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on DinkmeyerGary D. McKay寫的 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諮商_第四章_Adler學派 - Quizlet也說明:阿德勒學派 採用現象學的取向,重視個人知覺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包括個人的知覺、 ... 為Adler學派學者Mosak提出,基本錯誤為早年經驗中所產生的錯誤中知覺或信念,而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曾端真所指導 趙曉詩的 國中生同儕人際信念之探究 (2010),提出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體心理學、社會情懷、同儕人際信念。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張英熙所指導 李宜宜的 幼兒母親參與阿德勒鼓勵訓練方案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鼓勵、讚美、阿德勒鼓勵訓練方案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的解答。

最後網站嘿,我是專輔- 【阿德勒治療】 一、關鍵人物:Alfred Adler 二則補充:一種成長模式,強調承擔責任,創造自己的命運,及尋找意義和目標以賦予人生方向。 三、重要概念 1、人性觀:反決定論,但認同前六年影響力,自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

為了解決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的問題,作者Don DinkmeyerGary D. McKay 這樣論述:

超過40個國家400萬家長推崇 做父母需要學習,也需要接受不完美! 專注於現在,看到孩子的優點,改變就此開始。   父母效能系統訓練(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 STEP)是依據阿德勒學派觀點發展的一套親職教育實用方法,藉由探討錯誤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在包容接納的氛圍中,學會以獨立自主、負責的表現來肯定自我。   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為了吸引注意、獲取權力、報復或逃避,當專制的獎懲方法已經不能改變孩子,父母需要更有效的教養技巧:   .在衝突中察覺到雙方的真實感受:瞭解情緒的意義。   .以鼓勵代

替讚許:重視孩子的努力與進步,而不是要求孩子追求完美。   .反映式傾聽和「我」的訊息:互相尊重,增進親子間的溝通。   .以自然而合理的後果代替懲罰:孩子必須明白行為的後果,才不會因為害怕受罰而不願嘗試。   透過練習與實踐,《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提供有效能的訓練方法,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自信與自尊,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累積開創精采人生的勇氣。 作者簡介 狄克梅爾博士(Don Dinkmeyer, Sr., PhD)   為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小學生諮商、班級輔導、親職教育、團體諮商、婚姻成長等領域的先鋒。著作包括35本書及125篇專業論文,並曾開設過無數親子教養、婚姻成長、班級輔導與教

學等各種心理教育課程。 麥凱博士(Gary D. McKay, PhD)   合著包括《做情緒的主人》(How You Feel is Up to You)、《在無禮的世界養出有禮的小孩》(Raising Respectful Kids in a Rude World)及父母效能系統訓練系列課程叢書等13本書,是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及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 NASAP)高等榮譽會士,現已退休,但是仍在北美及歐洲各地開設工作坊。 譯者簡介 紀李美瑛   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碩士

、哲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台北市立女師專、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教育系,並從事語言/語文學習及雙語教育之研究,致力推展中文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計劃。 紀文祥   師大教育系畢業,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哲學博士。歷任政大學生輔導及心理衛生中心秘書、政大實小校長、政大心理系所教授,自教職退休後定居美國從事讀書與寫作。 導讀者簡介 曾端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任:副校長、教務長、教育學院院長、系主任、圖書館館長等。於2007-2009年

師事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主任Henry Stein,接受為期三年的博士後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訓練,取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治療師」證照(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個別諮商、親職教育與家庭諮商。著有:《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婚姻與家族治療》、《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班級經營與兒童輔導》(譯)、人際關係與溝通(譯)。 專文導讀  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資產  曾端真 推薦 前言 第1章    孩子的行為和不良行為

         為什麼做父母也需要訓練呢?/父母和孩子有社會性的平等/瞭解行為/不良行為的目的/建立積極關係的處方/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2章    多瞭解孩子和自己             利用情緒操控/生活型態的塑造/「好」父母的壞方法/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3章    鼓勵:建立信心和價值感             父母應該避免的態度及行為/父母表達鼓勵的態度和行為/鼓勵和稱讚的分別/鼓勵的特殊用語/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4章    傾聽孩子的話             當孩子表達感覺時父母的角色/做一位有效的傾聽者/父母對反映式傾聽的典型評論/孩子對父母反映式傾聽可能的反

應/描述情感的字眼/使用反映式傾聽應注意的事項/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5章    溝通:探索與表達             探索多種選擇的情況/「是誰擁有這個問題」的概念/「我」的訊息/如何傳達「我」的訊息/傳達出我們對孩子的珍惜和尊重/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培養勇氣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第6章    責任感養成訓練             合理後果和懲處的不同/釐清動機與態度/後果法的基本原理/應用後果處理的步驟/應用後果處理的典型困擾/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7章    自然而合理的後果法之日常應用             面對挑戰/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8章    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守則/會議引導技巧/開始家庭會議的適當時機/家庭會議可能犯的錯誤/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第9章    培養信心和善用潛力 循序漸進/檢驗你的感受/復習與發想/要點提示 專文導讀 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資產 曾端真   這幾年,阿德勒(1870-1937)的學說重新被社會大眾所喜愛,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阿德勒的理念很具激勵性,在提升人的自我效能,以及促進人群的和諧方面,貢獻不貲,對後世許多心理治療學派也有很深遠的影響。近十多年來,正向心理學蔚為風潮,阿德勒也被尊稱為正向心理學的鼻祖。   阿德勒學派的核心要旨為「社會情懷」。社會情懷是指在認知上對人的相

信,在態度上對人的關懷,在行為上能與人正向連結。社會情懷是促進個體為社群貢獻己力、與人合作以及有勇氣承接挫折的要素,是心理健康的指標。基於對人群的關懷,阿德勒學派對推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遺餘力,而且以培養與訓練孩子的社會情懷為目標。該學派認為當個體為了服務社群,必然會努力上進,提昇自己的能力,於己於人兩蒙其利。   阿德勒說個體出生時,即具有社會情懷的潛力,但是必須經過照顧者的啟發,社會情懷才能發展出來。受到過度驕寵或疏忽的孩子,不可能開展出社會情懷。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對孩子的社會情懷是一大考驗;進入小學時,若孩子不具有社會情懷,那麼學校的團體生活,對孩子將會是極大的震撼。阿德勒指出,「上

學」這件事,必須是在社會情懷上預備好的孩子,才不會產生適應不良的症狀。有些幼年便被疏忽的孩子,常讓學校教師難以靠近,他們對於接受關懷,有很大的阻抗。他們不是「壞」孩子,而是其成長歷程,比較缺乏正向的人際接觸,在關心別人和接受關心兩方面非常困難。常態家庭長大的孩子,若父母的教養不當,孩子的行為也會產生偏差。阿德勒學派主張有偏差行為的孩子是氣餒的孩子、失去勇氣的孩子,不是壞孩子。   阿德勒學派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行為的目的性,即個體的行為動向無不朝著追求優越目標而運作。歸屬感與價值感是孩童的基本目標。人必須有勇氣去克服為追求優越目標所遭遇的困難,這也是阿德勒所說的,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資

產。得到鼓勵的孩子,才有這種勇氣。   阿德勒學派的學者,Dinkmeyer與Mekay(本書作者),以社會情懷及行為的目的性為理念,發展出著名親職教育訓練方案:STEP(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該方案主要內涵有辨識孩子的行為目的、鼓勵、傾聽、邏輯後果、民主討論技巧。這些技巧強調父母在親子互動中示範民主的態度和行為,營造鼓勵的家庭氛圍,滋養孩子的勇氣與自我價值,並在邏輯後果的訓練下,培養自我負責的能力。   筆者個人師事阿德勒心理治療的大師Stein Henry三年,非常喜歡阿德勒心理學的精湛,卻又不失其平易與生活化。《阿德

勒的父母成長課》是一本手冊式的工具書,把阿德勒學派的概念轉化成淺顯易讀的工具書。讀者可從實作中來學習,按照書中的建議,一步一步地跟著練習,將體驗到教養效能的提升。除了身為父母的人受益,對教師,親職教育專家,助人工作者等而言,本書也很具參考價值。   我是阿德勒學派的愛好者,很高興能為本書寫推薦序,此過程再度閱讀本書,收穫仍然滿滿。 專文推薦   1997年,我在新加坡學習「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1999年起,則在馬來西亞開始帶領這套課程,及至回到臺北又於2008年起,在大臺北地區帶領高效能父母課程,《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系列三書,一直是我在教養兩個女兒,以及領導其他家長學習這套親職課程

時,不可或缺的教科書。因此今天,我和兩個女兒的關係親密而良好,講座分享、課程帶領也獲得無數家長的肯定,都應該要歸功於這套書籍,特別是,我自己所出版的兩本書《高效能父母學》、《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必須說,如果沒有這套書籍為我奠基、加持,我應該無法將它們完整地書寫出來。   「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雖然已有四十年的歷史,然而,無論是運用在教養以前的孩子,或是現代的孩子,都證實是切實可行、成效驚人的教養法,所以,如果你努力學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卻依然覺得辛苦又挫折,那趕快來了解一下到底自己是哪裡搞錯了?我相信從這套系列書籍中,你,一定可以找出解答,並且成為一個稱職又愉快的父母! 「父母效能系

統訓練」資深領導員 李顯文 專文推薦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是「開始當父母以後,才開始學習怎麼樣去當父母」的。所以,當父母不但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考驗,也是絕對需要「自學」的課程。幸運的是,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許多親職教育的書籍,幫助我們如何去當一個稱職且有效的父母。   「阿德勒學派」藉由探討兒童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教導父母有效的引導孩子,把錯誤目標與行為變成獨立自主、負責的表現──以「鼓勵」代替「讚美」,以「自然而合理」的後果代替「懲罰」,以「反映式傾聽」和「我的訊息」,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與瞭解。   本系列三書的特色在於教導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需要」及「能力」,建立「可達成的目

標」;以積極的溝通和適當的鼓勵,為孩子建立自信心與溝通的能力。以合理的限制與充分的自由,培養孩子自律的精神,進而勇於面對挑戰、克服挫折,成為一個負責任、有自信、充滿愛的健全成人。 親子作家 陳安儀 前言   我們相信成為高效能的父母親,是人生中最有回報、最值得的事情之一,同時也是人生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之一。然而看看坊間報章雜誌以及電視所報導的一些有關教養孩童的理論,往往是互相矛盾的,要從裡頭整理出一套可遵行的原則,可以想見有多困難!   《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阿德勒的幼兒教養課》《阿德勒的青少年教養課》系列三書是以「父母效能系統訓練」(Systematic Training f

or Effective Parenting, STEP)為經緯,以改善親子關係為目標,提供了一套實際可行的方法。《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是由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發展,應用民主哲學來教養孩童的指南,到目前已經有超過四百萬父母證實這套方法的效果。如果你能把書中提到的技巧和原則做實際的應用,這套訓練方法將造福你和你的家人;然而,成功與否則全賴你是否真正有心,是否真正投入而定了。   我們建議家長自定時間,依自己的進度每週讀畢並練習一章,九週讀完本書。最好是在一週的開始讀完一章,然後,在週間研究問題情境,練習章末所附的問答題,以及復習該章所提示的重要理念,並請確切的在這一週

內花時間實踐列出的活動。   許多父母利用參加家長團體來增進教養的技巧,在美國有成千的團體活動,提供父母討論觀念和共同分享經驗的機會;在臺灣,這類成長團體也正蓬勃發展。經過勤奮不懈的研究和應用─不論你自己個別學習或跟著團體一起學習─都能成功的「畢業」,成為更有效能的父母。如果你願意貫徹到底,我們確信《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將幫助你獲得成功父母的獎賞。 建立積極關係的處方 除非你願意花時間和努力與孩子建立積極的關係,否則任何訓練兒童的技術都不會有效果。下列四項處方對高效能親子關係是很重要的: ■相互尊重 無論在任何年齡,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問題,通常都是缺少相互尊重的結果。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尊

敬他們,似乎沒有認清尊敬是要去贏得的,是敬人而後人敬之。嘮叨、喊叫、打罵、責備、為孩子做些他們自己能做的事、雙重標準?所有這些都顯示缺少尊重。(試問自己:你是否要求孩子進你的房間之前要敲門,但卻自由進出孩子的房間而不敲門?) 建立相互的尊重,我們必須先從願意表現對孩子的尊重開始。最好的開始是把你的負面談話減到最少,在氣氛友善的時候與孩子說話。 在本書中,你將學習到許多其他的方法,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來面對孩子,處理問題。 ■多花些時間輕鬆或娛樂一下 在現代生活忙碌的步調下,常常容易忽視建立積極的家庭關係這重要的一面。其實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重要的是質而不是量;一個小時的良好關係,更勝過幾小時的衝突。

 我們建議,你該花些時間輕鬆一下,每天花一點時間個別與孩子做一些你和他都喜歡的事。但如果有一方感覺到被迫做什麼,就不算是娛樂。在雙親家庭,父親和母親分別在一星期的某幾天,個別和孩子獨處,然後再互調獨處的日子,如此每個孩子就都有和雙親單獨相處的均等機會了。 睡前時間是受到許多人喜愛的一段共同的愉快時光,重要的是你和孩子要一齊計畫你們要如何一起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讓每個孩子知道他將會有和你一起的特別時間,如果另一個孩子干擾你,你必須說的是:「這是小強和我單獨在一起的時間,你和我會在我們約好的時間在一起。」 除了個別時間以外,父母也需要安排全家人在一起輕鬆愉快度過的時間,至少每週一次。 ■鼓勵 如果

要孩子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我們必須打從心底相信孩子。要孩子自覺有足夠的能力是需要經常鼓勵的,一項良好的合作關係,就端看孩子對自己和對你的觀感如何而定了。 對於不良行為的四項目的也給予正面的意義,並建議如何鼓勵這積極的一面。第3章將詳述鼓勵的意義和方法,在此則明確指出鼓勵基本上是不要強調孩子的錯誤,而要認識他們的稟賦和優點。

國中生同儕人際信念之探究

為了解決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的問題,作者趙曉詩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社會情懷的觀點,探究同儕關係良好與同儕關係不良的國中生,其同儕人際信念的內容。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國中生同儕人際信念之早年回憶問卷」及「國中生同儕人際信念之訪談大綱」對一台中市國中一年級全班同學進行團體問卷施測與一對一結構訪談,於全班同學中選出同儕關係良好與同儕關係不良之研究參與者為「要好同學提名組」與「不要好同學提名組」各四位,以質化分析的方式將其同儕人際信念、手足資料中反應的人際信念,以及人際信念中關於自我的信念,歸納為友誼、歸屬感、優秀及性別四大範疇,再綜合討論兩組信念的異同,得研究結果如下:一、 「要好同學提名組」與「不要好同學提名組」的同儕人際信念、手

足資料中反應的人際信念,以及人際信念中關於自我的信念,在友誼、歸屬感、優秀及性別四大範疇的內容有相同與不同之處。二、 「要好同學提名組」與「不要好同學提名組」相同的信念,在友誼範疇包括,與同學要有好的相處、朋友會有共享活動、形成友誼需熟悉感、我有清楚的界線與判斷;在歸屬感範疇包括,同學應互相幫忙、安全感是友誼的基礎、大的會照顧小的、大的要讓小的、我是受歡迎的;在優秀範疇包括,希望自己功課、人緣好。三、 「要好同學提名組」與「不要好同學提名組」不同的信念,在友誼範疇包括,朋友會彼此關心、形成友誼需付出和主動與形成友誼需個性和別人主動、我可以解決問題與我是對的,我無法處理問題;在歸屬感範疇包括

,在團體中要合群與在團體中不要堅持己見、我是不受歡迎的;在優秀範疇包括,做家事、考試好會被誇獎與期待自己被誇獎、人各有專才與不能肯定自己,我想贏、希望自己能力好與希望自己個性好;在性別範疇包括,男女生是不同的與男生令人無法理解、希望跟異性有好的相處與不同性別容易爭吵。四、 「要好同學提名組」與「不要好同學提名組」信念的異同,須從社會情懷的角度來理解。五、 「要好同學提名組」與「不要好同學提名組」皆有社會情懷的展現,而前者展現較後者多。 最後,說明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上的建議。

幼兒母親參與阿德勒鼓勵訓練方案之研究

為了解決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的問題,作者李宜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幼兒母親參與「阿德勒鼓勵訓練方案」,於訓練前、訓練後一個月內及訓練後九個月,使用口語鼓勵的情形。本研究共訪談四位參與訓練的幼兒母親,採內容分析法對訪談的內容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一、幼兒母親對鼓勵的觀感:幼兒母親於訓練後,認為「鼓勵」並非籠統的評價,而是有實質的內容與具體的作法。從母親們學習與使用鼓勵的過程中,共得出八項使用鼓勵的經驗。二、幼兒母親使用鼓勵的內容:幼兒母親所使用的「鼓勵用語」與「鼓勵主題」,囊括了鼓勵的五種類型。在鼓勵孩子的方式上,共運用了十種策略。運用較多鼓勵主題與鼓勵策略的母親,在鼓勵的維持度上,維持的比較好。三、幼兒母親使用鼓勵的困難:「與孩

子有關的因素」包括:「身體狀況不佳」、「孩子的不良行為」;「與母親有關的因素」包括:「身體狀況不佳」、「情緒不佳」、「趕時間或忙碌」、「習慣性的負面思考」、「詞窮」、「鼓勵無效」、「覺得自己鼓勵的『不夠好』」。四、幼兒母親維持鼓勵的情形:維持鼓勵的情形,因為母親運用鼓勵的信念、想法、成為習慣與否等等因素,而有明顯不同的維持情形。五、幼兒母親維持鼓勵的因素:「促進的因素」包括:「刻意與練習的重要」、「家庭的支持力量」、「孩子的正向回饋」、「鼓勵的範圍廣、策略多」;「阻礙的因素」包括:「因鼓勵失敗而產生的挫折」、「對孩子的習慣態度沒有改變」、「對鼓勵信念上的誤解」、「缺乏團體的力量」。  研究者根

據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討論,並對鼓勵訓練方案及相關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