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行事曆111第二學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魏秀珍所指導 黃珮甄的 促進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桌遊研發之行動研究 -以「問問祕境」桌遊為例 (2021),提出高雄大學行事曆111第二學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桌遊、桌上型遊戲、親子關係、家庭教育、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簡義明所指導 李怡芳的 Σ:西格瑪社之創立、流變與存續 (2020),提出因為有 成功大學、西格瑪社、知識分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大學行事曆111第二學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大學行事曆111第二學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促進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桌遊研發之行動研究 -以「問問祕境」桌遊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大學行事曆111第二學期的問題,作者黃珮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開發能促進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之桌遊-「問問祕境」,並評鑑本桌遊之有效性。由於青少年階段的家庭,親、子雙方皆處於變動、不穩定的狀態,青少年面臨自我認同的階段,而中年父母則處於角色認定之時期。這樣的變動期,使得該階段的親子關係容易產生衝突與誤解。基於符號互動論作為研究之核心理論,且發現以桌遊作為於教學、教育媒材正為趨勢,期能在深入了解青少年階段親子特性與困境後,試以桌遊作為親子關係促進的新興媒材。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依循ISD模式五階段:分析、設計、發展、實施以及評鑑,開發「問問祕境」桌遊。經歷三階段的修改與測試後,邀請桌遊專家進行焦點團體,並招募2對青少年階段親子進行體驗與回饋。透

過質、量化的資料分析以評估「問問祕境」桌遊成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問問祕境」桌遊研發成果:(一)桌遊能有效增進青少年階段親子互動,親子關係加溫,進而促進個體發展、(二)融合理論成功彰顯桌遊之家庭教育價值,若要商業化的趣味層次可更精進、(三)以ISD模式作為桌遊研發基礎,能提供系統性且完整的研發歷程與依據。二、「問問祕境」桌遊評估成效:(一)體驗「問問祕境」桌遊,能有效引發親子間正向互動與支持、(二)體驗「問問祕境」桌遊,能使親子間的信任與關係滿足度提升、(三)體驗「問問祕境」桌遊,有助於增進親子間想法與價值之交流、(四)以MEEGA+模型作為評鑑之基礎,助於提供全面且完整的桌遊評鑑、(五

)「問問祕境」桌遊適合作為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促進之媒介。

Σ:西格瑪社之創立、流變與存續

為了解決高雄大學行事曆111第二學期的問題,作者李怡芳 這樣論述:

王健文為成大校史編纂的《南方歌未央》,使沈浮於成大校園三十餘年的傳奇社團「西格瑪社」浮出表面,一段重返青春的歷史,成為當今的青春進行式。「西格瑪社」為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此論文將以人物訪談、口述歷史補充現有資料與文獻,編織西格瑪歷史、西格瑪精神特質與人物臉譜。第二章西格瑪歷史始於1962年至1966年創社階段,聚焦在首屆社員為社團生命所埋下的種子與其行動。1966年至1979年,在創社社員離開校園以後,留在校園裡的西格瑪後輩繼續將具體實踐文學、藝術、生活,期間西格瑪社有「是否組織化」的討論、與校內其他社團辯論國家政治議題,然而西格瑪社仍不涉足政治,校園西格瑪尚未歷經轉型,卻也已立足在變革前夕。

1979年畢業文集《Σ——西格瑪》問世,同年是台灣泥土正在翻動的歷史節點,1979年至1995年是西格瑪社歷史中最為複雜的一段,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的歷史進程、學生運動的鼓動,形成「學運世代的西格瑪」,西格瑪社有了具體的思想實踐。1995年西格瑪社退場校園以後,西格瑪社畢業社友仍利用不同的形式維持跨屆數代的西格瑪共存,雲端西格瑪仍在適應且練習「西格瑪」(總和)。在第三章探討何謂「西格瑪精神」,分別整理少年時西格瑪筆下的西格瑪精神、中年回顧的西格瑪特徵與精神,在第三節進一步分析社團精神的雙重性:個人/群體特性、行動中蘊含的即興/形式,在第三章最後一節追索知識分子的精神史,勾勒西格瑪的「知識分子」樣貌

與對應其「大學精神」。第四章為西格瑪人物篇,齊看不同西格瑪人物的個別樣態,以翁文嫻「字思維」詩學方式分析「活」一字來描繪西格瑪型態,「活」之辭意作為創意座標以區分四節:活躍紙上、接地生活、生命現象、逼真的活現,以展現西格瑪同、異的活力。論文之終,提出此研究的未來展望,一為社團研究,未來西格瑪社作為研究的可能方向、其他院校可參照的社團研究;二為時代精神,總結西格瑪社在自身進程、台灣歷史中,其所扮演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