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陸國燊寫的 孫中山與美洲華僑:洪門致公堂與民國政治 和黃麗生的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數讀香港:少數族裔增七成過半南亞裔貧困也說明:... 少數族裔近六成,其次是13.7%的南亞裔人士(印度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 少數族裔人士在不同區域的分佈有所分別,其中新界備受歡迎,有42.5%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周士煌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2021),提出香港少數族裔分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劉婉珍所指導 吳昆霖的 台灣地區國立博物館多語服務調查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國立博物館、多語服務、文化賦權、語言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解答。

最後網站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則補充:書名: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88394388,頁數:276,出版社:中華,作者:陳錦榮,梁旭明,出版日期:2016/08/05,類別:人文社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少數族裔分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孫中山與美洲華僑:洪門致公堂與民國政治

為了解決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問題,作者陸國燊 這樣論述:

  本書以全球化為背景,深入淺出,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力東漸、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下的海外華人歷史。其中既有華人大批湧入加州「掘金」,艱苦奮鬥的事跡、也有華埠始創,雖是龍蛇混雜,海外華人仍不忘祖國,為救國奔走出力的史實挖掘。   本書條分縷析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孫中山(1866-1925)、黃興(1874-1916)等政治人物與美洲洪門三合會的邂逅,特別是孫中山與美、加洪門的種種關係。孫中山為革命奔走四方,洪門組織致公堂仗義相助,令孫中山得遂革命建國的夙願。後來洪門與國民黨分道揚鑣,前者另闢蹊徑,直接參與中國政治。 本書特色

  ‧爬梳歷史文獻,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洪門與革命運動的關係   ‧綜論孫中山與洪門的分分合合 好評推薦   【一句話推薦】   洪門致公堂對辛亥革命的貢獻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為了解決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問題,作者周士煌 這樣論述: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

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

為了解決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問題,作者黃麗生 這樣論述:

  本書各文以東亞為視域,從不同的面向,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客家族系與儒家和教育的關聯。就研究面向而言,包含了書院、廟學、科舉、禮制空間、宅第建築、民間興學、儒紳儒學、華教孔教、教育轉向、儒家政府和宗族文化。就研究時期而言,從宋元起始,下迄當代,跨越千年。就研究區域而言,從贛南、閩西、粵東山區的客家原鄉,到臨近海洋的香港、臺灣,甚至遠渡重洋的東南亞和東北亞。本書的論文豐富多元,呼應了客家族系從孕育、形成到開枝散葉之長期播遷歷程;亦反映客家文化與儒學教育的研究課題。本書呈現了客家族系在生活世界中所體現的儒家影響,除了印證客家文化確屬漢文化支脈的事實,也呈顯了儒學超越殊異的普遍價值觀,曾鼓舞

著遠離國境的客家族人。除上述之外,本書也論及海外客家在教育轉向和文化調適過程中的弔詭處境,及其難以迴避之後裔逐漸異化的問題。 作者簡介 黃麗生   原籍廣東合浦,1956年生於臺灣苗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早年從事社會經濟史、蒙古社會文化史研究,晚近則涉獵邊緣與非漢儒學以及海洋文化、客家移民等相關研究。   著有《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1912-1937)─從公共工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個案研究》、《從軍事征掠到城市貿易:內蒙古歸綏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14世紀中至20世紀初)》、《邊緣與非漢─儒學及其非主流傳播》等專書,以及〈清代臺

灣儒學邊緣位格的構成─以渡臺仕儒的朱子論題為中心〉、〈海外離散の華人□儒教の變容〉、〈日帝時期韓儒朴殷植的開化意識與陽明學〉、〈由閩入廉復遷臺:合浦新民客家吳文順宗族遷移渡海的聚合離散與認同變遷〉、〈從鸞堂信仰看客家文化的歷史處境:以苗栗雲洞宮為例〉等論文數十篇。

台灣地區國立博物館多語服務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少數族裔分佈的問題,作者吳昆霖 這樣論述:

台灣島上擁有眾多民族、多樣文化;語言,正是民族在生活、文化、認同形塑上的一大核心。少數(及弱勢)民族之語言保障早已是國際重要議題,如UNESCO於1996年「世界語言權宣言」、2002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等均揭示。在台灣,多元文化為憲法所肯定之精神,自1980年代「還我母語」運動至今,爭取語言平權的呼聲未曾停歇。另一方面,台灣既有各族群皆有不同之慣用本土語言,加上新住民、移工、外籍來台旅客等增添了語言的多樣性,多語服務的需求也隨之更加重要。博物館作為鼓勵多元文化、負有友善平權責任、乃至促進社會轉變的場域,應可成為主動為觀眾去除文化障礙、創造並引領語言平權措施之先鋒。過去雖早有博物館應提供

多語服務之議,但迄今國內僅少數研究觸及單一館舍、特定項目之情況,對整體多語服務項目及語種現況則未曾進行探析。本研究嘗試回顧博物館多語服務文獻,並以台灣地區之14處國立博物館為對象,經由網路資訊檢索、問卷調查、田野調查及文件蒐集等方式蒐集資料,再以三角交叉檢證歸納各館多語服務現況。結果發現國立博物館皆有多語服務,項目及語種亦有相當多元性,各館所提供之項目及語種則有所差異。整體共出現至少19種語文加上原住民各族語,其中以華、英兩種語文最為普遍,日語亦相當常見,但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台灣手語等各本土語言服務則有待提升。近年服務語種及項目涵蓋面向略增,友善新住民服務、手語服務均有所發展,但常

態性提供服務之館所數量及項目尚有限。多處博物館訂有多語服務相關之政策或服務計畫。多語服務推動有多樣化之挑戰,以語言人才來源、人員教育訓練最為普遍,經費預算也是重大挑戰。本研究最後亦對未來可嘗試推動及提升服務之面向提出建議,期能使博物館的多語服務未來持續拓展得更加全面而完善,成為吸引大眾及促進人們文化賦權的重要途徑,更使人們在想到博物館時,都是熱切地想帶著親朋好友一起走進博物館並告訴大家「博物館攏講甲乎阮會當(ē-tàng)聽有(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