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橋頭通訊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周桂田所指導 王瑞庚的 臺灣PM2.5跨界風險知識不足之決策與治理困境 (2017),提出麥寮橋頭通訊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PM2.5、跨界風險、空氣污染、空氣品質、風險分配、風險知識。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麥寮橋頭通訊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PM2.5跨界風險知識不足之決策與治理困境

為了解決麥寮橋頭通訊行的問題,作者王瑞庚 這樣論述:

臺灣PM2.5污染嚴重,2017年各地區31個手動測站僅4個符合WHO年均建議值,然而從開始研究到提出具體政策花費17年時間,到2017年最新空氣品質政策以2020年18μg/m3年平均目標,並未以2012年按照健康風險評估訂出的空氣品質標準15μg/m3年平均為目標,是主管機關考慮實行面妥協的產物,並未嚴守為環境與健康把關的立場。綜觀臺灣的標準研訂與治理過程,確實有跨界風險知識缺乏而導致治理遲滯和僵局。美國作為最早對PM2.5進行管制的國家,更早面對並處理PM2.5跨界風險知識對治理帶來的挑戰,儘管美國體制與管制文化和臺灣有不少差異,但NAAQS訂定與執行,在實證科學評估、政策影響評估與公

民參與程序中,讓決策者獲得跨界風險知識並強化課責性,以提出風險論述支持政策,兩方面有值得臺灣借鏡之處。研究發現,臺灣除了各地超標嚴重,PM2.5風險分配呈現農業縣市被石化與高耗能產業污染,陷入高PM2.5污染災區與低所得、低教育程度與醫療資源的風險分配不正義。主管機關是在跨界風險知識不足下進行PM2.5治理決策。政府甚至高課責性知識進行界線工作,不確定性知識採取觀望,造成治理遲滯;價值歧異知識缺如,無法掌握民眾感知對症下藥,使得治理信任降低。受限於PM2.5跨界風險無知,主管機關與政府之治理手段往往捉襟見肘,尤其是缺乏健康風險論述,來與經濟論述論辯和挑戰BACT的管制天花板。縱使近年來主管機關

積極引進公民參與或提出授權地方都效果有限。政府唯有認真面對,從充實跨界風險知識開始,才能解決PM2.5風險治理決策無知困境,提升空氣品質,保障臺灣民眾健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