这个KFK和提问者可能都不太懂A股…从现在算起40年间能有一些零星的时间点超过10000万就已经是奇迹了,不是经济成长的问题是那个指数运算方式决定的。然后生机农业的经营者和他们的亲属都非常的有钱,所以接下来年轻人创业真的可以往农业方面去思考,因为那里确实还是知识、技术与互联网的行业洼地,而且中国始终是粮食进口大国,如果新一代的年轻人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去修补这个缺口,应该是很容易成功。看了这么多“未来人”的问答,讲了这么多预言,我觉得如果我匿名开一个账号,我也行!而且准确率不会太低。接下来讲讲战争,这一小段我在国内会把它剪掉,无论未来人还是预言家还是我自己看到的现状,我其实真的有切身的感受到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不是好事儿!那些网络上整天叫嚣打这个打那个的喷子,他其实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可能的把这个温度降下来,因为现代的战争跟一战二战可是不一样了。况且纵观历史战争从来都没有真正解决过问题,只是少数野心家的贪欲而已,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热爱和平,他们有父母妻儿有可期盼的生活。而且所有人都要明白,这个世界没有必胜的战争无论对手是谁!2062和YJ都曾说2031年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主战双方是中印。当你没有听到这个说法之前,你去想象我们会跟谁有军事上的摩擦,可能你想一圈都不会想到它,我问了很多周围的朋友各种答案都有就没有它,但是当你听到这个说法之后再仔细琢磨一身冷汗。希望世界和平最好不要打仗,跟谁都不要!

男性諮商心理師從養成教育到專業實踐之性別意識形成經驗

為了解決2021地震列表的問題,作者方怡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男性諮商心理師從養成教育到專業實踐的性別意識形成經驗,透過深度訪談6位男性諮商心理師,並採用「詮釋現象學」與「主題分析法」為取徑,匯聚出三項研究結果。首先,受訪者們在「諮商與性別學習經驗及其脈絡」部分:(1)認同諮商教育者們的性別與社會正義論述,以及倡議行動,於是奠基自身的性別意識;(2)嘗試性別實踐於專業實習,並透過督導覺察既有學派理論侷限,拓展具性別意涵的治療視框與實務技巧;(3)經由論文研究男同志議題,且透過教授指導和同儕經驗交流,深化同志議題的敏感度,以及(4)因應系所與實習機構的特色和限制,順勢開展學習或積極外找資源。其次,「諮商與性別實踐經驗及其脈絡」的面向則是

:(1)依據自身的諮商學派,形構出處遇性別壓迫的治療觀點,包括修復內化的受迫經驗、聚焦社會處境,與個案倡議;(2)援用不同學派與取向的策略達成性別平權的治療目標,包含以案主為中心提供平權的矯正性情緒經驗、解構性別角色、賦能生成能動性,以及營造同志友善服務;(3)性別倡議跨越專業場域轉向政策推動,並展現具「諮商專業」特色的實踐策略;(4)因應機構實務模式、既定政策與業務職掌之限制,調整實踐策略與面向,和(5)善用與反思社會文化脈絡下,男性、性少數以及專業心理師身分所伴隨的優勢效果與劣勢處境。在「學習與實踐之反思與展望」層面,他們則是:(1)援用後現代與社會建構觀點,批評主流諮商和心理學的現代與實

證主義典範;(2)觀察自身的諮商實作與置身的實務場域,反思性別實踐也應權衡關照性傾向與階級議題,並(3)考量生存困境、專業發展方向,以及揀選需關注的社會議題,持續學習與行動。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諮商專業訓練所提出之建議包含:(1)養成教育融入性別與社會文化視框;(2)學會與繼續教育單位可持續辦理性別與多元文化相關訓練,以及(3)學生可善用系所內外的性別學習資源。而未來的研究方向則可以:(1)選取不同性別、性傾向、執業年資與治療學派的受訪者;(2)探究諮商養成教育以外的性別意識形成,和(3)以課程與教育學之取徑研究諮商養成教育中的性別知能訓練。

多類別文字分類之探討: 應用於災害個案資料管理

為了解決2021地震列表的問題,作者許云銣 這樣論述:

公共行政領域中,專家學者透過五個維度與屬性(Dimensions and Attributes)的分析,將個案資料內容進行分析與分類,主要目的係面對正在發生或是未來可能發生災害時,可藉由過往災害個案資料之分析結果,進行輔助應用。原先,專家學者透過人工方式標記資料與分類,所需花費的時間、人力與金錢甚多,標記後之資料品質也易因不同標註者產生不同之結果,使得標註後之資料缺乏可信度,隨著災害發生,加上科技技術之普及,資料記載之方式更加多元,其數量也隨之成長,災害資料構面註記之作業,對於專家學者,係屬一大挑戰。本研究以支援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結合多類別分類(

Multi-Class)策略,One-vs-One(OvO-SVM)與One-vs-Rest(OvR-SVM),應用已標註之災害構面資料,作為模型之訓練資料與測試資料,嘗試利用自動化方式進行分類和預測。流程設計包括資料前處理、分類器選擇、與評估分類器成效,經實驗後,OvO-SVM整體成效以Micro-Average F-Score觀察,精確度可達0.55,而OvR-SVM則為0.51。通過單層SVM之結果觀察,本研究所使用資料集之部分類別為少量數據,導致數量較少之類別無法被精準預測出,為此,研究者以切割多類別分類策略,設計兩種分層式SVM分類架構,第一種為兩層式分類模型,將資料集中數量最多的類

別於第一層SVM進行訓練,第二層SVM則將少數量類別進行分類;第二種為三層式分類模型,第一層訓練最多的類別分類,第二層分類數量第二多的類別,於第三層再將數量少的類別進行分類,探討此方法分類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