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文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香港本土文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霑寫的 黃霑看黃霑 和朱耀偉的 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港手作品牌融入本土文化贏共鳴-行政人員-職場-生活也說明:主打本土文化的產品,市場未必只局限於香港本土。Katrina表示,她接觸過的台灣人、馬來西亞人同樣喜愛香港文化,產品一樣受歡迎。「雖然他們未必明白潮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 魏玫娟所指導 崔文懿的 香港人在台灣:身分認同與生活經驗 (2020),提出香港本土文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族主義、身分認同、集體認同、香港人、社群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林明昌所指導 許碧純的 越界的追尋—也斯行旅書寫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也斯小說、香港、城市空間、行旅書寫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本土文化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本土與左右(思想26)則補充: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本土文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黃霑看黃霑

為了解決香港本土文化的問題,作者黃霑 這樣論述:

  1941年黃霑在廣州出生,八歲時一家流徙到港,跟香港同步長大。1976年黃霑為劃時代的新派電視劇初寫詞曲,又為香港第一齣新浪潮電影的插曲寫詞,詞句「我係我」成了第一代港人的胎記。1941至1976年,是黃霑和香港社會的關鍵時刻。在這期間,黃霑慢慢變成我們熟悉的黃霑,香港也由戰後的多元曖昧,變得歸一自信,成就了日後只此一家的「香港模式」,整個過程牽涉了眾多磨合、轉折、選取、釋放、壓抑、犧牲和再造。黃霑一代文化人在當中有何角色,值得用力梳理。黃霑的個人回憶,記下香港平民的集體前傳。放大黃霑在這20多年的身世,就好像在他身上慢鏡頭重播香港本土文化形成的經過。

香港本土文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低成本霓虹燈DIY,好玩好睇易上手 ◤
無論想玩下藝術、提升家居格調、留下紀念性時刻、感受香港傳統文化、或者哄小朋友開心,冷光線都係一種好玩又易上手嘅選擇!#冷光線 唔似霓虹燈咁光猛、難保養,小朋友拎住亦相當安全。

⚡【夢幻港式情迷】迷你霓虹冷光線燈牌DIY工作坊⚡
(課程資料:https://bit.ly/3xrB3T7
日期: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時間:晚上6時半至9時
地點:荔枝角永康街63號Global Gateway Tower 303室
費用:$580/位,費用已包括材料包及工具 (舊生 / 二人同行價:$480/位)

周末想增值下自己?裝修學院仲有唔同課程,新手、男士、女士都可參加~
已辦超過50屆,過千戶主口碑載道:https://bit.ly/2S1hwIN

=========================
? 裝修佬 - 香港一站式網上裝修平台 ?|想知道更多裝修資訊,就記得Like我哋Facebook喇!
?【裝修爛尾要搵幫手】https://bit.ly/3tzu5sU
?【專欄文章】http://bit.ly/2LyQXno
?【我要裝修】http://bit.ly/2Ln9HGk
=========================
#香港一站式網上裝修平台
#幫你揀選最適合你嘅裝修佬
#裝修 #裝修佬 #裝修案例

香港人在台灣:身分認同與生活經驗

為了解決香港本土文化的問題,作者崔文懿 這樣論述:

本論文運用深度訪談,對在台灣居住之香港人進行研究,其中主要研究對象為學生、依親及投資移民三個身分。透過集體認同中之: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及社會認同三個面向,了解他們的身分認同。此論文發現:不同群體的香港人,移居到台灣的動機與挑戰均不同,對於身分認同的觀點也有差距。部份人可能有著雙重甚至多重身分,或是已經拿到台灣身分證,但他們多數仍然將自己定義為香港人。受訪者之國家認同主要會被兩個因素影響;香港政府之政策、中國、香港身分之對比;文化認同則透過在台灣呈現之集體回憶,來保存香港本土文化;他們的社會認同與社群意識有高度連結,其中兩個例子是社群媒體的使用與在台灣之黃色經濟圈。此論文發現:1) 在台之香港

人有著強烈的身分認同,並將自己定義為「香港人」、2) 中國與香港身分認同之間的差異有助塑造香港身分認同、3) 社群意識與身分認同有正相關,並影響在台香港人在社群媒體上之行為。

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增訂版)

為了解決香港本土文化的問題,作者朱耀偉 這樣論述:

  過去數十年,粵語流行曲作為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陪伴香港人走過高山低谷。從七八十年代的光輝歲月,到如今的「粵語歌已死」,唱片業衰落後本土流行音樂該何去何從?回憶中的動人旋律究竟能否繼續奏響未來?   香港文化研究者,港大教授朱耀偉,攜手金牌詞人鄭國江、盧國沾、黎彼得、向雪懷、潘源良、陳少琪、周耀輝……從歌詞出發,與你共話粵語流行曲前世今生。 名人推薦   電影《蝶變》(徐克導演)的男主角方紅葉是一個不懂武功的文士,但卻縱橫江湖之中,記錄武林中發生的大小事情。刀光劍影,風雲驟變,奇招秘技,無一能逃出他的法眼。朱博士彷彿是這位異士之現實版,不過是置身香港流行樂壇而已

。未聞朱博士有曲或詞的作品面世,但他對曲詞的賞析精闢,竟比原作者更精到,讓讀者且讀且思,趣味盎然。――鄭國江(著名詞人)  

越界的追尋—也斯行旅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本土文化的問題,作者許碧純 這樣論述:

也斯在其行旅書寫中,除了側重描寫香港城市空間外,同時也斯作品中有關「行旅」的論述,是其作品特色,再者也斯所處之香港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使他對「行旅」有更多的想法,故本論文嘗試整理也斯作品中對「行旅」的看法之餘,亦冀望能嘗試開拓也斯作品其他解讀的方法。希望發掘也斯對香港相關文化的關心,旅行觀的建立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因此,以其筆下散文、小說的行旅書寫為主,討論香港都市空間、懷舊氛圍、飲食記憶等。本論文共有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以闡明研究的問題與方向;第二節則是解釋研究方法與論文章節架構的安排。最後則是文獻回顧,把與論文範圍相關的前人研究、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第二章則以也

斯生平與創作為主,討論其生平大要與寫作版圖。第三章討論也斯的空間移動書寫,嘗試定義旅行書寫,討論空間移動與身分認同等觀念。第四章討論也斯的城市書寫,通過討論香港都市空間的懷舊意識,城市書寫的界定與觀看異國城市為主要的探討對象,並分析《剪紙》人物形象,同時也探討現代化所導致的社會懷舊意識,呈現出來的都市文化,並分成香港本土文化,以及和外國文化作為相互對照。第五章則分析也斯的人文書寫,討論也斯筆下,生活在香港都市的人們,或是在異鄉生活的人們,他們不同的的日常生活,藉以理解他們的人文關懷。第六章討論也斯的香港情懷。第七章為結語,為本論文作出簡單的結論。關鍵詞:也斯小說、香港、城市空間、行旅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