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拉過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阿不拉過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馨潔寫的 你是盛放煙火,而我是星空(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和張馨潔的 你是盛放煙火,而我是星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一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 強勢回歸!也說明:故事的內容是,一個已經過世很久的阿嬤附身在孫女身上,只為回到人間向恩人說一聲謝謝 ... 他們誰都沒有想到,阿嬤回到人間之後,「人間」就成了一齣齣永不落幕的戲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歌 和九歌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洪藤月所指導 何韋儒的 《金魚》 : 一場追尋自我的旅程 (2015),提出阿不拉過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複調小說、對話論、黑人文化、音樂性、暗喻、人文主義、自我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邱坤玄所指導 黃建銘的 中國大陸與越南南海政策之比較研析 (2011),提出因為有 South China Sea、南海、主權爭端、越南、中越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不拉過世的解答。

最後網站【TVBS】拉不拉多犬認錯主人上錯車!飼主心急報警 - YouTube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不拉過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是盛放煙火,而我是星空(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為了解決阿不拉過世的問題,作者張馨潔 這樣論述:

  時時生滅的微物隱喻,每一次與所愛的生發與相遇,都扣擊靈魂深處,成為顫動的回聲。     繼《借你看看我的貓》後,張馨潔再度以纖柔善感的文字,輕輕撥動自身與萬物相繫的細弦。透過珍重而誠摯的敘說,還原由她眼目所見,心靈與萬物共振的世界。     全書分為二輯:「你在,煙火盛放」寫交會與愛情,錯雜著執迷與失落的探尋,時空流轉下難以追企及繪測的事物。當關係的結局已然明瞭,每次的相遇是否皆為流逝,以不可見的速度凋亡?回視相愛的日子,企圖以語言描繪定義〈不曾發生卻確實存在的一天〉,卻發現觀測的對象早已在光陰中跨步向前,每個落空的指涉都是追趕不及的殘影。也曾窮盡〈最遠的路徑〉,在探索幽暗地宮的傷與被

傷中,識得己身真名;或與〈坐在遊覽車最後一排的人〉,在方醒的清晨相視而笑。模糊的記憶與各異的詮釋不構成述說的困擾,因往事無可核鑑,存疑或深信亦無法更動分毫;所有故事在發生的當下,我們已永遠的失去了它。     「我在,星空如常」則寫自我與生活中隨起的雜想,透過作者眼光看待日常器物,探究各種關於身體的、情緒的、閱讀的心念,今昔串聯並且彼此暗示。〈持存〉凝佇時光鐫刻自我的飾物,祈願文字同樣貼身不須取下;摩挲製陶家載滿心意的作品,〈敬畏生活如同敬畏神祇〉;嗜甜者撕下邊緣烘烤酥脆的肉桂捲,配上糖漬核桃,讓食慾與記憶在胃底泛漣漪。陌異的他者在踏實又連續性的行動中被賦予意義,同時,作者亦不避諱深入自我的疆

域,感受路途中的顛躓與苦澀。試探著同貓兒間關係的距離,也沉浸〈四弦的獨奏〉,在拉奏大提琴中,感受主與客的喧雜交談。最終明白寫作者〈信仰時間〉而非文字,看見生命在時光裡流洩的軌跡,相信事事終有各自的歸屬與流向。     張馨潔聚攏微末小事,撿拾煙火與星空的碎片,在轉瞬與恆常間思辨愛情與自我,織就斑斕絢爛的夜空。   本書特色     ★ 以《借你看看我的貓》入圍2020年臺灣文學金典獎的張馨潔,用散文指認剎時相遇的煙火斑斕,自身宇宙的恆常運轉,獻上關於愛情與自我最真誠的思考與述說。   名人推薦     周芬伶、崔舜華 專文導讀     徐珮芬(詩人)、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繁齊(作家

)、蔡俊傑(作家)、謝子凡(作家) 燦爛推薦     「她像愛情的盜火者,以犧牲自己,成就文明︰而愛情是如此原始陳舊,連訴說都沒有新語言,愛如巨礦,亦如頑石,她只能挖開礦脈,照明一切,讓它自己成為語言或藝術。」──周芬伶     「我逼迫自己歸零為讀者,放縱自己既可陷溺於那濃密馥郁的自描裡而讀得過癮,卻又同時深重的心疼於她的誠實,細膩,柔軟,和太多過太密如臟器贅瘤的體貼與妥協,灼得人脾器疲痠,燒得人雙目欲淚。」──崔舜華

阿不拉過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五彩呼倫貝爾 #夢中的額吉 #中胡
五彩呼倫貝爾-夢中的額吉 中胡版 by 永安
Wucai Hulunbeier - Mother in the Dream (Zhong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47795264

一個多月前,在『中國達人秀』節目上,看到蒙古小男孩『烏達木』所演唱的『夢中的額吉』,聽完之後大受感動,便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這首歌的資料。

來自內蒙古的烏達木,今年12歲,本該是在爸媽的懷抱中幸福生活的年紀,但生活卻早早地奪走了本該屬於他的幸福。9歲時,媽媽因為車禍去世,11歲時,厄運再度降臨,爸爸也在看他演出的路上遇車禍身亡。烏達木和同年齡的小孩比起來,有著異常的沉穩。他的歌聲中,帶著深邃的思念、與壓抑的哀傷,聽了之後,讓人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

事實上,『夢中的額吉』是2008年發行的,由『巴特爾道爾吉』主唱、『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合唱,小烏達木當時也參加這個合唱團。巴特爾道爾吉的歌聲,和烏達木比起來截然不同。他的嗓音高亢、悠揚,唱盡了蒙古草原的風味,年紀雖小,卻相當地有歌唱天分!

如果更仔細地考究,這首『夢中的額吉』其實是改編自2004年由蒙古歌王『吉布呼楞』所演唱的『遠方的母親』。吉布呼楞的歌唱功力,無疑是三者中最深厚的,所演繹出來的情感依舊深刻。少了激昂,卻多了些思念母親的溫暖。反覆聽的話,我最喜歡吉布呼楞的版本,聽起來相當地舒服。

這首歌旋律優美,因為烏達木的演出,最近造成熱門話題。『樂沙』的『命運』老大,也特地寄了簡譜給我,所以我就來研究看看吧!

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伴奏是bE調的,用了二胡試看看之後,發現並不順手,聲音也太尖,沒辦法用到內弦吟唱,所以我就改拿中胡拉看看。用中胡拉過後,發現可以用bB調的指法,加上一些滑音不用內外換弦,所以就決定用中胡囉!另外就是弓法的部分,原本照歌詞拉,會斷成非常多音,我覺得不適合胡琴表現,所以我也改編了一下。

錄這首歌的時候,我媽正在樓下煮飯,一邊喊著我別玩了快下去吃飯,所以我實在很難想像『夢中的』、『遠方的』母親是甚麼感覺= =。因為少了幾分蒼涼與悲壯,結果最後拉成『燒菜中的額吉』... 我暈... 拉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指教囉~ 大家可以一起跟著下面的簡譜一起拉喔~(阿... 吃好飽...)

========================

五彩呼倫貝爾-夢中的額吉 中胡版

合唱: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
主唱:巴特爾道爾吉

原名:《遠方的母親》
原唱:吉布呼楞
作詞:巴布道日吉
作曲:耐登扎布

簡譜:永安
中胡:永安

1=bE

朦朧的迷霧中
6.6 6 3 2
照著光芒
7.7 7 1 6
祈禱的時候
66 6 3 2
想起母親
5 56 3
向蒼天獻奶 等著兒子
33 656 6 56 5.3 2
不知疲倦的盼望著遠方
1.1 15 35 23. 6
我遠方的母親啊
33 31 6 5.6 53 2
您是我摯愛的信仰
1.1 15 35 223 6

無邊無際的天上
6.6 6 3 2
雲兒也會消散
7.7 7 1 6
祈禱的同時
66 6 3 2
會想念我母親
5 56 3
在炊火上做著奶茶
33 656 6 56 5.3 2
眼瞼麻木了也盼望著遠方
1.1 15 35 23. 6
我遠方的母親啊
33 31 6 5.6 53 2
您是我摯愛的信仰
1.1 15 35 223 6

深藍的山影
6.6 6 3 2
淩亂地坐落在大地上
7.7 7 1 6
兒子的心裡
66 6 3 2
倍感急切
5 56 3
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
33 656 6 56 5.3 2
也會盼望著回到您身邊
1.1 15 35 23. 6
我遠方的母親啊
33 31 6 5.6 53 2
您是我摯愛的信仰
1.1 15 35 223 6
我遠方的母親啊
33 31 6 5.6 53 2
您是我摯愛的信仰
1.1 15 35 223 6

《金魚》 : 一場追尋自我的旅程

為了解決阿不拉過世的問題,作者何韋儒 這樣論述:

勒・克萊喬為法國現代文學作家,於一九四O年出生,七歲時開始寫作,其著作包含長篇、短篇小說、傳記、論述文等等,直至目前已四十餘本。於二OO八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生獲獎無數,於一九九七年出版《金魚》一書,兩年後隨即獲得摩納哥皮耶王子獎。在《金魚》一書中,敘事者女主角萊伊拉來自北非摩洛哥的一個小部落,故事開端始於她未知的身世之謎,六歲的時候被綁架,隨後販賣給猶太裔西班牙籍的拉拉·阿斯瑪,因此萊伊拉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萊伊拉自童年時開始在中產階級和社會底層中來回遊蕩,她是一名社會觀察者,藉由她的雙眼闡述外來移民的困境,揭露社會底層的問題。萊伊拉如同一隻金魚,環伺在身邊的人們覬覦她,她不斷地逃跑,

逃離人們對她的掌控。同時她尋找在社會中的歸屬感,尋找自己真實的身分及家鄉故土。《金魚》的故事脈絡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摩洛哥時期,描述了未開發國家的現況;第二階段為巴黎時期,講述的是國際化大都會;第三階段為美國時期,是為後現代社會。藉由女主角萊伊拉的漂泊,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闡述後現代國家及國際化大都會中,後殖民主義時代下社會邊緣人之處境。此三段橫跨三大洲的漂泊里程展現了勒・克萊喬的世界觀。勒・克萊喬不斷強調文學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而《金魚》一書中充滿了暗喻,作者在內文中藉由萊伊拉這個角色傳達各種訊息,在《金魚》中提到了數十本作品,如尼采的存在主義、左拉的《娜娜》、卡繆的《異鄉人》及《黑死病》

,敘事中後殖民主義先驅法蘭茲·法農的《在地上受苦的人》強烈的譴責殖民主義,我們甚至可以說,《金魚》一書是在向法農致敬,更與其他作者產生互文的效果,例如黑人詩人艾梅·塞澤爾的《返鄉之路》。小說中對於各種女性角色詳實描繪,著重女性身體的描寫。萊伊拉不斷遭遇到性騷擾,揭露在未開發國家中,女權低落、尚未被喚起的女性主義,或為被殖民國家中的雙重迫害。本書可窺見勒・克萊喬對於西方社會、教育、藝術、宗教等觀點,以及語言在殖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被殖民國國民學習殖民國語言,藉以習得殖民母國知識文化,以語言作為文化入侵的工具,如同後殖民主義代表作家法農於其著作《黑皮膚,白面具》中之論述:「說話,就是能夠運用某種

句法,掌握這種或那種語言的詞法,但尤其是承擔一種文化,負擔起一種文明」。雖然勒・克萊喬在本書中對於殖民宗主國語言所造成的文化入侵並未明確表達立場,但大篇幅闡述移民問題,提倡弱勢小眾文化。本研究之問題意識是探討支配性文化之強勢與被支配文化之脆弱現象,亦即重新審視法國文化、美國文化,與北非文化之互動現狀。本論文著力於分析勒・克萊喬如何書寫人文主義,尊崇文化多元性,特別為瀕臨絕跡的弱勢文化發聲。研究理論採用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中的「多音論」(La polyphonie)做為框架,再以「對話論」(Le dialogisme)分析角色話語之間的相互影響,亦應用了修辭法中的暗喻來解析敘事者的世界觀。 本

研究第一章探討女主角萊伊拉追尋自我的過程,失根與漂泊是敘事主軸,萊伊拉頻繁使用化名,反映出她的自我認同的流動性,載浮載沉於社會之中。失根、缺乏歸屬感,使她身上附著了「他者」的身影。作者在文中鮮少直接詳細敘述萊伊拉的外貌,透過次要角色的視角,逐漸堆疊出萊伊拉的形象。在輔助角色的眼裡,她是一個充滿魅力及生命力的女孩,像一個「示巴女王」。當萊伊拉透過其他角色,社會環境與自身反應重新建構一段平衡的關係時,前三者之互動猶如三面明鏡,透過它們反射出萊伊拉自我形象,萊伊拉藉此重新找回她被破壞的模糊身影。萊伊拉渴望從困境中釋放,獲得身心靈的自由,卻像奴隸般不斷地被壓迫。小說中的開場白是她的一場驚恐記憶,像夢魘

般深蒂固在她心靈中,她極度害怕失去自由,被壞人的網羅捕獲。然而這段記憶亦象徵著更深層的意義,讓她與祖國故土連結。自由的夢想與受害者的惡夢為一體兩面、密不可分。在漂泊旅程中,萊伊拉遇到了許多跟她處境相同的的非法移民,流離失所、遊蕩在城市黑暗角落中,筆者將諸多次要角色區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是輔助角色,第二是對立角色,第三是不屬於兩著的中間角色。作者在文本中大量描寫女性特質(La féminité),詳實敘述女性角色,更進一步而言,作者描寫的是比「女性」更為細膩的概念,即是「母性」。萊伊拉處於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階段,她的下腹是她生命的泉源,她的靈魂,也是萊伊拉極力要保護的身體部位,為了繁衍下一代

,延續其族人的命脈,象徵傳承小眾文化的使命。海洋及河流是帶領這隻小金魚回到部落的路,回到她最初的出生地 :沙漠。我們引述加斯東・巴謝拉的明言,如是說:「海洋對人類而言,是最大且永恆不變的母性象徵之一。」萊伊拉樂於於凝視大海,海洋治癒了萊伊拉受傷心靈,也喚起她思鄉之情。關於沙漠,由於許多男性被徵召,消失在戰爭中,作者描寫荒漠亦是描寫其長年不在身邊的父親。勒・克萊喬是沙漠的夢者,將自身融於荒漠世界,荒漠世界也迎向他。沙漠是「巨大」與「單獨」的象徵符號,在地圖上永遠找不到切確定位點的新大陸。有別於城市中壅塞如蟻群的人潮,水泥叢林的建築物,和喧鬧嘈雜的汽車聲,沙漠風景象徵了淨化,帶人遠遠地逃離西方文明

之地。 第二章探討女主角萊伊拉如何突破困難,成為小人物的傳奇。萊伊拉在波折的旅程中,穿梭在各大城市,遊歷於富裕和貧困的社群之間,她總是先發現大都市的美好,富足、美麗,但是很快的,就發現在城市的邊緣,居住著一群貧困者,他們困苦窮乏,缺少資源。來回穿梭於兩個極端的世界,使萊伊拉的世界觀更為具體,藉此深刻描繪當代社會的貧富差距的鴻溝。透過敘事者的視角,小說的世界像是一片汪洋。這片浩瀚的大海中佈滿陷阱網羅,此一意象嵌入在小說的結構裡,由敘事最初最初萊伊拉被人口販子丟入大袋子中開始拓展,這隻被捕獲、瀕臨窒息的金魚,從此刻開始被鎖定為目標物,不斷落入危險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暗喻的「網」以不同形式存在

在萊伊拉的身邊。首先是「人情」的陷阱困住了她。隨後,因為沒有身份證明,萊伊拉處處成為執法著的巡捕目標,她深色的皮膚對她毫無益處,起疑心的查票員想抓住她,萊伊拉認為對這些穿制服的人而言,自己像是一條小魚。深色皮膚、沒有身份證明的萊伊拉,過著非法無照的生活。面對執法人員,她有著防備的本能,被他們盯上對她沒有任何好處。萊伊拉的社會地位低微,除此之外,她遇到了許多性騷擾,對她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是寧靜安全的,四處埋伏著網羅以及意圖不軌的漁夫,特別是那些有權力的人、有錢的人、重要的人士。萊伊拉對這些人不信任,很快地,她學會如何從危險中存活,她化身為一隻敏銳勇敢的魚兒。 第三章透過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帶出

小說中作者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巴赫金將多音論(La polyphonie)定義為「透過敘事,其話語,語言及小說主旨,作者實現自我以及其觀點,(包含了不同程度,主觀性,指示性),也在敘事小說目的中藉由與作者不同觀點來闡述。」假設文本可分為敘事者的視角以及作者的綜觀的視角,前者隱含了「雜調」,後者則是「複調」。敘事者與身旁的次要角色的對話形成了一種混雜的聲音。象徵她的祖先的兩位長者帶領她找到神秘的根源,其一位是已故的祖母拉拉・阿斯瑪,第二位則是過世前深愛她,視她如己出的爺爺艾爾・阿吉,透過他們的引領,傳說的根源地、萊伊拉的部落縈繞在年輕地萊伊拉的腦海中。這本小說涵蓋多種語言且富有異國色調,作者透露

了他對語言的不信任感,對作者而言,最初語言僅僅是一個貧乏的工具,不足以貼切地闡述事實。作者將社會問題及對立角色整體轉化成為集體語言,表達人類思想的不完美及無法達到之處,這般不完美與不可及,使個體的文化社會之開放性得以面對現實,並反對強勢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封閉性。藉由這道愛的曙光,萊伊拉無疑地是一個女英雄,展現了人文主義的思維,像是她祖母拉拉・阿斯瑪對她的保護,以及艾爾・阿吉留給她最寶貴的禮物:一個「身份」。作者將萊伊拉置於極富和極貧中,並透過萊伊拉的歌曲,頌揚在逆境奮鬥的人。作者提倡多元文化,唾棄支配性文化的單一性,強調非西方文化和小眾文化的重要性,他替原始文化辯護,亦提倡弱勢文化的彼此融合。作

者的詩意在於《金魚》中的音樂性。音樂的旋律與現代城市中的聲音混合,萊伊拉鍾愛的非洲音樂迴響不止。此外,浩瀚無垠的海洋景色,川流不息的非洲音樂河流使文字生動別緻,充滿異國情調。小說的詩意建構、融合在這些美學元素上,治癒了行將就木的心靈,撫慰了近代社會被壓迫的人們。 人文主義為作者小說的核心價值,藉由角色的言談闡釋人文主義的思維。雜調的聲音被廣泛地接納,文本等同於一個文學場域,使不同的意識形態相互對話,特別是黑人文化以及多元宗教。作者提供了對話空間,讓小眾文化得以發聲,同時讓作者本身的聲音得以宣揚。

你是盛放煙火,而我是星空

為了解決阿不拉過世的問題,作者張馨潔 這樣論述:

  時時生滅的微物隱喻,每一次與所愛的生發與相遇,都扣擊靈魂深處,成為顫動的回聲。   繼《借你看看我的貓》後,張馨潔再度以纖柔善感的文字,輕輕撥動自身與萬物相繫的細弦。透過珍重而誠摯的敘說,還原由她眼目所見,心靈與萬物共振的世界。   全書分為二輯:「你在,煙火盛放」寫交會與愛情,錯雜著執迷與失落的探尋,時空流轉下難以追企及繪測的事物。當關係的結局已然明瞭,每次的相遇是否皆為流逝,以不可見的速度凋亡?回視相愛的日子,企圖以語言描繪定義〈不曾發生卻確實存在的一天〉,卻發現觀測的對象早已在光陰中跨步向前,每個落空的指涉都是追趕不及的殘影。也曾窮盡〈最遠的路徑〉,在探索幽暗地宮的傷與被傷中

,識得己身真名;或與〈坐在遊覽車最後一排的人〉,在方醒的清晨相視而笑。模糊的記憶與各異的詮釋不構成述說的困擾,因往事無可核鑑,存疑或深信亦無法更動分毫;所有故事在發生的當下,我們已永遠的失去了它。   「我在,星空如常」則寫自我與生活中隨起的雜想,透過作者眼光看待日常器物,探究各種關於身體的、情緒的、閱讀的心念,今昔串聯並且彼此暗示。〈持存〉凝佇時光鐫刻自我的飾物,祈願文字同樣貼身不須取下;摩挲製陶家載滿心意的作品,〈敬畏生活如同敬畏神祇〉;嗜甜者撕下邊緣烘烤酥脆的肉桂捲,配上糖漬核桃,讓食慾與記憶在胃底泛漣漪。陌異的他者在踏實又連續性的行動中被賦予意義,同時,作者亦不避諱深入自我的疆域,感

受路途中的顛躓與苦澀。試探著同貓兒間關係的距離,也沉浸〈四弦的獨奏〉,在拉奏大提琴中,感受主與客的喧雜交談。最終明白寫作者〈信仰時間〉而非文字,看見生命在時光裡流洩的軌跡,相信事事終有各自的歸屬與流向。   張馨潔聚攏微末小事,撿拾煙火與星空的碎片,在轉瞬與恆常間思辨愛情與自我,織就斑斕絢爛的夜空。 本書特色   ★以《借你看看我的貓》入圍2020年臺灣文學金典獎的張馨潔,用散文指認剎時相遇的煙火斑斕,自身宇宙的恆常運轉,獻上關於愛情與自我最真誠的思考與述說。 名家推薦   周芬伶、崔舜華 專文導讀   徐珮芬(詩人)、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繁齊(作家)、蔡俊傑(作家)、謝

子凡(作家) 燦爛推薦   「她像愛情的盜火者,以犧牲自己,成就文明︰而愛情是如此原始陳舊,連訴說都沒有新語言,愛如巨礦,亦如頑石,她只能挖開礦脈,照明一切,讓它自己成為語言或藝術。」──周芬伶   「我逼迫自己歸零為讀者,放縱自己既可陷溺於那濃密馥郁的自描裡而讀得過癮,卻又同時深重的心疼於她的誠實,細膩,柔軟,和太多過太密如臟器贅瘤的體貼與妥協,灼得人脾器疲痠,燒得人雙目欲淚。」──崔舜華

中國大陸與越南南海政策之比較研析

為了解決阿不拉過世的問題,作者黃建銘 這樣論述:

南海是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重要國際海運航道,因為具有重大的地緣戰略利益,對亞太安全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涉入南海爭端的國家眾多。在南海主權的各聲索國中,越南宣稱擁有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全部主權,是中國大陸南海爭端中的最大競爭對手;南沙群島周圍近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海域已有相當量油產,全球貿易有25%經過南海,其中臺灣、日本及南韓的石油輸出線均依賴此航道,漁場亦為周邊國家最重要的漁獲來源,是西太平洋中最具戰略和經濟價值的群島,也是目前國際糾紛最多之處;2010年越南利用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的機會,刻意引進美、日等區域外勢力,將南海問題導向國際化與東協化,以構建與各大國間的等距平衡交往戰略,藉

以抗衡中國大陸,並從中獲得外交自主性。目前中國大陸對南海問題係採取「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但仍積極強化南海戰力與維權執法作為,並堅持「反對區域外國家參與」及「雙方協商」的原則,以獲得最大的優勢。中越南海爭端涉及國際衝突管理與權力平衡,臺灣為南海主權聲索國之一,占有南沙群島的最大島嶼-太平島已60餘年,在面對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國積極強化南海經營管理策略及戰略部署的同時,我國更應思考如何強化南海主權作為,積極參與南海競局,以確保國家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