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吉他換弦價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電吉他換弦價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獅子老師寫的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 和丹尼爾.列維廷的 迷戀音樂的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壢地區專門修理樂器(吉他/電吉他/貝士)---收費低經驗豐富也說明:中壢地區專門修理樂器(吉他/電吉他/貝士)---收費低經驗豐富有問題想要傳照片可以到麻吉樂器的粉絲 ... 買了電吉他/ 吉他 弦斷了自己不會換------換弦工錢50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立京文化 和大家所出版 。

最後網站免费节拍下载則補充:... 标签: 立即下载0 电吉他,电贝司,数码调音器和节拍器,吉他配件和部件,小配件。 ... 能够让人心旷神怡,而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是音乐制作人夜以继日的工作换来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吉他換弦價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

為了解決電吉他換弦價錢的問題,作者獅子老師 這樣論述:

三屆美國藝術教育「最佳啟蒙老師獎」 獅子老師 闊別文壇三年最新力作!   細膩的文字、柔情的溫度,   輕巧地化融了每個大人小孩的心,娓娓細訴:   在鋼琴課裡,有些事比音樂更重要!   「教學相長」不是空談,更非虛妄言詞;   成為老師之後,在教課的每一天都發現新的體悟和感動……   當孩子說:「謝謝老師。」   我更想對孩子說:「謝謝你,成為我的學生。」   ***************************   【這一次,獅子老師告訴我們】:   每個孩子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如何克服忘譜恐懼,大步走上舞台演奏;   學會了,比賽只要盡力,就是最好

的經驗;   明白再淒涼的遭遇,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人生;   懂得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更難,卻更有意義;   理解只要「喜歡」,就是往前邁進的最大動力……   【這一次,獅子老師驚喜發現】:     每一次相遇,孩子都讓我們再次認識自己、發現另一種可能   正視自己的軟弱,再不害怕丟臉出糗,懂得不轉身輕易放棄的勇氣;   洞澈人生的際遇無常,只要不放棄,就能駕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搶破頭卯足全力競爭之際,恍然明白,所謂「進步」的真正涵意;   驚駭察覺,只要願意,只要相信,夢想並非想像中一班遙不可及;   體悟競賽無所不在,成功不是標的,踉蹌狼狽,也是生命另種甜美……   【這一次,獅

子老師再次叮嚀】:   讓音樂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成為我們最純心的老師   古典音樂課嚴肅又遙遠?   其實近在呎尺,盈滿千百種不同情緒、幻化萬千模樣,   人生百味都能在其中找到對應的旋律節奏!   當我們懂得安靜聆聽孩子話語,願意溫和客觀理解孩子的行為,   和孩子的相處時光就不會出現有效期限,因為我們都是彼此最美好的良師益友。   因此,我要說,孩子,謝謝你們教會我人生新的每一個第一次   我是老師,也是人生路上最幸福的學生 本書特色   1、鋼琴課也能輕鬆又有趣   透過流暢寫意的文字,分享教學現場點滴,完全不見教條式闡述   2、找回成人遺忘已久的純真與熱情   向孩子學習

純粹美好的特質:盡情熱愛、執著堅持甚至面對恐懼……   3、換個立場、觀點,以全新視野理解對待孩子的言行舉止   學會對於孩子的行為與情緒,以理解代替批判,用等待代替壓制催促   4.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解讀孩子細膩的心思,學會將他們看作縮小版的大人,而不只是個孩子   5.學音樂不是為了得獎、贏得比賽、進入好學校   而是讓音樂成為一輩子的朋友,用來表達快樂、紓解哀傷……   6.如何透過音樂理解孩子、激勵孩子   透過不同的音樂角度,一窺孩子內心世界,可以多麼客觀又無比深刻   7、以音樂為基調,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成長、學習路上的起伏跌宕、悲喜哀愁,一一

化入音符之中與獅子老師唱和生命之歌 名人推薦   看獅子老師的書是一大享受,讓人覺得教育還是有希望。學生是老師的鏡子,有時我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東西,不亞於學生從我們身上學到的。── 洪蘭/教授   優秀的老師,是透過音樂跟孩子的情感交流,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這是一本懂孩子的心,不可或缺的好書。── 王宏哲/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獅子老師擅於運用觀察力,總能以精湛、流暢的文筆,以散文式的敘述,帶給我們清晰又美好的觀念。── 陳之華/教養書暢銷作家   音樂是父母、老師送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看得津津有味時,見好就收的文章,讓讀者有極大的想像空間,感受得到餘波的蕩漾──

黃韻宇/大提琴家 作者簡介 獅子老師   學習不在於開始得早,而在於紀律地持續學習   只要有心想學習,任何時間點都是黃金起跑點   這是榮獲三屆美國藝術教育「最佳啟蒙老師獎」殊榮的獅子老師的教育理念、學習觀點。   本名為王意青的她,來自台南府城,因著母親而開始學琴,一路隨著音符跳躍,不但取得美國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鋼琴演奏學士、德州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鋼琴演奏碩士,更是美國音樂榮譽協會(Pi Kappa Lambda)會員。   曾任教於台南師院、新竹師院、美國Bethany College,指導過

的學生更是「州立音樂節特優和優等獎」、「州立音樂節榮譽音樂會獎」、「州立音樂夏令營獎學金」等獎項常客。   平日除了持續教授鋼琴之外,更喜歡寫作自娛,記載生活、書寫生命。2006年以無名小站「獅子老師的山居筆記」開啓部落格寫作,並於2009年獲得華文部落格評審團特別獎,之後獲邀為皇冠雜誌專欄寫作。   2008年出版生平第一本書《琴鍵上的教養課》迄今仍持續熱賣中;2009年獲得華文部落格評審團特別獎,近年經常受邀為學校及不同機構演講音樂教育議題、為音樂雜誌撰寫教學心得。   對她而言,生活裡最大的獎賞是看學生成長茁壯而飛翔;寫作則是生活裡給自己最大的獎賞! ◎推薦序 一本讓人起立鼓掌

的書/洪蘭 遇見美好的音樂觀念/陳之華 童話裡的陽光/黃韻宇 ◎自序 深夜作家 【篇章一】童年鋼琴曲 她,終能克服忘譜恐懼上台演奏; 她,學會比賽,只要盡力,就是最好的經驗; 他,明白再淒涼的遭遇也不放棄自己的人生; 他,懂得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來得更難,卻更有意義; 她,未知憂愁的彈奏哀傷的巴哈G小調; 他,理解「喜歡」真的是最大的動力…… 而我體悟,有時候,老師要做的,不過是等待。 不知道會等多久,但等到了的時候, 就能看見孩子們用生命點燃的耀眼璀璨煙花! ◎芙烈達的小小獅子 我聽著十三歲的孩子說的話,想著芙烈達一幅幅自畫像。他是對的!不管身體如何殘破,芙烈達站得筆直也坐得筆挺!她沒

有不要她的人生;不管多困難多痛,都是她的人生。他說,讀了她的傳記,再看看自己,他有什麼好抱怨? ◎第一首蕭邦 古典音樂不是真的不難,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試,蕭邦早在等你。我安靜地看你彈,安靜地享受你彈第一首蕭邦的喜悅。有時候,老師要做的,不過是等待。不知道會等多久,但等到了的時候,且壓住心中慶祝的煙花,靜靜地當你第一首蕭邦的第一個聽眾。 ◎小小的勝利 音樂會的目的除了訓練膽量,分享音樂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來得更難,但也更有意義。小小的她,儘管害怕,依然排隊上台表演。緊繃的臉,在彈完敬禮時,我看到一絲微笑。這絕對是今天小小的勝利。 ◎樂團小情歌 合唱團第二部唱得

好,只會把第一部襯托得更美。如現在台上的樂團完美的合作,沒有鼓手穩定的節奏,沒有低音吉他心跳般地跳動,沒有吉他和電吉他的和弦伴奏,沒有鍵盤手的旋律和琶音,主唱或許還是可以繼續,但將會失色不少。 ◎最難的曲子 曲子只要好好彈,就是大曲子;比賽,只要盡力,就是最好的經驗。貝多芬當年寫曲並沒有想到在兩百年後後,國中生彈奏時會覺得太簡單。當時他寫下這些音樂,只因為他是貝多芬,就已足夠。 ◎等待 看著阿嬤傳來的影片,想起三歲的她曾爬上鋼琴椅子,十分鐘後就坐不住想離開,到現在安然坐在鋼琴前,擺好手,彈起她第一首曲子。看著她咪咪笑臉,再次瞭解教師是等待的工作。不知會等多久,但等到的那一刻,絕對無比甜美。

◎做自己 我想到當初和你練習英文對話,我要你說話慢一點,現在想想,何必改正你,你就要去explore你的世界,你無法慢慢地,很鎮靜地分享你的喜悅,因為你就是你。 ◎時間的魔法 不能相信小女孩竟有如此大的轉變;上課的態度之專心,對錯誤的改正也沒有不耐煩,那魔法,不過是時間?!不,是鋼琴。是鋼琴讓小女孩有顆想學琴的心,是鋼琴讓她回到黑白鍵的擁抱。 ◎小步舞曲 巴哈小步舞曲g小調的旋律對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太難體會,沒關係,總有那麼一天,那曲中淡淡的憂傷,如潑墨般灑下冬天的微雨,如不小心碰撞到桌腳的淤青,會讓我們的心揪一下,總有一天,巴哈會等到這g小調的心動。 ◎從指縫中流逝 聽媽媽又要帶

他來學鋼琴,他想沒關係,就應付幾次,再告訴媽媽他沒有興趣,沒想到,晃眼五年過去!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都去哪裡了?跑到卡農、華爾滋、小奏鳴曲裡,又在和龍貓玩耍之後,重新回到大師手裡,在黑鍵上滑奏。 ◎小小鋼琴師 「喜歡」真的是最大的動力。我們先上台四手聯彈,再幾個月後,他自己照譜兩手彈。看著他兩手幾乎彈遍了所有琴鍵,我想著小小孩也可以有如此毅力,小小孩也可以是鋼琴師。 ◎離別曲 女孩輕巧地彈起小步舞曲。男孩在走廊上聽得出神。慢慢地,他穿上外套、鞋、綁鞋帶、打開大門。小步舞曲也由A段彈往B段又回到A段,終於,扣地一聲,很輕的,不甘願地,依依不捨地,大門被帶上。 ◎小豔遇 小男孩騎得飛快,放開

踏板,把腳跨在車上,任它滑行,「耶!」我聽到他歡呼著,不禁也感染到他的開心。臨別前,他對我大喊:「祝你愉快。」我笑了!在這十二月罕有的藍天白雲下,素昧平生的兩人,能有如此曼妙的相遇,怎麼能不愉快? ◎往下個目標前進 世界何其大,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又看似遙不可及,不管上什麼學校,都會吸取不同學校給的養分而茁壯,所以重點不在考上某個大學,而在你!你才是改變你人生的重點。 【篇章二】再當一次學生 她,九歲半已能拉我最愛的大提琴曲; 她,小學三年級時就決定要當大提琴家; 他,揚弓練琴不看琴身也能拉得一手好琴; 他,拉弓示範新曲或把位,總說,只是這樣而已; 她,不厭其煩,只要學生有所需要,也能陪練50

0次; 她,知道學生做得到,學生也就相信了自己…… 拉傷小指頭的我,曾愁苦自問,還能繼續拉琴? 不久前還拉著小星星的我,現在可以彈奏巴哈了…… 我的新弓上美麗的鳶尾,彷彿一個印記,烙著一份承諾: 請等我,我將會努力匹配得上你的美麗。 ◎初試「提」聲 九歲半的燦燦才學了兩年半,就可以拉我最喜歡的大提琴曲子;現在更因著他一句「妳可以的」,我開始抱著大提琴,看著老師一遍又一遍地示範我握弓…… ◎女高音的哀愁 拉傷小指頭去做治療不難,難的是心裡的魔鬼。在不彈琴的人的生命裡,小指頭或許是微不足道,但對彈鋼琴的人卻是無比的重要。坐在那裡,看著電波一陣陣擊打神經,我總忍不住問,自己還可以彈琴嗎? ◎只

是這樣而已 大提琴老師要我練琴時看天花板!只是不看琴怎麼拉?她卻說,可以就是可以,而且拉得更好。當她示範新的把位或曲子時更說,只是這樣而已。我想著,怎麼可能只是這樣而已? ◎五百次的練習 有些技巧練習,學生如需要練習五百次才會,老師就需要親自帶練五百次;學習速度雖然較慢,卻是唯一之道。大提琴老師總讓我再看到如何為人師表,在學音樂的路上,如何一腳步一腳印慢慢走。 ◎信任魔法 老師知道學生做得到,學生並不知道,但有著老師莫名的相信,學生也就相信了自己。成就音樂的不過就是那份信任;知道被逼上梁山有其目的和意義,唯有上了梁山,才看得到對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未來不遠 老師和我一起拉奏巴哈的小步

舞曲,那尾音的共鳴,那巴洛克的斷句,那古老的旋律,在一拉一進弓弦的磨擦裡,形成了樂音;不久前我還在拉小星星,現在可以彈奏巴哈了,原來有了速度,未來真的一點都不遠。 ◎小魔女的新掃帚 一如小魔女的新掃帚,哈利波特的新魔杖,新的弓將會帶給我什麼樣的琴聲?我把弓拿在手裡,感覺它的重量,看著弓上美麗的鳶尾,彷彿一個印記,烙著一份承諾:請等我,我將會努力匹配得上你的美麗。 ◎無心之過 我驚慌地俯身看看琴的情況,有兩根弦斷了,飛了出來;琴頸從琴身垂直地斷成兩半。我無法思考,臉色蒼白,心撲通撲通地狂跳著,不知道該怎麼辦。 ◎Wei的卡農 有朋友曾經告訴我,她很為她的孩子慶幸,在小學三年級時就決定要當大

提琴家了。我想的卻是,三年級就決定了人生的路,那豈不是攔阻了孩子欣賞或嘗試別的路的機會? ◎第一個舞台 觀眾聽得入迷,有的還站起來隨音樂而舞;聽到耳熟能詳的旋律,他們也會一起唱了起來。音樂會結束,觀眾開心地直拍手,久久不散。他們好像被安慰了,音樂不就是因為這樣而存在的嗎? ◎勇氣 我驚覺我欠學生這首大提琴獨奏。我再怎麼害怕拉錯,怎麼害怕丟臉,不過就這樣,害怕與勇氣,一線之隔。於是我開始了我的大提琴獨奏,你們上台時的勇氣,現在全給了我,這首曲子獻給你們。 【篇章三】大人的音樂課 他,到中年還能拾起勇氣和手指,彈蕭邦的離別曲,不是很值得歡呼?! 他,想讓孩子學琴,結果自己彈出樂趣,手指下的音

符成了音樂; 她,換乘摩托車捷運公車就是要上課!因為鋼琴是她的,她不會放棄; 她,不熟史克里亞賓卻彈得無比動人,因為沒有束縛、沒有框框,可以做自己; 他,夢想當鋼琴老師。夢想讓她搭捷運,橫跨半個台北去上鋼琴課; 她,完整的把那早上琴房教室的感動,在二十年後送到老師琴房…… 被動學習效果有比較差嗎? 多數時候我們是被動學習;被動地被要求去上學,寫功課,聯考等等。 我沒有主動學習的秘密,持續學習,會不會就是最好的武器。 即便功課再爛會過去,不及格的分數會過去,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希望他有禮貌,比會不會彈貝多芬更重要! ◎再續琴緣 是什麼讓我們在歲月裡一點一滴磨掉對自己的肯定,感覺渺小、什麼都

不如人?而你到了中年,還可以拾起勇氣和手指,給自己一個驚喜的成就,彈奏蕭邦的離別曲,這不是很值得為自己歡呼的嗎?! ◎黑色的溫柔 不管電子譜或實體樂譜消失或繼續存在,它一定會用一種方式存在,因為音樂是人類的靈魂;而老師也會一直存在,即使學生變少,老師也會存在;老師更不是腫瘤,而是心跳! ◎種子 一顆種子,在山下的音樂教室發芽長大。音樂,無聲的語言,甚至沒有時空的限制,她完整的把那早上琴房教室的感動,在二十年後送到我的琴房。從窗戶望出去,我在琴聲中聽見永恆。 ◎不可能的任務 家裡開店,她得在家幫忙,孩子下課後,又得張羅晚餐;她說最喜歡下雨天,因為能早一點收拾關店,來上鋼琴課。一關店,她就馬

上跳上摩托車,騎到捷運站,再轉公車過來上課。不管多忙多累,她說,鋼琴是我的。我不會放棄。 ◎年度MVP 買了鋼琴,想讓孩子開始學琴,結果父親自己拿起來彈,彈出了樂趣,越彈得越好,手指下的音符成了音樂。而且他竟然背譜!《雨滴前奏曲》有五個降記號,中間B段還轉調到四個升記號,他是怎麼做到的?怎麼可能? ◎舞出小人生 男孩女孩張開手臂,向外伸展拉出漂亮圓弧……孩子眼中的芭蕾舞是漂亮的舞衣,後來才知道必須花很多時間和體力練習,只是這一切的辛苦,在換上舞衣,走到台上,音樂響起之際開始跳舞,夢想也跟著實現。 ◎最美麗的魔咒 她有個小小的夢想,想當鋼琴老師。夢想讓她搭捷運,橫跨半個台北去上鋼琴課。在

陪爸爸去醫院等待做治療的空檔,大廳的鋼琴演奏讓她忘卻憂慮,她想著自己是否也能好好彈,讓聽眾忘記人在醫院,如同音樂曾經安慰她一般。 ◎史克里亞賓和玉嬌龍 會不會她對蕭邦敘事曲太熟悉,反而畫了一個無法跨越的框框,演奏技巧完全沒問題,卻不知如何突破,陌生的史克里亞賓,對她沒有束縛、沒有負擔更沒有框框。她可以做她自己,因此彈得無比感人。 ◎比貝多芬更重要 功課會過去,不及格的分數會過去,我在乎的是孩子會不會和人打招呼。功課再怎麼爛,總有辦法繼續讀下去,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希望他有禮貌,比會不會彈貝多芬更重要! ◎下一站,巴哈
 齊柏林飛船(Led Zepplin)樂團Ji

mmy Page喜歡用電吉他彈奏蕭邦e小調前奏曲,每次都讓觀眾為之瘋狂。本來悲傷的曲調,用電吉他彈奏,更加頹廢,更適合這前奏曲的氛圍,鋼琴或許是它前世的命運,電吉他或許才是它的真愛。 ◎掌握被動學習的能力 從小學開始到大學,我們其實大多是被動學習;被動地被要求去上學,寫功課,聯考等等,我們也這樣一路到大,被動學習效果有比較差嗎?我沒有主動學習的秘密,持續學習,會不會就是最好的武器。 ◎梵谷的媽媽 希望孩子可以在領域裡是最頂尖的,可是這樣不是讓別人來主導人生,而不是走自己想走的路?C的女兒熱愛畫畫;想學國畫,她就找老師,想學侍女圖,她就請國畫老師加課……女兒對畫畫的熱情,C從未阻止或忽視。

【篇章四】音樂中的深情遇見 他,在封琴五十年後,重拾琴緣,當場拉了一曲,大家都聽得如癡如醉; 他,激動地說,「你是什麼老師啊,音階也教不會!」說完把琴譜摔到地; 她,已經七十歲,是全系最有活力的人,教彈兩個小時,依然坐直身子; 她,被問去法國留學浪漫嗎?她說離浪漫非常遙遠,離夢想最近的地方; 他,嚷著要聽心中的節奏,專心去聽,去感受律動,因為音樂就在妳的心裡; 她,沒有通過,畢業演奏會的考試,並沒有彈得不好,但不是最好…… 音樂是每一個人的天賦,如呼吸一般自然, 它不是只存在於教室裡,而存在於心裡,在靈魂,我們要把它找出來。 彈鋼琴最終目的,在於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了你的人生, 在挫敗

的一天後,找出莫札特奏鳴曲,知道哪一首可以安慰你; 你感謝生命裡有鋼琴,更感謝你會彈莫札特。 ◎優雅的夜曲 老師教我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我們的鋼琴課有時會上到兩個小時,往往我已經虛脫,老師仍坐直了身子,在我隔壁的鋼琴上示範。琴房裡一台史坦威,一台貝森朵夫。老師示範彈奏,不管哪一台,音色永遠比學生彈的這台好聽。 ◎七十歲的夢想 來拿琴的是位老先生,約七十歲,原來他是個企業家,在封琴五十年後,重新拾回這份琴緣。在眾目所望之下,老先生打開核桃色的琴盒,拿從義大利訂製的百萬小提琴,當場拉了一曲,大家都聽得如癡如醉…… ◎音階情仇 他非常激動地說,他暑假帶女兒回東歐去,要她彈個簡單的音階都不會,

太丟臉了。「你是什麼老師啊,音階也教不會!」說完他把鋼琴上的譜摔到地上去,留下錯愕的老師和學生。 ◎音樂領導力 音樂是每一個人的天賦,如呼吸一般自然,它不是只存在於教室裡,而存在於心裡,在靈魂,我們要把它找出來;它也不只存在於樂譜上,它無所不在,所以我們要把它再找回來到身邊。 ◎離浪漫最遙遠的地方 她在小學教音樂課,帶學校社團,也學大提琴,也繼續上法文,但為何從法國回來後,那麼長時間沒有彈鋼琴,幾乎是放棄似的?有人問她去法國留學浪不浪漫,她說離浪漫非常非常遙遠,但,那也是離夢想最近的地方…… ◎Focus 妳音樂不穩,因為妳沒有聽心中的節奏,不要用節拍器練習。妳聽,專心去聽,去感受律動,

它就在妳的心裡……彈琴時,不要急。急什麼?世上有很多事情急不來,像吃飯,像喝一瓶好的紅酒,像彈琴。妳的心一定要慢。 ◎菱形包的音樂會 香奈兒經典的2.55菱形包是香奈兒設計給自己用的,因為每次去聽音樂會,她都會收到很多仰慕者給她的情書,她沒有地方可以放,就設計了這款包包好去聽音樂會時候帶。 ◎拿波里六和弦的海岸線 檢定不等於音樂,學鋼琴也不等於檢定;彈鋼琴最終目的,在於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了你的人生;在挫敗的一天後,找出莫札特奏鳴曲,知道哪一首的第二樂章可以安慰你。你感謝生命裡有鋼琴,更感謝你會彈莫札特。 ◎夜間飛行 走上麥當勞簽書會場地時,我懷疑是否會有人來。夜裡光亮的麥當勞如在

夜空裡的星球,裡面有找到我的飛行員,我帶著裝有心愛小綿羊的箱子,爬上樓梯,小綿羊說不要怕,因為你的星球就要起飛了。 ◎Howdy!獻給我永遠的北德大 開畢業演奏會的考試,我沒有通過。我並沒有彈得不好,但不是最好……北德大那三年,我真正學到要致力於音樂,只有練習,沒有別的。一個德州的鄉下地方,卻給了你各個地方來的音樂大師、給了你起飛的基地。 ◎舊琴綿綿 我打開你,輕輕地從最低音彈到最高音。老闆細說在何處找到你,什麼價錢買回,怎麼保養……我聽而不聞,因為開始了莫札特,看你如何回應。慢慢的,甦醒般的,從這市囂小巷裡的小公寓裡,你唱起莫札特經典的Do sol mi sol。 推薦序 洪蘭〈一

本讓人起立鼓掌的書〉   看獅子老師的書是一大享受,這年頭做老師不容易,沮喪的時候多,欣慰的時候少,尤其在報上看到老師叫學生撿垃圾,結果被學生用鐵椅打破頭,縫了十幾針的新聞時,更覺得沮喪。幸好看了獅子老師的書,才覺得教育還是有希望,老師這個行業還可以繼續撐下去。   我在吳寶春剛剛拿到法國麵包冠軍時,請他來陽明大學演講,他當時非常的緊張,說不知道要對醫學院的學生講什麼。我說:「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你只要講你為什麼拿得到烘培冠軍就好了」。因為我知道他會成功是他準備了百分之二百才上陣的。果然,當他講完後,學生站起來standing ovation。獅子老師

這本《那些孩子教我的事》給我的感覺就像吳寶春在陽明大學的那場演講,你看完後,很想起來給她standing ovation。   這本書的名字我很喜歡:「那些孩子教我的事」,的確,學生是老師的鏡子,有時我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東西,不亞於學生從我們身上學到的。本書文章短小精煉,每一則都有一些發人深省的話。我常常看到一句話會不由自主笑起來,因為我雖然比她大了一個世代,但早期台灣的社會並沒有太大改變,她的句子常會喚起我小時候的回憶,例如她說:「排隊上台比小朋友一起排隊打預防針,還令人興奮」,在那保守的年代,生活非常的平淡,光是排隊去保健室打預防針就令我們興奮很久,因為在上課時間,居然可以出到教室外面來

,而不受體罰,多麼的難得,回家都會向媽媽報告。又如學生彈「情人的眼淚」彈的不好,變成「老師的眼淚」,令人莞爾,這是所有老師無奈的心聲。   書中講到一些獅子老師求學時的逸事,很值得現在學生借鏡。其實學習是辛苦的,學成之後才是快樂的。現在很多孩子不肯下苦工打基礎,一心只要「快樂的學習」,這是椽木求魚。看到連獅子老師這種有天分的鋼琴家都還會被老師罵哭,天下哪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不吃得苦中苦,焉能成為人上人?   獅子老師出道後再去學大提琴,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台表演,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好例子。一個人能有機會去學他想學的,還能學得很好是個福氣。教學本來就相長,從這本書中,進一步看到終身學習的意義。

  在獅子老師的鋼琴教學上,我看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只是不懂為什麼在學校的教學上,我們反而退步了?怎麼可以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的小朋友呢?愛因斯坦說得好,「用爬樹去衡量一條魚,這條魚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感謝獅子老師把稿子寄給我看,讓我在下飛機,疲憊了一天後,有個愉快的閱讀夜晚,這是難得的享受。 作者序 深夜作家   幾個月前收到立京編輯的來信,想要出版我的書,我覺得可以考慮看看,便和她見面,兩人在一個春天的午後一起喝咖啡聊聊。四月的天氣,還不穩定,有時還是發狠來個十度的冷天氣。見面的那天,天氣很好,出太陽,我們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兩杯熱茶的香味下,Ling問了第一個問題

,「獅子老師,你很久沒有出書了。」我聽了就笑了,「因為我以為那是我出版的最後一本書了。」我答。Ling很吃驚問我為何會這樣想,我聳聳肩說我也不知道。   我寫作不是為了出書,而是記錄生活,所以,我還是一直寫。Ling說她很喜歡我的東西,很溫暖,問我有沒有稿子可以給她看看。我便整理了一些文章,她看了後告訴我她想出版。「可是,老師,我也需要告訴你,有三分之一的稿子我覺得和這次的方向不合,所以我們不會用;有三分之一的稿子,需要你改寫;所以可能要請你再寫三分之一的新文章。不知道你有這個意願和時間嗎?」她問。   我告訴Ling我想想看。因為如她說的,我很久沒有出書,這並不在我現階段的計劃內,最近也

在準備幾場鋼琴演奏會,要是書寫的行程再加進來,我是否可以承受得了?其實我有很多想寫的議題,只是因為沒有時間的限制,便一直存在我的頭腦裡,有時候我記下一些重點,等哪天覺得可以了,又有閒情逸致,便寫下來。或許,這些文章足夠三分之一的量?又或許可以趁這個機會把存檔在頭腦的心得終於寫出來?   有時候,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截止日期而完成的。我便問Ling打算何時出版,她說暑假約八月的時候,所以表示我五月得交稿。算一算日期,六個禮拜。我回家後,把需要改寫部分拿出來看,也把想寫的議題一一列出,做個統計,發現要是我從現在開始很紀律的書寫,我可能在五個禮拜內可以把書稿完成。我便告訴Ling我想試試看,Ling很

開心,她說她會為我加油。「你一定可以的,不要忘記,你是獅子!」她說。這句話,成了每個晚上我坐上書桌前,對自己的喊話。   就這樣,我開始了深夜作家的生活。在上完一天的課後,略作休息,為自己倒一杯冰涼的蜂蜜啤酒,放在電腦旁邊,然後打開電腦工作。我先改寫潤飾舊文章,花上一個多小時左右;要是還有精神,便看看列表上待寫的新文章,選一個構思最成熟的標題開始寫,一直寫到累了,儲存檔案,然後休息。   我很喜歡美國作曲Philip Glass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他這樣回答:「每天早上我起來,便開始工作。就是這樣子,沒有什麼祕訣。」他的工作室在海邊,就一個簡單的空間,窗戶面對著大海,晨起就開始作曲

。也喜歡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裡寫的,他每天規律的寫四、五千字,然後去慢跑。   我寫作的地方從來不是星巴克咖啡廳,我只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和時間。晚上是很適合的時間,所有的感官和情緒都漸漸沉澱下來,頭腦很清澈,文字在螢幕前跑出來的同時,和思維的速度結合在一起,如手指頭在眼睛讀著樂譜的同時,彈奏出音樂一般。它有自己的節奏和溫度,節奏是晚上十點心跳的moderato中庸速度,溫度是四月快要暖和的夜。當然,還有幾乎微醺的啤酒蜂蜜香。   白天,繼續工作,但不是寫作,而是醞釀。村上春樹慢跑,而我去騎腳踏車,一趟河堤,騎過三座大橋,來回至少十五公里。我喜歡騎車,可以理出頭緒,可以構思要寫的文章

,我喜歡從開頭想起,一直想到如何寫最後一句結尾。河堤和天空的顏色從來不會重複,但它們給我的寧靜從未改變。只要有想不出的好結尾,或糾結的措辭用字,我知道只要騎一趟河堤,在輪子轉動,空氣流轉之間,答案就會出現。   我開始喜歡上在深夜轉換成作家身分,在上完課,吃完簡單的晚餐,休息一下,開一瓶啤酒,坐到書桌前,手和腦中的故事已經蓄勢待發,我一個字一個字敲打,讓構思成形,享受那輕輕的鍵盤聲,滴滴答答。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三個禮拜過去了,我數一數字數,發現已經非常接近可以交稿的量了。     我告訴Ling,她很開心,「不是告訴過你,你是獅子啊!」我甚至提早了一個禮拜完成書稿。寫完後,發現晚上沒有開啤

酒的需要了,我按下傳送鍵送出文稿,原來寫作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村上春樹從我眼前跑過,對我眨眨眼。

迷戀音樂的腦

為了解決電吉他換弦價錢的問題,作者丹尼爾.列維廷 這樣論述:

有時一段旋律就能喚起許多回憶有時一首歌就能為我們阻擋世界   為何音樂在我們心中占有如此獨特的地位?   我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類型,但你真的知道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種,而不是那種音樂?   資深音樂人〔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製作人〕暨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述說音樂如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衝動。   ☆  哈佛大學「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  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等校課堂教材   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也是我們唯一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作品。   我們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

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些音樂,而非其他作品。彷彿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祕。   作曲家荀白克曾說:「總有一天,心理學家將能解譯音樂語言。」如今預言的時代已然來臨。心理學家運用磁振造影與記憶理論,探究人類心智與大腦如何傾聽、感受音樂,以完形理論分析音樂家如何顛覆聽眾心理,創作令人驚豔的樂曲。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當我們理解人類對音樂的迷戀的本質,也更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列維廷 Daniel J. Levitin   專業音樂人,成長於1970年代搖滾狂飆的加州。出身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所彈奏

的蕭邦與舒曼是他對音樂最初的記憶,然而丹尼爾卻在大學時代為組搖滾樂團而輟學。在音樂界浮沉數年後,丹尼爾闖出一番成績,擔任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藍牡蠣樂團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更與史汀、大衛.拜恩同台共演。   三十歲後帶著對音樂的熱情重返學界,現為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主持音樂感知與知覺研究實驗室,致力探究音樂如何引發情感,以及人類如何記憶、再現音樂,他的實驗室也是妃絲特、巴比.麥菲林等音樂人的朝聖地。丹尼爾堅持以真實音樂取代傳統實驗所用的機械人工聲響,以取得貼近現實的數據。著有《迷戀音樂的腦》、《傳唱世界的六首歌》、《認知心理學基礎》,其中《迷戀音樂的腦》為麻省理工學院、UCLA的

課堂教材,及哈佛大學的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譯者簡介 王心瑩   夜行性鴟鴞科動物,出沒於黑暗的電影院與山林田野間。日間棲息於出版社,偏食富含科學知識與文化厚度的書本。譯作有《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女孩的In發明》、《小狗巴克萊的金融危機》等,合譯有《你保重,我愛你》、《上場!林書豪的躍起》,並曾參與「魔法校車」、「波西傑克森」等系列書籍及《科學人》雜誌翻譯。 序言 我愛音樂,也愛科學──但為何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第一章 什麼是音樂? 從音高到音色第二章  跟著音樂打拍子 認識節奏、音量與和聲第三章  簾幕之後 音樂與心智機器第四章  預期 我們對李

斯特和路達克里斯有何預期?第五章  我們如何分類音樂 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第六章  音樂、情感及爬蟲類腦 偶然得見克里克第七章  音樂家的條件 何謂音樂細胞第八章  我們為何愛上某些音樂? My Favorite Things第九章  音樂本能 演化排行榜第一名附錄 前言 我愛音樂,也愛科學──但為何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我愛科學,而想到有這麼多人害怕科學,或認為選擇科學就代表不能保有同情心、感受藝術或敬畏大自然,便讓我覺得痛苦。科學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   ──摘自《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薩波

斯基著   一九六九年夏天,當時我十一歲,在住家附近的音響店買了一套音響設備,總價約一百美元。那是我在春天以時薪七十五美分的代價幫鄰居割草賺來的。自此之後,每天下午我都在房間內待上長長的時間,聆聽一張又一張唱片:奶油樂團(Cream)、滾石樂團、芝加哥樂團、賽門與葛芬柯(Simon and Garfunkel)、法國作曲家比才、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爵士鋼琴家喬治.雪林(George Shearing),以及薩克斯風樂手布茲.藍道夫(Boots Randolph)。我沒有將音樂放得特別大聲(至少不像大學時代那樣,將音量開得太大,竟讓喇叭起火燃燒),但當時的音量顯然已吵到我父母。我母親是小說家,

每天窩在走廊盡處的小房間奮力寫作,晚餐前則會彈上一小時鋼琴;我父親則是生意人,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其中四十小時是晚上和週末在家中的辦公室完成。父親以生意人的口吻向我提出協議:他願意買副耳機給我,只要我答應當他在家中時,聽音樂都得戴上耳機。從此以後,耳機改變了我聽音樂的方式。   當時我正在聆聽一些新崛起的音樂人,他們都開始初步嘗試立體聲混音效果。我花一百元買來的套裝式音響,性能不甚良好,直到戴上耳機之前,我都不曾聽出音樂裡的聲音層次,也就是空間內從左到右、自前至後的樂器配置(即回響)。對我而言,唱片不再只是一首首歌曲,更包含了各種聲音。耳機開啟了一個充滿聲音色彩的世界,彷彿布滿微妙聲音細節的調色

盤,超越了和弦、旋律、歌詞或某位歌手的歌聲。無論是清水合唱團(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以美國南方軟膩唱腔吟出的〈綠河〉(Green River)、披頭四樂團充滿田園牧歌空靈美感的〈慈母之子〉(Mother Nature's Son),或是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由卡拉揚指揮)的雙簧管樂音在木石教堂的廣大空間內低吟迴盪,種種聲音將我團團包圍。戴上耳機時,音樂彷彿突然從我腦中冒出,而非來自外界,像是我個人所獨有。就是這種個人的連結感,最終使我成為錄音師與製作人。   多年後,歌手保羅.賽門(Paul Simon)告訴我,聲音是他永恆追尋的目標。「我聽自己的唱片,都是為

了聆聽聲音。不是為了和弦,也不是為了歌詞。我得到的第一印象,必然是整體的聲音。」   大學宿舍內的喇叭起火事件後,我決定休學,加入搖滾樂團。我們唱得還不錯,有幸到加州某間擁有二十四軌錄音設備的錄音室錄音,錄音師是才華洋溢的馬克.尼德罕(Mark Needham),他後來參與了一些暢銷專輯的錄音,包括藍調歌手克里斯.艾塞克(Chris Isaak)、蛋糕樂團(Cake)和佛利伍麥克樂團(Fleetwood Mac)。   馬克很喜歡我,可能因為只有我有興趣進控制室聆聽錄音結果,而其他人只想在兩次錄音之間保持亢奮。馬克視我為樂團的製作人,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製作人要做什麼。他問我,我們希望樂團呈現什

麼樣的風格。他讓我了解麥克風能讓聲音產生多大的區別,放在不同位置又會有何等影響。剛開始,我其實無法完全聽出他所說的差異,但他告訴我該聽些什麼。「注意聽,當我讓這支麥克風靠近吉他的音箱,聲音聽起來會比較飽滿、圓潤、平均。若兩者距離較遠,麥克風會收到房間裡的一些聲音,變得比較有空間感,不過這樣會喪失一些中頻。」   我們樂團在舊金山漸漸打開知名度,當地搖滾電台也播放我們的音樂。樂團解散後(因為吉他手不時鬧自殺,主唱則有吸笑氣和用剃刀自殘的惡習),我開始擔任其他樂團的製作人。我學習聆聽一些過去從未注意的部分,像是不同麥克風甚至不同品牌錄音帶所造成的差異,例如Ampex 456盤帶在低頻範圍有種特別的

「碰碰」聲,Scotch 250的高頻特別輕脆,而Agfa 467的中頻部分很亮。知道該聽些什麼後,我能輕易分辨用Ampex、Scotch或Agfa盤帶錄製的音樂,就像分辨蘋果、梨子和橘子一樣簡單。我也進一步和其他優秀錄音師一起工作,例如蕾絲莉.安.瓊斯( Leslie Ann Jones,曾與法蘭克辛納屈和巴比.麥克菲林合作)、弗瑞德.卡特羅(Fred Catero,曾與芝加哥合唱團以及珍妮絲.賈普林合作),還有傑佛瑞.諾曼(Jeffrey Norman,曾與約翰.佛格堤以及死之華樂團合作)。雖然我是製作人(也就是負責錄音大小事的人),卻依然為這些人的風采所折服。有些錄音師會讓我進錄音間和大

牌音樂人坐在一起,像是紅心樂團(Heart)、旅行者樂團(Journey)、山塔那(Santana)、惠妮休斯頓和艾瑞莎.弗蘭克林。看著那些錄音師和音樂人互動、談論某段吉他演奏所表現的細微差異、某段唱腔表達得如何等等,我終生受用無窮。他們會討論一句歌詞的某些音節,然後從十段不同的錄音中選出一種,展現出驚人的聽力。他們究竟是如何訓練自己的耳朵,才能聽出一般人無法分辨的差異?   當時我也和一些沒沒無聞的小型樂團合作,認識了不少錄音室經理和錄音師,他們帶領我逐步精進工作技巧。有一天,一位錄音師沒來,我就幫山塔納剪輯錄音磁帶;另一次,在藍牡蠣樂團(Blue Oyster Cult)的製作期間,傑出製

作人皮爾曼(Sandy Pearlman)外出吃午餐,留我一人處理完合聲部分。就這樣,案子接踵而至,結果我在加州製作了十年的唱片,也有幸和許多知名音樂家共事。我也曾和不少籍籍無名的音樂人一起工作,他們才華洋溢,只是終究未能成名。這讓我感到很好奇,為何有些音樂人變得家喻戶曉,其他人卻埋沒終生?我也想知道,為何音樂對某些人來說輕而易舉,對其他人則否?創造力從何而來?為何有些歌曲令人感動,有些卻難以親近?此外,傑出音樂人和錄音師擁有神奇的能力,可以聽出音色的細微差異,而大多數人卻沒有,人的感知能力在聽覺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這些問題促使我回到學校尋找答案。當我仍在擔任唱片製作人時,每週會和皮爾曼

開車到史丹佛大學二次,聆聽心理學教授卡爾.皮布姆(Karl Pribram)的神經心理學講座,我發現心理學恰能解答我心中不少疑問,這些問題包括記憶、知覺、創造力,以及造就這一切能力的共同來源:大腦。然而問題還沒找到解答,卻衍生了更多問題,這是研究科學常有的情形。每個新問題都開啟了內心的一扇窗,讓我更能欣賞音樂與整個世界,乃至人類經驗的複雜性。正如哲學家保羅.丘奇蘭(Paul Churchland)所言,人類努力透過歷史紀錄來了解這世界。過去短短兩百年間,我們的好奇心揭露了大自然隱藏的諸多祕密,像是時空的脈絡、物質的組成、能量的多種形式、宇宙的起源、DNA隱含的生命本質,甚至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圖譜

。然而有個謎團尚未解開,即人類大腦的奧祕,以及大腦如何產生思想、感覺、希望、欲望、愛和美的感受,甚至舞蹈、視覺藝術、文學和音樂。   音樂是什麼?從何而來?為何某些連串的聲響令人深深感動,而其他聲響(例如狗吠或汽車噪音)卻令人感到不快?對某些研究者而言,這類問題占據了研究生涯的極大部分;其他人則認為,以這種方式來解析音樂,豈不像是解析哥雅畫作的化學成分,而不去欣賞其努力創造的藝術?牛津大學歷史學家馬丁.坎普(Martin Kemp)指出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相似性:多數藝術家描述自己的作品時,聽起來就像在描述科學實驗──他們透過一系列嘗試,探討大眾關切的某項議題,或建立某種觀點。我的好友兼同行威廉.

湯普森(William Forde Thompson)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音樂認知科學家兼作曲家,他也指出,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工作有相似的進展:先是創造與探索的「腦力激盪」階段,接著是測試和逐步推敲,通常這時會應用固定的工作程序,但有時也會發現更富創造力的方法而能解決問題。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科學家的實驗室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一口氣進行許多計畫,且計畫都處於不同階段。兩者都需要專業器材,並把成果開放給各方去詮釋,而不像建築吊橋那樣會有個最終定案,或者銀行帳戶必須於營業日結束時結算金額。藝術家和科學家還具備一種共同的能力:能夠接受隨時有人對自己的作品提出詮釋及再詮釋。藝術家和科學家皆全心追求真理,但

兩者都知道真理的核心本質是變動的,是有情境的,是取決於觀點的,因此今日的真理到了明日也可能會被證實為假說,或變成為人所忘的藝術品。只要看看幾位著名心理學家,如皮亞傑、佛洛伊德和史金納就知道,曾經席捲世界的理論,到頭來也會遭到推翻(或至少是嚴厲的重新評估)。音樂界有好幾個樂團太快受到肯定,例如廉價把戲樂團(Cheap Trick)曾被捧成新一代的披頭四,滾石雜誌出版的《搖滾百科全書》(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給亞當和螞蟻樂團(Adam & The Ants)的篇幅就跟U2一樣多。有段時間人們也無法想像,有一天這世界將會遺忘保羅.

史圖基 、克里斯多夫.克羅斯 和瑪麗.福特 。對藝術家來說,繪畫與作曲的目的並非表現狹義的真實,而是傳達普世的真理,因此只要作品成功,即使時代背景、社會與文化有所改變,依然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對科學家來說,建構理論的目標是傳遞「當下的真理」,以取代舊時的真理,而今日的真理有朝一日也將受「新的真理」所取代,因為科學就是以此方式向前推進。   音樂既無所不在,又非常古老,因此在人類活動中顯得異常突出。在任何有史可考的過去或現存的人類文化中,音樂都不曾缺席。我們在人類或原始人的考古遺址發現的器具中,有些最古老的製品便是樂器,例如骨笛,或以獸皮覆於樹樁上繃成皮鼓。只要有人類聚集的地方就有音樂,像是婚禮

、葬禮、大學畢業典禮、行軍、體育盛事、城鎮夜間集會、祈禱、浪漫晚餐、母親輕搖嬰兒入睡、大學生一同念書時播放的音樂等。而比起現代西方社會,非工業化國家的文化更是充斥著音樂,無論過去或現在,音樂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遲至大約五百年前,人類社會才出現「音樂演奏者」和「音樂聆聽者」的分類。放眼全世界與人類歷史,「生產音樂」本來就像呼吸、走路一樣自然,所有人都能參與,至於專供音樂表演的音樂廳,事實上直到近幾個世紀才出現。   我和人類學教授吉姆.佛格森(Jim Ferguson)從高中時代就相識,他聰明又幽默,卻非常害羞,真不知道他要如何授課。他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前往賴索托進行田野調查

,那是一個非洲小國,被南非共和國四面包圍。佛格森在那裡做研究、與村民互動,也耐心贏得大家的信任,直到有一天他獲邀加入村民的吟唱。當索托族的村民邀請他一同歌唱時,他以一貫的溫和語氣說:「我不會唱歌。」這倒是真的,我們高中時代曾一起參加樂團,他很擅長吹雙簧管,卻是個走音大王。他的拒絕讓村民大惑不解,對他們來說,唱歌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活動,索托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會唱歌,這從來不是限定少數人參加的活動。   我們的文化及語言將專業表演者(像是鋼琴家魯賓斯坦、爵士女伶艾拉.費茲傑羅、歌手保羅.麥卡尼)歸為截然不同的另一類人。一般人付費聆聽專家表演,藉此得到娛樂。佛格森知道自己不擅長唱歌跳舞,對他來說,若在

公眾面前唱歌跳舞,就表示他自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村民們盯著他看,說道:「你說不會唱歌是什麼意思?你會說話啊!」後來佛格森對我說:「對他們來說,那是很奇怪的,就好像我說我不會走路或跳舞,可是我明明就有兩條腿啊。」在索托人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過的活動,渾然天成,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索托語指稱「唱歌」的動詞是「ho bina」,這個詞也表示跳舞,兩者之間沒有分別,而世界上有許多語言也都是如此,因為唱歌原本就包含肢體律動。   在好幾代以前,還沒有電視的時候,許多家庭經常圍坐一圈,彈奏音樂自娛。今日的人則十分強調技術與技巧,也在意某位音樂家是否「夠格」演奏給其他人聽。曾幾何時,在我們的文化中,音

樂生產已成為專業活動,其他人只要負責聆賞就好。如今音樂工業已是美國最大型的產業之一,相關從業人員高達數十萬人,每年光是專輯銷售便帶來三百億美元,而這還不包括演唱會門票收入、每週五晚間數千個樂團在北美各地酒館、餐廳的演出,或者透過點對點傳輸免費下載的三百億首歌曲(以二○○五年為例)。美國人花在音樂上的錢多過性愛或處方藥,既然有這麼大量的消費,我敢說,大多數美國人已經夠格當專業的音樂欣賞者。多數人都能夠聽出走音、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記得數百首歌曲,也能跟隨音樂用腳打出正確的拍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能夠判斷節拍,過程非常複雜,連大多數電腦都做不到。那麼,我們為何聽音樂,又為何願意花這麼多錢聆聽音樂

?兩張演唱會門票的價格往往相當於一個四口之家一星期的伙食費,一張CD的價錢也相當於一件T恤、八條土司或一個月的電話費。若能了解人們為何喜歡聽音樂,什麼原因使我們受到音樂吸引,就等於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更加了解人類的天性。   對人類共同的基本能力提出疑問,就等於是間接對演化提出問題。為了適應所處的環境,動物會演化出某些構造形態,其中對求偶有利的特質會透過基因傳給下一代。   達爾文的演化理論有個很微妙的論點,即生物會與自然世界共同演化。換句話說,生物會因應這個世界而變,這世界也會因生物而發生改變。舉例來說,當某物種發展出某種機制來躲避特定的捕食者,捕食者便面臨了演化壓力,解決之道是發展出破解該

種防禦機制的方法,或者另覓別種食物來源。自然界的天擇可說是一場軍備競賽,誰都想在身體形態的變化上趕上對方。   有個頗新的科學領域稱為「演化心理學」,將演化的想法從實體延伸至心理領域。我在史丹佛大學唸書時,曾受教於心理學家羅傑.薛帕(Roger Shepard),他便指出,我們的身體甚至心智,都是數百萬年演化的產物,舉凡思考模式、以特定方法解決問題的傾向,甚至感覺系統,例如看見顏色(及辨別特定顏色)的能力,全都透過演化而得來。薛帕德進一步延伸這個觀點:我們的心智會與自然界共同演化,會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改變。薛帕德有三名學生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即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莉妲.科斯米蒂絲(Led

a Cosmides)和約翰.托比(John Tooby),以及新墨西哥大學的傑佛瑞.米勒(Geoffrey Miller)。研究人員相信,研究心智演化的方式,有助於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模式。而音樂在人類演化與發展中,發揮了什麼樣的功能呢?可以肯定的是,五萬年、十萬年前的音樂,絕對與貝多芬、范海倫合唱團(Van Halen)或阿姆(Eminem)的音樂大不相同。大腦不斷演化,我們喜歡的音樂、想要聽到的音樂也隨之而變。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否有特定的區域或路徑,專門用來生產與聆聽音樂?   過去認為藝術和音樂都是由右腦來處理,語言和數學則由左腦負責,但這種簡化的想法已然過時,近來我的實驗室和其他同行的

研究結果顯示,處理音樂的部位遍布整個大腦。我們透過腦部傷患的研究案例,發現有些病人失去閱讀報紙的能力,卻仍能聽懂音樂,或者有些人可以彈鋼琴,但缺乏扣鈕扣的動作協調能力。聆聽、演奏音樂和作曲則會使用到近乎我們所知的大腦全部區域,也幾乎與所有神經子系統有關。基於這項事實,我們是否可以說,聽音樂能夠鍛鍊心智的其他面向?每天花二十分鐘聽莫札特的音樂會不會使我們變聰明?   音樂能夠觸動我們的情緒,這份力量早已被廣告製作人、電影工作者、軍隊指揮官和母親運用得爐火純青。廣告商利用音樂,讓某個牌子的飲料、啤酒、慢跑鞋或汽車看起來比競爭對手更棒。導演用音樂告訴我們在某場可能會很曖昧的戲中該有什麼情緒,或加強我

們對特定情節的感受。不妨想想某部動作片的經典追逐橋段,或者女演員在漆黑的老房子裡孤身攀爬樓梯的配樂──音樂被用來操控我們的情緒,而我們往往也接受這股力量,願意透過音樂去體會各種感受,即使不全然樂在其中。無論在多麼久遠的時代,世界各地的母親都能用輕柔的歌聲哄孩子入睡,或令孩子忘卻那些使他們哭泣的事物。   許多人愛好音樂,卻坦承自己對音樂一竅不通。我也發現,許多同事雖然研究的是神經化學或精神藥理學這類艱深複雜的主題,面對「音樂的神經科學」卻不知該如何著手,但沒人能怪他們,因為音樂理論家制訂了一堆神祕難解、難以捉摸的術語和規則,幾乎和數學中最艱深的領域同樣晦澀。在一般人眼裡,音樂記譜法上的一堆豆芽

菜,看來就和數學集合理論的記號沒兩樣,談到音調、節拍、轉調和移調,更是令人頭痛不已。   我的同事雖被這些「行話」搞得暈頭轉向,仍能說出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我的朋友諾曼.懷特(Norman White)是鼠類腦部海馬迴的世界權威,研究鼠類如何記住自己去過的地方。他也是重度的爵士音樂迷,講起喜愛的爵士樂手總是滔滔不絕。他能憑樂聲立即分辨出艾靈頓公爵和貝西伯爵,甚至分得出路易斯.阿姆斯壯早期與晚期的音樂。懷特對音樂技術一無所知,他能告訴我他喜歡哪首歌,但說不出歌曲所用的和弦名稱,不過他十分清楚自己喜歡什麼。當然,這並不罕見,對於自己喜好的事物,不少人都能掌握一些實用知識,且無需專業的技術知識,也能

毫無阻礙地交流彼此的喜好。例如我常去一家餐廳,我知道自己很喜歡吃那裡的巧克力蛋糕,喜歡的程度遠超過住家附近咖啡店的同款蛋糕,然而只有廚師才會去分析蛋糕,詳細描述麵粉、起酥油以及巧克力的差異,將味道拆解成各種成分許多人都被音樂家、音樂理論家和認知科學家的行話搞得暈頭轉向,實在有點可惜。任何領域都有專業術語,你不妨試著請醫師向你解釋血液分析報告的全部內容。而就音樂這方面,其實音樂專家和科學家大可多用點心,讓他們做的事情更容易被理解,這正是我寫作此書的目的。事實上,不但「演奏音樂的人」和「聆聽音樂的人」之間出現了不自然的隔閡,就連「純粹愛好音樂的人」(以及喜歡談論音樂的人)和「研究音樂如何發揮作用的

人」之間也有類似的鴻溝。   這些年來,我的學生經常向我吐露,他們熱愛生活與生命中的神祕事物,卻擔心學得太多會剝奪生活中的簡單樂趣。神經科學家薩波斯基的學生大概也曾向他表達相同的感受,其實我自己在一九七九年移居波士頓就讀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時也有同樣的焦慮:如果我以學術角度來研究、分析音樂,解開了箇中奧妙,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一旦擁有廣博的音樂知識,我會不會再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結果我依然能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就與當年那個用著廉價高傳真音響和耳機的我沒有兩樣。我對音樂與科學鑽研得愈多,這兩者就變得愈加迷人,我甚至更有能力欣賞音樂和科學界的真

正傑出人士。經過這些年,我敢肯定地說,音樂和科學研究一樣,都是精采的大探險,為每天的生活帶來不同的驚奇。科學及音樂都持續給我驚喜和滿足,原來把兩者結合起來,結果也還不差嘛!   這本書談的是音樂的科學,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切入(認知神經科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神經學)。我會談到我與其他研究者的一些最新研究,牽涉的領域包括音樂、音樂的意義及音樂所帶來的樂趣。這些研究為一些深刻的問題闢出了嶄新的視野。舉例來說,假使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同,為何某些音樂就是能打動多數人的心,如韓德爾的彌賽亞,或者唐.麥克林(Don Mclean)的〈梵谷之歌〉(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另

一方面,如果我們都以相同方式聆聽音樂,為何人的愛好如此天差地別?為何某人偏愛莫札特,另一人卻獨鍾瑪丹娜?   近年來,由於神經科學出現突破性進展,心理學也發展出全新研究方法,包括新的腦部顯影技術、以藥物操控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加上從過去延續至今的科學研究,我們的心智已向我們透露許多奧祕。另有一些優異的進展較不為人所知,即我們已建立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型。電腦科技持續變革,使我們逐漸了解腦部的運算系統,這是過去難以企及的成果。如今看來,語言似乎會在腦中形成確切的實體線路,就連意識也是從實體的系統中突現,不再籠罩於令人望而興嘆的迷霧中。然而,至今還沒有人能統合這些新研究,以闡述所有令人類

著迷的事物中我所認為最美麗的一種:音樂。了解大腦如何理解音樂,能夠為我們解答人類本質中最難解的謎團,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目的。本書的目標讀者並非我的專家同事,而是一般大眾,所以我盡可能簡化各個主題,卻不至於過度簡化。本書提及的所有研究都經過同行審查,也曾刊登在學界認可的期刊上,詳細資料請見書末的注解。   透過理解音樂的本質與由來,我們得以更加認識自己的動機、恐懼、欲望、記憶,甚至了解「溝通」最廣義的形式。聆聽音樂是否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就像人為了解飢而進食?或者比較類似觀看美麗的夕陽與接受背部按摩,能夠觸動腦中產生愉悅感受的系統?為何人們隨著年紀增長,似乎便愈發執著於固有的音樂品味,不再嘗試

新的音樂類型?本書旨在探討大腦與音樂如何共同演化,讓音樂帶領我們認識大腦、讓大腦教導我們認識音樂,並結合兩者,使我們更加認識自己。 第三章 簾幕之後 音樂與心智機器人類的大腦分為四葉,分別是額葉、顳葉、頂葉和枕葉,外加小腦。我們可對這些部位的功能做粗略的歸納,但事實上,人的行為是很複雜的,無法輕易化約成簡單的分布圖。額葉與規畫能力及自制有關,也具有從感覺系統接收的龐雜訊號中抽繹意義的能力,這正是完形心理學家所說的知覺組織(perceptual organization)。顳葉與聽覺和記憶有關,額葉後區與運動能力有關,枕葉則與視覺有關。小腦與情緒和整體動作協調有關,許多動物(例如爬行類)缺

少功能較高級的大腦皮質,但都有小腦。切下額葉內的前額葉皮質,使之與視丘分離的手術稱作前額葉切割術。雷蒙斯樂團(Ramones)有首歌叫〈青少年前額葉切割術〉(Teenage Lobotomy),歌詞內容如下「如今我得告訴他們/我沒有小腦」由解剖學看來並不正確,但考慮到藝術表現的自由,以及他們創作出了搖滾樂史上偉大的歌詞韻腳份上,讓人很難不給他們掌聲。音樂活動牽涉目前已知的近乎全部腦區,也涵蓋將近所有周圍神經系統。音樂的各種要素分別由不同神經處理,亦即大腦會以各個不同功能的分區來處理音樂,並運用偵測系統分析音樂訊號的音高、速度、音色等各種要素。處理音樂訊息的部分過程與分析其他聲音的方式具有共通性

,例如接收他人的話語時,需把聲音切分成字詞、句子和片語,我們才能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如諷刺意味(這點就不那麼有趣了)等,而樂音也可分作數個層面來分析,通常牽涉數種「類獨立神經過程」(quasi-independent neural processes),分析結果也需要經過整合,才能使樂音形成完整的心智表徵。腦部對音樂的反應由皮質下結構(包括耳蝸神經核、腦幹和小腦)開始,然後移至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聆聽熟知的樂曲或音樂類型,例如巴洛克音樂或藍調音樂,則會動用大腦中更多區域,包括記憶中樞的海馬迴及部分額葉(特別是下額葉皮質,這個部位在額葉的最下方)。隨著音樂打拍子時,無論是否結合肢體動作,都會牽涉

小腦的計時迴路。演奏音樂(無論演奏何種樂器,或是哼唱、指揮音樂)則會再度動用額葉,以規畫肢體行為,同時結合位於額葉後方、靠近頭頂的運動皮質,當你按下琴鍵,或依心中所想地揮動指揮棒時,感覺皮質便會提供觸覺回饋。閱讀樂譜則會使用頭部後方、位於枕葉的視覺皮質。聆聽或回想歌詞則需運用語言中樞,包括布羅卡區(額下迴)和維尼克區,以及位於顳葉和額葉的其他語言中樞。接著我們來看大腦更深層的運作,音樂所引發的情緒來自杏仁核,以及深藏在原始爬蟲類腦內的小腦蚓部(verebellar vermis)。前者是大腦皮質的情緒中樞。整體來看,大腦各區域的功能專一性十分明顯,但各功能分區間的互補原則也能發揮效用。大腦是高

度平行運作的裝置,各種運作過程牽涉腦中諸多區域。大腦沒有單一的語言中樞,也沒有單一的音樂中樞,而是由許多區域分別處理,另有一些區域負責協調訊息的統整程序。直到最近,我們終於發現大腦具有遠超乎想像的重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項能力意味著大腦中部分區域的功能專一性是暫時的,當個體遭受創傷或腦部受創,處理重要心智功能的中樞便會轉移至大腦其他區域。由於描述腦部運作所需的數字實在太過龐大,完全超出日常經驗(除非你是宇宙學家)的水準,因此一般人難以體會大腦的複雜程度。大腦平均由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若將神經元比作一元硬幣,而你站在街角,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硬幣遞給路過的人

。假設你每秒遞出一元,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地遞出硬幣,那麼從耶穌出生起算至今,你也才遞出全部的三分之二。就算一秒可以遞出一百個硬幣,也要花費三十二年才能全部送出。神經元的數目確實十分龐大,不過大腦與思想真正的能力與複雜度,乃是來自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神經元之間會互相連結,一個神經元所能連結的數量從一千個到一萬個不等。區區四個神經元就有六十三種連結方式,總共產生六十四種連結。一旦神經元數目增加,連結數更會呈指數成長:n 個神經元會產生2(n*(n-1)/2) 種連結兩個神經元會產生兩種連結三個神經元會產生八種連結四個神經元會產生六十四種連結五個神經元會產生一、○二四種連結六個神經元會產生三二、

七六八種連結由於數字實在太龐大,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大腦內所有神經元共有多少種連結方式,也無從得知這些連結所代表的意義。連結的數量代表可能產生的思想數量,或者大腦狀態,而這數目遠遠超過宇宙中的已知粒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