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碟災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隨身碟災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icolePerlroth寫的 零時差攻擊: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和藤原新也的 新版 東京漂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andisk ultra災情的價格比價讓你撿便宜- Page 1也說明:分享取消 · SanDisk Ultra Shift 隨身碟CZ410 -256G · Sandisk SDCZ460-256G Ultra TYPE-C 隨身碟 · SanDisk Ultra Flair 256G USB3.0 隨身碟 · 【SanDisk】Ultra Flair USB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臉譜所出版 。

最後網站隨身碟去哪買比較便宜 - Terrepesculiasseroli則補充:0接藍色插孔的USB 3.2 Gen1(USB 3.0)卻無法跑到USB 3.2 Gen1的速度。 只要將資料存入隨身碟就能直接帶著走,就算不是使用自己的電腦也能繼續完成工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隨身碟災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零時差攻擊: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為了解決隨身碟災情的問題,作者NicolePerlroth 這樣論述:

暗網、黑市、祕密預算⋯⋯ 原該保護人民的國家,正是致命武器的製造者? 年度《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 《書單》:年度最重要的一本書! 從駭客、學者、異議分子、影子經紀人到各國政府高層與外國傭兵 史上首度完整揭發即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終極軍火真面目 ★亞馬遜4.6星、Goodreads4.4星高分評價 ★揭開史諾登《永久檔案》沒說完的駭人真相 ★即將由《白宮風雲》製作人改編電視劇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雜誌》《出版者週刊》《柯克斯書評》等國際重量媒體驚人好評 ★史蒂文·貝洛文,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艾歷克斯·斯塔莫斯,史丹佛互聯網天文台主任,前 Fa

cebook 和雅虎安全負責人等網路、資安重量人士有口皆碑 ★《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評審:「網路安全的問題還沒有被企業管理者重視,希望這部作品得獎後,可以刺激他們多加了解這個問題。」 ★麥肯錫公司歐洲執行長:「這是一本令人震驚的書,作者讓人無比信服,詳細且實事求是地指出,全球電腦系統已經變得何等脆弱。」 ★收錄資安專家吳其勳(iThome總編輯、台灣資安大會主席)、叢培侃(奧義智慧科技共同創辦人、台灣駭客協會理事)精彩導讀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吳宗成(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谷祖惠(臺灣資安大會創辦人)、洪偉淦(趨勢科

技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翁浩正/Allen Own(戴夫寇爾 DEVCORE 執行長)、陳浩維(台灣駭客協會理事)、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顏擇雅(暢銷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作者)──鄭重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美國政府正在花大錢跟駭客購買企業、政府組織使用的軟體、硬體中的零時差漏洞,他們會將之變成用於攻擊或監視對手的武器。──這就是《紐約時報》網絡安全記者妮可柏勒斯甫出版新作《零時差攻擊》所探討的道德、政治和經濟困境。」──《華盛頓郵報》   ▍本書特色 1. 全面觸及中國與美國在面對資訊戰爭時不同的應對之道 2. 仔細交代資訊戰爭發展的始末,觸及整個

「數位軍火產業鏈」從駭客、中介人、企業與國家一系列由下而上的運作模式。 3. 作者走訪世界各地駭客與軍火商所在處,地理上跨幅從美國、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台灣、中國、北韓、以色列、伊朗,再遍至歐洲諸國──顯示幾乎沒有國家能在這場零時差戰爭中倖免。 ▍內容簡介 網路安全記者深入「零時差漏洞」交易現場的第一手報導 駭客、巨富、強權,與比核武更致命的終極武器! 當所有的民生基礎設施都壟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 這是一場沒有大後方的戰爭,每一個人都無處可逃。 「知識即權力」在資訊時代得到印證, 面對這場祕密失控的軍備競賽,我們該何去何從? 《紐約時報》資深網路安全記者以緊湊淺白的筆法,解釋駭客與政

府高層交易的內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枚正在導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致命炸彈。當高度機密的國安問題與個人隱私產生衝突、俄國政府能跨國操弄烏克蘭選舉、中國政府能任意出入他國國防資料庫、美國失去了壟斷網路軍火的霸主地位──作者試圖探究:隨時隨地可能一觸即發的「零時差攻擊」真的將帶來世界末日嗎?面對如此無所不能的危險武器,有可能透過法律來規範已然失控的交易嗎? 本書出版後令重量媒體、美國學者、專家、企業資安顧問讚不絕口。《紐約書評》盛讚:「本書作者穿越全球網路武器貿易的地下世界,寫就一部生動而充滿挑釁意味的數位攻擊史!」 ▍關於「零時差漏洞」不可不知的五件事 1. 如何從「軟體漏洞」轉變為「地表最強武

器」? 零時差漏洞即「軟體漏洞」,起初不少駭客樂於義務為谷歌、微軟、甲骨文等大企業從數萬行程式碼中找出漏洞並修補,但當「漏洞」價格節節高升,終於變成由國家掌握的軍火。 2. 在美國,每39秒就發生一次駭客事件。要癱瘓整個國家,只需要1秒。 一個小小漏洞就能針對民生系統發動大規模攻擊。例如俄羅斯曾駭入烏克蘭輸電系統,造成長達六個小時的全國大停電。 3. 當今最「物美價廉」的超級軍火? 比起傳統轟炸機,零時差漏洞的價格便宜數千倍,於是戰力不敵強國的國家開始購入這種實惠的網路軍火,因為即使是最初階的網路攻擊,也可以對敵方造成嚴重傷害。 4. 8年內市值瘋漲超過600倍,「零時差」是大好市場?

最初價格為七十五美元的零時差漏洞,在短短八年內漲到五萬美元。於是,資訊天才、影子仲介商、間諜組織都紛紛投入這個下至獨立駭客上至各國政府的軍火產業鏈。 5. 愈進步方便的地區,反而愈不堪一擊? 當一隻手機就能處理所有工作業務、控制民生設備,意味著只需要利用「零時差漏洞」就操控一切。因此網路愈普及、線上作業愈常見的先進數位國家如美國,在零時差漏洞的威脅之下,反而愈是脆弱不堪。 ▍人類必須銘記於心的三次重大網路安全事件 /闖入選舉系統的俄羅斯駭客/ 俄羅斯駭客曾竊取競選電子郵件、搜尋選民資料,並滲透至烏克蘭的選舉單位刪除相關資料,還在該國的選舉結果報告系統中植入惡意軟體,差一點就引導其宣稱極右派

的候選人勝出……選舉安全專家將這項陰謀稱為史上操縱國家選舉最無恥的舉動。而二○一六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更徹底證明了民主黨被玩弄於俄羅斯的股掌之間。當美國人因網軍的挑釁而分化,歐巴馬政府深刻意識到俄羅斯政府此舉背後的威脅之意,美國的國家安全已經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史無前例的全國大斷電/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俄羅斯默默地侵入烏克蘭的發電廠,駭入控制烏克蘭輸電網路的電腦,將斷路器一個接一個關掉,直到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無電可用為止。除此之外,他們還關閉緊急電話線。更狠的是,他們切斷了烏克蘭配送中心的備用電源,迫使作業人員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改變世界的「震網」事件/ 被稱為震網的電腦

蠕蟲於二○一○年被零星發現,當時它已經透過數量前所未聞的零時差在全球流竄。這種電腦蠕蟲可以不被察覺地從受感染的USB隨身碟散播到電腦上,至於其他的零時差則讓這種蠕蟲緩緩爬過網路,來到更高層的數位行政管理系統,以便它尋找最終目的地:伊朗的納坦茲核電廠(Natanz nuclear plant)。震網將透過遠端遙控的方式,無聲無息地讓伊朗核電廠的離心機失去控制。而等到伊朗的核能科學家發現電腦蠕蟲毀掉他們的離心機時,震網早已經摧毀德黑蘭五分之一的鈾離心機──這將讓伊朗發展核子武器的野心倒退好幾年。 ▍你知道嗎?最容易面臨危機的基礎設施是供水系統 妮可‧柏勒斯認為,是時候回過頭來審視,哪些地方是網路

時代中敵人有機可乘的地方,又應該做好那些防禦措施。我們需要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數位化」做出更明智的考量。因為,敵人有可能透過遠端操作,讓水中的化學含量超標。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台灣的自來水供應系統也曾遭駭客入侵。而且遠比想像中容易。 她擔心人們會在大爆炸中醒來。 在訪談中,妮可‧柏勒斯提到,我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來水供應數位化」的危險性。「我們總是在相關議題上提到發電廠、核電廠,或是鐵路、空中交通管制,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駭客竟然還可以入侵飲用水供應系統。 但這才是更可怕的無聲殺手。」 二〇二〇年,在新冠肺炎流行之際,以色列政府首次發布居家防疫的政策。同時,他們發現伊朗駭客已經入侵了他們的

自來水處理設施(但什麼都還沒做)。以色列報以襲擊伊朗港口。耐人尋味的是,以色列政府沒有侵入伊朗人的飲用水供應系統──因為這麼做的代價太危險、太致命。如果雙方真的有人在對方供水系統上動手腳,在疫情期間,醫院人數暴增……這將是一場噩夢。然而這已經是警訊,提醒我們:現在是時候真正重新評估這些系統的安全性了。 ▍末日是如何降臨的?──「零時差漏洞」與其他重大網路攻擊事件大事紀 一九六〇年代:以軍事為目的的網路科技前身問世。 一九六七年:駭客威利斯‧威爾(Willis H. Ware)寫就「威爾報告」明確指出現代電腦系統中有諸多漏洞,可能導致機密資訊外洩或遭間諜活動利用,並未引起關注。 一九八七年:

第一起大規模電腦病毒「莫里斯蠕蟲」造成上千萬美元損失。 二〇〇九年:多次協助谷歌等私人企業系統修補漏洞的白帽駭客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因谷歌背地中傷,公開表示「不會再提供免費的程式錯誤」給供應商,加速零時差漏洞地下交易網成形。 二〇〇九年:中國駭客集團發起「極光行動」攻破谷歌嚴密的安全系統,間接迫使谷歌退出中國。 二〇一〇年:美國與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能設備而引發震驚世界的「震網事件」,國際間的數位戰爭已成大勢。 二〇一四年:北韓駭客入侵索尼影業,公布員工信箱、薪資,引起世界關注。 二〇一五年:國際駭客傭兵深入美國高層,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的電子郵件資料外洩。 二〇一五年:俄羅斯

駭入烏克蘭輸電系統,在寒冬中造成六個小時斷電。 二〇一六年:俄羅斯以網路攻擊干預美國大選,同年美國國安局軍械庫遭入侵。 二〇一七年:Notpetya勒索軟體攻擊全世界,造成美國全國總計逾百億美元損失。 二○一七年:北韓駭客發動規模史無前例的「想哭病毒」攻擊,災情橫跨英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印度多家航空公司、中國、西班牙、日本、台灣、韓國、中國、美國……全都被挾持勒索贖金。 二○二○年:舊金山國際機場旅客和員工使用的網路入口遭到俄羅斯駭客挾持,使用者的 Windows登錄密碼全面遭竊,印證了網路時代處處是戰場的預言。 ▍國際媒體讚譽 本書精采地報導了這段歷史,它講述了一段──從未被說出來的─

─網路戰進化的悠久歷史。追溯到一九八〇年代,那時電腦才剛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作者追蹤了網路武器市場至今的爆炸式增長,這段時間長弧是全球的,多面的,充滿戲劇性的。妮可證明,我們的所擁有的未來不只是一處激進的新戰場,甚至會重新定義二十一世紀。──安東·慕勒,出版社編輯 通常這類書會被稱讚說,讀起來像劇本或小說。但這本書更好,對技術問題和人類行為的敏感性使其具真實性,其中傳達的訊息:網絡安全問題威脅我們的隱私、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生活,甚至帶來更可怕的後果。──史蒂文·利維,《連線》雜誌總編輯 本書講述了一個可怕的故事……那就是當任何人現在都可以通過單擊鼠標來消滅其他所有人時,對世界會造成什麼影響

。 作者進入了一個隱密複雜的領域,這個領域被不透明的技術術語掩蓋,因而對我們其他人來說顯得如此不真實。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祕密英雄。我們將不會再以相同的方式看待手機、搜尋引擎,甚至恆溫器。──Kara Swisher,Recode網站(科技網站)創始人、《紐約時報》觀點作家 本書讀起來就像約翰・勒卡雷小的說,裡面充滿間諜活動和網路戰爭的恐怖故事,這些故事會讓人徹夜難眠,既無法停止閱讀,又對未來充滿恐懼。 ──《浮華世界》 對於網路武器市場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引發的全球網路武器軍備競賽有著深入報導......本書不刻意渲染,是一部公正的編年史,以純熟的散文技巧寫下這部精采、可怕的著作。這本書

一開始能把我們嚇壞,讓我們擺脫對科技的自以為是。 ——喬納森·泰珀曼,《紐約時報》 以令人著迷的電影風格講述這段故事......本書是一部清晰、不可或缺的、對世人的警醒。無論我們以為自己的保險箱有多堅固,總會有人來破解它。──LitHub 本書作者穿越全球網路武器武器貿易的地下世界,寫就這部的生動而富有挑釁性的數位攻擊史。── 《紐約書評》 本書對「零時差漏洞」的濫用有著引人入勝且令人不安的描述……這個祕密市場難以滲透,但作者比大多數人挖掘得更深。 ──《經濟學人雜誌》 強有力的網路安全政策的有力案例,可以在尊重公民權利的同時減少漏洞。──《柯克斯評論》 這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一本書…

…作者揭陋了這場地下軍備競賽,是一部精確、清晰和引人注目的介紹。──《書單》雜誌 本書是一則重要的警示。 在作者的深入調查之後,我們沒有理由忽視網路軍備競賽的成本。事實上,我們已經非常脆弱。──莎拉.弗埃爾,《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作者 一部氣力萬鈞之作。 對於任何對網路安全感興趣的人,無論是學生、政策制定者還是公民,都值得一讀。──P.W.辛格 艾默生.T.布魯金,《讚爭》作者 這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書……一個關於駭客、零時差漏的中介人、駭客等轟轟烈烈的故事,作者也著眼於更深層次的問題。──Steven M. Bellovin,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 本書一場旋風般的

全球巡演,向我們介紹了控制互聯網的鬥爭背後的瘋狂人物和離奇故事。如果這一切聽起來都如此不真實,卻是千真萬確的。──Alex Stamos,史丹佛互聯網天文台主任,前 Facebook 和雅虎安全負責人

新版 東京漂流

為了解決隨身碟災情的問題,作者藤原新也 這樣論述:

你要在墳前吐口水,還是獻上花束? 一本各界譽為「神準預測日本崩壞」的預言書   「二十年後,我結束旅程,回頭看到的日本,已經呈現一片《我在你的墳上吐口水》般的世界觀。日本人固有的『慈悲』血液,現在不都已經變成了『憎恨』的血液?街上的行人都張著憎恨的弓箭,有時會一齊射向選定的犧牲者,變成一場有益身心的血祭。   為什麼他們的恨意這麼重?   而我只想仔細探究『慈悲』變成『憎恨』的二十年間,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慈悲』能改變一個人,   『憎恨』的話語則無法改變一個人。   你要在墳前吐口水,   還是獻上花束?」 -摘自本書後記   日本當代攝影大師 藤原新也

  以攝影家之眼洞察矯作清新的日本無菌社會   以近乎私家偵探辦案般解謎的挖掘   令我們窺見繁榮背後的巨大空洞   「對藤原新也而言,在恆河親眼目睹的死亡,沒有看不見的暴力可怕。而他筆下喧囂灼熱的東京,在高度科技化、商業化、快速代謝、大量生產、大量製造垃圾之餘,由於所有的汙穢、負面情緒、黑暗都被排除、阻絕,繁榮背後那種看不見的空洞也跟著日益增大。   生活變成從一個密室,移動到另一個密室的過程。十分鐘前在車站前廣場向過往行人募款的愛心家庭,十分鐘後已經在連鎖餐廳排排坐好,用午後三點的下午茶,犒賞自己對非洲飢民的無私付出。習慣電視節目脫口秀表演的小孩,眼神中已經帶有(電視劇中常見)大人的狡詐

。失去船的船夫,在商店街沿路殺了幾個幸福家庭的主婦,然後衝進附近的中國餐館,上了樓上強姦老闆娘。重考生拿著可能是以考試成績換來的球棒,打爆有屋階級爸媽的頭。滿臉幸福的新世紀思想導師,侵吞公款插翅高飛。   這本書裡有一張照片,最能顯現出藤原新也對於這個世界與人生的看法:恆河邊兩隻野狗分食一具泡水屍體。他按下快門的當下是否猶豫,我們不得而知。這樣的照片在日本即使是當成藝術作品,裱框掛在藝廊一角,不難想像還是會引發爭議。追求藝術品味優越的買家,寧可去收藏森山大道、荒木經惟或是藝術掮客村上隆認證的數位輸出作品,不會把這樣的照片放在豪宅的客廳。這張照片,以及他的名言『人就像被狗吃掉一樣自由』,在《印度

放浪》之後,仍然不斷以各種形式出現於其他的文字作品之中。」 -摘自本書譯者序   作者藤原新也自1969年起,以亞洲國家為主,遍遊歐亞13年。回國之初,日本發生一連串的冷血逆倫刑案與無差別殺人事件,使作者驚然發現日本社會已有巨大改變,和他記憶中的故鄉大不相同。   日本家庭的中心從「神壇」轉變化「電視機」,「人對土地故鄉的執著」也轉變為「個人對個人的執著」;社會普遍的物質需求心態,從「對欲望的克制」,演變為「鼓勵消費」。   他比較了自己出國前所認識的「60~70年代的日本」,和回國後所見的「70~80年代」的日本,以旁觀者的警醒眼光,針對當下的社會問題提出批判,對當局者迷的日本國民

做出提醒。   最後兩章收錄了作者在雜誌《FOCUS》連載的爭議文章,以及後續引發的風波。   〈莉卡娃娃奉經〉   一九八八至八九年,一位名叫宮崎勤的青年,連續虐殺三名四至七歲女童,並姦屍、食用、分屍後遺棄。凶嫌再三反覆自己的犯案動機,至其被處死時仍無定論。這起事件成為當時日本媒體渲染犯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豬要在晚上載走〉   作者描寫自己公寓四周的人事風景──作者居住在東京芝浦,該地倉庫、廢棄工廠林立,惡臭運河穿梭,是東京少數不以人做主角的無人地帶。就連河裡游魚都死氣沉沉,小孩無精打采。   夜裡馬路上不時傳來尖銳聲響,作者一直以為那是飆車族的車輪摩擦聲,直到一天的深夜

散步,他才發現那聲響竟是出自一車準備前往屠宰場的豬隻的嘶鳴。政府雖無明文禁止在白晝運送豬隻,但會散發惡臭的東西,就得在日常生活之外悄悄處理,這早已是都市人的潛規則……   惡臭瀰漫的污水處理場的屋頂,竟有一座無人知曉的巨大公園,宛如都市裡難得的荒涼草原,是海市蜃樓,成為作者沉澱思緒的休憩所。一天傍晚,作者第一次在公園裡見到遊人──一名五、六歲的女童,卻有著老婦的苛薄眉頭,她衝著作者直嚷:「討厭,小優自己一個人玩得正開心……大叔你的家在哪裡!快給我回家去!」作者不禁納悶,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養出一個這麼彆扭的小孩……   〈兩種十誡〉   因應60-80年代日本社會經濟高度成長,凡事講求

效率的時代潮流,日本的家屋形式也產生巨變,家庭的中心從「神桌」轉變化「電視機」;佛祖勸人「克制欲望」的教誨,變成不斷高呼「努力吧!買東西吧!」的電視廣告,社會價值觀出現根本性的變革。佛教的十善戒不再是市民的信仰了,他們改信從欲望做出發點、鼓勵消費的「新十誡」。   〈旅程的冰點〉   日本家屋形態改變之前,日式屋宅多是獨門獨棟,是附有後門、簷廊,與鄰人互動頻繁的開放性建築。但在講求效率的新時代潮流運作下,日本人的屋宅主流漸漸轉為仿照英國監獄或日本兵舍、以使用率為第一考量的國宅形式封閉性建築。   作者認為此為母體與土地價值崩壞的一種呈現,日本人對鄉里的執著漸漸淡化。作者一家原經營日式旅館

,但因應都市改革計畫,旅館遭拆除,一家人被迫遷離故里。自此,作者再無鄉愁,選擇離開日本,出國流浪。同時期,亦有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日本,他認為自己的行動並非個例,而是時代潮流的產物。   〈小小的黑魔術〉   回到睽違十三年的故土,作者發現儘管日本國民看似健康明朗,市街清潔,生活便利富饒,但和他旅行過的東南亞國家比起來,人民的臉上卻缺乏生氣,少見喜怒哀樂,人民的情感被某種力量封印起來,轉而在某些地下活動發洩。   作者將那些活動稱做「密室」。不同世代有各自不同的「密室」,八○年代初期盛行的「密室」行為是「搞笑藝人秀」和「卡拉OK」。在此之前,則有「學生運動」、「摔角」、「異端宗教」等。在完善

的管理社會的水面下,人們各自大笑、歡唱、怒吼……,找地方發洩。然而各自的社群之間往往並無交流,人心也變得更加孤立。作者在本章分析了各社群的共通點與相異處,以及行動背後的成因。   〈行善風潮〉   回到日本,作者發現社會已然巨變,一時無法適應,他擔心自己永遠會像個異鄉人,自覺像個失憶症患者。但他發現,得了失憶症的人不只是他,八○年代的日本人可說全都等同患了失憶症。   作者在本章對他出國前(60~70年代)和回國後(70~80年代)所見的日本,做了整理比較,並預言了下一波的時代潮流──行善和文化活動。   作者舉出1982年5月的三件事──「日本國憲法成為暢銷書」、「全民反核運動」、「

義工活動的普及」──為例,並在下一章闡述他的所見與觀感。   〈青天白日〉   出版業的餐會酒席上,一位編輯將自己負責的新書校樣交給眾人傳閱,那本書便是後來成為暢銷書的《日本國憲法》。內容除了條文內容,還搭配了日本豐綠的田園山村風景照,作者不禁感到一絲諷刺,因為他只覺得看到了日本的昔日幻影。書中照片顯然是將「反戰」的訴求視覺化,這或許是正確的做法,不容異議,但仍令作者心生無奈之感……   作者接到攝影師同業的一通電話,要他捐款支持反核運動,他回答「我參加,但這不是因為我『贊同』這個活動,而是因為『我不反對』」。反核,任誰看來都是絕對正確的舉動。但這「絕對善」的壓力,卻也令作者感到無所適從

……   這天是母親節,作者打算去享用一頓遲來的午餐,但一走出車站,他突然感覺到幾道帶著「殺氣」的視線,原來是來自現已司空見慣的募款集團。但這回的募款人是一群家庭主婦帶著幼子,在太陽底下為非洲的饑童募款,場面十分溫馨。這「過度開朗的殺氣」令作者心生不解。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就用相機拍下吧。作者匆匆返家取相機,離家前他瞥了一眼時鐘,三點七分,他腦中閃過一絲不安,「三點是吃點心時間……這活動該不會在三點結束吧」。當他趕到現場,果然早已人去樓空……   〈飢渴前線〉   本章對照了三種「密室」──卡拉OK、摔角表演、搞笑藝人秀,與三種「善行」──日本憲法的暢銷、反核、義工活動,發現這些行為的背

後,其實都是源自於對正義的傾倒。   但,捨棄了鼓吹良善的「舊十誡」二十年,人們的良心為何會在八○年代初期重新抬頭?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渴望良善,是因為經過二十年「惡十誡」的洗禮,大家都得了良心飢渴症。人們之所以行善、無償付出,其實是為了得到另一種型態的回報──安撫良心的餌食。   不過,在印度的旅行經驗,也使作者體會到:善行的「施與」,是比「接受」更需要謹慎看待的事,因為過剩的愛也可能害人。許多善行名義上是為了拯救他人,卻往往淪為用來拯救自己的偽善。而日本便是個對善行意識尚未成熟的社會。   〈狂熱〉   在本章,作者分享了他在印度旅行的私人經歷,進一步說明何謂「成熟的善行」。  

 〈漫長的喜劇〉   日本戰後二十年是經濟高度成長期,時代風氣鼓勵消費,人們以「性惡說」為本,一味追求名利,努力賺錢,好獲得「三種神器」(黑白電視、洗衣機、冰箱),帶動大環境經濟發展。這可說是一齣在浪費主義社會上演的幻想「喜劇」。   然而喜劇也會演到盡頭,當人們飽食終日,三種神器的取得不再是難事,人們突然喪失了消費意欲,內需減低的結果是經濟的不景氣。在1952年的美國亦曾發生類似情況,當時不只是經濟亮紅燈,人們也喪生了工作的意欲,當時美國的解決之道為軍事產業的發展。日本無法靠同樣的辦法解套,但所幸,儘管內需衰退,日本國民仍未喪失工作意欲,依然積極工作,因為他們猶在追求「最終神器」──獨門

獨棟的家。日本的這場「喜劇」因此硬是比美國多演了幾年。   然而,1981年11月發生的幾起事件,終於讓這場「喜劇」正式變「悲劇」──王貞治的退休、山口百惠息影、一柳展也以金屬球棒毆殺父母的天倫血案。   一柳家是典型的中產階級、「新日本家庭」的代表,他們得到了「最終神器」,但代價卻是「家庭的崩壞」,最後只能悲劇收場。   〈蘋果派家庭的家規〉   二十年來,日本父親汲汲營營地賺取金錢,終於買下自己的家。看似美夢成真,但此時一家人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家族精神的蕩然無存、親情的疏離。   中產階級的家訓從「長輩的人生智慧、舊十誡」,轉變為「增加收入→擴大生產與需求(新十誡)→

獲得三種神器→蓋自己的房子」,但當最後的目標達成,一家人頓失目標,此時日本父親也不再有能耐帶領家人,家族精神陷入了真空狀態。   在此情勢下,日本父母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把對「絕對善」盲目的信仰,對「絕對惡」盲目的排斥,當做新家訓。親子之間,除了餐桌上非洲難民兒童的照片,已經沒有共通的話題。   對「物質」的追求已無法滿足人心,人們轉而追求「精神」(文化),在1982年5月發展出新的時代潮流──行善文化。    不成熟的善行為何有害?因為未經思考的善行是種慠慢,導致對惡的認定也會變得短淺、偏狹,因此孕生出新的暴力,在社會上引起新一波的「魔女狩獵」──將自己不習慣的人事物都視為異端,予以

排除。   〈東京漂流〉   1981年7月22日,日本關東一帶雷電大作,都內水患頻傳。像這種大自然發威的日子,作者稱做「自然之日」。在大自然的威嚴面前,文明社會破綻百出,洪水一過,平日試圖掩藏的腐敗臟腑再也隱瞞不住,袒露在外,惡臭撲鼻。   眼見這一幕,作者心想:自己或許也有能力扮演一種類似「大自然」的角色,揭開都市生活裡的腐敗真相……   作者淺談與雜誌《FOCUS》合作的緣由經過。   〈FOCUS〉   收錄作者在雜誌《FOCUS》的連載文章五篇。每篇都會交代案件經過、輿論反應、作者對該事件的看法,以及刊登照片背景、拍攝動機與手法等等。   連載一、偽作‧深川街頭隨機殺人

事件   連載二、鋁棒弒親事件   連載三、東京最後一隻野狗‧有明菲利塔之死(連載三於本書最後刊出。)   連載四、阿南達瑪迦協會瑜珈老師失蹤事件考   連載五、美國淵賞楓行‧車掌小姐情殺案棄屍現場   連載六、幻之城‧絲綢之路   〈人就像被狗吃掉一樣自由〉   針對《FOCUS》第六回連載內容的迴響,作者做出回應。由於三得利的偽廣告事件,觸犯媒體禁忌,該回的連載文章遭到編輯部大幅改寫,作者因此決定中斷雙方合作。本章刊出編輯部竄改過的文章全文。   〈東京漂流〉THE DAY AFTER(專訪)   作者接受雜誌專訪,細數自《FOCUS》連載,至《朝日新聞》「丸龜日記」專欄的書寫,眼

見宮崎事件、鋁棒弒親案、深川街頭隨機殺人事件一樁一樁發生,內心種種無力茫然的心情。 名人推薦   平面設計師 王志弘 /選書.設計 藝文評論家 張世倫/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