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 電源線 鬆 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電腦 電源線 鬆 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herryTurkle寫的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和艾美‧史賓瑟的 逆境的光明面:自信的100種練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本事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腦 電源線 鬆 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為了解決電腦 電源線 鬆 掉的問題,作者SherryTurkle 這樣論述:

◤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 TED演說突破三百萬點閱率, 科技社會學權威雪莉.特克繼《電腦革命》、《虛擬化身》後, 帶來「科技與人」三部曲的最終章!◢   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   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   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這是因為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line群組、許多人會在臉書談公事的時代,人們每天傳簡訊、上

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講通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   研究心理學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新的詮釋,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要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相信能在閱讀本書後,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名人推薦   台大社會系教授 林鶴玲、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厚銘 專文推薦   輔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曹家榮 導讀   人渣文本 周偉航、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翟

本瑞、強力推薦 名人推薦語   「針對我們如何使用物質科技來改變非物質『自我』之事,沒有人比雪莉.特克更會處理的了。她是我們科技界的佛洛依德,早在我們能夠看見之前,便闡明了我們內心的轉變。這本令人心滿意足的著作是通往我們未來自我的深刻旅程。」──凱文.凱利(Kevin Kelly),《技術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作者   「出自洞悉電腦如何影響人類的美國頂尖專家之手,《在一起孤獨》是部擲地有聲、鞭辟入裡、激動人心又常令人不安的剖析。她揭露『湖濱散記2.0』的祕密,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比照護機器人更好的待遇。拿起這本書,關掉你的智慧型手機,吸收雪莉.特克強有力

的信息吧。」──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演變!》(Evolve!)、《信心》(Confidence)和《超級公司》(SuperCorp)作者   「對於人類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雪莉.特克觀察得比任何學者全面,也思考得比任何學者深入透徹。如果你希望了解我們與科技瞬息萬變的關係,她的書非讀不可。」──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   「雪莉.特克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給家長和老師: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孩子航行於今日科技世界的情感暗流時理解(及支持)他們,這本書非讀不可。每一個章節

都充滿卓越的洞見和優美的文句。」──米切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麻省理工大學暨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   「根據一項具強烈企圖心的研究計畫,輔以清晰、迷人的寫作風格,這本書同時深深打動學者和一般讀者,將是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的里程碑。」──吉兒.康威(Jill Conway),史密斯學院榮譽院長,《庫倫來時路》(The Road from Coorain)   「《在一起孤獨》深入淺出、大膽又溫和、令人畏懼卻也令人安心地敘述人類是如何在一片愈來愈多媒介的風景中找到彼此。如果網路和人類可以有伴侶治療師,那一定是雪莉.特克。」──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

hkoff),《程式還是被程式化》(Program or Be Programmed)作者   「在這本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著作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或許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研究科技對社會及心理影響的專家特克主張,使用網路所擁有隔離和摧毀關係的力量,不亞於使我們聚在一起的力量。」──《金融時報》   「特克帶給這個全新主題的是長達十多年的青少年與大學生專訪,她在其間探究,我們美好的新裝置,對於看似用來最得心應手的世代有何心理效應。」──《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位耕耘領域數十年的心理學家徹底檢視機械裝置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澄澈清楚、文字優美的分析。」──《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四顆星評論   「至關重要……令人崇拜地凸顯個人經驗……特克的著作將引發有益的辯論……」──《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特克有先見之明的著作提出有力的論據:這種本意在便利通訊、促進交流的東西,已將人們進一步推向他們的機器,而離彼此愈來愈遠。」──《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特克慷慨激昂地描述她眼中由新科技帶來、迅速逼近的社會孤立……《在一起孤獨》就我們對社交媒體和社交機器人照單全收的現象,提出必要的反擊。」──《心理學評論資料庫》(PsycC

ritiques)   「特克太聰明也太勤勉,不會僅把科技看成社會或心理疾患的成因:這本書不是那種斥責年輕人不在乎隱私的膚淺抱怨,也不是講網路成癮的駭人故事。」──《ZDNet UK》   「特克所傳遞『再不拔插頭就來不及了』的信息赤裸裸得足以讓你趕快找一條通訊電纜,打電話給你愛的人。」──《拉斯維加斯商業週報》(Las Vegas Business Press)   「對於人類與電腦的關係,沒有人(比特克)思考得更深入、研究得更透徹。她的著作《在一起孤獨》是令人心滿意足的必讀之作。」──《舍布魯克紀錄》(Sherbrooke Record)   「關於人類史上屬於數位和機器人的這一刻

,一部引人入勝、見解深刻又令人不安『親密民族誌。』」──《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 Magazine)   「我們究竟運用以科技為媒介的社交軟體代替我們對自己做了多少事,沒有人說得這麼慷慨激昂而睿智……秉持敏銳的智慧和幽默感,特克全面勘察了社群數位轉型的最前線。」──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時代》(Time)   「敘述生動鮮明,甚至令人不寒而慄,而我們正朝那個方向邁進……引人入勝的研究。」──《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一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令人神魂顛倒地描繪我們與科技不斷變遷的關係。」──Newsweek.com   「鞭辟入裡,發人深省……深省她正確地堅持我們該教養出哪一種人類,培育哪一種對話。」──《雙週刊》(Fortnightly Weekly)   「《在一起孤獨》非常有效地綜述了我們在數位時代面臨的問題。」──《水牛城新聞報》(Buffalo News)   「特克是細心敏銳的採訪者和文字洗鍊的作家。」──Slate.com   「敏銳細膩、饒富趣味。」──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或許是研究小機械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全球泰斗,特克卓然出眾──在擾亂人心方面也卓然出眾。」──英國《週日泰

晤士報》(Sunday Times)   「令人心慌意亂又大為折服。極具說服力。」──《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特克是才華洋溢、想像力豐富的作家……以吸引人的風格推廣生趣盎然的論據。」──《美國展望》(American Prospect)   「啟迪人心。」──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特克)訪問了在線上長大的青少年及年輕人,專訪令人著迷,她的結論更發人深省。」──《俄勒岡人報》(Oregonian)   「非讀不可。」──《奧爾巴尼聯合時報》(Albany Times Union)   「特克聚焦於來自電腦小機件前線的個

人故事,除了使她的議論引人入勝,也讓她傳遞給人類的訊息──別再自願成為科技的奴隸,不做它的導師──鏗鏘有力。」──Booklist   「強力推薦。」──《Choice》雜誌   「《在一起孤獨》對於新科技造就的種種用途,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未來學家》(Futurist)   「《在一起孤獨》浮現的畫面不怎麼令人欣慰,但那極具說服力,也有助於解釋許多我們認為在當今社會相當普遍的行為,尤其是年輕人間。」──《猶太闡述者報》(Jewish Exponent)   「值得探討。」──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   「雪莉.特克已脫穎而出,成為人與科技關係主

觀面的敏銳觀察家……特克精湛地提出並處理科技背後的重要問題……特克是饒富魅力的作家,她的故事有趣、平易近人,又發人深省。」──《科技、神學與宗教期刊》(Journal of Technology, Theology, and Religion)   「一部研究縝密、思考周詳的著作。」──《猶太新聞》(Deseret News)   「特克數十載的教學技術和生活經驗,為她傑出的調查增添權威!」──《Bookwatch》   「《在一起孤獨》有如此豐富的資訊,我們難以一語道盡書中所有刺激心智、鼓動靈魂的洞見和啟示。」──《靈性與實修》(Spirituality and Practice)

逆境的光明面:自信的100種練習

為了解決電腦 電源線 鬆 掉的問題,作者艾美‧史賓瑟 這樣論述:

  想要快樂,不需要重新打造整個人生   只要有一顆看得到光明面的腦袋   100個提案,培養自信,理想的人生就在轉角      「怎麼辦?」   當你的汽車電瓶沒電,你的孩子撞斷了一顆牙,   你的班機被取消,你跟另一半沒辦法繼續走下去,   而日子還是得過……   你可以這樣想,讓人生走向光明面。      如果你心態樂觀,你可能壽命較長,   如果你是樂觀的運動員,優勝次數較多;   如果你是樂觀的政治人物,勝選次數較多,   如果你是樂觀的業務員,銷售量較大。   因為樂觀主義者願意冒險,解決問題,調整作法力求完成使命。      以上種種都來自於一個想法,那就是──   真正帶來改變

的未必是「發生什麼事」,   而是你怎麼看待這些「已經發生的事」。   你的觀點改變你的經驗,決定你快樂的程度。   錯誤可以修正,失敗可以改進,但是,不作為卻是悔恨的種子!      本書提供一百種在逆境中改變觀點的方法,   讓你的大腦熟悉正確操作過程。   愈早養成挖掘事物光明面的習慣,它就愈快成為第二天性。   那麼,你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啟動光明模式,而且不費吹灰之力。      ‧看自己不順眼的時候……   在陽台種香草,喝杯茶,想像自己住在普羅旺斯的鄉村小屋……   過理想版的生活,每次十分鐘。      ‧心情烏雲天的時候……   排隊令人煩躁,不妨來個「排排樂」,看看周圍同在行列

中的人,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他們要到哪裡?   下回記得帶本雜誌,甚至帶毛線來打。      ‧感覺前途茫茫的時候……   福禍相倚,有時候,失敗甚至是天賜良機。   把挫折當啟示,別的不說,它至少是解放的象徵,意味著你根本不該做這件事      ‧我愛的人不愛我的時候……   何不把對伴侶的期待轉到自己身上,讓我們變成擁有那些特質的人?   與其期待從感情或友情中得到什麼,不如竭盡所能,打賞自己。   你就是你自己的超值「買就送」。      ‧家人與朋友讓你抓狂的時候……   爭吵、挫折、失敗,或面臨嚴峻挑戰的人際關係,都能教會我們一些事情。   就像上課一樣,把這些學習成果當成累積學

分,可以在人生學校領到證書。      ‧電腦當機、網路秀逗、手機死掉、忘了帶電源線的時候……   有時候,我們必須與熟悉的生活圈脫鉤,才能為人生的電池充電。      ‧旅途不順,東西被偷,整個人就要爆炸的時候……   關於竊取這檔子事,不妨這樣想:別人可以偷走你的身外之物,卻無法奪走你的真性情、你的心感覺。    本書特色   ‧100種人生可能遭遇的逆境,提供立即卻雋永的解答。   ‧依自我認知、心情、職場、感情、家人、朋友、科技生活、旅行等分類,可以視需求按圖索驥。    作者簡介 艾美‧史賓瑟(Amy Spencer)   艾美‧史賓瑟是一位主要在洛杉磯工作的記者,兩性關係

專家,以及一輩子的樂觀主義者。著有《遇見另一半的橘子:找到完美伴侶的約會樂觀指南》,並為Glamour,哈潑時尚,Real Simple 雜誌,CNN網站等多家媒體撰稿。艾美也以專家身分出現在NBC, CBS, VH1,以及福斯新聞等電視節目。她喜歡看烹飪秀,騎腳踏車,打板網球,以及旅遊,而且她還熱愛爆米花,家中起居間甚至放了一台爆米花販售機。艾美與她的丈夫住在加州威尼斯海灘。詳情請參考她的個人網站:www.amyspencer.com 譯者簡介 蔡宜容   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譯作包括魯西迪的《哈倫與故事之海》、《盧卡與生命之火》,菲利普.普曼的《沙莉拉赫特三部曲》、《發條鐘》,

潔若汀.麥考琳的《謊話連篇》,艾倫.加納的《貓頭鷹恩仇錄》等;創作包括《痴人》、《中美五街今天20號》等。   喜歡討論「文本‧故事‧作者」三位一體卻又互相叛逆的魔幻關係;歡迎搜尋臉書專頁:Dodoread 「Dodoread 都讀」。   前言 讓光明面朝上,是什麼意思?   Chapter 1 當你無法覺察美好的自我 01找出你的特點,華麗展現 02問問心中的老靈魂 03用另一種角度看待事情 04看著你想前往的方向 05甩開「質」,以「量」自豪 06每天花十分鐘扮演「理想版自我」 07永遠像明星一樣現身 08有話就大聲說 09試試看,一整天都使用建設性字句 10「可以

」的清單遠比「不可以」長多了 11善用自己的優勢,聰明出擊 12出門散步去,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13從最簡單的事下手 14計畫即藍圖,參考就好 15色彩具有立即改變心情的力量 16透過藝術,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17邁出一小步,強過站在原地不動 18停止自責,多給自己一些愛與溫暖 19別把「諸事不順」看得太嚴重   Chapter 2 當你覺得有點煩 20享受排隊等待的時光 21嚐過酸檸檬,才懂得甜滋味 22享受重做一次的過程,挖到更多寶 23為自己找出值得慶幸的理由 24岔路比直行路更有看頭 25問問自己,哪裡不覺得痛? 26透過行為和環境來安撫「心風暴」 27風水輪流轉,在某處總有人受益 28

從錯誤中學習屬於自己的經驗 29把不順利當成因雨延賽,自己找樂子 30今日所學,是獻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31令人抓狂的事件,都會變成好玩的回憶   Chapter 3 當事業發展不如預期 32休息一下,兩下也無妨 33找到能擊出高飛球的甜蜜點 34降低起步標準,獲得更滿意的結果 35不要把完美程度當成愛自己的指標 36搞懂「為什麼要做」,逼出實踐的力量 37無論如何,先做個決定 38吊車尾不代表你會再度吞敗仗 39福禍相倚,挫折即是啟示 40把處境單純化,一次進行一個步驟 41打破成規,自己作主 42推開恐懼,叫它靠邊閃 43追求夢想沒有年齡限制 44在擁有的事物中找到富足 45維持正向思考,想

著你要的結果 46從其他地方贏回人生的掌控權 47讓大自然幫你重新調整視野   Chapter 4 當你的感情需要加油打氣 48珍惜成功之前的每個轉折點 49在惹人煩的習慣裡,存在著愛 50把對伴侶的期待轉移到自己身上 51盡力做好自己,就能邁向成功 52在失去的痛苦中,讚美存在過的愛 53無視他人的拒絕,永遠相信自己 54何必為「假如」自尋煩惱、浪費精力 55在困境中,找出值得興奮的地方 56以觀光客的新奇眼光看事情 57如果不能接受真正的你,就拉倒免談 58別對剛認識的人妄下定論 59明知情勢可能不妙,仍要懷抱希望   Chapter 5 當你的社交生活出了差錯 60就算穿著不得體,也要有

自信 61尋找周圍的笑臉,借用他們的快樂 62製作感恩名單,大聲道謝 63把出糗當成走紅毯 64試想一下,你的角色楷模會怎麼做? 65先伸出友善的手 66仔細傾聽,每段對話裡都藏著寶物 67認真回應日常問候,人際交流更深刻 68忘記別人的名字時,再問一次比掩飾更好 69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有處境相似的人 70設定自己的人生配樂,唱出快樂之歌 71想辦法把「最糟」的情況變成「最好」的 72今天就行動,何必等到「有一天」?   Chapter 6 當家人與朋友讓你快抓狂 73別把「求助」當禁忌 74無條件送出禮物,讓人感覺美好 75別讓「過程」白白溜走 76丟掉「應該」包袱,追隨心的方向 77把鏡頭

拉遠,看看畫面裡的其他美好事物 78透過寫信宣洩情緒,有益健康 79每個困境裡,都有人生學校要教你的事 80先釋出善意,勝過擺出防衛姿態 81原諒自己,才能療癒心中的悔恨 82失去希望時,就從愛你的人身上導入能量   Chapter 7 當科技不靈光 83友善對待電話客服人員 84臉書上的精采人生多為虛假不實 85偶爾離線,享受與網路脫鉤的快樂 86預想未來狀況,再下決定 87網路速度再慢,也比郵差送件快N倍 88五感全開,拍攝心靈照片   Chapter 8 旅程無全順,難免顛兩下 89善用同理心體諒他人 90即使失去外物,你的心依舊圓滿 91把災難般的糗事轉化為派對笑話 92修復錯誤,讓它

變成一道美麗的疤痕 93對陌生人發飆前,想像他是你尊敬的人 94先順勢而為,再想辦法造出有利的情勢 95轉個角度,就能看見美景 96感謝陌生人提供錯誤身教 97將能打開度假模式的事物,帶入日常生活中 98享受每個當下的快樂 99拋下「早該如此」,只想如何補救 100從不怎麼好的事情裡找出好消息   後記 看見光明面 感謝 關於作者 前言      你可以創造一顆「更光明」的腦袋   假設你跟朋友們坐在露天咖啡座享用午餐。帳單送來,你直覺伸手拿錢包,卻發現……啥也沒有。你檢查另一邊口袋,還是……啥也沒有。你的錢包不‧見‧了。接下來,就是足以改變你生命體驗的發展,因為你有能力決定那是什麼。關

鍵就在你的腦子裡。   你對遺失錢包的第一個反應來自腦幹的下意識層次,這裡是大腦最古老的區塊,有時也稱為「爬蟲類型腦」。這可是當家作主的區塊:舉凡你的呼吸,心跳,以及預防萬一的體內警示系統。在你還沒來得及對這件事產生情緒性反應之前,腦內這區塊引發你對遺失錢包感到驚慌失措,像一陣酷寒貫穿全身──讓你同時發熱又發抖。   你腦袋裡第二古老的區塊接棒演出,這裡是所謂的「哺乳類型腦」,它掌管你的邊緣系統,或者稱為情緒腦。這裡就是讓你不自覺情緒瞬間波動的區塊:也許是恐懼,也許是慌了手腳,也許是驚嚇,也許是不確定感;這個層次的大腦運作,你還無法說出感覺,你只是接收到潮湧而來的情緒。   最後,遺失錢

包這個念頭觸擊大腦最外層,這裡是腦部最晚開發的區塊,約莫七千萬年前吧(感覺就像昨天一樣)。這區塊就是皮質,負責我們的思考、評估、分析與計畫。遺失錢包的意識在此落實,於是你可以說出自己的感覺。喔,天哪,這會兒你開始想東想西了。「怎麼回事?錢包呢?我嚇壞了。」然後,當你終於接受錢包不見的事實,你會想:「怎麼辦?」   當「怎麼辦?」的情況發生,這本書就派上用場了。當「怎麼辦?」的情況發生,就是練習讓光明面朝上的好時機。當「怎麼辦?」的情況發生,正好讓你思考事發經過,分析自己的感受,評估所有可能的解決方式。最酷的部分來了:藉由經常回應「怎麼辦?」來刺激你的光明面朝上系統,可以訓練大腦做出正向反應,

漸漸地,從旁提示的次數也將遞減。沒錯,大腦可以訓練。   根據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這意味著只要假以時日,我們可以像捏黏土一樣,型塑並改變大腦運作。藉由「後設認知」的挑戰──就是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你可以重新設定大腦的神經迴路,讓自己擁有比較正向的關鍵心態。遺失「錢包」時不致產生「完了!這下全毀了!」的反應。如果你轉個念頭,「至少我先跟朋友享用一頓美好的午餐」,心裡會比較好過。愈是經常使用腦袋裡的正向神經路徑,你的正向反應機制就會更自然。   也就是說,只要你想更快樂一點,你就能做到,就在當下。想要讓人生符合自己的期待,什麼都不需要改變。你需要的,只是改變自己看待生

命的態度。你可以延續當下生活的方式,過著「好日子」。你不需要賺更多錢,或者更高檔的廚房,你不需要開更拉風的車,或者職務晉升三級跳;你也不需要花三週到夏威夷度假,來讓自己覺得快樂。學著以更正向的心態面對日常生活,你會發現,快樂早就在身邊。只要能夠享受人生的體驗,你就會快樂。   〈練習 06〉每天花十分鐘扮演「理想版自我」 我的朋友,班,有一回對我說:「喝馬丁尼時,連喝一杯半最爽,跟吃烤起司三明治一樣。一份不夠,兩份太勉強。牢牢記著『一‧五』這個完美數字,肯定不會出錯。」「理想版」的我完全同意。但是,當我面前擺著一杯馬丁尼或一份烤起司三明治──兩個同時出現似乎逼人太甚──這個建議就很難聽進去

了。因為人人都有「真實版」自我,以及一個夢幻的「理想版」自我。通常呢,兩者之間落差很大。 也許你的「理想版」自我,在一日將盡的時刻,身心放鬆,一邊聽著歌劇《托斯卡》(Tosca),手裡的小說名列二十世紀最偉大作品金榜;但真正的你則是裹著毛毯窩在沙發上,盯著數位電視無聊破表的節目,連看三小時。 也許你的「理想版」自我,每週辦派對,依照名廚艾娜‧卡登(Ina Garten)的食譜做美味料理,佐高檔美酒;但真正的你到了星期五已經累癱了,只能以罐頭通心麵醬料湊和,搭配兩美元的廉價紅酒。 沒錯,「理想版」自我的日子感覺起來豐富精采。但是,檯面上可是真實的人生啊,應付渦流般席捲而來的緊急電子郵件及工作期限

,還得安排共乘與稅務諮商,還有落落長播不停的電視節目,讓人無法抽身(嗯,比如烹飪競賽秀)。我們不只是忘了應該給自己機會成為「理想版」自我,也根本沒那個閒工夫! 但事實上,我們有。算是有吧。因為這根本不像你想的那麼花時間。每天只要十分鐘,讓自己沉浸在「理想版自我」的人生夢想,你將益發覺得每一刻都樂活在其中。 也許你忙於全職工作,夢想著在法國買一棟小屋,以致沒有時間接受鐵人比賽訓練,或打造有機花園,也沒有時間整修舊家具。但是,你可以花十分鐘在廚房窗台種幾盆鼠尾草。你可以翻開一本好書讀個八頁。你可以到溜到街角轉兩圈,再回辦公室。這十分鐘的理想生活,會讓你覺得好有尊嚴,生產力噴發,你會想要更多的「十分

鐘」。 我們可以慎選食物,確定百分百健康養生,我們可以讓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口上,我們可以只讀正派好書,確保開卷有益……懷抱這些信念太不切實際了。如果力有未逮,大可不必苛責自己。因為無法完全符合理想標準而感到挫敗,未免有失公平,況且,一旦完美自我登峰造極,還要夢想幹嘛?換個方式,訂一個不可能落空的目標:每天十分鐘,做一件「理想版」自我會做的小事。這就像啟動快樂生活的開關,為邁向「完美版」自我暖場,並知道自己可以成為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