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左營區重清路178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陳佳宏所指導 陳品伶的 余陳月瑛的從政生涯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2020),提出高雄市左營區重清路178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余陳月瑛、黑派、余家班、高雄縣長、女縣長、女性參政。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洪明宏、陳俊智所指導 黃冠淇的 城市色彩圖譜建構之研究─以高雄市左營舊城區、鳳山新城區及哈瑪星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高雄市、城市色彩、景觀色彩、色彩地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市左營區重清路178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左營區重清路178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余陳月瑛的從政生涯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為了解決高雄市左營區重清路178號的問題,作者陳品伶 這樣論述:

余陳月瑛是高雄黑派的接班人,亦是臺灣第一位女縣長。其在臺灣政壇活躍三十餘年,期間以無黨籍身分連任四屆省議員後,成為全省首位民選女縣長,隨後又以民進黨黨員連任,開啟高雄縣首次政黨輪替,被譽為「臺灣鐵娘子」、「高雄媽祖婆」,在高雄縣締造紮實的群眾基礎與深遠的影響力,為民進黨勢力進入南部奠下重要的基礎;是民進黨早期女性參政人物典範,象徵著一個時代女性參政者之縮影。 本文旨在從余陳月瑛的政治生涯探究其對戰後臺灣民主發展之作用。1963年余陳步入政壇後成為推動民主政治運行的力量之一。在其省議員生涯中,與黨外人士聯合質詢,形成議會內「黨外十三人」的勢力,維繫著余家在高雄縣政壇之地位,為日

後黨外勢力進入南臺灣奠基。在余登發案爆發時,與黨外陣營密切合作,成為橋頭遊行發動的關鍵人物,亦是余家政治命脈與高雄黨外勢力得以續存的關鍵。隨後受黨外徵召參選高雄縣縣長選舉,任內實踐「以民為主」的施政理念,政績受高雄縣民肯定,使余家班成為其時臺灣廣為人知的政治家族,亦為1990年代民進黨在南部的重要執政象徵。

城市色彩圖譜建構之研究─以高雄市左營舊城區、鳳山新城區及哈瑪星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市左營區重清路178號的問題,作者黃冠淇 這樣論述:

鳳山新城區、左營舊城區自清治時期設縣衙開始,已有兩百多年的豐富歷史,哈瑪星則是日治時期經貿發展中心,也有百年港埠文化,在高雄發展史佔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及地位性。而城市色彩是自然與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歷史文化的存在事實,承載著地域獨有的特點。本研究希望以科學方法量化所得之城市色彩數據,歸納後按色系、色調編制建構屬於地方的色彩圖譜,並經由分析結果比較三區的城市色彩圖譜中的異同性。研究結果發現,三區的自然景觀色彩皆以高彩度的GY(黃綠)色相為多;而文化景觀色彩中,左營舊城區的城市色彩,以R(紅)色相分布數量最多,色調整體偏好高彩度色系,其次為低彩度色系。鳳山新城區與哈瑪星的城市色彩,以YR(黃紅

)色相分布數量最多,色調整體偏好低彩度色系。綜合分析發現,聚落民宅中的古厝與街屋,景觀色彩分別呈現一致性與流行性,中華民國後的建築色彩色相則趨於多元。眷村則呈現上景觀的色彩支配。台灣的寺廟的用色皆已有一定的準則,具有文化共性。而教會色彩則呈現較高的色彩自主性。歷史建築不同時代及用途也有著不同的色彩特徵。結論映證文獻探討中,傳統與特殊用途的建物,也能透過色彩表現文化共性與時代特徵特質;都市景觀可以展現都市發展歷史,也可反映時代之觀念、流行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