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官股比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丁承所指導 黃昱翰的 Basel Ⅲ實施前後本國銀行資本適足率之動態趨勢變化比較 (2020),提出陽明官股比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Basel Ⅲ、商業銀行、資本適足率、成長模型、金融監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張玉山所指導 高秋蓉的 民營化事業經營權歸屬與營運績效關聯之研究—以金融產業為例 (2003),提出因為有 股權結構、經營績效、民營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陽明官股比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陽明官股比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Basel Ⅲ實施前後本國銀行資本適足率之動態趨勢變化比較

為了解決陽明官股比例的問題,作者黃昱翰 這樣論述:

近期發生新冠疫情等經濟危機,金融機構監管與銀行風險指標又重新成為焦點。本研究探討在金管會將Basel Ⅲ監理架構納入國內銀行業資本管理規定並實施前後,我國銀行資本適足率的動態成長趨勢變化。研究發現,我國銀行資本適足率在Basel Ⅲ實施後的成長率大於實施前的成長率。表示在Basel Ⅲ實施後,確實能夠有效增加國銀提升其資本適足率的動能。且進一步納入股權集中度與銀行類別的聯合調節作用下,發現Basel Ⅲ實施前後成長率差異會受股權集中度正向調節,而其調節會受銀行類別干擾,公股銀行具有正向調節,民營銀行不具正調節。表我國的公股銀行,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提升會增加資本適足率的成長趨勢,且會提高與

Basel Ⅲ實施前的成長率差距。

民營化事業經營權歸屬與營運績效關聯之研究—以金融產業為例

為了解決陽明官股比例的問題,作者高秋蓉 這樣論述:

在公營事業完成民營化後,政府持股比例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已跨過法律上的民營化門檻,但政府仍舊是民營化公司中最大的股東,其所指派的董、監事,乃為公司實際上的經營及控制人。因此本研究以國內民營化的金融產業為例,試圖從民營化事業經營權歸屬的不同,檢證其和經營績效之間的關連。實證結果如下:1.股權結構分析:(1)董事會組成分析:除台產、台壽、中工、中石化外,其餘民營化公司官股董事席次並無顯著減少的趨勢,經營權似乎仍由政府機關所掌控。(2)Sharpley Value:「政府具有控制力」者為彰銀、一銀、華銀、農銀、交銀、北銀、台企、高雄銀、台開、中再保、中鋼、台肥、陽明、台航等十四家;「政府具有影響力

」者為中產、台產、台壽、中石化、中工等五家。由此看來,即便已完成民營化,政府對於大部分民營化公司的經營權掌控程度仍然相當之高。2.民營化前後經營績效檢定:(1)Wilcoxon 號等級檢定:除「每人生產力」有顯著提升外,其餘各項財務指標均無太大改善,甚至出現許多民營化前經營績效顯著高於民營化後之情形,此乃民營化後,各事業單位為了能夠精簡人力,均有裁員的動作出現,因此使得每人配備率在民營化後顯著提高。但整體而言,民營化後經營績效並無改善,甚至有惡化的情形出現。(2)股價超額報酬率檢定:除台壽顯著惡化外,其餘檢定結果均無法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3.股權結構影響經營績效檢定:「政府具有控制力」的民營

化公司在各項財務比率上的表現均顯著不如一般民營公司;而「政府具有影響力」之民營化公司在各項財務比率上和一般民營公司互有消長,但大體而言,兩者間並無顯著差異。綜合本文一連串的探討分析,發現國內大部分的民營化公司在完成民營化後,政府在董事會中仍擁有最多的董事席次,雖然政府已釋出所有權、但卻仍握有公司經營權,主導公司的經營方向。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導致公司無法如真正民營公司一般靈活的進行各項經營決策,因此民營化後經營績效不僅無法獲得改善,甚至顯著不如一般民營公司的經營表現,假若民營化卻無法使市場機制取代政府指令,有效率地引導資源配置,仍由政府的指令強力引導民營化公司的經營決策,那麼民營化是否還有持續進

行的必要,值得再深入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