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字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閩南語字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詞典的兩個世界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 南靖國小也說明: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甯俐馨所指導 陳晏淇的 台灣閩南語語音字典改良 (2019),提出閩南語字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閩南語、發音變異、多種發音、新詞、字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正元所指導 余玉娥的 醫學台語疾病名稱號名、構詞kap文化意涵︰以《內外科看護學》為主ê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醫學台語、《內外科看護學》、構詞學、文化編碼的重點而找出了 閩南語字典的解答。

最後網站守禮仙的閩南語研究則補充:「綜合閩南方言基本字典」代序 ... 方面,北朝既有胡化的色彩,文人偶然雅稱閩中人的漢語叫作「晉語」,但還沒有「河洛語」,更沒有「福建語」、「閩南語」等名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閩南語字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詞典的兩個世界

為了解決閩南語字典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網路與書》的第五本書,《詞典的兩個世界》出版了。會選「詞典」這個對今天台灣讀者來說又陌生又遙遠的主題,有些理由。當然,做這本書的本身就是在解釋這些理由,不過這本書的前言〈在改玄議策的社會裡〉,可以當作一個簡單的說明,請參考。  《詞典的兩個世界》,內容主要分六個部份:最開始的地方,有一個Before the Beginning。這兩頁,先把「詞典」、「字典」、「辭典」、「辭書」、「百科全書」等概念做個澄清。有助於讀者把握如何閱讀這本書。  然後,第一個部份,解釋詞典和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關係,以及諸多典故與故事。我們還特別針對詞典與中國近代史的牽連做了比較詳細的陳述。台灣社會今天不重

視「詞典」的原因,也可以在這個部份找到解釋。總之,我們希望這個部份有助於一個對詞典感到陌生、遙遠,甚至排斥的讀者,能體會到詞典和他密不可分的意義,了解為什麼我們在形塑詞典的同時,詞典又在形塑我們。  第二個部份,敘述編輯詞典的人的故事,以及一部部詞典背後的軼聞與趣事。我們希望讀者能走進詞典內部的世界,細部欣賞詞典編輯人的苦心,以及詞條中所代表的意義與演變。一群神父窮五十年時間,從澳門到台中到台北,編出一套漢法辭典,和四百年前的利瑪竇相輝映。另一位鄺其照先生,他編的英漢詞典不只是第一部中國人編的英漢詞典,甚至對日本也產生深遠影響。這些故事,相信都會令讀者感動不已。  第三個部份,是一些使用詞典的

人的發言。南方朔、張大春、止庵、蘇正隆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他們對詞典的感受與想像。當然,這個部份有個小測驗,測驗一下讀者自己對詞典感受的指數。  第四個部份,是HOW-TO,對讀者十分實用。包括:如何選擇中文詞典(並推薦30種),如何選擇英文詞典(並推薦35種),如何選擇電子詞典,如何選擇網上詞典(並推薦50種)。最後,再有推薦的有趣詞典18種(包括官能用語詞典與名人死亡詞典),以及有關詞典的8本書。到目前為止,我們相信這市面上還從沒有過對讀者這麼腳踏實地的建議與說明。(還有,就推薦書的部份,我們還第一次做了些讓讀者同時利用紙本和網路來閱讀的嘗試。)  第五個部份,則是詞典的未來。我們展

望詞典的變貌與各種可能。這個部份,有一篇文章談語料庫與字頻,讓讀者了解這些概念的發展;一篇我訪問美國藍登書屋前詞典部門的負責人Charles Levine與 Wendalyn Nichols的對談;一篇朱邦復談漢字基因的文章;以及最後我訪問香港商務印書館陳萬雄,特別針對中文世界未來面貌而談的文章。  這本書的編輯過程,前後將近一年,百味雜陳。我很高興自己從編輯工作開始時對詞典的那一丁點認識,成長到出書時對詞典多出了很多的了解。我也相信讀了這本書的讀者,會大幅節省他們要走這一趟探索之路的時間,卻一定會產生和我同樣的興趣與熱愛。  詞典幫助我們解決閱讀的問題。不懂得用詞典的人,談不上閱讀。有了愛用

詞典的閱讀,才是完整的閱讀。這本書絕對不是只給學術研究的人讀的,這本書是為每一個讀者準備打開的──一如詞典的本身就在等待我們每一個人打開。

閩南語字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台灣閩南語語音字典改良

為了解決閩南語字典的問題,作者陳晏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改良囊括日常用語的台灣閩南語語音字典。有鑒於台灣的老化人口日益增加,建置台灣閩南語語音資料庫於未來多元應用更趨重要,如:語音科技改良與語言保存。然而,由於台灣閩南語為低資源語言(low-resource language)之一,目前可取得的台灣閩南語語料相當稀少;本研究蒐集線上台灣閩南語對話語料,並予以人工分詞與標記。本研究以蒐集的語料探究現有的台灣閩南語字典之於蒐集語料的涵蓋率,並發現尚有未被收錄於台灣閩南語字典中的台灣閩南語發音詞條與台灣閩南語新詞條。本研究將整理未被收錄於字典中的詞條,蒐集的詞條將被分類為三個類別;其分別為:發音變異(pronunciation variati

on, PV)、多種發音(multiple pronunciation, MP) 與新詞(new word, NW) 。本文將呈現針對蒐集語料的深入分析,並基於觀察的結果進行討論。討論重點將著眼於總括性的觀察性統整。我們期望此研究結果能夠反映部分台灣閩南語語詞在實際台灣閩南語對話中的使用情形,並協助改良現有台灣閩南語語音辨識系統。

醫學台語疾病名稱號名、構詞kap文化意涵︰以《內外科看護學》為主ê分析

為了解決閩南語字典的問題,作者余玉娥 這樣論述:

台 文 摘 要語言是溝通ê工具,mā反映人類對世界ê看法,是族群上有代表性ê文化載體。Tùi歷史來看,台灣一直是多語族群共存ê社會。荷蘭、西班牙,á-sī原住民、客家、Hō-ló等族群ê語言tòe人ê移動tī台灣人ê生活中流傳,成就台灣豐富多元ê語言。日本殖民台灣,台灣人透過現代化ê日語來學習現代ê科學知識。日本創造ê科學名詞,譬喻狹心症、糖尿病、風邪等日語醫學詞彙,今日台灣人iáu真慣勢使用。真濟醫學專家、學者整理過醫學台語疾病名稱;M̄過,分析構詞kap探討文化意涵ê研究猶真少。台灣第一本用台語白話字書寫醫學ê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tī 1917年就已經出版,可惜無啥人知影。本文以

這本冊為主要文本,加上衛生福利部衛教宣導ê語料,訪談醫學專科醫生。除了分析構詞以外,koh以Sapir-Whorf hypothesis kap文化編碼ê觀點,了解台語使用者按怎kā疾病名稱分類,以及in對病名ê認知。現今受華語影響,真濟台灣話在地語詞tn̄g teh消失。以醫學用詞做例,像發癀已經誠少人使用,少年人以發炎代替發癀。台語有真濟足讚ê醫學名詞,親像爛臭、老呆、落吐症、惡風邪,值得咱繼續研究。向望政府設立專門機構,邀請醫療專家共同整理、保存醫學台語。Mā為新出現ê醫學號名,hō͘醫學台語詞彙愈來愈豐沛,創造台灣醫學歷史ê文明。關鍵字:醫學台語、《內外科看護學》、構詞學、文化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