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路學講義pdf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洪穎怡所指導 白鈞皓的 利用基於深度學習的三相逆變器進行虛功補償 (2021),提出電路學講義pdf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壓穿越能力、粒子群演算法、長短期記憶網路、逆變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曾萬存、郭智宏所指導 翁楷翔的 顯示器閃爍自動調節系統開發 (2021),提出因為有 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閃爍、時鐘饋通效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路學講義pdf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路學講義pdf,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基於深度學習的三相逆變器進行虛功補償

為了解決電路學講義pdf的問題,作者白鈞皓 這樣論述:

目錄摘要 iAbstract ii誌 謝 iii目錄 iv圖目錄 vii表目錄 xii第一章 緒論 11.1研究背景 11.2文獻回顧 21.3研究目標與步驟 51.4論文貢獻 71.5論文架構 8第二章 三相併網逆變器系統介紹 102.1電網中的逆變器 102.2 逆變器電路 112.2.1 鎖相迴路(Phase-locked loops) 122.2.2 逆變器中的濾波器 122.3 三相座標轉換 132.3.1 靜止坐標軸轉換 152.3.2 同步旋轉座標軸 172.3 空間向量調變 192.4 控制器設計架構 222.4.1 電流迴路

控制器 222.5.2 低壓穿越規範與控制 232.5.2.1 低壓穿越之規範 232.5.2.2 低壓穿越之控制 28第三章 理論基礎 303.1 比例與積分控制器(Proportional and Integral Controller) 303.2 適應性類神經模糊推論系統(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FIS) 313.3 遞迴神經網路 353.3.1遞迴神經網路介紹 353.3.2長短期記憶網路(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 373.4 粒子群最佳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41第四章 硬體與軟體 444.1 逆變器電路架構 444.1.1 TMS320F28335 TI DSP晶片 484.1.2 硬體周邊電路 514.2 軟體介紹 544.2.1 PSIM 544.2.2 MATLAB 574.2.4 TI Code Composer Studio 60第五章 研究方法 625.1 訓練LSTM網路 625.2 設定LSTM網路 645.3 離線學習 665.3.1 四對二控制器離線學習 685.3.2 二對一控制器離線學習 685.4 線上學習 69第六章 模擬與硬體實驗結果 73

6.1模擬結果 736.1.1 比例積分控制器之結果 736.1.2 模糊控制器之結果 756.1.3 四對二控制器之結果 786.1.4 二對一控制器之結果 806.1.5 不同方法之比較結果 826.2 實驗結果 866.2.1 情境一之實驗結果 886.2.1.1 LSTM四對二控制器之結果 936.2.1.2 LSTM二對一控制器之結果 976.2.2 情境二之實驗結果 1016.2.2.1 四對二控制器之結果 1056.2.2.2 二對一控制器之結果 109第七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1147.1 結論 1147.2 未來展望 115參考文獻 116圖

目錄圖2.1三相併網逆變器架構圖 11圖2.2鎖相迴路示意圖[32] 12圖2.3 dq0軸與三相abc座標軸之幾何關係圖 14圖2.4 αβ軸與三相abc座標軸之幾何關係圖 16圖2.5靜止座標軸與同步旋轉座標軸之幾何關係圖 17圖2.6六個功率開關狀態組合 21圖2.7電壓空間向量所圍成的正六邊形 22圖2.8比例積分控制器之架構圖 23圖2.9各國LVRT之標準 27圖2.10台灣電力公司對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的LVRT要求[8] 28圖2.11三相電網壓降比確定實功和虛功電流注入量的方法[40] 29圖3.1 PI控制器方塊圖 31圖3.2模糊控制器之基本架構[43

] 32圖3.3 ANFIS控制器之架構圖 33圖3.4模糊類神經網路架構圖 34圖3.5 RNN架構圖 36圖3.6 RNN模型的多種組合[43] 37圖3.7 LSTM結構圖 38圖3.8 LSTM隱藏單元 38圖3.9全連接層之架構 41圖3.10粒子運動方向趨勢關係圖 42圖4.1逆變器與電網之架構圖 44圖4.2三相逆變器硬體 45圖4.3電網模擬器之硬體方塊圖 46圖4.4逆變器硬體主電路圖 47圖4.5逆變器之硬體方塊圖 47圖4.6 PWM電路保護設定 48圖4.7 TMS320F28335微控制器 49圖4.8 DSP控制模組 51圖4.9輔

助電源 52圖4.10電路驅動電路模組 52圖4.11電路圖:(a)Gate Driver Power;(b)Gate Driver 53圖4.12 JTAG燒錄電路 54圖4.13 PSIM整體設計環境[55] 55圖4.14 PSIM仿真程序圖[55] 56圖4.15 PSIM內建示波器 57圖4.16 MATLAB Coder 59圖4.17 C code生成結果 60圖4.18 TI CCS集成開發環境(IDE) 61圖5.1產生訓練數據的方法 63圖5.2 DQ軸實際值和命令值的關係 64圖5.3神經網路架構圖 66圖5.4訓練後誤差結果 67圖5.5 四

對二LSTM控制器架構 68圖5.6 二對一LSTM控制器架構 69圖6.1 PI控制下DQ軸之控制結果 74圖6.2 PI控制下逆變器之功率量測結果 74圖6.3模糊控制器之設定:(a)模糊邏輯控制器之設計;(b)模糊邏輯控制器歸屬層函數之設計;(c)模糊邏輯控制器規則層之設計 76圖6.4模糊控制下DQ軸之控制結果 77圖6.5模糊控制下逆變器之功率量測結果 77圖6.6 LSTM四對二離線調整下DQ軸之控制結果 79圖6.7 LSTM四對二線上調整下DQ軸之控制結果 79圖6.8 LSTM四對二下逆變器之功率量測結果 80圖6.9 LSTM二對一離線調整下DQ軸之控制

結果 81圖6.10 LSTM二對一線上調整下DQ軸之控制結果 81圖6.11 LSTM二對一下逆變器之功率量測結果 82圖6.12 LSTM控制器下系統建立初期之震盪結果 87圖6.13 LSTM四對二之切換方式 88圖6.14 LSTM二對一之切換方式 88圖6.15使用PI控制器在電網電壓下降0.3標么下之實測結果:(a)實測之功率響應;(b)實測之電壓響應;(c)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d)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54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e)實測之電流響應;(f) 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

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g)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54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 92圖6.16 使用LSTM四對二控制器在電網電壓下降0.3標么下之實測結果:(a)實測之功率響應;(b)實測之電壓響應;(c)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d)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54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e)實測之電流響應;(f) 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g)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

為154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 96圖6.17使用LSTM-二對一控制器在電網電壓下降0.3標么下之實測結果:(a)實測之功率響應;(b)實測之電壓響應;(c)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d)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54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e)實測之電流響應;(f) 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g)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54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 100圖6.18使用PI控制器在電網電壓下降0.55標么下之實測結果:(a)實

測之功率響應;(b)實測之電壓響應;(c)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d)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0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e)實測之電流響應;(f) 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g)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0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 104圖6.19使用LSTM四對二控制器在電網電壓下降0.55標么下之實測結果:(a)實測之功率響應;(b)實測之電壓響應;(c)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電壓波形展

開之結果;(d)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0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e)實測之電流響應;(f) 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g)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0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 108圖6.20使用LSTM-二對一控制器在電網電壓下降0.55標么下之實測結果:(a)實測之功率響應;(b)實測之電壓響應;(c)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d)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00V電壓波形展開之結果;(e)實測之電

流響應;(f) 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22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g)軟體示波器(左圖)以及實體示波器(右圖)實測電壓為100V下電流波形展開之結果 112表目錄表2 1 各國對分散式發電設備併聯技術規範之使用名稱[38] 25表4 1 TMS320F28335 DSP晶片規格表 49表6 1 RMSE計算下之性能表現 83表6 2 MAE計算下之性能表現 84表6 3 R-square計算下之性能表現 85表6 4 RMSE計算下暫態階段之性能表現 85表6 5 MAE計算下暫態階段之性能表現 86表6 6 R-square計算下暫態階段之性能

表現 86表6 7電壓之THD值比較表 113表6 8電流之THD值比較表 113

顯示器閃爍自動調節系統開發

為了解決電路學講義pdf的問題,作者翁楷翔 這樣論述:

由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TFT-LCD)均有畫面閃爍之問題,所以在模組生產時需要做Vcommon(Common:共汲極)電壓校正,其目的為補償TFT(Thin Film Transistor)的源極(Source)、閘極(Gate)端作動時所產生的時鐘饋通效應(Feed Through),當閘極(Gate)作動時此寄生電容將會影響汲極(Drain)所造成的電壓。 本論文為了改善TFT-LCD畫面閃爍,先行敘述TFT-LCD原理架構、TFT-LCD閃爍(Flicker)成因,再介紹Flicker

閃爍數據量化計算方式,最後證明使用感光元件配合演算法所量測之數據與光學量測儀器CA210量測之結果相符,可將感光元件替代CA210作為TFT-LCD Flicker閃爍校正量化生產時之所用,進而降低生產線設備成本,來對企業最大利益化。 TFT-LCD顯示器均需要做Vcommon電壓校正,但中小尺寸礙於螢幕尺寸、解析度、電路設計空間限制較為嚴苛情況下,使得中小尺寸TFT-LCD顯示器在作動所時產生的Feed-Through電壓對於顯示器閃爍的影響甚巨,而且中小尺寸應用的產品大多的消費者都是近距離使用,會使得閃爍現象更為容易顯現出來,故提出針對中小尺寸LCD需片片調節考量所設計的系統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