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麻黃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大倫,石猴寫的 圖解中醫 方劑篇 和王克窮的 經方使用標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麻黃湯- 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也說明:麻黃湯 ,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出版 和大展所出版 。

輔英科技大學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碩士班 張美音所指導 蕭名妊的 麻黃湯各組成分之活性分析 (2020),提出麻黃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傳統中草藥、抗氧化、抗癌、凋亡、自噬。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藥學研究所 張立乾所指導 簡良宇的 藉由老藥新用方式探索干擾素-γ調節劑用於抗病毒功效 (2020),提出因為有 干擾素-γ、抗病毒、老藥新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麻黃湯的解答。

最後網站構造式傷寒論麻黃湯方第二十二 - Coggle則補充:麻黃湯. [方義]. 此散寒發汗,辛溫解表之重劑。 [主治]. 傷寒,太陽病,頭項強痛,或身疼腰痛,或骨節痛,或單惡寒,或寒熱並見,脈浮而緊,氣喘無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麻黃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中醫 方劑篇

為了解決麻黃湯的問題,作者羅大倫,石猴 這樣論述:

  為甚麼說中醫的基礎是中藥,中藥的核心是方劑?   「西藥治病,中藥治人」的說法有何依據?   同一感冒症狀,為甚麼不同的中醫會開出不同的藥方?   甚麼是「對症下藥」?名方、偏方、秘方有何異同?      中醫治病離不開中藥,中藥離不開藥方(方劑)。遣藥組方看似簡單,實際上考校醫生整體醫學涵養和醫術水平,小藥方蘊含大學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簡要介紹方劑學的發展歷程、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方劑的分類、組成、劑型,中藥的用量與服法後,詳細介紹了解表劑、清熱劑、化痰止咳劑、理氣劑、理血劑、補益劑等主要方劑的類別、代表方劑的證候分析、藥性及方劑分析、運用與禁忌等內容。為喜愛中醫、想探

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了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麻黃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55.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方]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李博士個人網站【李大夫・上醫方】http://leeyuming.com/

麻黃湯各組成分之活性分析

為了解決麻黃湯的問題,作者蕭名妊 這樣論述:

傳統中草藥的各種功效近年來已逐漸被開發,除了用於治療外,同時可做為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劑,與保健的功效。而在環境中所產生的自由基對於人體生理功能具有極大的影響,可能導致疾病與癌症的發生,如何清除自由基達到抗氧化的功效成了研究重點,而當物質具有抗氧化功效時,大多可經由誘發細胞凋亡的途徑,來達成毒殺癌細胞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針對麻黃湯組成的麻黃、北杏仁、炙甘草和桂枝進行相關活性與作用機制之研究。首先進行天然抗氧化物含量測定,顯示麻黃、北杏仁、炙甘草和桂枝皆含有天然抗氧化物總酚與類黃酮;在減少自由基生成,以螯合二價亞鐵離子能力來分析,以麻黃最佳,其次為炙甘草;在還原能力方面則以桂枝最佳,其次為麻黃;清

除自由基方面,以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試驗,桂枝具有最佳的清除能力其次為麻黃;而在總抗氧化試驗的結果顯示麻黃、北杏仁、甘草及桂枝都在10 mg/mL時達最佳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為91%以上。接著以MTT assay探討細胞毒殺活性,結果顯示,桂枝抑制A549與B16-F10效果最佳,其IC50分別為4.5和0.7 mg/mL,而麻黃抑制HT-29效果最佳,其IC50為0.9 mg/mL。因此以桂枝和麻黃進行Apoptosis-Autophagy array分析,結果發現與細胞凋亡基因Bcl-XL、Bax、Caspase9、Caspase8及細胞自噬基因ATG-12、ATG-5有關,進一步以West

ern blot analysis證實相關細胞凋亡基因的表現,根據結果顯示,麻黃和桂枝作用A549細胞後會抑制細胞的增生,藉由粒線體外膜上的Bax作用,使Cytochrome C釋放,而活化Caspase 9與Caspase 3,使PARP裂解,促使細胞走向凋亡;另外也藉由p62與LC3作用,結合Beclin 1使細胞走向自噬,而此兩種路徑最終都會導致細胞邁向死亡。

經方使用標準

為了解決麻黃湯的問題,作者王克窮 這樣論述:

  經方,千古相傳,方小、力專、故宏,經歷代上千億次實驗而屢試不爽。   當今善用經方者甚少,開方大而雜,忽略法度;用藥多而重,有欠精純。   學以致用經方,醫術方能精進。     《經方使用標準》從《傷寒論》歷代書目、《金匱要略》歷代書目著眼發現問題,然後從統計學入手,結合日本漢方醫學腹診編撰而成,簡潔明快。通過作者三十年來的臨床使用,安全有效,尤其對初學之人或有裨益。

藉由老藥新用方式探索干擾素-γ調節劑用於抗病毒功效

為了解決麻黃湯的問題,作者簡良宇 這樣論述:

細胞因子風暴為體內免疫平衡破壞而過度表達促炎因子如IL-1、IL-6、TNF-α、INF-γ等細胞因子造成的疾病。其結果會導致組織及器官的損傷而影響功能性。在嚴重的流感、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及新冠肺炎的病患中常見的急性肺損傷便是細胞因子風暴導致的疾病。其重症患者的病程會進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症甚至死亡。目前的文獻指出第2型干擾素INF-γ在自我防禦的免疫系統中展現抗病毒入侵及複製的活性。本研究假設在病毒感染期藉由適當調控INF-的表達,應有助於降低曝露於體內的病毒量使症狀得以減輕。由於新藥開發是一個消耗資源與時間的過程,而從安全性高的已上市藥物中發展老藥新用遂成為近幾年受歡迎的藥物開發模式,這

樣的模式可以顯著的減少開發所需的資源與期程。在本研究中使用開放資源如CMap、Pubchem等資料庫以及資料探勘軟體Orange去建立化合物定量構效關係的模型,因此化合物結構的特徵可以轉譯預測化合物對IFN-γ的調控能力。從研究中發現抗結核病藥物CP1881具有調控INF-γ表現的效果。而在後續的研究中透過更多的體外細胞實驗及利用已建立的定量構效關係模型篩選如中藥裡的活性成份以映證吾人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