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이재담寫的 恐怖醫學史:甘廼迪愛吃睪酮、雙胞胎縫成連體嬰、莫札特被毒死?揭開那些歷史上沒人敢說出的暗黑真相 和金完的 我是遺物整理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也說明: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尹莘玲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 朱為民台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孫家棟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教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墨刻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博士班 陳增穎所指導 蘇芳儀的 粉絲經歷偶像自殺死亡後悲傷與哀悼歷程研究 (2021),提出首爾大學醫學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粉絲、偶像、悲傷、哀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王梅玲所指導 李育浚的 1928-2021年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發展與館長作為對圖書館定位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圖書館史、大學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館長的重點而找出了 首爾大學醫學院的解答。

最後網站Creatrip: 韓國醫生的實際生活則補充:以首爾大學醫學院為例,只有全國前0.01%的人才可以進入,因此進入醫學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醫大六年生活. 經過高中三年的努力,進入醫學院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首爾大學醫學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恐怖醫學史:甘廼迪愛吃睪酮、雙胞胎縫成連體嬰、莫札特被毒死?揭開那些歷史上沒人敢說出的暗黑真相

為了解決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問題,作者이재담 這樣論述:

新冠肺炎是一場全人類都要參與的IQ測試, 而通過考驗的秘缺在於了解醫學史! 本書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帶你探究醫學史。 從偉大的研究學者到詭異的蒙古大夫, 從全球性的醫療災難到荒謬的民俗療法, 從黑死病到新冠肺炎的各種傳染病大流行, 李載澹醫師在四十多年的從業生涯中,耗時二十多年整理出的醫學史精華。 本書除了介紹了一些改變歷史的致命傳染病,以及與之戦鬥,付出生命的醫學工作者,也談到了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醫學事故。 這些事故有的是無心之失,有的則出於刻意為之。 ????史上最猛流行病毒?5000萬死、6億人中鏢! ????半世紀前的殺人旅館,竟是群聚感染惹禍! ????歐洲中世紀的惡夢——黑死

病,曾被視為神的詛咒,三年間就奪走了2000萬人的性命! ????莫札特竟是因「遭庸才嫉妒」而被毒殺? ????滿身病的甘迺迪總統最愛吃睪酮?遭酸「性慾高的像黃牛」 還大量服用鴉片! ????變態軍醫硬把雙胞胎縫成連體嬰!200對雙胞胎實驗後才遭殺害! ????獲得諾貝爾獎的醫生,竟然用冰錐鑿入患者的腦袋,讓患者半死不活? ????連續殺人懸案竟與旅館老闆有關?「越新鮮越好賺」變賣屍體給解剖醫! ????防害喜特效藥卻讓1.2萬名孕婦產下畸形兒…… 如果說歷史是讓人類能夠學習借鑑過去的成敗,同時培養嘗試錯誤的洞察力,那麼醫學史就是讓人類培養對於醫學的洞察力與批判性觀點。 然而縱觀長達千年醫學

史,卻發現傳染病大流行卻像是人類從來也學不會的教訓! 即使是醫學擁有飛躍性進度的現在,人類仍然飽受流行病毒所苦;時至今日,這些新型疾病更是直接重創全球經濟發展。 本書以有趣易懂的方式,讓讀者自然而然地瞭解數百年來的醫學發展,並從中學習醫學常識與對於醫學的判斷力。 對於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普通人而言,網路上的醫學新知百百種,但如何從中分辨正確的資訊與不正確的資訊,可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因此作者以「恐怖」為主軸,講述改變歷史的致命傳染病以及和傳染病奮戰的醫師們,同時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現代醫學奠基於我們絕不能遺忘的犧牲之上。 本書特色: ????用簡單易懂、有趣新奇的角度介紹醫學史與相關知識。

????每個篇幅僅2至3頁,只要有時間就可以隨意翻閱,沒有負擔。 ????就算不是醫學從業人員,也能藉由此書瞭解數百年來的醫學發展脈絡,培養對於醫學新知的洞察力與批判性。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提高讀者對於醫學常識的求知欲,唯有知己知彼,才能戰勝永遠的敵人。

首爾大學醫學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Eason黃煜晏,東森關鍵時刻、各大綜藝節目來賓,
醫師/魔術師/作家/街頭藝人,尾牙/演講/工作邀約,
請洽:0970009589 林小姐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FattyMagic

[非洲魔術醫師 Eason 黃大胖 簡介]

大學時期因為一部嘴巴找牌的影片而竄紅
入圍綜藝大哥大【大魔競】全國前八強
畢業後加入我國的外交醫療團,在非洲"布吉納法索"駐診
在當地拍攝了50分鐘的街頭魔術紀錄片
並在布吉納國家電視台的黃金時段播出
2011年至今共舉辦過三場售票魔術秀,大獲好評
2011年TMA台灣魔術發展協會 國際魔術大賽 近距離組 亞軍
2012年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擁抱45℃的天空
現任馬偕醫院家醫科總醫師,擁有醫師執照與街頭藝人執照
藝人/醫師/魔術師/勵志講師/作家/街頭藝人
是台灣少見的全方位表演者
簡介: http://ppt.cc/1vPr

邀約請洽: 0970009589 林小姐

2012 形象影片 http://youtu.be/QhtNcuQXzNg
東森關鍵時刻 http://youtu.be/V_IbWPXOkw0
中天新聞採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W1h3jl-oG4
中視 大魔競 表演影片 http://youtu.be/JGccN9JdTMs
在45度C天空下變魔術 http://youtu.be/5rci57N1j4g

著作:
1. 擁抱45℃的天空 (2012)
http://ppt.cc/T8zM
2. 南美大暴走 (2013)
http://ppt.cc/j9Nu

自助旅行: 韓國首爾(2005), 日本東京大阪(2006), 美國紐約,芝加哥,紐澳良,亞特蘭大,西雅圖,拉斯維加斯,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2006), 英國倫敦,愛丁堡,蘇格蘭,約克(2007), 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2009), 南極(2009), 中國山東,山西,陝西(2010), 香港,關島,捷克,德國柏林(2012), 貴陽,武漢,韓國釜山(2013)

海外居住: 美國阿拉巴馬(2006), 布吉納法索(2007-2008)

演講(夢想實現/健康講座):
中國醫藥大學/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大學/慈濟大學/華泰銀行/稻江商職/竹圍國小/中華電信/華興教會/國家教育研究院/中原大學/馬偕醫學院/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世貿健康展/嘉義長庚科技大學/林口長庚科技大學/中山醫學大學...

粉絲經歷偶像自殺死亡後悲傷與哀悼歷程研究

為了解決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問題,作者蘇芳儀 這樣論述:

  從韓流爆發至今,韓國偶像團體在台蓬勃發展,偶像崇拜現象普遍出現在兒童、青少年階段,但其實臺灣也有一群成年的韓國偶像粉絲。近年來一連串的國內外明星過世,大眾能夠從新聞媒體看到相關報導,而粉絲的悲傷很快被遺忘,在學術上尚未被關注,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粉絲經歷偶像自殺死亡後悲傷與哀悼歷程,採用質性研究法,訪談三位韓國偶像團體SHINee之粉絲,成員鐘鉉於2017年自殺過世,了解偶像在粉絲心中的意義,在面臨偶像自殺死亡後之悲傷與哀悼經驗,同時探討其悲傷剝奪的處境。  研究結果發現:一、粉絲與偶像的關係起初建立在擬社會關係,藉由媒體等媒介維繫,是種關係不被認可的悲傷剝奪,是被社會忽略的悲傷。但有別

於一般名人之處在於韓國偶像文化,營造偶像成為真實可互動的情境,在現實與虛幻之間,粉絲得以投射大量情感需求在這個完美的形象。二、悲傷的主因是內在重要他人死亡,導致如同失去至親般悲痛。三、韓國偶像的死亡是被社會忽略的悲傷,多重因素(粉絲身分、韓國偶像文化、國內嘲韓現象、華人忌諱死亡、憂鬱症、自殺、媒體)導致粉絲的悲傷難以言說,哀悼歷程孤獨、是無法言說的悲傷。  最後,根據研究的歷程和結果,提出關於本研究的反思及建議,提供讀者和後續研究者參考。

我是遺物整理師

為了解決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問題,作者金完 這樣論述:

「當有人死去時,我的工作就開始了。」   黴菌叢生的牆面、充滿穢物和動物屍體的地板、被血水浸濕的棉被…… 你曾經想像過那樣孤單寂寞的風景嗎?   穿梭在各種死亡現場的「遺物整理師」, 一邊清理死亡現場的血跡和遺物,一邊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這些曾在懸崖邊掙扎的生活痕跡、不分年齡與性別的孤獨死, 既沉重、哀傷,又充滿了對社會的無限諷刺。 然而這些死亡的細緻陳述,終將成為病毒抗體般的存在, 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有價值。     「人類存在的諷刺,是我們總背負著死亡而活。   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必然會面臨死亡,誰也沒有例外。   生與死就像硬幣的兩面,只有單面是不成立的。」     ◎清理往

生者留下的血痕及生活用品,在死亡邊緣工作的特殊行業「遺物整理師」   盡可能地壓低聲響,轉開門把進入屋內,在黑暗中摸索打開電燈。往生者留下的乾涸血跡、帶著刺鼻異味的生活用品……遺物整理是件沉重又嚴肅的事,可是遺物整理師卻像在人們面前無法露臉的幽靈職業,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這種行業的存在。     在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場域,充滿了各種「死亡故事」:自殺前進行資源回收分類的年輕女子、詢問家具清掃費用後自殺的中年男性、一起躺著迎接命運終結的夫婦……隨著遺物整理師金完的視線,我們目睹了每一條生命在踏上死亡之路前的孤獨與絕望。     「往生者自己切斷電源,用遮光窗簾築起與世隔絕的牆,這還不夠,還將自己埋在

棉被裡,點燃蠟燭拚命地寫著什麼。直到有一天,死亡降臨,人們終於找到他並把他推向門外。不,與其說是找到他,不如說是找到散發惡臭的原因。」      「我經常出入自殺現場,目睹奪命的手段仍然留在現場的情景。解開掛在陽臺、天花板或天然氣管上的曬衣繩,將野營用簡易火爐上堆積如山的木炭灰燼抖落,那都是我必須做的工作。」     ◎以某人的死亡維持生計是種諷刺,懷著罪惡感也肩負著社會責任   「清掃往生者的家時,曾見過鬼嗎?」   「工作時不覺得痛苦嗎?」   「完成工作後有什麼意義?」     從事特殊清潔的作者金完,不時會收到類似的提問與媒體關注。然而,生與死就像硬幣的兩面,只有單面是不成立的,在死者

離開人世的地方,其實會更鮮明地展現他的生活與存在:尚未寄出的履歷表、使用多次的搬家箱子、信箱裡的催繳帳單、疊成一落的心理勵志書……隨著「孤獨死」時代的來臨,遺物整理師在死亡現場見到的,是不分年齡與性別,隱藏在陰暗角落裡的掙扎,以及不得不屈服於社會框架的悲鳴。     「靠死亡維持生計是這個職業的諷刺,但我相信這些紀實內容會產生作用,這是一種社會責任的自覺,激勵我繼續寫作。」金完深信,這些針對死亡的細緻陳述,終將成為病毒抗體般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有價值。     「從窗戶縫隙看到不斷晃動的斷繩,難以言喻的悲憫就會湧上心頭。當看到點燃後產生毒氣,奪走人命的灰燼輕輕落在垃圾袋裡時,原本對

往生者做出極端選擇感到不滿想究責的傲慢,就會不知不覺散去……」     「在決定自殺後,還擔心善後工作的男人;自己打電話打聽死後清理價格的男人。這世界到底有什麼無血無淚的殘酷事由,將一個人推向窮途末路還不夠,還逼著他要預先擔負活著的人為死者留下的東西清理的代價?」   熱淚推薦     如果人的一生像部電影,那麼作者金完的工作,就是在電影片尾名單中的最後一行,如果不定睛看很容易就會忽略。透過這本書,作者將在我們周遭默默離去的人們最後疲憊的身影照亮,反過來傳達人生的強烈意志與珍貴。——柳成昊(首爾大學醫學院法醫系教授、《每週都去看屍體》作者) 作者簡介   金完(김완)     出生於首爾,在

釜山長大,大學時主修詩文創作。   曾在出版業和趨勢產業領域工作,為了成為專職作家,在三十多歲時突然展開了山居生活。     之後的幾年裡,曾滯留日本進行採訪及寫作,開始對逝者留下的物品、打理其身後事方面產生關心。在經歷311大地震後回到韓國,成立了特殊清潔公司「Hard Works」,一邊工作一邊記錄自己平時在死亡現場面對的「人的生命與存在」。   譯者簡介   馮燕珠     新聞系畢業,曾任職記者、公關、企劃。譯有《老婆,今天可能有點辣》、《飛機雲》、《若有來生》、《破果》等。   工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序 打開門的第一步 第一章 清掃某人獨

自離開的地方 野營生活 資源回收 去開滿漂亮花朵的地方吧,姐姐 窮人之死 黃金,總有一天也會像石頭 尿液嘉年華 抱起貓咪 地獄與天堂之門 書架 棉被裡的世界 隱藏的東西 雙雙棒 致親愛的英珉 第二章 做有一點「特別」的工作 特別的職業 將房子清空的樂趣 野芝麻 凶宅的誕生 救你?還是救我? 價格 望著鍋蓋的心 打掃洗手間 如紙鈔般鐵青的臉龐 Homo faber 渺小夜晚的鋼琴演奏 後記 作者序   打開門的第一步     手拿著兩個扁平粗糙的黑箱子,按下按鈕,靜靜等待停在高處的電梯下降到我所站立的一樓。每回初次來到現場時,電梯總讓我感覺像寄居在遠處的陌生存在。幾次習慣性地抬起頭來,看著

原是兩位數的紅色數字漸漸變得越來越謙虛、越來越小。雖然視線落在電梯門上顯示的數字,但那一個個數字的意義並未深印入心裡。或許,在電梯前的時間,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以同樣方式公平地流逝吧。上個月離世的您,生前也曾立在這道門前,或許每一次的等待都很短暫,但是累積下來應該也算度過了很長的時間吧。彼此互不相識的我們,從這一刻起開始共享這個時間。     以厚度四釐米、強韌的聚丙烯製成的箱子內裝有各種防護工具。藍色手術用手套、同樣也是藍色的鞋套,另外,還有以透明藍色塑料製成的另一組鞋套。白色的防塵口罩、淡灰色防毒面罩,以及開門的必備工具等,全都分裝在兩個有把手的箱子中。這些防護工具對於我這種職業的人來說,等於

是另一層皮膚。就像保險套可以防止生命孕育一樣,我相信這些防護裝備的薄膜可以防止我受到感染、污染、死亡的威脅。     曾經是遠處陌生存在的電梯,現在爽快地向左右敞開胸懷,帶著我一起上升到指定樓層。這時,鼻子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敏感,我下意識地在電梯裡搜尋。上了年紀的男人慣用的古龍水香氣、剛送來的披薩,還有廚餘也好像曾停留過,落下若有似無的難聞氣味……在密閉的空間裡,嗅覺的追蹤能力提升到極大值。電梯門打開,把我趕了出去,這個追蹤變得無比執著。其實我的工作,是由往生者製造,折磨活著的人的味道帶來的。在積極地去除那些氣味之後,我的工作就完成了,而活著的人會支付給我代價。     請原諒我。即使到了門口,

我也不會按門鈴,因為在裡面等著我的並不是您,而是您留下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打開黑色箱子,套上鞋套,戴上手術用的手套,仔細檢查確認沒有任何鬆脫或可能遺漏之處;先暫時不使用任何可以遮掩口鼻的防護口罩,因為未經任何過濾地聞氣味,這項事實性的測定,是我規劃工作流程和成功交差的基準。現在我就像策劃完美犯罪的人一樣,不留下指紋、腳印與任何痕跡,一如往常自然地抓住大門把手,毫不猶豫地進入屋內。     打開門,邁出第一步,習慣性覆誦「超脫吧」的決心黯然失色,我的鼻子已被死者留下的氣味淹沒,心臟邊緣籠罩著昏暗潮濕的陰影。雖然找到開關打開了電燈,但這一瞬間的光並未進入我心裡。像深夜開在沒有路燈的鄉間道路上,車燈所

照明的世界,視野變得狹窄。喉嚨裡像風掠過鹽漠一樣沙沙作響,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海底緩緩游動的深海魚。氣味的發源地是有一線光明的地方,魚在黑暗中慢慢地游向那微弱的光芒。為了避免被隱藏在沙子裡的珊瑚和擱淺在深海各處的遇難船隻殘骸刺傷,必須盡可能緩慢地前進。     眼黑心弱的魚兒啊,   必須克服恐懼游去那裡,    只有這樣才能從嚴酷的深海壓力中釋放出來。     長期放置屍體的地板必然有一層油膜,為了避免滑倒,必須繃緊神經往前走。那個房間就是您嚥氣的地方。     雖然您不在了,但肉體留下的碎屑仍若無其事地待在那兒,床上乾涸的黑紅斑點誇張地顯示軀體大小。枕頭上,生前在您後腦勺的皮膚與斑白的頭髮

也一起乾涸。附著在天花板和牆壁上的肥大蒼蠅,應該正默默地搓著手掌吧。翻開被子,終於找到在奶蜜之鄉擠在一起溫存的蛆蟲們,彼此蠕動摩擦著身體。看到蛆蟲蠕動全身跳舞的畫面,我那彷彿被剝製成標本,裝在有酒精的玻璃罐裡的大腦,重新找回溫度,開始活動。原本變窄的視野這才像離開隧道一樣逐漸明亮,我來此的目的也清晰地浮現出來。在這裡新誕生的小生命體告訴我,是該將步伐朝另一個方向移動了。     從房間出來,為了掌握這屋子裡各種物品的規模,我開始探索。經過客廳到陽臺,浴室到另一個房間,再經過廚房到玄關鞋櫃。步伐快速移動,原本投射在心上的陰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曾勒緊心臟的黑暗,若遇見「具體直視真相」的強烈太陽,

通常就會消聲匿跡,像從未出現過一樣。恐懼總是從心裡開始,又消失在心裡,從來就沒有露出過。     您在這裡獨自結束生命,並停留了很久。今天,我會將您留下的痕跡,以專業技巧清除掉。不過現在,我要先打開門走到外面,再搭電梯至一樓。那裡,剛辦完葬禮的您的女兒正在等著我。在等待電梯的期間,我得先想想待會該怎麼跟她說。   好,現在我要把電燈關了。 資源回收 真的曾有人死在這屋內三個月嗎? 抵達三樓玄關門前,等待我的只有像走廊一樣漫長的黑暗和寂靜。若不是事先已聽過說明,根本就不會料想到裡面發生過什麼事。站在門前也沒有聞到象徵往生者自我介紹一般特有的味道,只是隱約感覺到走廊盡頭的牆壁上,似乎已噴灑了一

段時間的檸檬芳香劑。 建築物的一樓,是被稱為「piloti」、將房屋底層架高挖空建造的停車場,為現代典型的都市生活住宅。二樓以上各樓層隔著走廊,左右兩邊都各有六間獨立套房相對。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棟狹小的建築中,竟然有二十多戶獨立家庭。而在這棟建築周邊的建物,結構也都相差無幾,就位在將偌大的工廠園區團團圍住的所謂one-room村的南側邊緣。 按下六個數字,信號音響起,同時玄關門也解鎖了。一開門就聞到與走廊空氣相反的難聞氣味,像是吞下沾了過多芥末的壽司一樣,氣味瞬間直衝鼻腔。進門後我立刻把門關上,同時想起在與委託工作的屋主通話時,他再三叮囑我的話。 「那件事目前還沒有人知道,要是被知道了房客一定

全都會搬走,所以千萬不能被住在那棟樓裡的任何住戶發現。」 我本能地走向窗邊。先透透氣吧,接下來再進一步掌握狀況。窗戶一如預期地不容易打開,因為窗框四周牢牢貼著青綠色的膠布,那是為了防堵室內空氣流通才故意貼上的。我拿出小刀,把膠帶的一角挑起來,再用拇指和食指抓住,慢慢地用力撕起。伴隨著撕裂的聲音,膠帶好不容易撕開了。膠帶上橫的豎的密密麻麻的網紗附著在上面,留下清晰的痕跡。打開窗戶,這才終於能正常呼吸。如果將埋怨這個世界毫無慈悲的往生者,棄置在這裡任其長久腐爛的話,那這氣味也同樣毫無慈悲可言。 往生者所準備好的完美密室。為了確保使用炭火可以毫不失手地殺死自己,她進行了徹底的準備:玄關門上下左右的縫

隙用青綠色膠布仔細封住、門下方有個可以投入牛奶或報紙的圓形投放口,也用膠帶橫著貼了好幾層,密密實實地封死了。浴室的排水口和抽風機,還有瓦斯爐上的瓦斯氣孔及水槽的排水口,屋內所有的孔洞都完美徹底地被堵死,就像慎重地把每一顆釦子牢牢扣上。經過一連串密封的過程,然後在浴室地板放了露營用的簡易火爐,再放上幾塊炭,將火點燃。

1928-2021年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發展與館長作為對圖書館定位之影響

為了解決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問題,作者李育浚 這樣論述: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其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持續發展至今有近百年的歷史,經歷過政權的轉變以及多次的變革,如今仍為許多讀者、學者服務,其歷史發展與影響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研究以臺大圖書館的各階段歷史發展與其歷任館長的作為與影響進行研究,在此研究動機下有以下研究目的(1)探討臺灣大學圖書館的歷史發展、(2)從歷史發展探討臺灣大學圖書館各時期的定位使命與影響因素、(3)探討歷任館長的領導作為及對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與臺灣大學圖書館的影響。本研究主要透過歷史研究法,將臺灣大學圖書館歷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1)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時期(1928-1945)、(2)臺灣大學圖書館成長時

期(1945-1997)、(3)臺灣大學圖書館新總館時期(1998-2021),並透過臺灣大學的校史資料、訪談、相關二手文獻等方式對於這三階段的組織編制、館藏發展、建築空間、圖書館自動化與資訊科技、圖書館館際合作等方向的發展進行探討。並且透過臺大圖書館歷任館長的背景、館長作為以及影響進行探討,並從史料、訪談內容以及相關研究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時期是以日本殖民為中心並支持臺灣、南洋、華南等地區研究、教學需求的大學圖書館。(2)臺灣大學圖書館成長時期的定位從中國化到現代圖書館。(3)臺灣大學圖書館新總館時期逐漸往世界頂尖的地位發展。(4)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時期的館長作

為奠定臺大特色館藏建設的基礎。(5)臺灣大學圖書館成長時期的館長作為,建立現代化圖書館模式並帶來創新。(6)臺灣大學圖書館新總館時期的館長作為使臺大圖書館角色轉變並推動創新作為,引導走向世界級知識服務中心的方向。(7)臺大圖書館歷史展現出臺大圖書館領導全國圖書館的影響力,引導臺灣圖書館事業不斷創新精進。透過本研究的結果,本研究也對臺灣大學圖書館以及臺灣的大學圖書館發展提出以下數點建議: (1) 臺灣大學圖書館可成立自己的圖書館館史研究與設置專區及策展。(2)臺灣大學圖書館可以制訂明確館藏發展政策。(3)大學圖書館可以對自己的圖書館館史進行研究。(4)大學圖書館除了支援大學的教學與研究,可進一步

往文化保存的角色發展。(5)大學圖書館可推動新的創新作為並提升其重要性。(6)大學圖書館可更積極地與其他單位、學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