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再生能源可行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周日話題:風能發電:港府如何空穴來風? - 20220605 - 明報OL也說明:2002年機電工程署發表《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估算香港風力的潛在資源高達107億千瓦時(kWh),相等當時全年電力需求的30%有多。

逢甲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 林秋裕所指導 楊正益的 生質氫暨沼氣應用於循環經濟之探討-以中國福建平潭島為例 (2017),提出香港可再生能源可行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再生能源、厭氧醱酵、廚餘、循環經濟、一村一站、HyMeTek技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洪俊雄所指導 鄭宥慈的 共同固定奈米金屬及C. pasteurianum之暗醱酵產氫可行性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生物產氫、暗醱酵、Clostridium pasteurianum、奈米金屬、固定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可再生能源可行性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電力供應概況 - 能源通識站則補充:香港 的土地供應有限,更缺乏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資源,例如香港沒有大型河流發展水力 ... 環境數據,以完成可行性研究,並將就此項目的未來發展,與社區人士緊密溝通。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可再生能源可行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質氫暨沼氣應用於循環經濟之探討-以中國福建平潭島為例

為了解決香港可再生能源可行性的問題,作者楊正益 這樣論述:

1970年代以來,化石能源之資源有限性和全球環境壓力的快速增加,許多國家都認知了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且採取一系列行動而提出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速度,使其儘快在能源供應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循環經濟是近年來國際環保倡議熱絡的議題,歐美對於農牧業與有機廢棄物之循環概念,多應用於沼氣工廠汽電共生。中國數量龐大的沼氣僅供應廚房烹煮或暖房系統,無法產生經濟效益難以有效商業運轉。中國政府最棘手的廢棄物處理問題包含廚餘與蔬果廢棄物之回收。福建省平潭島目前居民約44萬人,每日產生廚餘量為70噸,係採用堆肥、焚燒或掩埋方式處理,無法有效再利用。因此本研究將以中國政府規劃平潭島未來200萬

人口數,每日400噸生熟廚餘處理量為基準。以逢甲大學HyMeTek科技技術進行厭氧醱酵。轉換成可銷售商品,例如:氫氣、甲烷、肥料、電能、二氧化碳及熱能,沼渣、沼液可轉換成肥料,二氧化碳可以純化使用,達到廢棄物減量和能源回收之效益。利用產製出之生質氣體透過燃料電池產生動能、熱能以及電能,供應工廠內及當地使用,或是作為燃料供應陳氏引擎機、汽車輛及當地公共車輛運輸使用。以市場銷售方式買賣這些產品或以物易物方式交換廚餘、蔬果廢棄物或農業產品,可以為農業與有機廢棄物的一種循環經濟模式。本案例規劃得出平潭島工廠(本文以“中國一村一站循環經濟研究基地”稱之)氫氣與甲烷醱酵槽體積為800 m3、4,000 m

3,操作條件在HRT= 2 d與HRT= 10 d,溫度皆控制在35±5oC,氫氣體產量為1,600 m3/d,甲烷氣體產量為13,920 m3/d。整個廠區建造總成本預估約為新台幣17.7億,依中國生質能源發電躉購電價(約為3 NTD/kWh)計算,每年淨效益約為新台幣1.32億,回收年限則約為13.4年;若將沼渣收益與耗電量併入回收年限則為12.4年。若將基地產製的沼氣全數供應陳氏引擎110c.c.沼氣機車使用。則供應的數量是每日約6,052輛,總行駛距離為3,312,865 km,若延著地球赤道周長40,076 km繞行,可以繞82.6圈。中國雖然已經擁有為數眾多的沼氣廠或沼澤池,而且在

“十三五計畫”下將會建制更多,但實際是整個鏈接上並沒有一個適當的循環模式可以產生良好的經濟價值。所以本研究將在中國以作者設計的 “一村一站(平臺)” 計劃模式下推行,除了可以應用於農業廢棄物、畜禽養殖廢棄物、食品加工廢水廢棄物、餐廚廢棄物、生活汙水…等,既可解決各種有機廢棄物,也可發展各種綠色循環經濟模組,還能幫忙解決部分空氣污染如燃燒秸稈產生的PM2.5問題、水源污染如畜牧糞汙排放和化石燃料溫室碳排放問題。

共同固定奈米金屬及C. pasteurianum之暗醱酵產氫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可再生能源可行性的問題,作者鄭宥慈 這樣論述:

人們各種生活需求皆須要能源的消耗,主要的能源消耗往往仰賴化石原料的燃燒。然而,過度使用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將導致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因此,綠色再生能源成為現今重要能源發展的開發方向,且在眾多可替代的綠色再生能源之中,以氫氣生產最具前景與潛力。其中的生物產氫方式中又以暗醱酵產氫為現今最廣為研究的產氫技術。有研究嘗試將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應用於生物產氫,預期可以使微生物具有較高的環境耐受性,還可以提升氫氣的產量。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文獻研究的結果指出,奈米金屬的表面特性和量子尺寸效應,可以增加電子之間的轉移速率,進而增強鐵氧還蛋白的活性,或增加還原態鐵氧還蛋白與氫化酶間電子的轉移速率,使厭氧暗醱酵氫氣的

生產量增加。換句話說,固定化產氫微生物,或在產氫系統當中添加奈米金屬,皆有助於提升氫氣產量,因此,若能成功將奈米金屬和暗醱酵細菌共同固定化進行產氫反應,將創造出一種新穎的產氫方式。為了研究奈米金屬和暗醱酵細菌共同固定產氫的效果,本研究將不同的奈米金屬和暗醱酵細菌共同固定在PVA-硼酸凝膠顆粒中進行批次實驗,利用的純菌菌株為Clostridium pasteurianum。實驗首先使用單一奈米金屬進行測試,利用不同操作條件來製備PVA-硼酸凝膠顆粒。其次,在確立了固定化顆粒製備的最佳條件後,將不同濃度的奈米金屬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菌液共同固定,並進行產氣觀察及後續分

析。此外,本研究也有運用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E-SEM)觀察奈米金屬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於固定化顆粒內的分布。最後,為了實現PVA-硼酸顆粒的耐久性及重複利用性,對顆粒機械強度進行測試,以連續置換基質22天,觀察顆粒外觀及產氣表現。實驗結果發現,先將奈米金屬與Clostridium pasteurianum菌液進行混合後再加入膠體,批次實驗所得之產氫量數值會較穩定。而在添加奈米金屬-鎳(NP-Ni) 400 mg/L時有最大H2 production yield (HPY)及H2 production rate (HPR)分別為1.28 mol H2/mol

glucose及3.13 H2 L/L/day。添加奈米金屬-鐵(NP-Fe)則是於添加300 mg/L時有最大之HPY及HPR,分別為1.19 mol H2/mol glucose及1.90 H2 L/L/day。這代表共同固定奈米金屬與Clostridium pasteurianum應用於暗醱酵產氫是可行的。 FE-SEM觀察結果顯示奈米金屬與Clostridium pasteurianum於固定化顆粒中的分布狀況並不是非常均勻,再現性不佳;因此,如何將奈米金屬與Clostridium pasteurianum均勻混合仍需要更進一步的探討。而於固定化顆粒耐受度測試方面,顆粒約莫於14天會

開始出現裂痕,甚至於22天時部分顆粒已破裂成兩半,但仍持續產生氫氣,故可以將顆粒重複循環利用。後續反應完後僅能回收固定化顆粒,不能單獨回收奈米金屬,但能有效防止奈米金屬直接回流於環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