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禁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我用歌詞寫日記--[羅大佑]音樂評論也說明:當年我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都市生活的疏離感和政治環境的不安定帶給我極大的沖擊。<鹿港小鎮>其實是一首幻想曲,寫這首歌的時候我根本沒去過鹿港,我是道地的台北人,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蘇慧霜所指導 林金桃的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2017),提出鹿港小鎮禁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流行樂府、流行歌、樂府精神、社會寫實、社會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所指導 徐珮琳的 被想像的臺北:以1970年代後的臺灣流行歌為範疇 (2015),提出因為有 臺北、城市意象、流行歌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鹿港小鎮禁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鹿港小镇为什么是禁歌 - 百度一下則補充:Hi,为您24小时实时解答问题,与多年经验答主1对1在线沟通。 鹿港小镇为什么是禁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鹿港小鎮禁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為了解決鹿港小鎮禁歌的問題,作者林金桃 這樣論述:

我們身處在一個影音技術發達以及網路普及的年代,音樂透過數位資訊得以快速的在網路平台上流通。時下的年輕人喜歡上網聽歌,各有各支持的偶像以及樂於傳唱的曲目,因此筆者藉由接受度高的流行歌,解析歌曲中蘊含的教育性質與文學價值,置入課堂教材,引導學生感受歌詞中的情感刻劃、意象書寫,透過閱讀擴充生活知識、關注當代社會議題,分析歌詞中的主題意識,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進而培養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達到知、情、行的教育目的。筆者從臺灣流行歌的發展中發現,現代流行歌從歌曲風格的形塑到容主題的訴求,皆能表達當代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面貌,由此也印證一個時代的改變,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氛圍,皆會影響當代人民的創作風格

與表達在歌曲中的內心感受和期望。自1996年後,社會風氣的開放、獨立樂團的發跡,聽眾能接受的音樂風格也變得分眾多元,因此在這個期間有越來越多勇於表達自己思想的創作,不畏政治強權的選擇用音樂和政府對話,積極地表現出人民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心態,進而揭發社會的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表現「惟歌生民病」的樂府精神。透過本論的研究,可知現代流行歌的寫實性、文學性、教育性、時代性、可歌可唱的特色和社會批判的精神,實際符應傳統樂府寫實的精神,因此筆者將現代流行歌定名為現代流行樂府,透過音樂專輯的整理樂聽,收錄符合漢樂府的實錄精神、且符合唐新樂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歌詞,整理了歌詞中的文學質素和當

代的語言習慣、創作特色,從「政治、社會、人權、生態」等四大方面,勾勒出當代的社會樣貌,反映出當代人的集體意識與文化現象,概括出現今的臺灣圖像。儒家強調「樂」的教育功能,《禮記.樂記》闡述了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的音樂思想。音樂是源於「人心感於物」的心理活動,作為人的情感活動,音樂不是孤立的藝術活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有各種不同的慾望,透過音樂來陶冶性情,傳達需求,期許在未來有更多人注意到現代流行樂府的地位與價值,將音樂引入教育。透過好的流行音樂的傳唱,無形中也能教導孩子體察字詞之間的國文教育,感受正向價值觀的薰陶,了解到更多當代的社會文化背景,間接地也輔助了學校教育,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教化

功能。

被想像的臺北:以1970年代後的臺灣流行歌為範疇

為了解決鹿港小鎮禁歌的問題,作者徐珮琳 這樣論述:

  臺北是臺灣的首都,與臺灣歷史經濟、社會變遷唇齒相連的臺北,也就更是發展的縮影,這也使得臺灣人民經常將臺北做為一個進步的象徵,便形成「臺北想像」。本研究透過城市人的在地經驗與不在地想像、政治傳播中的城市想像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理論三方分別探討臺北的城市想像,對流行歌詞與群眾地方感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的理解,瞭解臺北城市地景與流行歌曲之間的鏈結。    在城市意象中,流行歌詞因其內涵在地景的描述與記錄上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城市意象的表現亦非是亙古不變的,現代城市的變化劇烈且快速,地景之間更迭與轉變相當快速,且單一地景因觀察者所處的環境與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功能,居民的集體記憶也可能隨

時變動而產生感覺上的混淆不清,而流行歌曲所能記錄的,也同時是當下時代的一種見證,隨著更加快速的未來,城市自明性或是群眾所要記憶的承載量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