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豪宅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韓國豪宅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逯薇寫的 空間的智慧,小家也能住大 和羅伯特.普特南的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S 老公具俊曄位在首爾7000 萬豪宅曝光,GD、BTS也說明:而這起台韓聯姻也驚動了韓國演藝圈,現在就連具俊曄的「千萬豪宅」也曝光 ... 南洞的千萬豪宅,就連具俊曄自己都曾在節目上公開自己就是住在豪宅區UN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衛城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蕭全政所指導 張志源的 臺灣社會住宅政策之政經分析,2010-2020 (2020),提出韓國豪宅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住宅、公共政策、偏差、偏差動員、政經分析。

最後網站又見豪宅?韓國瑜大安區樓中樓住所曝光住戶 - 芋傳媒則補充:不料,今天又傳出韓國瑜在台北市仁愛路精華地段也有房,而且還是樓中樓,而這間豪宅資訊一樣只需要透過地政公開資訊即可查到,這下為韓國瑜辯護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韓國豪宅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空間的智慧,小家也能住大

為了解決韓國豪宅區的問題,作者逯薇 這樣論述:

  《小家,越住越大》,全球銷售突破40萬冊,   榮登連鎖書店生活風格類年度銷售冠軍。   授權英國、瑞典、西班牙、羅馬尼亞、韓國、俄羅斯等國出版。        作者逯薇,曾任職於地產商「萬科集團」副總建築師,從事住宅研發15年,   繪製超過2,000張室內平面圖、參與過200,000套以上精裝豪宅設計案。   你以為這樣的大設計師,一定住大豪宅?逯薇家裡只有30坪,卻住了六口人,   她自豪說:「我家不算寬敞」,但有個值得驕傲的優點:永遠不會亂。   第一本《小家,越住越大》,逯薇幫你的家微整型,   讓客廳永遠不亂、廚房空間多30%、   小坪數也有衣帽間,玄關這樣設計,隨你狂

買鞋。   這一回,她要拯救你的餐廳、小孩房、櫃子和浴室,   辨識裝潢上各種板材的「玄機」、善用乾溼分離多出半坪空間……。   還教你善用燈光,讓自己像是又搬進新家,同一個家感覺多出好幾種空間。   就連不能敲敲打打的租屋處,也能用不到5,000元,做出大改造。全圖解。   真正適合人住的,不是家居雜誌上的美房,   而是充滿煙火氣與生活臭的「家」,   但也因為有了煙火氣和生活臭,所以才會這麼亂,怎麼辦?   你需要學習逯薇對於空間的智慧,同一個家多出好幾坪,   更改變住宅氣氛,全家人天天想聚在一起。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餐桌:家中最溫暖的空間是餐廳,不是客廳。   怎麼打造這

個家庭的情感中心呢?   作者要你拿起手機、踮起腳尖、抬高手臂,   從自家餐桌上方拍攝一張俯視照片開始。   因為,一切都要從「餐桌覆蓋率」說起。          ◎一坪小房間怎麼變出大童年:這是家裡最不可能一勞永逸的空間。   小孩房的關鍵在於,要忠於孩子當下的意願,也要關注未來的需求。   所以小孩房得是動態的,不能是靜態,不能一步到位,得適時留白。   本書完整圖解,怎麼用一坪大的空間變出這樣能動能靜的房間。   ◎現實與理想反差最大的空間:浴室。   明明是最該讓人療癒的空間,卻變成又小又黑?   想做乾溼分離?還妄想有個大浴缸?學學作者研發的三空間二式分離法。        

  ◎瞬間改變氣氛的燈光搭配──   燈光搭配有三大誤區:重視燈忽略光、重視燈泡忽略色溫、重視主燈忽略搭配。   本書從客廳主燈到餐廳、廚房、臥室、浴室、衣櫃感應燈、閱讀燈、小夜燈……     怎麼搭配,通通圖解。   還有,下班後想好好喝杯紅酒,該搭配什麼燈?           作者還親自示範,怎麼用5,000元有找,幫自己的出租屋大改造,   不用大肆裝修又能充滿顏值,連結帳單都一併show給你看。 好評推薦   地產企業負責給大家蓋房子,還需要逯薇這樣的跨界者教我們怎麼住。她的字裡行間無不顯現出她作為建築師專業的一面、作為創業者堅毅的一面、作為母親柔軟的一面、作為作者用心的一面。這

本小書恰到好處的融合了專業的、有用的、有趣的、有愛的內容。──御風資本董事長、萬通集團創始人 馮侖   比你的家多大多小更重要的,是你能夠區分混亂和秩序。幸福來自自己為自己建立的秩序。                               ──趁早APP創始人、暢銷書作者 瀟灑姐   讓乾貨讀來輕鬆有趣,讓專業直達真實生活,讓普通人秒懂家居方法論,逯薇老師用她的書做到了。這種務實與情懷,多年來始終令人羨慕不已。──好好住APP創始人 馮驌   收納,可以讓家平衡,舒展餘裕的關係;功能,能夠使家輕鬆,讓彼此對話無窮無盡;愛,正是魔法調味劑,替生活其中的每個人,微加幸福。──建築空間設

計職人/張瑜良   本書列舉每個生活的空間,從客餐廳、小孩房、浴廁,甚至是主臥動線,能想到的都幫你用最節省空間的方式顧慮到了,就像是一部裝潢設計大寶典一樣。──看屋達人/羅右宸

韓國豪宅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國際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54新觀點阿娟給你新觀點 https://goo.gl/a6Vwu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臺灣社會住宅政策之政經分析,2010-2020

為了解決韓國豪宅區的問題,作者張志源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政治經濟分析角度,討論臺灣2010-2020年社會住宅政策因果脈絡,並結合社會住宅之建築計畫內容,分析社會住宅建築特色。 在社會住宅政策倡議與反對(2010-2011)階段,主要分析社會各界對社會住宅政策推動的正反意見,討論該政策出現歷程及政策倡議侷限在新北市及臺北市之原因,探討此階段馬英九總統的政治考量及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倡議目的和內容。 在社會住宅政策執行停滯與變動(2012-2015)階段,主要分析中央政府原規劃社會住宅與合宜住宅並行,但因2014年桃園八德合宜住宅標案弊案而改變之原因,並探討此階段民間團體發動巢運,對社會住宅政策提出之觀點。由於此階段政策侷限在新北

市、臺北市、桃園市,故探討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內政部、內政部營建署、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桃園市政府、三個直轄市的市長候選人及總統候選人對社會住宅政策之觀點。 在社會住宅政策創新與更新(2016-2020)階段,主要分析實現蔡英文總統宣示8年內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各類配套方案內容以及《住宅法》修訂及政策創新,探討此階段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內政部及內政部營建署社會住宅政策觀點,分析各直轄市政府對於社會住宅政策的執行成果。 最後討論台灣社會住宅政策的特殊性,並提出社會住宅政策未來展望與建議。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為了解決韓國豪宅區的問題,作者羅伯特.普特南 這樣論述:

貧富差距如何影響窮小孩與富小孩的選擇機會?   「我一直是輸家,我這麼努力完成生命中所有事情,但終究還是白費功夫!完了,我一輩子就他媽的完了!」──大衛(窮小孩)     「我從來沒有為錢煩惱過,我身邊的人一直都盡心盡力幫我,引領我走上正軌,我對於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雀兒喜(富小孩)   從所得不平等到機會不平等   二十八個向上流動與無法翻身的生命故事   ★美國社會研究經典名著《獨自打保齡球》作者、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學家,最新力作   ★藍佩嘉 專文推薦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證實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較於種族、性別問題的進步,所得與財富的分配不均正嚴重惡化下

一代的機會不平等,阻礙窮人的翻身機會。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不管出身為何,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成功,黑手也能變頭家。但隨著經濟發展趨緩,家世背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有錢人家的孩子就算資質平庸,也能在大量資源挹注下,贏過窮人家的聰明小孩。   為了理解貧富差距如何影響富人與窮人的生命機會,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組成研究團隊訪問一〇七位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呈現一九五〇年代至今,美國富裕家庭與貧窮家庭的生命故事。   作者發現,相較於一九五〇年代,現在窮人與富人的隔離日益嚴重,富人集中在豪宅區,窮人集中在貧民窟,日常生活中人們愈來愈難接觸到與自己不同階級的人。此外,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年

齡不斷下修,在學齡前就呈現巨大落差,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刺激,培養孩子的認知與非認知技巧,窮人家的孩子則時常面臨家庭的崩解,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   不同於一般貧富差距研究多呈現數據資料,本書側重許多個人的成長歷程,以此訴說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社會資本的差異,如何影響不同階級孩子的流動機會。   最後,針對貧窮孩子的困境,作者也提出解決方案,他認為我們應該將所有孩子都視為「我們的孩子」,以集體的力量來養育,否則機會不平等將同時危及經濟的成長與民主的效能,導致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社會成本收拾後果。 名人推薦   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   從專業上來看

,普特南是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家,但把他說成是歌頌市民社會的詩人或許更為恰當。普特南在這本書將個人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探討一個很急迫的問題。凡是閱讀過這本書的人,絕對不會再滿足於所謂的機會均等。──狄帕雷(Jason DeParle),《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透過自身的文學天賦,強迫同時代的人面對維多利亞時期折磨英格蘭窮人的貧窮和暴力,而普特南也在自己最新的著作中重複此項工作。「美國夢陷入危機」並不是社會科學的專業術語,而是一群美國年輕人深陷貧窮與暴力的生活經驗。《階級世代》說明我們活在一個雙軌的社會與經濟世界,富

人透過教育與經濟機會邁向成功,而窮人費盡心力想要翻身卻徒勞無功。我們無法迴避普特南書中扣人心弦的研究結果。請閱讀這本書,看看一個全新的美國。──康維(Jill Ker Conway),作家   目前對於不平等的辯論實在非常空洞,主要關注前一%的人太過富裕,卻完全忽略美國中產階級在過去兩個世代的實際情況。普特南跨入這塊無人的領域,帶著這本傑出的作品,絕對可以震撼每一位美國人,讓他們面對美國社會所發生的事。──福山(Francis Fukuyama),《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普特南精準捕捉到美國的變遷,亦即年輕人階級之間不斷拉開的機會鴻溝。作者在《階級世代》

一書中,清楚呈現下層階級小孩生命機會的流失以及上層階級小孩手上資源擴張的對比,並且提出急迫的建議,說明美國應該如何應付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對於每一位關心小孩子未來的美國人來說,普特南的新書都是必讀之作。──威爾森(William Julius Wilson),哈佛大學講座講授(Lewis P. and Linda L. Geyser University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普特南結合學術研究及說故事的方式,描繪出美國現在與未來一幅惱人的真實畫面。《階級世代》說的已經非常清楚,我們必須摒除政治口水,調整這個國家提供機會給數百萬名貧窮小孩的方式。如

果不是所有美國人該看,至少也應該是每位決策者都必讀的一本書。──卡納達(Geoffrey Canada),哈林學童特區計畫主席(President, the Harlem Children’s Zone)   普特南又帶來一本探索美國社會面貌變遷的開創之作,作者深入剖析所得差距擴大如何影響我們的小孩。全書的結論令人不寒而慄,社會流動「在可見的未來似乎會不斷下滑,粉碎所謂的美國夢」,不論是白宮或是一般人都必須看看這本書。──葛根(David Gergen),美國知名政治評論家)   論述清晰且悲天憫人,普特南訴說的故事代表我們這個時代巨大的社會議題:有錢人家與貧窮人家小孩之間的生活差距不斷擴

大,而生在弱勢之家的小孩其前景卻是愈來愈黯淡。這是一本極為重要的作品,力道十足地提醒我們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好。──塔夫(Paul Tough),《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作者 作者簡介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   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二○○六年榮獲政治學界最高榮譽史蓋提獎(Johan Skytte Prize),且為二○一二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得主。曾擔任歐巴馬、柯林頓、布希等多位美國總統的顧問,至

今已出版十四部著作,包括《獨自打保齡球:美國社區的衰落和復興》(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2000)、《使民主運轉起來》(Making Democracy Work,1994)等經典作品。      普特南不但在哈佛大學教書,也是該校薩加洛論壇(Saguaro Seminar)的共同創辦人,這項研究倡議試圖結合傑出的思想家與實務工作者,發展出一套可以落實的公民復甦理念。二〇一五年,薩加洛論壇啟動「填補機會鴻溝」(Closing the Opportunity Gap)計畫,總共有五組研究團隊,大

約有十幾位美國一流專家參與,橫跨五個不同的領域,包括家庭與父母教養、幼兒與國民義務教育、社區、以及「人生的坡道」(on-ramps),例如社區大學與學徒制。二〇一五年中,研究團隊發表跨黨派的白皮書,根據事實提出概念,說明如何縮小機會鴻溝。如果想多瞭解一些,可以瀏覽白皮書的網頁www.theopportunitygap.com。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近年來關心災難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及決策,譯有《比較霸權》、《金融狂熱簡史》、《窮人的經濟學》等書。   許雅淑   現為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

等及其影響等相關議題,譯有《拍立得:不死的攝影分享精神》、《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以及《世界鐵道歷史200年》。 推薦序 拉拔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藍佩嘉) 一、美國夢:神話與現實 二、家庭 三、教養 四、學校教育 五、社區 六、怎麼辦? 我們孩子的故事 謝辭 注釋 推薦序 
拉拔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近年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許多有關「階級世襲」、「一個臺灣、兩個世界」的報導。雖然有些標題過於聳動、缺乏實證支持(如「M型社會」),但臺灣的貧富差距確實日益擴大,「黑手變頭家」、「三級貧戶變總統」等流動傳奇,似乎已

成過眼雲煙。崇尚拓荒精神的美國,在金融海嘯、經濟衰退的衝擊下,「美國夢」也逐漸幻滅。不論在臺灣或美國,社會階級涉及的不僅是收入與財富的分配不均,也造成下一代在生存機會與社會流動上的不平等。   本書作者普特南(Robert Putnam)是哈佛甘迺迪學院的政治學者,他曾經是美國總統的幕僚,也是深具公共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他在二○○○年出版的《獨自打保齡球》(Bowling Alone),用清晰文字整合各項統計資料,為美國社會敲響一記警鐘,他深具說服力地呈現以下事實:社會連帶與市民參與的消退,或所謂「社會資本」的流失,對於政治民主、社會信任與個人福祉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在這本新書中,普特

南延續一貫的理論立場,關注社會的區隔分化與社群連帶的流失,如何影響下一代的未來。他與社會學者希娃(Jennifer Silva)合作收集資料,一方面透過生動訪談來呈現不同的生命故事,另一方面透過各種統計資料來提供客觀證據。本書的發現或許不讓人感到全然驚奇,但透過質化個案與量化圖表的交叉呈現,讀者得以全面、深入地直視階級鴻溝的存在。   普特南成長於一九五○年代的俄亥俄州小鎮,當時的美國經濟迅速擴張、所得相對平等,社區凝聚力豐沛,教育、通婚與社交生活都不因為階級差距而形成阻隔。他回顧自己的童年朋友,不論出身為何,多能過著比父母輩更好的生活,實現一定程度的代間流動。然而,隔了半世紀,他再度回到自

己的家鄉,看到的是景氣蕭條、社區崩解與居住隔離,不同階級的家庭生活與教育機會形成鮮明對比。弱勢家庭出身的美國年輕人,有愈來愈多成為「漂泊青年」(dis-connected youth),他們年齡介在十六至二十四歲之間,既不在校讀書,也未進入職場,許多甚至淪為獄中囚。   這本書試圖回答:為什麼年輕世代的流動機會呈現愈來愈大的剪刀差(有錢人家的小孩愈來愈富有,貧窮人家的小孩愈來愈貧困)?鉅觀環境是關鍵因素之一,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如資本集中、創業利基不再),整體社會的經濟機會變得更為有限且分布不均。普特南則從中階(meso)的組織層次來找答案,他針對美國社會提出了四個主要解釋,我們可以一併思考

,臺灣社會有什麼類似或不同的地方。   雙軌化的家庭   受過大學教育、社經地位高的美國人之間呈現「新傳統」的婚姻型態:他們較晚結婚生子,多為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也較為平等。這些家庭的離婚率,在一九七○年代攀上高點後就往下滑。相對起來,中學畢業的美國人,他們的家庭模式比較多元,小孩的父母可能從未正式結婚、懷孕時年紀尚輕,他們的收入有限,離婚率也較高,被稱為「脆弱的家庭」(fragile families),容易影響孩子的生活與學業。   臺灣的家庭型態雖不像美國明顯的兩極化(如未婚生子相對較少),但婚配也逐漸成為再製階級不平等的重要機制。高教育族群傾向彼此通婚,減低了婚配做為流動管道的可能

。離婚、單親的分布也呈現與教育程度相關。根據鄭雁馨的研究,自一九八○年代開始,臺灣女性離婚的教育斜率開始由正轉負,男性則在一九九○年代呈現相同趨勢,也就是說,較早世代的臺灣伴侶,教育程度高者較容易離婚,但對於晚近世代來說,反而是中低教育程度者的離婚比例比較高。高中以下教育程度者的十年婚姻存活率約七成五,但專科以上教育程度者則提升至近九成。 處於經濟弱勢的單親家庭,養育下一代的負擔與挑戰更大。     不平等的童年   父母的教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認知、情緒與社會能力的發展。美國家庭在教養風格的階級差異逐步擴大:專業中產階級父母傾向「規劃栽培」,透過細心安排各式課外活動,希望培養出

主動、獨立、自信的小孩,父母重視與小孩的溝通,並鼓勵小孩挑戰成人的意見。勞工階級父母則傾向「自然成長」,把重點放在紀律與服從。 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說是貧窮父母的「預防」策略,面對危險多於機會的險惡環境,首求保護小孩的安全。     在臺灣,強調家長權威與嚴厲管教的傳統教養風格,在解嚴後出現明顯的轉變。近幾十年來,富裕家庭得以利用全球的文化資源,甚至是跨國流動的教育策略,在子女身上「培養國際競爭力」。中產階級父母也較有能力挑戰僵化的主流教育,規劃另類學習模式,以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或自主成長。反之,臺灣的勞工階級父母,許多積極透過補習等外包策略,希望孩子能階級翻身,但他們多獨尊智育,未能搭上多元發

展的教養列車。而傾向採取「自然成長」的勞工階級或偏鄉家庭,則可能被新的教養腳本貼上「不適任家長」的汙名。     不公平的教育   美國學校的經費有一部分來自房屋稅,因而形成富、貧學區的資源落差,近年來許多州政府修法降低地方稅收比例、縮小教育經費的差異,但不同學校向家長募款的能力仍有巨大差異。富裕家長不僅捐錢,也出力參與校務,促成更多類型的課外活動,此外他們也要求學校提供更多的大學先修課程,這些活動幫助孩子培養軟技巧或燙金資歷,增加將來入學的優勢。相對起來,貧窮學校的課外活動選擇少,校內外的運動措施愈來愈多採行「使用者付費」的政策,就算低收入戶家庭得以減免費用,學生也容易被貼上階級汙名。學校

不僅無法變成平衡階級不平等的槓桿,反而成為擴大階級差距的場所(sites)。   臺灣的公立學校,雖然沒有像美國出現明顯的資源落差、居住隔離,但仍存在核心學區、明星學校等階層差異。不論是過去的大學聯考,或是現在的多元入學,中上階級家庭的孩子,都享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國家高度補貼的公立大學、高中就讀,反而是中下階層孩子較多進入學費與品質不成正比的私立學校。 臺灣學校日益重視家長參與,可能會讓中上階層學生將更多的父母資源帶進學校,有助其學習或升學。入學方式與選填志願的複雜化,提高了家長瞭解制度與協助孩子的資訊門檻,對弱勢家庭子女更為不利。     社會資本不均等   高社經地位父母能夠傳遞給孩子的

優勢,不僅是較多的金錢與知識,也包括更廣、更深的社會網路。由於高社經地位父母人脈較異質、高職業聲望者多,因此在子女升學、就業上能提供豐富的資訊管道。家長為小孩安排的各式活動,也幫助他們與更多專業人士及其他成年人建立連帶。反之,教育程度低的父母,社會網路通常比較同質、稀疏,其孩子多與親屬與鄰居的小孩固定往來,因此限制他們建立有價值的弱連帶,在選學校、找工作的過程中難以得到成年人的指導。此外,美國貧窮社區在人際信任、集體效能上都日益低落,宗教社群的影響力不再,讓小孩容易暴露於犯罪、毒品以及暴力的負面影響。   臺灣的社會資本研究則呈現較為不同的面貌。根據熊瑞梅的研究,不分階級的臺灣民眾觸及的人脈

多元而異質,其中認識高職業聲望位置者(如大學教授、律師、老師、人事主管)的比例,遠高於其他東亞國家。這似乎顯示,存在於日韓或美國的社會資本階級落差,在臺灣相對不是那麼巨大,但中下階層家庭是否可能把這樣的人脈轉換為下一代就業與升學上的資訊連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臺灣民眾參與社團的比例雖遠低於日本、韓國(宗教團體除外),但對鄰居與社區支持的信心遠高於日韓。臺灣民眾雖然對政府的信任偏低,但對於非正式組織,如社團與社區充滿關懷與支持,展現了豐沛的社會力與活絡的公民社會。     如果上述因素強化了下一代的階級不平等,我們如何可能改變?普特南在結論提出許多建議,未必全盤適用於臺灣,以下是我認為特別

值得努力的方向。   首先,針對家庭的解組,有些衛道之士鼓吹重建家庭價值,但普特南指出,僅是呼籲減少離婚、避免未婚懷孕,其實鮮有效果。如何針對既存的多元類型家庭,予以制度性的支持,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透過長期的反貧窮計畫,像是房屋補貼、育兒照顧、就業支援,來協助弱勢家庭脫離貧窮。   同樣的,針對教養資源與教養風格的階級落差,如果只是要求父母去上教養課程,叮嚀家長「每天唸故事書給小孩聽」,未必能幫助弱勢父母提升「親職知能」,反而可能強化父母的日常壓力,甚至在社會常規的監控下「製造」了問題家庭。 有效讓弱勢家庭培力的計畫,必須由專業人員,不論是護士、社工、諮商師,與家庭建立夥伴關係,透過定期

家庭訪視,在瞭解弱勢家庭的具體處境後,幫助個別家庭改善健康、教養、情緒等議題。     我們應在教育設計與入學方式的改革上,考量到階級的差異與作用;學校教育應避免以中產階級雙親家庭、全職母親為原型來設計學習活動或要求家長參與,否則容易強化社會指責的階級烙印,或忽略不同家庭的處境與需要。比方說,有些中產階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延後到校、提早下課。然而,弱勢家庭孩子反而需要更多在校時間,但不只是接受制式的功課輔導,而是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課外活動與學習刺激。   有句非洲諺語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當今的鄰里街坊或許不再聲息相聞、人情綿密,但「社區共同教養」(communal parenting)的理想,有助於讓我們的下一代擁有更平等與開放的未來。具體的措施如:提供平價優質的托育,運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資源,提供活潑多元的課外活動,以及結合在地的學生、志工,推動陪伴青少年的「導師方案」(mentoring program)。讓臺灣活絡的社區與民間團體,成為動員公共參與、支持弱勢家庭、促進社會平等的力量。 一九五○年代,我的故鄉彷彿是美國夢的化身,不論出身背景為何,每個人都有相當不錯的機會。然而半個世紀之後,俄亥俄州柯林頓港(Port Clinton)的生活

有如美國人的惡夢,生命的軌跡將小鎮一分而二,社區裡弱勢的小孩根本難以想像那些天之驕子眼中的未來。柯林頓港的故事搖身一變,化為全美各地常見的悲劇。上述改變從何而來,又將前往何處,而我們又要如何著手改變社會的不幸?這就是本書要處理的主題。 從現有最詳盡的經濟史及社會史材料來看,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以及柯林頓港)社會經濟阻礙最小的時刻是一九五○年代:經濟與教育迅速擴張,所得相對平等,社區與學校的階級隔離不大,階級不是通婚與社交生活的阻礙,市民參與以及社會凝聚力也非常高,中下階層的小孩在社會經濟階梯上爬升的機會源源不絕。 柯林頓港是個小鎮,種族並不是非常多元,但是在一九五○年代,此地完全就是美國

的縮影,不論在人口特色、經濟結構、教育程度、社會情況,甚至是政治板塊分布皆是如此(渥太華郡是美國指標州裡的指標郡,也就是說當地的選舉結果在歷史上一直都非常貼近全國大選的結果,而柯林頓港就是郡公所的所在地)。 我中學同學的生命經歷,證明了機會之門不僅對唐恩與麗碧兩個貧窮的白人小孩敞開,甚至對傑西與雪莉兒兩個貧窮的黑人小孩也是一樣,他們靠著個人天賦與努力獲得往上爬的機會,跟我們班上有錢人家的小孩法蘭克並無太大不同。 沒有一個城鎮足以代表整個美國,而一九五○年代的柯林頓港也絕非天堂。這座小鎮和當時美國其他地方一樣,少數族群面臨嚴重的歧視,女性也常常被擠到邊緣,正如本章後文所述。假如沒有重大變革,我們

當中鮮少有人(連我也不要)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柯林頓港,但是社會階級在當時並不是限制機會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