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r to kg/m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安全研究所 呂瑾立、王淑麗所指導 郭鎧瑞的 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類與兒童肥胖的關係-縱貫性世代研究 (2020),提出1 bar to kg/m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對羥基苯甲酸酯、兒童、肥胖、身體質量指數、身體組成份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王守玉所指導 葉文婷的 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疲憊、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之影響:縱貫性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疲憊、社會支持、憂鬱的重點而找出了 1 bar to kg/m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 bar to kg/m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類與兒童肥胖的關係-縱貫性世代研究

為了解決1 bar to kg/m2的問題,作者郭鎧瑞 這樣論述:

全球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之盛行率持續上升,兒童期的肥胖會增加成年時期罹患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此疑似致肥胖原的環境荷爾蒙物質受到關注。對羥基苯甲酸酯可以作為防腐劑被廣泛添加到食品、個人保養品和藥品中。體外及動物試驗皆發現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平衡,而影響脂肪生成和脂肪細胞變大而導致肥胖。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中,隨著研究族群的暴露濃度不同以及追蹤觀察兒童肥胖年齡層不同,文獻中對於產前對羥基苯甲酸酯暴露與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相關性的看法並不一致,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一項母嬰世代追蹤研究,縱貫性地探討產前對羥基苯甲酸酯的暴露量對於子代從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影響

。本研究資料來自臺灣母嬰世代研究-前驅研究(Taiwan Maternal-Infant Cohort Study-Pilot, TMICS-Pilot)。TMICS-Pilot是於臺灣中部醫學中心建立的前瞻性母嬰配對世代研究,並在兒童2-3歲、5-6歲、8-9歲、11-12歲、14-15歲和17-18歲時進行追蹤。收集的資料包含孕期資料、孕婦及兒童基本資料及生活狀況的問卷、體型檢查與生物樣本。我們使用線上固相萃取法(on-line coupling with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結合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測定孕婦和17-18歲青少年尿液中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

thyl-paraben, MP)、對羥基苯甲酸乙酯(ethyl-paraben, EP)、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 PP)與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paraben, BP)的濃度,並以尿液肌酐酸濃度進行校正,再總和四種對羥基苯甲酸酯的莫爾濃度計算出總對羥基苯甲酸酯(sum of parabens, ΣPB)濃度,並計算歷次追蹤時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17-18歲身體組成分析。本研究共分為兩個部分進行,A部份為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以多變項線性迴歸模型以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

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來分析產前對羥基苯甲酸酯的暴露量對於兒童各時期的肥胖影響。B部分為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以多變項線性迴歸模型分析17-18歲青少年自身尿液中對羥基苯甲酸酯濃度與當時肥胖和體內脂肪分布的相關性。A部份分析191對母子結果顯示,92位男嬰和99位女嬰在產前暴露MP、EP、PP、BP和ΣPB的濃度無顯著差異,皆以MP暴露濃度最高。經調整潛在干擾因子後,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皆與新生兒出生體長呈顯著負相關(MP: β= -0.20, P= 0.006; ΣPB: β= -0.20, P= 0.007),但

與男性新生兒BMI呈顯著正相關(ΣPB: β= 0.22, P= 0.023)。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與2-3歲幼兒BMI呈正相關(MP和ΣPB: β= 0.29, P= 0.038),但與5-6歲階段、8-9歲階段、11-12歲階段及14-15歲階段兒童無顯著相關。我們額外調整青少年本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暴露量後,觀察到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與17-18歲青少年BMI呈顯著負相關(MP: β=-1.31, P=0.023; ΣPB: β=-1.45, P=0.014)。本研究進一步將上述具有相似效應的年齡層合併分析後發現,產前MP與ΣPB暴露每上升log10的濃度,學齡前(0-6歲)嬰幼兒BM

I分別顯著增加0.19 kg/m2與0.19 kg/m2(MP: P= 0.034; ΣPB: P= 0.027);與學齡期(8-12歲)兒童BMI無相關性;青春期及青春期後(14-18歲)青少年BMI分別顯著減少1.01與0.98 kg/m2(MP: P= 0.007; ΣPB: P= 0.007)。我們進一步分析17-18歲青少年的身體組成,結果發現產前暴露MP和ΣPB與17-18歲青少年的腰臀圍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內臟脂肪級別(visceral fat level, VFL)與下肢脂肪率(lower limbs fat percentage, LLFP)

皆呈顯著負相關,然而EP產前暴露中濃度組與低濃度組相比,青少年的上肢脂肪率(upper limbs fat percentage, ULFP)顯著增加28.84%(P=0.014)。B部分分析113為17-18歲青少年的結果指出,與57位男性青少年相比,56位女性青少年暴露MP、EP、PP、BP和ΣPB的濃度顯著較高,但兩性皆以MP暴露濃度為最高。經調整潛在干擾因子後發現,青少年自身暴露於對羥基苯甲酸酯與體脂肪率(body fat percentage, BFP)、WHR及VFL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發現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與出生至學齡前的幼兒和學齡期的男童皆傾向於正相關,但青春期及青春期後呈

負相關。另外青少年本身的對羥基苯甲酸酯暴露量也與肥胖和體內脂肪分布呈負相關。綜上,產前對羥基苯甲酸酯的暴露量對於子代從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的生長情形具有長遠的影響,尤其對不同生命期的後代影響方向可能不同,產前暴露對羥基苯甲酸酯對於後代嬰幼兒期潛在的致肥胖性是否增加未來成年慢性疾病的風險,以及在後代青春期以後與BMI的負相關,需更多的研究來探索及驗證。

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疲憊、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之影響:縱貫性研究

為了解決1 bar to kg/m2的問題,作者葉文婷 這樣論述: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重要死因之一,每年將近1,750萬人死於冠狀動脈疾病。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且在45歲後死亡率顯著上升,冠心症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而突然罹患冠心症常帶給患者憂鬱情緒,由於現今臨床研究,多著重冠心病患者之介入治療,但鮮少長期觀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後患者返家之疲憊、運動、社會支持及憂鬱之關係。目的:本研究探討疲憊、運動及社會支持對初次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憂鬱程度之影響。方法:採縱貫性研究設計,方便取樣,收案期間自106年9月至1

07年9月,於中部某醫學中心之心臟專科病房進行收案,以基本屬性問卷、疲憊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與憂鬱量表為研究工具,於住院中(T1)、出院後第二週(T2)及出院第三個月(T3)進行問卷測量,共120位初次行PCI治療之冠心病患者參與,最後,共116位患者完成,回覆率96.67%。本研究分析採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包括;獨立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及廣義估計方程式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結果以男性佔多數,共83人(71.6%),平均66.23±11.35歲,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6.72±4.37 kg/m2,於PCI治療後有置放血管支架者62人。以住院中(T1)為

基線,行PCI患者,其年齡與疲憊與憂鬱程度呈正相關(all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