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 工事 階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防禦 工事 階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德)烏爾裡希·格羅斯曼寫的 城堡的世界:歷史、建築與文化 和李曉萍‧墨刻編輯部的 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蒙特內哥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和墨刻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邱俊榮所指導 謝在富的 優化公司治理策略─以我國企業反貪實務研究 (2019),提出防禦 工事 階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司治理、企業反貪、營業秘密、內控內稽、境外公司、吹哨者、測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 宋立垚所指導 林劭均的 以微生物抗藥性為指標探討都市健康親水環境之設計策略 (2017),提出因為有 設計策略、親水環境、健康都市設計、抗藥性、微生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防禦 工事 階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防禦 工事 階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城堡的世界:歷史、建築與文化

為了解決防禦 工事 階梯的問題,作者(德)烏爾裡希·格羅斯曼 這樣論述:

時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時代的見證。在過去好幾個世紀中,城堡總是與種種傳說奇聞以及歷史故事密切相關。但我們對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烏爾裡希·格羅斯曼在這本書中帶領我們探尋從中世紀早期直至19世紀晚期的歐洲城堡的歷史,向我們介紹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麼人,城堡為何而建,有什麼功能,城堡風格的變化,城堡中生活的風貌。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業已隕落的世界的大門,是古堡探訪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必讀之書。     烏爾裡希·格羅斯曼(Ulrich Grossmann),博士、教授,是位於德國紐倫堡的日爾曼國家博物館館長,也是致力於城堡和宮殿研究的瓦爾特堡協會的首任主席。他撰寫

出版了大量有關城堡歷史的著作,是位於黑爾德堡的德意志城堡博物館的創建者,自2012年起,擔任國際藝術史委員會主席。   中文版代序 中國和中歐的城堡 1   前 言 6   第一章 導 論 10   第二章 何為城堡? 15 城堡、宮殿、碉堡 17 根據修建者和佔有者劃分的城堡類型 18 建築類型 24 根據功能劃分的城堡類型 26   第三章 城堡和統治:城堡的使命 27 中世紀的社會 27 什麼人可以修建城堡?采邑權和修建權 28 統治和管理35 城堡保護誰? 38 “城堡政策” 40   第四章 城堡建築的組成部分 42 如何修建一座城堡? 42 防禦性建築和防禦功能

56 居住建築、居住空間和居住功能 77 管理用房、附屬房屋、城堡伯爵住所 92 外堡:雜用建築及勤雜房 94   第五章 中世紀的城堡 96 修建城堡的階段性和延續性:以瑪律堡為例 96 早期的城堡和行宮 101 薩利安王朝時期的城堡建設 113 施陶芬王朝時期的城堡和行宮 123 中世紀晚期的城堡建設 143   第六章 近代的城堡 193 總體發展 193 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堡 195 宮殿要塞和要塞 205 巴羅克時期的城堡 210 總結:近代早期的城堡 220 城堡:從歷史主義到現代 222   第七章 神話城堡 234   第八章 城堡研究史 239 城堡研究的古版書 239 17

世紀晚期以來的史學論著和城堡參觀指南 244 歷史主義城堡研究視域下的建築 251 1945年以後的城堡研究:跨學科之路 254 當今城堡研究 256   附 錄 259 注 釋 259 參考文獻 271 術語解釋 283   中文版代序:中國和中歐的城堡   中國的城堡之所以能夠跟中歐的城堡進行比較,是因為中國同中歐一樣,曾經都存在過封建統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皇帝或者國王可以仰仗效忠於他的上層貴族。這些人作為有獨立主權的邦君(中歐)或者藩王(中國),都擁有可以從中獲利的領地。然而,中國的統治顯然比中歐更為集中,中國皇帝的權力也遠大於羅馬-德意志國王。歐洲高度分化的封建制

度導致了大量城堡的修建,相形而下,中國的城堡數量屈指可數,保存至今的防禦工事也寥寥無幾。   與中歐相比,中國城市的獨立程度較低,因此更易於被統治體系吸納。它們可以承擔大型城堡的任務,而且從外表上看也是如此。然而在歐洲,城市完全有可能威脅到政權統治。因此,歐洲的城市一般不會像北京那樣,把城堡建在市中心,而總是建在市郊。即便有些地方,城堡似乎坐落在今天的市中心(柏林、紐倫堡、漢堡),但它們原本也是建在市郊的,只不過當時城市的規模要小得多。   中世紀和近代早期以及帝制王朝的政權基礎都是築有防禦工事的城堡、宮殿或者城市。中國和中歐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城堡的數量。在中歐,今天大約還有2.5萬座城堡

,有的保存完整,有的已淪為廢墟,就整個歐洲來看,城堡數量可能超過10萬座,而中國最多只有幾十座城堡。   中歐和中國的城堡有沒有根本區別或者相似之處呢?我們先來看看帝王建築。它們在中國至關緊要,中歐的帝國城堡相對而言則有些無足輕重。從功能上來看,北京的紫禁城堪與德意志羅馬帝國皇帝的住所相媲美。   然而在中歐,17世紀以前都沒有固定的王宮,也就是沒有真正的都城。直到17世紀,維也納的霍夫堡才真正確立了王宮的地位,儘管在13世紀時,它就已經是為數眾多的邦候統治處所之一了。然而擴建霍夫堡,必須要以現有的城市結構為前提。德意志羅馬帝國皇帝不能隨心所欲地擴建這座宮殿,若要佔用宮門以外的建築,他必須從市

民和修道院手中購買相應的地皮。因此,中歐所有的大型宮殿,從亞琛加洛林王朝時期的行宮到布拉格的城堡區,再到維也納的霍夫堡,都沒有可以匹敵北京故宮的設計方案。只有位於維也納近郊的皇帝的夏宮美泉宮,因效仿巴黎郊外的法國王宮凡爾賽宮設計建造,在佈局上才堪與北京相比,即以一座中心建築為軸心,一條條長長的通道從宮門直抵宮殿的主要空間。   北京故宮始建於15世紀,其典型特徵是一座規整的長方形防禦工事。高高的宮牆由青磚砌就,上面是築有雉堞的防禦通道。宮牆的四隅和城門兩側都坐落著木結構的塔樓。然而在北京,這些塔樓並沒有為了保障兩翼的安全,建在環形城牆的外側。主城門東西北三面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既起到防

禦之用,同時也彰顯了皇家氣度。東西兩闕跨過護城河。主城門前方還矗立著兩座寬闊的門樓。它們位於皇宮外部長方形防禦工事的沿線上,這些週邊工事的內部還建有兩座寺廟。即便是皇城外的這個區域,占地面積也要大於差不多任何一座中歐城堡。   故宮的特點是,幾座大殿沿著一條中軸線依次而建,大殿建於基台之上,入殿需拾級而上,循殿后臺階而下,便又複回至庭院中。側翼建築使得每座大殿前都形成了一個長方形庭院。不過由於這些側翼建築不是直接相連而建,所以也可以從大殿的側面由一個庭院直達下一個。大殿都是木結構建築,巍然矗立在高高的石頭基臺上,殿內沒有再修建內牆進一步劃分空間。多座大殿連成一線,殿前的庭院用作前廳,由此便形成

了一個對於舉行典禮來說非常重要的建築結構。   這種軸對稱的建築形式在中國並非是宮殿特有的,寺廟同樣如此。有證據表明,西元前12—前11世紀就已經存在這種形式了(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商朝或者周朝早期)。18世紀中葉,將康熙皇帝1694年在北京修建的一座宮殿(雍和宮)改建為喇嘛寺時,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大部分建築都可以繼續使用,此外又增建了少量屋宇。建築結構基本保持不變。歐洲雖然也有把城堡改建成修道院的類似的工程,但是它們使得建築實體在外形上出現巨大的改變,以致於除了外部的防禦牆以外,城堡建築群再無建築部分保存下來或者可以識別出來(松嫩堡/南蒂羅爾,大科姆堡/巴登,奧伊賓堡/薩克森),教堂取代了

大型宮殿群落,而且乍看上去外觀已截然不同。   鑒於現存城堡的數量較少,探究獨立於城堡存在的防禦性建築這個問題就變得很重要了。在北京北部的明十三陵可以觀察到有趣的現象。其建築一方面沿襲了宮殿建築和寺廟建築的傳統形式,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的防禦元素。這裡可以看到多座大殿沿軸線依次排列這種宮殿建築元素。長方形陵宮由陵牆環圍,一間大殿跟多座大門構成其中軸線,後部緊連一座圓形或橢圓形土丘,加築了雉堞的防禦圍牆將土丘環圍在內,裡面便是停放皇帝棺槨的玄宮。防禦性建築決定了這部分皇陵的外部形態,陵墓入口是一座塔樓。   此外,中國許多城市的道路系統都規劃為方格網狀,除非受地形所限,只能設計為不規則形狀,這種道

路系統恰恰也要求圍牆修建成直角。方格網狀道路系統和直角圍牆正是西安和平遙這兩座城市的特色所在,平遙城臨河的那面城牆是不規則的。許多保存下來的防禦工事,外部圍牆都建有磚結構的側翼塔樓。中國的環狀城牆往往修得跟道路一樣寬,而在歐洲,不管是城堡還是城市,環狀城牆都砌得比較窄,勉強能夠容納兩個人並排行走。雖然中國城堡和城市防禦工事的圍牆是磚砌的,但它們的塔樓通常為木結構。圍牆內的宮殿廳堂甚至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用木頭搭建的。桁架結構——也就是由方木搭建框架,以薄木條、黏土或石頭填充其間的建築物,雖然是德國一種重要的建築形式,但自12世紀以來,防禦牆、塔樓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是石砌的。   城市的

城門有時會跟尋常的城堡大小相當,例如南京的南城門,它由四道券門構成,一個非常宏偉,另外三個雖然小一些,但依然有四五層樓高,四道劵門前後遞進式排列,其間形成開闊的甕城。在中國,防禦工事往往就是——不管是城堡的城牆還是城市的城牆——帶有向外突出的塔樓的城牆,利用這些塔樓可以進行側面攻擊或掩護。在塔樓頂部的平臺,可以從側面向試圖攻克城牆的進攻者進行射擊並且形成夾攻。城牆只在雉堞所在的高度修有銃眼,也就是說牆體內沒有修建防禦通道。這也與歐洲整個中世紀的防禦水準相當。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歐洲有些城牆,例如羅馬的古城牆,就已經修築了可進行側翼防禦的塔樓。   除了規則的王宮建築以外,中國也有城堡,它們的任務

是保障道路、關隘或者橋樑的安全,而非主要用作宮邸。這些任務不僅可以由城堡承擔,也可以交付於小城市。其中既有名又保存完好的一座就是北京西南部屯兵設防的小城宛平城。它守衛著永定河上自12世紀晚期就確已存在的盧溝橋(“馬可·波羅橋”)。這座要塞城市修建於1638年,最初是一座只有純軍事任務的設施。然而,它的建築形式更像是一座築有防禦工事的城市,而非要塞;與同時期的歐洲建築相比,它顯然是為傳統兵器設計的,沒有修建適用於加農炮的棱堡。堅厚的城牆足以抵禦輕型火器,即便面對1937年日本人的猛攻,也只留下了相對較小的彈孔。   這類規則建築中另一個更加古老的例子是甘肅省的嘉峪關城堡。它是一座規整的長方形防禦

工事,作為長城沿線的要塞,守衛著一處關口。這座防禦工事由兩道外牆包圍,內側是矩形的環狀城牆,外建一道回廊圍牆,它們都是磚牆,建有防禦通道和雉堞。拐角處都建有突前的防禦工事,其牆體帶有一定坡度,上層結構為小型石頭建築。相反,各座城門上方規模較大的建築均是木頭結構。最初的防禦工程大概始建於1372年,由黃土夯築,城門上的樓閣則是在1495年前後,明孝宗弘治帝統治時期增建的。其餘樓閣和回廊圍牆直到1536年才陸續修建完成。   一座為保障山中交通要道而建的城堡是海龍囤,它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以北約30公里的龍岩山白沙村附近。這座據歷史記載始建於1257年的高地城堡並非規則建築群,而是依山脊而建,因為1

606年被毀,如今能識別出的也僅限於此。據記載,環囤城牆有九座寬闊的城門,由石頭砌就,狀似城門塔樓,上層建築為木結構。城門旁邊有陡峭的階梯通向防禦通道。在屯內發掘出了一座對稱式建造的宮殿。雖然在今天這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發現,但顯而易見的是,這樣的城堡以前很可能常見得多。這種建築類型與歐洲的城堡建築群最具可比性。或許未來,在研究過程中會發現中國有幾十個、甚至數百個這樣的建築群,但是目前,城堡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直到現在,中國藝術史才開始深入探究建築藝術。   烏爾裡希·格羅斯曼  

優化公司治理策略─以我國企業反貪實務研究

為了解決防禦 工事 階梯的問題,作者謝在富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際間屢傳大型集團企業舞弊案,衝擊全球金融秩序甚鉅,包括OECD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均歸因於公司治理的疏漏,本研究彙整公司治理與企業反貪的相關文獻、國際規範與我國作法,並針對我國檢調單位曾偵辦的樂陞案、永豐金案、鴻海案與台灣美光案等4大企業肅貪類型案例,進行實案深度分析,瞭解其弊案成因與違反公司治理情節,並規劃國內6家指標上市櫃企業的質性訪談,取得該等企業主或高階經理人對於我國公司治理實務以及推動企業反貪面臨困境與建議等資料,探討主管機關、司法檢調與企業間的多方關係,從而綜整得出造成我國企業貪瀆的7大治理問題,並以我國企業反貪實務的角度相對應提出7項涵蓋公司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的企業反貪策略

,具體提供企業作為改善公司治理的參考指引,優化企業內部的反貪機制,同時給予政府部門作為行政監理或司法監控的政策建言,希冀藉由該等策略建議全方位提昇企業反貪能量,以科技、即時、動態且靈活的作法健全國內企業的公司治理,避免企業負責人或職員為謀私利傷害企業發展,降低企業貪瀆弊案發生的風險。

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蒙特內哥羅

為了解決防禦 工事 階梯的問題,作者李曉萍‧墨刻編輯部 這樣論述:

巴爾幹半島位於東歐、西歐與南歐的交界,位置居中的有點尷尬又令人眼紅,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身世乖舛總難得一時半刻的平靜,因此得了個火藥庫之名。但如果你以為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蒙特內哥羅這三個國家沒有什麼看頭,那就太小看它們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曾以「在人間看見天堂」形容克羅埃西亞的杜布洛夫尼克,事實上,把這句讚美擴大至整個克羅埃西亞也不為過。歐洲是台灣人旅遊清單上的首選,克羅埃西亞則是歐洲人的度假勝地,而鄰近的斯洛維尼亞和蒙特內哥羅,國土雖小,卻各自保有不可取代的獨特魅力。無論自然風光或人文歷史,亞得里亞海岸只會讓你有相見恨晚感慨。 ◎中世紀古城寫真,隨手拍都網美 即使沒有影集

《冰與火之歌》的加持,杜布洛夫尼克的白牆紅瓦仍是亞得里亞海岸最詩意的篇章,狹長的米白石砌階梯、隨地形起伏的磚紅屋頂、亮藍海洋、綿長厚實的城牆,不管從哪個角度取景,都能拍出媲美攝影師的代表作。 鏡頭轉到斯洛維尼亞和蒙特內哥羅,文藝復興式和哥德斯建築擠上皮蘭小半島,城牆堡壘環繞山中古城新赫爾采格,科托爾的城牆向黑山山坡蔓延,英國詩人拜倫讚嘆是「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遇」。地中海的藍天陽光下,就算沒有內建美肌柔焦,也能當一回網美。   ◎跳!跳!跳!亞德里亞海玩跳島大富翁 到克羅埃西亞卻沒有登船出海,等於只看了一半的風景,亞德里亞海面散落一千多座大大小小島嶼,像灑落蔚藍晶透畫布上的珍珠項鍊,每個島嶼都帶

點不同個性,在赫瓦爾島滿山片野的薰衣草間耍浪漫;登上科楚拉島解開馬可波羅身世之謎;茲勒斯島&洛遜島的彩色漁村洋溢威尼斯風情;布拉曲島向海上綿延的白石海灘是夏日水上樂園;帕格島靠著羊乳酪和精緻手工蕾絲異軍突起,在眾多島嶼中佔據一個亮點。 不管走路、騎單車、搭巴士還是開車,都能搭上如蜘蛛網便利的渡輪,出發前往各島嶼,下一站要跳上哪個島,擲骰子決定吧!   ◎最Chill的地理教室,喀斯特地形一次看個夠 國中地理離你太遙遠,喀斯特地形有什麼厲害早就還給老師!走一趟克斯蒙三國,4D實境版的地理教室讓你驚嘆連連。十六湖國家公園具有與九寨溝PK的實力,石灰華、流水與植物藻類交錯成一幅幅畫作,春水夏

綠秋楓冬雪,一年四季各自精彩;波斯托伊納和什科茲揚揭開奇幻的溶洞地下王國,洞穴系統之大稱霸全球;克爾卡國家公園瀑布層層疊疊,天然SPA戲水最暢快;科托爾峽灣的鋸齒山脈陡直插入亞得里亞海,對開車技術有點自信,戰勝N個髮夾彎得獎賞將是震撼人心的美景。   ◎世界遺產當鄰居,來去古羅馬住一晚 旅行就是要嘗試非日常體驗,這回不但要穿梭時空,還要突破空間限制,到克羅埃西亞當一天古羅馬人!拜訪斯普利特,住進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皇宮的角落;迷路在札達爾的廣場巷弄,逛逛小販市集,和石頭砌成的旭本尼克大教堂當鄰居;特羅吉爾是穿越的精華,希臘羅馬的城市佈局、中世紀的防禦城堡、仿羅馬式教堂、威尼斯哥德式、文藝復興及巴洛

克風格宅邸。世界遺產不是書本裡的照片,而是可以觸碰的生活即景。   ◎和王室貴族一起度假 童話世界只存在傳說或電影中?那你一定沒去過布列德湖和波茵湖,座落在斯洛維尼亞北部的朱利安阿爾卑斯山區,自哈布斯堡王朝時代就是皇室心頭好,高山環繞、清澈透明,呼吸都能感覺到高品質的清淨;克羅埃西亞的里耶卡,奧地利貴族的豪華別墅一字排開,比氣派、比奢華,爭奪海岸線上的亮點;蒙特內哥羅的布瓦達港口,豪華遊艇雲集,說不定還有機會遇到名流和電影明星。 這輩子怕是王宮貴族無緣,站在同一個角度,看一樣的風景還是能輕易達成。

以微生物抗藥性為指標探討都市健康親水環境之設計策略

為了解決防禦 工事 階梯的問題,作者林劭均 這樣論述:

許多都市水域環境已營造為親水空間,其中卻隱藏著一些問題,而最嚴重且迫切需要改善的是水質問題。目的:本研究以微生物抗藥性為指標,藉以了解都市親水環境中之污染程度,目標為規劃出更健康安全且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都市親水環境。方法:研究中共檢測了25個開放式與封閉式的親水環境270個水樣品。採樣後,檢測水質酸鹼度,再分別塗抹於不含抗生素,以及含安必西林(ampicillin, Ap)、卡那黴素(kanamycin, Km)及四環素(tetracycline, Tc)之Luria-Bertani agar (LA)或MacConkey agar (MAC)培養基,計算菌落數量(CFU),分析微生物抗藥型

態及抗藥菌種等,建構基礎資料。此外,亦測試不同合金樣本的抑菌效果,以及微生物在不同材質上的沾附性。結果:開放式水體中的菌量最高達79,200 CFU/ml,具抗藥性(抗Ap、Km、Tc任何一種抗生素)的菌量大多在4,000 CFU/ml以上,抗藥型態多達8種,可能與上游畜牧業污染物未經處理排放水體有關;而封閉式親水環境中具抗性的菌量大多在2,000 CFU/ml以下,或可能因較少污染物被排入水體,且水體大多有定期除污與管理。經菌種鑑定,水域中Apr,Kmr,Tcr多重抗藥性細菌包含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與克雷伯式肺炎桿菌等病原菌。民眾在親水環境中與水體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機會很高,這些細菌經由口、鼻、

傷口進入人體,就可能引起感染而致病。結論:本研究依據實地調查與實驗結果,針對各水質污染程度不同的都市親水環境,分別提出設計策略與處理手段,包含建立監測機制配合設計改良,用非生物性的物質或生物製劑(如:噬菌體)去降低細菌量;淨水工程與設計手法應用;生醫材料在水域環境的應用等建議,期能降低親水環境中具抗藥性微生物之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