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佛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阿彌佛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釋寬謙寫的 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 和蔡亦竹的 表裏日本:民俗學者的日本文化掃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阿彌佛陀經佛說阿彌陀經 - Bdrbmi也說明:佛說阿彌陀經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佛說往生淨土呪。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佛光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卓克華所指導 邱巧儒的 現代人間佛教實踐—以蘭陽別院為例 (2020),提出阿彌佛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星雲大師、蘭陽別院、現代佛教、人間佛教、義工菩薩。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魏光莒所指導 吳峻傑的 史威登堡書中「靈界」的空間圖象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靈界、解脫、靈魂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彌佛陀的解答。

最後網站「阿彌陀佛姐」超進化!你聽過幾種?巧遇反骨、醉漢PK熱舞 ...則補充:在台北生活的人,一定都有聽過或看過,這位穿梭在熱鬧的大街小巷與夜市等地,不斷重複大唱阿彌陀佛四字,宣揚佛法的「阿彌陀佛姐」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彌佛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

為了解決阿彌佛陀的問題,作者釋寬謙 這樣論述:

  寬謙法師從無畏到無悔的人生歲月!   兩個人生,在家與出家;兩個世界,佛教與藝術,   於她,沒有邊界,而是相契相容。   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的三女兒,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從在家到出家,她掘地深耕,將藝術的因子與佛教結合!   她更打破教派隔離,以傳道為修行,試圖改變傳統,讓佛教寺院的經營與管理現代化!   本書將讓你洞悉寬謙法師推廣佛教藝術上的篳路藍縷,更從她的人生中看見不一樣的宗教面貌!   ◆楊家的家族史   本書由寬謙法師口述這段「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宜蘭楊家說起,佛法思想是著名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的活水源頭。1955年,在寬謙法師出生之前,就曾塑「阿彌

佛陀」立像,其後,陸續完成以佛教主題之作品,楊家女兒楊漢珩似乎就此與佛結下深厚的緣分,而在家父親的作品亦影響出家後的寬謙法師。   ◆寬謙法師的轉化成長史   1986年楊漢珩在與父親相熟的法源講寺出家,法號寬謙,出家的日子並非淡薄出世,必須操持許多雜務,出家隔年覺心法師辭世,法師身陷複雜的官司與錢財糾紛,甚至被黑道圍住叫囂威脅,法師說「我就像還沒轉大人的少年,立即得扛起所有沉重的家業。」   頓失依靠後以講經為願,開始充滿力量與法喜,開始推動弘法,創立了「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與「法源寺別苑」等機構,致力於出版佛教藝術的專業書籍,舉辦各種法源相傳及佛教永續發展的弘法活動。並漸漸悟得如何

使傳統佛教要走到現代,如何解決思想理念的衝突,以及與現實環境上的磨合,可以說是一本「精彩刺激」的傳記。   ◆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本以為佛教藝術的興趣是來自父親的寬謙法師,入佛門後慢慢釐清,原來法源講寺的法脈與佛教藝術,甚至與修行都密不可分,於是義無反顧,全心擔負起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立足於佛法思想修行的深邃基礎上,以佛教藝術發揮佛教文化的教育功能,並以此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因此法源講寺的道風是以講經說法、深入經藏為主,佛教藝術的推動為輔,相輔相成地傳承起佛教文化的社會教育使命。書中記載著法師在佛教藝術學習與推動的心路歷程,也可說是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此

外,法師運用自身佛教建築的專業長才,承擔福嚴佛學院、慧日講堂等的建築工程,與佛教建築結下因緣,為佛教建築史上揮灑出燦爛的一筆!   ◆歡迎眾人進入佛教藝術世界的邀請   寬謙法師的出家不久,就土地糾紛纏身,但三十年後看,有許多菩薩們相助,冥冥中修成正果以此書邀請眾人進入佛教藝術的世界中。   北投覺風學院邀請安藤忠雄設計之大殿佛堂兼講堂與禪堂兼美術館兩棟主建築,未來此區將成為臺灣地區佛教藝術文化與佛法專題領域的重鎮。以北投當地白磚砌成莊嚴的仿古印度佛殿,是多年來因緣際會,是眾志成城的具體表現,更是寬謙法師與父親楊英風一脈相承的願。 誠摯推薦   淨耀法師|中國佛教會理事長     宏印

法師|蘭潭海印精舍   林保堯|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趙聲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   李乾朗|傳統建築古蹟維護與保存研究學者   蕭瓊瑞|《楊英風全集》總主編、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林曼麗|藝術教育學者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   邱再興|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張洹|當代藝術家   胡軍軍(常觀)畫家|涅槃畫家   寬謙法師的弘法足跡遍佈全台,還跨足於海外的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德國、瑞士等地。近二十年的電視弘法,出版了約四十套DVD、建立全球網站電視台、發行播經機等,都成為無遠弗屆的弘法利器。—蘭潭海印精舍 宏印法師

  寬謙法師出家三十年餘,講經、宣教、弘法、教育,甚而佛學研究等相關論註、著書,綿綿冊冊,加之,心志勵行,教團內外,久遠知之。之外,誠如明復法師所言:「佛教是最依仗藝術的宗教。」 這一重要中流砥柱的——佛教藝術板塊運動——啟動者、澱積者,著實言,寬謙法師當之無愧。—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林保堯   「覺風」的「覺」是「覺心」師父、「風」是「英風」生父,作為佛陀最忠實、努力的弟子,也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師父及生身父親最疼愛的女兒。   佛緣與親情並不衝突,藝術與宗教實為一體;寬謙法師乃大步行走在藝術與宗教的大道上,持續引領眾生。—《楊英風全集》總主編、台灣美術史研究者 蕭瓊瑞   

阿彌佛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農曆七月讃誦佛陀,功德無量🙏
此支影片是雨揚老師為了忙碌不停、又想念經做功德的朋友特別錄製的,

過去每一年大藏經法會在台灣舉辦時,
雨揚老師都會把她畫的諸佛菩薩聖像展出來,跟大家分享結緣!
也是以此來供養對諸佛菩薩的虔誠~

雖然今年的大藏經法會不在台灣舉辦,
移到雙聖地西藏跟不丹去修法了!
但雨揚老師還是想實現對諸佛菩薩許下的諾言,

在大藏經舉辦之前,
想藉由讚頌佛陀,以她的誠心作畫及誠心讚頌佛陀的功德,
來祝福大藏經圓滿成功~

如果你的時間許可,
建議念供養讚頌文108遍、心咒至少108遍,
如果沒空,就踏踏實實地跟一遍:南無阿彌陀佛🙏
現在就請跟著雨揚老師的帶領,一起共修釋迦牟尼佛的讚頌文及心咒。


※獻妙樂回向文:
我以海潮音,讚佛功德海,
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
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願我所修諸功德,
回向眾生得解脫,
永離四苦三毒害,
智慧如海證圓覺。
南無阿彌陀佛!

#請訂閱 #開啟小鈴鐺
-----------------------------------------------------------------------------------------------------------
❤ 網友最愛單元馬上看 ❤
❤【每週生肖運勢】https://pse.is/3e4zvn
❤【3分鐘!招財X開運秘法】https://pse.is/3ce2cv
❤【佛曲線上聽】https://pse.is/3ewk53
❤【超易學!健康快料理】 https://pse.is/39cqc3

-----------------------------------------------------------------------------------------------------------
▷ 訂閱 Youtube 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LINE 好友: https://goo.gl/MQTRvh (官方帳號 ID:@yohofans )
+ FB粉絲團:https://pse.is/yohofate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現代人間佛教實踐—以蘭陽別院為例

為了解決阿彌佛陀的問題,作者邱巧儒 這樣論述:

筆者將以星雲大師在人間弘揚佛法,以慈悲心歡喜心,為現代人們在生活中解脫生、老、病、死與生活苦厄中的解脫,進行探討與分析「現代人間佛教的實踐並以以蘭陽別院為例」作一實證研究。筆者將以質性訪談方式與蒐集星雲大師的著作與期刊書籍資料分析作論證探討。其次介紹星雲大師法語、星雲大師簡介、星雲大師法語文獻分析、人間佛教小叢書系列、人間佛教文獻故事等資料,再用質性探討分析,輔以「蘭陽別院」的緣起與發展的殿堂典故,釋迦牟尼佛與眾菩薩典故,主殿經典起源,金銀箔僧侶圖公案故事,末了以專訪蘭陽別院諸彩繪雕塑圖典故之作者,林清志賢伉儷(慈恩,慈音)講師,說明蘭陽別院硬體設備與法典「佛、法、僧」三寶典故。最後再以蘭陽

別院與人間佛教的實踐:採用義工親善大使義工團訪談,在蘭陽別院學佛做菩薩服務大眾心得;轉念體證大師教法佛心就是慈悲心歡喜心、和樂融洽、合群樂群的實踐,義工在蘭陽別院義務服務完成行佛成為未來佛。最後筆者將人間佛教相關文獻分析,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內容作綜合結論。

表裏日本:民俗學者的日本文化掃描

為了解決阿彌佛陀的問題,作者蔡亦竹 這樣論述:

  你是否老是翻開「繩文與彌生」就決定放棄日本史?   就算死背強記(還沒說到秀吉就忘了崇神天皇哪一位!)各個人名地名xx名也無法體會日本之所以迷人的文化精髓?   大學生眼中的歌廳秀老師蔡亦竹蔡桑告訴你,日本文化不是這樣讀不能這樣讀!   一支筆(或鍵盤)在他手中便成了雅俗能賞老嫗可解的歡唱麥克風   且看他如何出古入今 上寫天皇下述賊軍、左打日本士族右攻台灣權貴   將真實的日本又笑又罵又鬧又演給你聽  還不時深情回望台灣以史喻事借日勸台   要你捧腹絕倒之餘驚覺日本的真滋味已經悄悄化為你的文化DNA   但是放心笑完之後絕對不會揮一揮衣袖只留下一片雲彩   你會在蔡桑立體鮮明的人物刻

劃與事件剖析中明白:   ‧「平民取代天皇!」──糾結日本史七百年的咒怨,不只出自八點檔劇情般的天皇家悲劇,還凝煉了深沉的宗教信仰觀   ‧聖徳太子惹怒隋煬帝以後,一定有做了哪些事才讓這個國家得以從「倭」變成「日本」   ‧旅人必訪的京都金閣寺,原來是棟承載野心、慾望、父子情結與愛恨情仇的偉大見證!   ‧英雄不怕出身低?!可偏偏在古代日本出身低等於在台灣沒黨證(?),足見跨越血統階級高牆的豐臣秀吉展現多強大的意志與歷史意義   ‧壽司、天婦羅、拉麵蕎麥麵,傳習於味覺間的不是別的,而是百年不摧的文化意識與職人精神   對台灣人而言,日本如此親近,卻又像戴著面紗永遠看不清楚她的面容。就

連日本偉大的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一生完成了無數的歷史小說巨著,卻也在人生的後期致力於散文寫作,想要探求出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樣貌。   既然日本是台灣關係密切、甚至具有特殊感情的鄰國,那麼我們台灣人就不能永遠只是倚靠日本人所寫的日本論、甚至是中國觀點的日本論,而該也有從我們角度出發的日本觀察和感想才對。   本書力圖以貼近年輕學生族群的語言,活靈活現述寫日本的歷史文化,內容縱橫古今,題材橫跨宗教、英雄到飲食。期望透過此書讓大眾讀者對日本建立更真實的文化認知,在對日本懷抱崇仰孺慕之情時,能夠更深入、更正確地了解日本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歡迎每位愛好日本的朋友不要只是在金閣寺打卡完就算

日本文化走一遭了   讓我們一同認識這個最熟悉的陌生國度,探求日本的原型 名人推薦   林水福│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教授   魚夫│漫畫家   專文推薦   凌宗魁│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王時齊│資深媒體人   謝哲青│知名節目主持人、作家   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 蔡亦竹   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日本研究碩士,同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文學博士。專攻民俗學。現職為實踐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在學術和政治、實務和夢想間漂流,留學日本現居台南。人生的信條是「既生於世,豈不遊哉」。   推薦序   以民俗學之眼,洞見日本文化真髓─林水福教授 推薦序   從他

身上看見了歷史和願景─魚夫 自序─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一、日本的上古浪漫 二、神道、怨靈與妖怪 三、奈良,「國際化」的日本 四、京都,傳統日本的起點 五、貴族與武士─日本的血統信仰 六、鎌倉,武士復權的時代 七、金閣、銀閣,決定日本的室町時代 八、秀吉。日本國最強的自我啟發和文化教材 九、士族‧賊軍‧官軍 十、從《坂上之雲》的奇蹟到軍國昭和 十一、江戶三味 後記:日本的原型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以民俗學之眼,洞見日本文化真髓 林水福(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教授)      一      最近我在誠品夜講堂談芥川龍之介,開講前有位女士主動跟我聊天。      她說

,我離婚了!前夫是日本人,我們居住台灣時生活得好好的,哪知回日本之後,慢慢不對勁,最後離婚了。我一個人回來台灣。      又說,我知道的跟日本人結婚的台灣女性,有百分之七十離婚了。      最後她的結論:離婚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      台日的文化差異?!      許多人不是說,台日兩國文化相近嗎?      沒錯,外表看來,似乎相近;骨子裡,卻是截然不同。      亦即,表面相近;裏面,其實相遠。      亦竹這本《表裏日本》,談的主要是「裏日本」。話頭,從「表日本」起,最想說的是「裏日本」。「表日本」,對日本有興趣,到過日本觀光的,不難看到,或接觸到;然而,「裏日本」就非得

像亦竹這樣學有專精,在日本居住多年,從生活中,從文獻裏,以獨特眼光,豐富的學識,爬梳不可。      就架構而言,這本《表裏日本》如副題——民俗學家的文化掃描——所示,從民俗學的角度,談日本民俗文化的歷史,從上古、日本「神的時代」開始,經奈良、京都、鎌倉、室町、戰國時代、江戶、明治到昭和,最後奉送讀者江戶三味(壽司、天婦羅、蕎麥麵)。      不同於一般歷史是以政治為中心考量的書寫,民俗學是「透過民間傳承,尋找生活變遷,闡明民族文化的學問」(確立日本民俗學的、柳田國男的定義),以採集資料視為最重要事務,而以文獻資料為次;然而,文獻資料亦有採集資料文獻化部分。因此,我們看到的《表裏日本》談的,

都是與庶民息息相關,是庶民最關心,感興趣的事物。      二      這本《表裏日本》,無論當成觀光日本的參考資料或作為瞭解日本歷史文化的讀物,會驚豔連連,大有斬獲。茲舉二例,由此可見一斑。      其一,八幡宮、鎌倉八幡宮與鎌倉幕府      日本全國祭祀八幡神,稱「八幡宮」「八幡社」「八幡神社」的的神社,約有四萬多處。其中最有名的是宇佐神宮、石清水八幡宮和鎌倉八幡宮。國人到關東旅遊,鎌倉鶴岡的八幡宮應是常去之處。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所謂八幡神社?而鎌倉的八幡宮重要性及其意義為何?      亦竹這麼說:      八幡神後來和伊勢神宮被當成皇室祖神……是個外來神。但在「記紀

神話」中從未出現名字的八幡神,原本是九州宇佐地方渡來人部族、號稱秦始皇後裔的秦氏所祭祀的氏族祖神。顯現種種神蹟之後,並且藉由「託宣」——就是「出駕」、降乩聲稱自己「原本是震旦國(中國)的靈神,但現在成為日本的鎮守神明」並請表示自己是身分是的十五代應神天皇。      意即: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家將本為外來的八幡神視為守護神,之後源賴朝創立鎌倉幕府,八幡神也演變成守護武士的武神。西元一○六三年,源賴義平定奧州之後,便把京都石清水的八幡宮請到鎌倉,開啟了鎌倉鶴岡八幡宮的歷史。源賴朝於一九一一年建造;而現在的本殿是一八二八年江戶幕府第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建造的,是江戶風格建築。      其二,金閣寺背後

的父子情仇與的文化意涵      到京都,很少人會漏掉金閣寺。談到金閣寺,腦中浮現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主角最後火燒金閣,為的是「把光輝燦爛的金閣留在自己腦海中」這麼一來誰也搶不走金閣,金閣就被自己獨佔,永遠擁有。也就是說遠的美,不存在於世俗的具象裡,存在觀念中。      亦竹如何闡釋金閣呢?他說:      這棟建築物非常不可思議。其不可思議處,就在這三層樓的建築物,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建築手法。第一層,是公家貴族所居住的「寢殿造」,放置了寶冠如來和足利義滿像,名為法水院。第二層,則是武士所住的「武家造」,放置了岩屋觀音和四天王像,名為潮音洞。而第三層,則是中國風的「禪宗佛殿造」,放置的事

是尊的佛舍利,名為究竟頂。……金閣的頂上,則裝飾一隻中國古典中,號稱只有天命仁君在位時才會出現的鳳凰。      這裡所謂「XX造」,即「XX建築」之意。作者進一步解釋,第一層公家,表示武士出身的他,擁有強大的武力,把貴族當成最下層。第二層,是足利義滿用來治理國家的武士集團。第三層的中國式建築,是因為當時義滿已出家為禪宗僧。換句話說,金閣本身的建築結構,已暗示了義滿的政治理念和野心:「武士壓制貴族的社會關係,身為禪僧的義滿,在第三層樓高高在上地君臨日本的象徵。」      金閣寺的前身為鎌倉時代藤原公經(西園寺公經)所建西園寺。鎌倉幕府滅亡後,這座荒蕪的西園寺讓渡給足利義滿,建造規模宏大的邸宅

,稱「北山殿(北山第)」,義滿在此掌握政治實權。      金閣寺原名「鹿苑寺」,其中「舍利殿」,第二三層貼金箔,因此一般稱「金閣寺」;為現存金閣寺的數十倍大。然而,這座「北山第」,為何只剩下今日我們看到的「金閣寺」呢?一般說法,依義滿遺言除金閣之外,其餘摧毀。      然而,本書作者不作如是觀。他指出其實背後隱藏著一段義滿與義持之間的父子情仇。      足利義滿權力達顛峰狀態時,出巡時依天皇規格;皇室重要儀式時故意舉辦宴會,要貴族選邊站。次子義嗣「元服」時比照親王規格。種種舉止,皆不難看看出義滿政治的野心。然而,就在義嗣元服結束兩天後,義滿猝死,來不及交代遺言。於是長子義持得以繼承父親的

將軍職位,或許是出自對父親偏愛次子義嗣之恨,義持摧毀父親留下的「北山殿」,也殺掉同父異母弟的義嗣。      至於金閣寺,作者的介紹著重於建造者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個性,與當時幕府勢微,不僅大名爭權得利,連義政家內亦不得安寧。初時無子,為了擺脫政治要已出家的弟弟還俗,還立下誓狀保證,將來即使自己有了兒子也會讓兒子出家,請有利大名細川勝元作見證及監護人。      但後來義政的正室日野富子生了兒子,找來另一有力大名山名宗全當靠山;山名又是細川勝元的岳父。於是產生兩個將軍的可能繼承人。由於,義政不作為,導致後來應仁之亂的發生,戰國時代於焉開始。      而銀閣寺的東求堂(取自六祖壇經,東方人念佛求

生西方)同仁齋(出自韓愈,聖仁一視同仁)是「和風建築特色的「書院造」的原型。」「銀閣的造景工藝更是日本庭園文化的重大里程碑。」      義政對於庭園造景、書畫、能樂等藝術的保護不遺餘力,把世俗眼中的工匠請到同仁齋,比肩而坐,談文論藝,因此室町時代的文化藝術,當時被視為無用之物,數百年後成為日本偉大的文化遺產,大放光彩。      有趣的是作者也告訴我們為何那時許多職人工匠的名字都叫XX阿彌的原因。原來,身分差異,這些工匠演藝人員無法與將軍平起平坐,為了解決這問題,取名XX阿彌,意即與阿彌佛陀融而為一,超越世俗身分階級。所以那時庭園造景的叫善阿彌,書畫的叫相阿彌,能樂的叫音阿彌。      其

三秀吉從無姓,經木下、羽柴、藤原到豐臣的歷程      一般談日本戰國三雄,大都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點,談德川家康;但是本書就是不一樣。從文化的角度,以豐臣秀吉為對象。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之中,論出身只有豐臣秀吉是真正的平民。本無姓氏,後來改姓木下經羽柴、藤原最後到豐臣,其實每次姓氏的更改,都代表著一段人生的躍進或轉換,當然背後有著諸多艱難與辛苦。秀吉舉辦的大規模的北野茶會,應是對之前提倡的枯寂、恬淡的「わび」(wabi)「さび」(sabi)與向西洋傾斜的無意識的反作用;而醍醐「花見」(賞櫻花)雖然當時庶民無法參與,但是這樣的流風,與今日不但日人,連台灣、美國亦有多

人逐櫻花的習俗,不無關係。      三      日本歷史,武士掌權的時間約有七百年之久,因此本書談有關武士的篇幅比率亦大。武士的崛起,莊園制度,士族的產生、沒落,華族產生,為何山口縣盡出首相?壽司由來、烏龍麵與餛飩(混沌)……。作者筆調輕鬆、詼諧,又常與台灣現況相結合,讓人感覺既談日本,似乎也在說台灣,完全沒有距離感。      市面上談日本文化的書籍,大多是翻譯,也就是日本人觀點;這本《表裏日本》是以台灣人的觀點,深入淺出談日本歷史文化,趣味與知識兼具。有介紹,也有批判,是值得一讀再讀的佳作。    推薦序 從他身上看見了歷史和願景 魚夫(漫畫家)      初認識蔡亦竹時,我總慶幸在

台、日兩國間又多了一座橋樑,而且是這座橋樑是現代工藝打造出來的,既新潮又能新舊並陳,同時在他身上看到了歷史和願景。      我一直期許他能將日本從一小國,勇敢躍進成為世界列強的元素剖析出來,大至歷史輪的衍變,小至飲食文化的改變,事實上,他不但能跟人意興風發的高談闊論司馬遼太郎的《坂上之雲》,且信手拈來將明治維新時代的大小事如數家珍的挑出來仔細敍說其間的來龍去脈,又由於深入基層,他又能引導日本學者走進台灣民俗文化的研究領域中,甚至帶領他們來到乩童靈媒的世界。      如今他不負眾望的在本書裡「大日本帝國興亡──明治的奇蹟到昭和的終焉」章節中,精闢的分析了當時弱小的日本裡青年們的偉大志氣:「如

果我學習進度晚了一天,日本的進步就晚了一天。」詳盡的描述青年們把自己的奮鬥和努力投射到整個國家的大時代氛圍。      假如能夠跟蔡亦竹去日本旅行絕對有許多驚奇。在東京,由他招待了一頓天麩羅餐,改變我對這種台灣稱為「甜不辣」的觀感,他既懂得品嚐日本美食,也能就這道食物的文化淵源侃侃而談,忽然讓人發現身著和服的女侍與打著領帶慎重其事的廚師都是理所當然,價錢再貴也變得合理了。      在本書中「江戶三味」的章節裡,他也談到:「體驗美味是人生一大享受。但如果在體驗美味之際,同時了解到這些食物所經歷的歷史和文化脈絡,那麼口腹之欲的滿足,就能同時化成我們精神和感性的養料」。      曾經有一回我隨著

「李登輝之友會」到日本和當地分會的成員交流,過程中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我看見許多年輕人竟不去追星,卻對李登輝充滿孺慕之情,我雖尊崇李登輝先生和他那個時代的台灣士紳,卻還不至於如偶像般的尖聲驚叫,於是忍不住打探,李登輝有那麼偉大嗎?原來日本人認為從李登輝身上看見了從前的日本精神留在他的身上,如今在日本早已經看不到了。      這讓我想起了旅日作家黄文雄的著作《日本留給台灣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本書將日人統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然也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      不過,畢竟終戰七十餘年了,李登輝時代受日本教育或承繼「日本留給台灣的精神文化遺產」的人已經非常稀少了,代表一個世代的即將落幕,然而,

畢竟那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我非常期待新的一代從全新的世代角度來詮釋日本與台灣之間錯綜複雜的歷史關連,而亦竹的學養與在日本長期生活的經驗,正是我引頸以盼的最佳人選,這是他第一部關於日本的近身觀察,就令人讀來津津有味,愛不釋卷了……      有一回,亦竹帶來一群他日本的同學來府城遊玩,我私下問這些日本人,亦竹的日語如何?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比我們還好太多了!」如此看來,再來一本從台灣看日本的日文著作,對亦竹來說也應該不是什麼難事了。    自序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要寫一本有關日本的書----這句話好像我從十年前就在講了。不過因為種種雜事和外務,這個心願一直到最

近才真正開始著手完成。      雖然這些所謂雜事和外務,可能是別人眼中的憂國憂民或是社會運動。      自己從十六歲開始接觸日文,算來人生中和日本相關的部分也接近快三分之二了。在台灣,日本是個離我們如此接近、卻又如此遙遠的國家。日本甚至曾經統治我們五十年。土生土長的我,從小就是盜版日本漫畫和任天堂紅白機陪伴長大。對我們來講,日本元素幾乎是一種日常生活一部分般的存在----就算它可能是變形或是片斷的。      「學日文將來一定很好找工作」      這就是二十多年前我爸爸要我選擇日文專攻的理由。的確只要生活在這個島上,不管你會不會日文,日本感覺就跟我們極度親密----不管是物理上、或是心靈

上的距離。現在仍有許多會講日文的長者,從機場直飛東京或大阪不到四個小時,甚至是長久以來我們對日本的緊密貿易關係、每年超過兩百萬的赴日觀光人次。所有人都對這個國家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熟悉感,而這也是當時家裏的人認為我如果選擇日文作為自己專攻的話,絕對不會餓死的台灣特殊風土。      但是我們好像又不是很懂日本。      就像剛才所說的。1975年出生的我,在娛樂文化和物質上對日本是毫不陌生的。但是在教育上,我們是反日意識形態打造出的最後一批人間產品。於是我們上學時聽著八年抗戰時蔣委員長和一班民族英雄們多麼英勇然後日本鬼子多麼混帳南京人好可憐哭哭,然後下課後馬上到電動玩具店報到看著新出的魂斗羅

卡帶買不起只能在店裏十塊打15分鐘過乾癮哭哭,最後進家門前在樓下的租書店跟其他人搶借最新的日本漫畫回家。當時的盜版漫畫又小本而且印刷品質又差,而且因為趕時效直接從雜誌連載上抓下來,所以畫面裏還有雜誌上才有的獨特「煽り文句」(讓讀者快速進入狀況的提示文)。而像北斗神拳這種精細劇畫風的作品根本一團黑漿糊讓我們邊看邊哭哭。      對我們而言體驗過日本時代的阿公阿媽們離我們太遙遠。而接受純反日教育的爸媽們沒辦法理解我們為什麼這麼熱愛日本次文化。但是不管什麼世代,大家的共識就是「日本貨超好用」。然後可以在家裏放台象牌電鍋或是熱水瓶根本身分地位象徵。而我進了日文學科之後,剛好正遇到哈日族全盛的世代。天

生反骨的我看到身邊的同學們瘋日劇聽日文歌追日本明星,與其說無感不如說還帶著一點不屑――堂堂中華兒女,幹嘛崇拜小日本?日文只不過是將來吃飯的工具,雖然娶個日本妹好像不錯這樣。      這就是我對日本的認識和感情,複雜中帶著一點自卑和自大交錯。      專科畢業後進了大學,也因此有機會到日本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當時算是第一次見識到日本的先進----雖然主要是有關亞洲第一大歡樂街歌舞伎町的部分。在東京的一年生活,讓許多人心目中的夢想之國成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地,也培養了自己的語文和文化理解實力,得以日後考過公費考試,用獎學金在日本完成了碩博士的學業。在日本生活了幾年,這個國家的禮貌和整齊變成再平

凡不過的習以為常。而為了溶入當地,不知不覺中也丟掉了過去自以為是的大中華觀念。在日本經歷包括了311的無數悲歡之後,回到台灣重新省視這個自己的第二祖國,才發現大部分的台灣人對日本充滿了各種不管是好是壞的幻想,也不管你喜不喜歡日本,只要生活在台灣,這個國家的種種就經常會出現在你的話題或是思考裏。      日本是個重視傳統和文化的國家----也對,也不對。      日本是個有紀律壓抑自我的民族----也對,也不對。      日本不懂創新但是極富改良天分----也對,也不對。      就像台灣一樣,日本是個有機體。日本絕不可能用幾句話就解釋清楚,也永遠同時具有多種不同甚至矛盾的樣貌。   

  日本偉大的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一生完成了無數的歷史小說巨著,卻在人生的後期致力於散文寫作,想要探求出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樣貌。正如前述,對台灣人而言日本跟我們如此親近,但在經過戰後的漫長「去日本化」時代後,與日本間的連結變成一種沈澱於民間的情感。於是這個國家對我們來講總是像戴著一層薄薄的面紗,如此親近,卻又永遠看不清楚她的面容。      要把日本描述清楚,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日本的文豪巨匠畢竟一生時光,也沒人敢誇口自己完成了這個偉業。原本專攻日文的我,因為不想把日文助詞和動詞間差異之類的語言學課題當成一生的志業,所以到日本攻讀研究所之後,就選擇了文化當成自己的專攻。原名福田定一

的司馬遼太郎就是因為尊敬東洋史上最偉大的史家司馬遷,但是又覺得自己遠遠比不上司馬(遼に及ばず)而取了這個筆名。在這些日本的先進大家之前,我對日本文化的知識和見解也是遠遠不及的。但是既然日本是台灣關係密切、甚至具有特殊感情的鄰國,那麼我們台灣人就不能永遠只是倚靠日本人所寫的日本論、甚至是中國觀點的日本論,而該也有從我們角度出發的日本觀察和感想才對。      於是,仍然處於學習階段(因為日本文化根本沒有「讀透」的一天)的我,決定寫下這本書。就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所寫的「日本刀歌」一樣,我並沒有把這本書寫成教科書或是大學參考資料的野心。日本刀歌最後歌頌的是中國的「先王聖教」還遺留在東洋化外,而

拙作最大的目的,則是和各位一起探訪這個友好鄰國的美麗與光影。於是,基於自己的獨斷,採用像司馬遼太郎一樣的散文體裁,以大家有興趣或是較常接觸到的題材,讓我完成了這部關於日本文化的心靈遊記----畢竟物理上的距離台日兩國已如此接近,而日本也早已是台灣人出訪時的最多選擇。如果日本對你永遠只是中華文化的複製版、縮小版,那麼就真的是入寶山而空手回,失去太多美好體會和發見了。      看完本書後再次造訪日本,相信你會看到這個國家另一個不同的樣貌。   第二章神道、怨靈與妖怪神道之國日本有許多代表性的怨靈,其中最強的怨靈是崇德上皇。他被懷疑是曾祖父白河法皇和孫媳亂倫的產物、被名義上的父親鳥羽天皇冷落、

被迫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連想見父親最後一面都不被允許。即使經歷這種八點檔鄉土劇的人生,即使被流放到讚歧這樣的鬼地方,他也只是無奈又安份地過著抄經的生活,最後終於抄寫完成了大乘五部經,託人送上京都,然而卻被「鬼知道裏面有沒有藏什麼詛咒」的理由給拒絕!崇德上皇終於崩潰了。他忍耐了一生結果全世界都在整他。他再也不剪指甲和頭髮,臉色和眼神都越來越恐怖,並且誓言成為日本的大魔王:「有一天我要讓天皇成為平民、平民取代天皇!」詛咒應驗了,而且一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才被化解……其實日本的原始信仰相當簡單。清淨代表神聖,而髒污就代表罪惡。面對大自然的壯麗、莊嚴、潔淨,甚至猛威時所產生的畏敬之心,就是神道原始的信仰

。當然,神道中也不乏像稻荷明神那樣求出人頭地、求「商賣繁盛」的現世利益。但就像神道的原始形態「神奈備」一般,現今的神社仍有許多是沒有神殿和作為主神的「御神體」,而是整座山、整個島、整片森林都是崇拜對象的御神體。就像有名的阿蘇神社原本的信仰對象就是阿蘇山上的火山口,而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雖然擁有壯麗的神殿建築,但是如果到它的元攝社(原來的舊址神社)山宮淺間神社,就會發現境內也沒有社殿,而是往富士山方向設置遙拜所。也就是說,整個富士山才是這個神社的信仰對象。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海上鳥居絕景的嚴島神社雖然也擁有如龍宮城般的夢幻社殿,但是嚴島神社的御神體其實是嚴島神社所在的宮島整個島嶼。神道信仰

就是出於這樣對於原始大自然的敬畏。既然發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敬,那麼神道自然而然地就是個多神信仰。在神道的思考中,「八百萬神」是看不見的。從原始的神奈備開始,看不到的神也降臨到清淨的石座或是樹木等稱為「磐座」或是「依り代」的實體上接受崇拜。「依り代」的意思就是「用來依附的代理物」。所以不是那塊石頭或是那顆樹偉大,而是因為石頭和樹木正好處於清淨而適合神明降臨的場所,神明降臨在那裏而所以才成為信仰對象。

史威登堡書中「靈界」的空間圖象之研究

為了解決阿彌佛陀的問題,作者吳峻傑 這樣論述:

  人類生命結束之後,是否就一無所有「人死如燈滅」呢?又或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呢?死後我們終將回到我們所來之處「天堂」、「靈界」、「地獄」或再投胎轉世為人,若果真如此,則這一世的一切作為可以得到延續,長久以來對死亡的恐懼,也將變的無謂且不必要。本研究乃藉由專業空間思考邏輯,深入了解描繪出靈界之空間圖像。   史威登堡所著「我見過的靈界」一書,對靈界描述相當的翔實,接觸如此多的靈界著作,還沒見過如此翔實的靈界空間論述,如此合理且幾乎無懈可擊,對種種靈異現象如:靈界空間之架構、見鬼、轉世、地獄等均有合理之解釋,令人無法不信服其神奇的見聞,也因此擬對靈界與現世人生之關連進行研究。   而且史威登堡的

「我見過的靈界」書中對靈界空間之描述,和各宗教經典間對靈界空間描述有高度之相似性,尤其與佛教的許多觀點是吻合的。本研究透過研析各項經典及近代各類靈學研究對靈界的描述做出一個比較,以推導出靈界空間之架構,進而提供世人對現世應有的正確生活態度,也就是人世生活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提升靈格純淨度才是在靈界空間裡的唯一通路。畢竟人類尚有許多醫學及科學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建基於靈界場域存有的前提下,這些疑難雜症多少能獲得另一種可能的解答。   佛陀教導真正快樂之道:解脫,與本研究對象史威登堡的靈界觀:拋棄肉體的束縛,真正的靈魂才能浮現,兩者均與宇宙靈界定律是諳合符節的。也就是透過所謂「靈體淨化」程序,才能

打通各靈界空間之通路,雖然很可惜的這個程序被多數人視為「宗教性的」、「神秘性的」、「迷信的」,以致於宇宙科學並不將「靈體淨化」視為人類進化的一環,本研究由審視靈界空間的角度,釐清人類與「靈界空間」的關係,並嘗試以空間圖像之專業知識為基礎,建構出靈界之空間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