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沒帶海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隱沒帶海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onaldR.Prothero寫的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和的 臺灣區域海洋學(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鄰近海域之地形及地震活動也說明:琉球海溝為菲律賓海板塊開始下插入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下的位置,因此,由. 地震震源之分布圖可以看到一條向下延伸之地震帶,稱為地震之班氏帶,此班氏. 帶即為菲律賓海板塊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葉一慶、許樹坤所指導 曹庭綸的 琉球隱沒帶最南段由隱沒過渡至碰撞 走向滑移斷層構造研究 (2020),提出隱沒帶海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琉球隱沒帶、走向滑移斷層、耶雅瑪斷層帶、長支距多頻道震測、重合前時間移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地球科學研究所 王天楷所指導 邱馨的 臺灣西南外海跨越變形前緣與馬尼拉隱沒帶之地殼底積和上覆構造 (2020),提出因為有 地殼上覆、地殼底積、失敗的張裂帶、高速下部地殼、側向速度變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隱沒帶海溝的解答。

最後網站隱沒-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則補充:一板塊的邊緣往下以數十度的傾角下沈至另一板塊的邊緣,使老的岩石圈又下降回到地函中,此過程稱之為隱沒;而發生隱沒作用的地區則稱之為隱沒帶,稱或為班尼霍夫地震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隱沒帶海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為了解決隱沒帶海溝的問題,作者DonaldR.Prothero 這樣論述:

  每一顆石頭都是追溯地球過去的一條線索    二十五個短小篇章,如二十五塊拼圖,   將地球歷史的全貌拚了出來。   石頭可以透漏的訊息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對大多數人而言,石頭就只是石頭,但對學有專精的地質學家而言,石頭蘊含豐富又珍貴的資訊,但前提是必須懂得怎麼看。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是一本既專業又生動好讀的地質書,作者的功力在於,訴說各個石頭組成和形成的特殊地貌之餘,也還原每種石頭形成之初的地質場景,將讀者帶回礦石形成的古老時代,逐一看到地球太初之時如何從一塊火熱熔岩,逐漸冷卻,形成溫熱海洋與古老地殼,直到地函與地殼分離,無氧地球逐漸析出氧氣,更多樣的生命型態出現

,然後一路演變成現在的地球……作者也不忘寫有人味的故事。每個發現背後都有為了尋找答案努力不懈的科學家身影,而作者也不忘寫下每種岩石,特別是礦石以及礦物,在人類文化發展上各自擁有的起落興衰。     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石頭是多久以前?而來自天外的隕石和月球岩石,又是多少年?這其中的時間落差傳遞了甚麼訊息?地質學家又使用了甚麼方法,測出這些古老石頭的年紀?而為什麼在幫隕石定年的過程中,科學家一併揭漏了空氣、水源和食物中鉛毒對人體的危害?為什麼可以斷言恐龍滅絕事件與天外飛來隕石有關?     作者唐納德.波茲洛如偵探一般,從挖掘岩石樣本到地質構造,形塑我們對地質學的了解,並改變我們看待地球內部運

作的方式。二十五個石頭故事背後代表的重大發現,每一個都填補了我們對於地球謎團理解上的空白,同時也彼此嵌合,提供我們對於地球地質歷史整體性的認識。     對於地質科學家、石頭迷、所有對腳下世界好奇的人,以及想了解人類與自然交織的故事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讀物。 名人推薦   推薦人    陳文山 (台大地質系教授)—審閱、推薦   王文誠 (台師大地理系教授)—專文推薦   寒波 (泛科學專欄作家)—書評介紹 好評推薦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打開二十五扇門,讓讀者一窺壯麗炫目但往往不易得見的地質史堂奧。形形色色的角色迎接讀者進入,讓讀者瞭解科學探索極富人性的一面,以及

人類與岩石間歷史悠久又錯綜複雜的關係。──《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四十六億年的地球故事》作者貝鳶業如(Marcia Bjornerud)   《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作者又一精彩力作……實用的地質學入門書。—─柯克斯書評   富吸引力又淺顯易懂……非常適合對地球生命起源感興趣的讀者。──《圖書館雜誌》(重點書評)   淺顯易懂的優秀書籍,讓一般讀者得以了解化石紀錄以及古生物學家如何詮釋這些紀錄。──《出版者週刊》   普洛泰洛以深厚學養和專家觀點呈現素材,但採用生動淺顯的筆調,讓讀者閱讀本書時就像和學識淵博的朋友聊天一樣。──《人類的演化》部落格       

隱沒帶海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在日本宮城外海,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還引發海嘯的天災,有沒有可能也發生在我們台灣呢?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研究顯示,台灣的確有發生大海嘯的危機,而且是南北夾擊,因為我們南北都各有海溝,容易引發海嘯,尤其南部外海的馬尼拉海溝,已經440年沒發生大地震,更要多加留意。

白色海浪無人能敵,直撲日本東北海岸線,登陸時威力仍驚人,所到之處無一倖免,黑水像猛獸吞噬陸地,這就是日本宮城外海的海溝、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所引發的巨大海嘯。這樣的情景會不會在台灣上演,中央地調所指出,台灣的海嘯危機,南北都有,北部外海有琉球海溝,南部外海有馬尼拉海溝,只要發生大地震,海嘯會直撲而來。

地調所指出,全世界從西元1900年以來,發生過18次規模8.0以上的強震,高達17次是發生在板塊隱沒帶的海溝內。而研究海嘯的學者更指出,馬尼拉海溝已經440年,沒有紀錄到有發生大地震,從周期來看,這裡發生規模8.5以上的強震,其實時候已經到了。

如果馬尼拉海溝真的發生大地震,吳祚任更計算出海嘯波傳遞速度,最快13分鐘會直撲墾丁,20分鐘到屏東,半小時後抵達高雄,40分就會衝過台南。而南北海岸都有可能發生海嘯,這兩地有台灣的四座核能電廠,要怎麼加強安全,避免福島核災重演,對台灣是很重大的考驗。"

琉球隱沒帶最南段由隱沒過渡至碰撞 走向滑移斷層構造研究

為了解決隱沒帶海溝的問題,作者曹庭綸 這樣論述:

琉球隱沒帶最南段位於臺灣東部外海,為呂宋島弧與琉球海溝交界處,該區域為由隱沒作用過渡至碰撞作用的邊界。前人研究認為由於隱沒板塊以方位角308度方向往歐亞板塊斜向聚合,因此聚合速率可分解成垂直海溝方向及平行海溝方向兩個分量,而導致該區域增積岩體有許多西北-東南走向的走向滑移斷層分布。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西耶雅瑪斷層帶。而這些走向滑移斷層於臺灣東部近海與陸上構造的關聯性,及與周邊區域的構造關聯過去甚少探討。此外,受碰撞作用影響,本區域也可在呂宋島弧東側觀察到許多背向逆衝(Back thrust)構造,由於過去震測系統受限於震源能量不足,受波器浮纜長度過短(短於1000公尺)等因素,因此對研究區域較深

部斷層構造的解析力不足。本研究使用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長支距多頻道反射震測系統,於研究區域蒐集了四條跨越呂宋島弧及琉球隱沒帶的震測測線,與沿測線的高解析度多音束水深資料。本研究綜合分析震測、水深及地震分布以瞭解研究區域的斷層活動性。資料結果顯示右移的走向滑移斷層西耶雅瑪斷層帶可往花蓮近海延伸至新城海脊,沿斷層面皆可觀察到呈現棕櫚樹狀的正開花狀構造,推測為典型的轉換擠壓走向滑移斷層。另外在跨越琉球隱沒帶的一條測線上可以觀察到滑脫面驟降的震測構造特徵。

臺灣區域海洋學(二版)

為了解決隱沒帶海溝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以過去四十餘年來臺灣海域的豐富探測資料為基礎,綜合整理歷年海洋學界的重要發現,將龐雜艱澀的學術成果簡化為清晰圖片,輔以簡明文字敘述,以圖文並列方式,介紹臺灣海域海洋研究成果與最新進展。期望搭起海洋科學普及化的橋梁,幫助初學者於短時間內掌握海洋學精髓,快速入門,並且站在前輩學者的肩膀上向前邁進,拓展海洋研究的新頁;同時也希望提供完整資訊,增進各級學校地科教師對臺灣海洋環境的了解,或採用作為教材,提升學生及社會大眾對臺灣海洋環境的正確認知,培養國人知海、親海和愛海的情操,建立海洋國家公民的基本素養。

臺灣西南外海跨越變形前緣與馬尼拉隱沒帶之地殼底積和上覆構造

為了解決隱沒帶海溝的問題,作者邱馨 這樣論述:

在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南海北部板塊經歷複雜的地殼底積與上覆。本研究分析2009年臺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整合計畫在南部(20.5°N)測線的18部,東北-西南測線的11部,以及北部(21.5°N)測線的12部海底地震儀(OBS)空氣槍震測資料。測線分布在臺灣西南外海的過渡大陸地殼(TCC)和隱沒板塊上,且跨越南海北部、馬尼拉海溝、變形前緣和增積岩體。在建立地殼構造的P波速度-界面模型時,從海底地震儀資料上選取折射與反射波走時,並採用不規則網格模型,以確認在南海北部碰撞-隱沒過渡帶的地殼構造。根據南部海底地震儀測線在增積岩體中的側向速度變化(2.5-5 公里/秒)發現隱沒地殼上方滑脫面的分歧張裂斷

層。沿東北-西南海底地震儀測線可觀察到位於中部地殼速度不連續面和滑脫面之間,有一段因硬化(高速3.5-5.5 公里/秒)的沉積層,伴隨著板塊碰撞引起的脆性變形。由於自南至北的地殼性質不同,我們的研究指出莫荷面深度在南邊較深(15-18 公里深),但在北邊則較淺(14-17 公里深)。馬尼拉海溝或變形前緣以西淺層地殼的岩性是變薄的大陸地殼(TCC),但中、下部地殼則被變厚的海洋地殼(TOC)或海洋地殼(OC)底積。馬尼拉海溝(MT)或變形前緣(DF)以東,變薄的大陸地殼則隱沒到馬尼拉海溝下。我們在北邊的海底地震儀測線發現一個失敗的張裂帶,位在變形前緣的西邊。我們也在增積岩體側向速度變化(2.5-

4.5 公里/秒)處發現一個因脫序逆衝斷層引起的地震活躍區。在高屏峽谷的最南端,有另一個位在板塊界面上的地震活躍區,此處從基盤到莫荷面的厚度僅8公里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