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髮t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長髮t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aryBeard寫的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典藏精裝版) 和T‧克利斯汀・米勒肯.阿姆斯壯的 謊報: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Netflix影集《難,置信》真實事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PL中定義P的標準長發T在P心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 雪花台湾也說明:現在,隨著思想觀念的獨立,PPL姐妹們對於愛情的理解有了新的提高。統一將門檻放在了,甭管長發短髮,至少她對自己生理心理的認同都是女。其他的性格差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創意設計與經營研究所 黃國珍所指導 蕭瑀晴的 人格特質與個人屬性對髮型及染髮色彩偏好之研究 (2021),提出長髮t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格特質、髮型、個人屬性、染髮色彩、意象感知。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胡郁盈所指導 劉宇霆的 跨性別迷宮:台灣性別運動歷史的「跨性別」身份認同形塑 (2021),提出因為有 跨性別、身分認同、性/別運動、變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髮t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非主流中的非主流 - Queerology則補充:想想,我收到的讚美和試探的確不再侷限於長髮女孩,而是來自廣大的踢婆和異男異女。我想我逐漸女性化的打扮和氣質,還是起了一些作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髮t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典藏精裝版)

為了解決長髮t定義的問題,作者MaryBeard 這樣論述:

身為女性,我很抱歉;生為女性,令人遺憾? 是什麼樣的歷史,讓女性一旦掌握權力,便注定握緊天生性別的原罪,和對命運的憤怒? 人人平等,難道永遠都會是天方夜譚? Wolfson History Prize得主、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古典文學教授、 英國最受歡迎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在《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一書中, 精闢評論暗藏社會中以憤怒與正義偽裝的權力不平等。字字珠璣,語語直指關鍵。     ‧革命過後,醫生還是醫生,女性還是女性。   自19世紀末起,爭取權利與權力的西方女權運動歷經百年運作,造就了歷史上數項重大變

革。女性走向職場、步入政壇,自由上街頭闡述自身想法,但性別壁壘始終存在,且形式更多樣,以更幽微的方式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為在無形中左右我們的認同、態度與姿態。     我們在思及醫生這個職業時,腦海中閃現的是男性;思及護理師時,往往下意識認為是女性。這讓人不禁懷疑,難道百年來的革命,是無效的嗎?     ‧妳講得很好,但讓我們先看看在場的男性有沒有人要講相同的話。   瑪莉‧畢爾德在《女力告白》書中援引的例子遍及古今,從「在公開場合發聲」這個最根本的基礎,探討幾乎世界共通的厭女文化。她觀察女性的聲音在文學作品與歷史記事中被抹消的情況,指出希臘神話裡的女性角色往往會被

弄啞,而伊莉莎白女皇強調自身「雌雄同體」的著名演講,竟很有可能是後人竄改的結果。     身為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自身飽嚐來自性別歧視的不懷好意。她更深刻地以自身經驗佐證,畫出厭女傳統如何延續到現代,指出就算是談論同一個主題,男性教授的說法觀眾會欣然接受,但女性教授卻會接到觀眾私訊「指導」她該如何講述同一件事。在政治上也是如此,民眾對男性政治人物有無盡的包容力,卻往往帶著譏誚的態度,期待女性政治人物在政治領域的失敗。     在功成名就一事上,性別難道是影響我們的最根本因素嗎?     ‧身為女性,我很遺憾?   人人都有掌握自身命運的權力,不應該因性別、身分而有不

同。   瑪莉‧畢爾德問道:女性如果不被視為歸屬在權力架構中,那麼必須重新定義的,難道不是權力本身嗎?   國內各界強力推薦     V太太(性別部落客)   余宛如(立法委員、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   李屏瑤(作家)   施舜翔(作家)   柯采岑/Audrey(吾思傳媒 女人迷主編)   徐珮芬(詩人)   康庭瑜(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葉佳怡(作家)   蔡宜文(作家)   鍾文音(作家)   國際媒體一致推薦     一本現代的女權主義經典。──《觀察者報》     羅馬人當初要

是有瑪麗‧畢爾德和他們站在同一邊,他們的帝國必定可以存續至今。──《每日郵報》     她的話語總是鏗鏘有力又趣味盎然。──《衛報》     她的熱情無可壓抑,對於傳統慣例的不予理會也令人耳目一新。──《金融時報》  

長髮t定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到最後一首了。
特意親自製作這Lyrics Video,將由一年多前開始的籌備和錄音和途中的笑聲都放進去,紀錄下來。

原來錄音那天是2016年1月。
那把長髮我也快忘掉了,但一邊剪接一邊想著,感激有一班跟我瘋狂地mad 的朋友,時間引證了許多美好的事,和這些我引以為豪的心血。

Thank you all of U involved in SOPHROLOGY。
要記著青澀的心情,青澀的我們,做著喜歡的事,愛著這樣自由的我們。

總有一種快樂,是我做到我。

xx,
SOPHY
PS)所有偷拍都未經任何人許可,名單如下(笑,出賣好友時間)

//
U got me mad 原本的 demo就是一首情歌。但後來想想madness 有兩種意義,一是瘋狂,二是憤怒。所以跟Yvette 談廣果話詞想有這種wordplay。

瑣碎閑聊中談起男神事件 : 他在IG 的following 瘋狂地 like 其他女生,身材比我們更好更美麗,心裡不屑。決定要把這 U got me mad 的故事記錄下!

因為,美麗不只一種定義。
總有一種快樂,是我做到我。

Video edited & produced by // Sophy
(Shot on iPhone 6 & Samsung)

Cover Art by // Sheng Wong @ Synctheworld


U got me mad (給男神的面書)

Composed by // Sophy 王嘉儀
Lyrics by // 王樂儀 / Sophy 王嘉儀
Arranged by // Padget Nanton III / Jon Reshard / Ari Calangi
Produced by // Sophy 王嘉儀 / Chiu Tsang Hei

E-Gtr by // Ari Calangi
Bass by // Jon Reshard
Drums by // Padget Nanton III
Keys by // Hei Chiu
All Vocals by // Sophy 王嘉儀 (Special thanks to T-ma)
Mixed by // 黃紀華

想親你耳朵 想聽聽你唱歌
專心望你嘴臉 只求飛吻一個
憂鬱的眼窩 眉頭又像深處鎖
可惜知你追看的 知道得太清楚
唉 唉唉唉
發現你荷爾蒙太多

You’ve got me mad now
You’ve got me mad now
你不顧我感受
我不放棄詛咒
You’ve got me mad now
You’ve got me mad now
你雙眼要享受
讚好也太多手
和女神努力搏鬥
胸襟要足夠
即使想切磋 無謂賣弄得過火
草莓般細小那顆 總會開到花朵
唉 唉唉唉
發現你荷爾蒙太多

You’ve got me mad now
You’ve got me mad now
你不顧我感受
我不放棄詛咒
You’ve got me mad now
You’ve got me mad now
那不覺意挑逗
已勾引你的手
就當是我未看透

Oh 終於都想起
總有一種快樂 是我做到我
Oh 終於都知道
總有一些渴求 是我未曾稀罕
誇張曲線 造成幻覺
男神像你 錯失太多
心的知覺 別封鎖

You’ve got me mad now
You’ve got me mad now
你不顧我感受
我不放棄詛咒
You’ve got me mad now
You’ve got me mad now
那不覺意挑逗
已勾引你的手
就當是我未看透
膚淺當參透

膚淺當參透




#Sophy #Sophrology
www.sophysophy.com

FOLLOW SOPHY
▶ IG: @sophysophyw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sophysophyw
▶ StreetVoice: https://streetvoice.com/sophysophyw/
▶ Weibo: http://www.weibo.com/kayeeeeewong

www.sophysophy.com

SOPHY 王嘉儀's MUSIC PLATFORMS:
▶ iTunes:https://itun.es/hk/V99dgb
▶ KKbox:http://kkbox.fm/LA19nc
▶ Moov:https://moov.hk/share/appshare.jsp?pa...
▶ Joox:http://www.joox.com/#/albumDetail?id=...
▶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album/4nIN0p...


Music Video by SOPHY 王嘉儀 performing U got me mad (給男神的面書) © 2017 Bunny Eats Ltd.

人格特質與個人屬性對髮型及染髮色彩偏好之研究

為了解決長髮t定義的問題,作者蕭瑀晴 這樣論述:

女為悅己者容,愛美是女人天性,尤其是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髮型及髮色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外型吸引力對女性的社交生活有極大影響。本研究在探討女性會不會因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個人屬性,對不同髮型、染髮色彩的意象感知有統計上顯著差異。本研究首先經過文獻探討,彙整出有關於髮型以及染髮顏色意象形容詞語彙,再以經過專家篩選出五組意象詞彙,包含「簡樸的-俏麗的」、「傳統的-前衛的」、「粗曠的-優雅的」、「庸俗的-時尚的」以及「呆板的-浪漫的」。本研究將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國內有上美髮院的女性進行意見的調查,再通過統計分析,透過這些差異的現象,提供給國內美髮師參考,使得美髮師能夠更瞭解國內女性對髮型與髮色形容詞的

感受。本研究獲得對於臺灣女性而言,形容詞髮型與髮色意象的結論包含:「俏麗的」以及「前衛的」形容詞意象代表紅色及金色的短髮;「優雅的」形容詞意象代表棕色的中長髮以及長髮;金色髮色給人「庸俗的」意象;棕色的長髮具有「浪漫的」的意象,提供給國內的髮型設計師參考,可以根據顧客的可能屬性建議給顧客適當的髮型與髮色,提高顧客的滿意度。

謊報: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Netflix影集《難,置信》真實事件)

為了解決長髮t定義的問題,作者T‧克利斯汀・米勒肯.阿姆斯壯 這樣論述:

她是性侵受害者,選擇勇敢報案,卻被警方一狀告上法庭……   ★榮獲2016年普立茲新聞獎、波克新聞獎 ★入圍2018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非文學匕首獎決選 ★入選《Stylist》2018年度必讀書單 ★Netflix改編影集《難,置信》全球熱播! 「此報導檢視並揭露長久以來執法部門對強暴案調查之失敗,以及對受害者創傷之不理解等令人震驚的真相。」──普利茲新聞奨讚詞 十八歲的瑪莉向警方通報被陌生人性侵,卻飽受質疑。 因為她的語氣像在演戲,感覺只是想獲得關注;她的說詞矛盾反覆,肢體語言和反應都不像是無辜被害人。 最重要的是她改口了── 「沒有。我沒有被強暴。」 瑪莉被以「謊報」罪名控告,淪為社會

唾棄的說謊者。 二〇〇八年到二〇一〇年,美國華盛頓州和科羅拉多州發生連續強暴案。兩地警方對待強暴受害者的態度及查案作為截然不同──華盛頓州的林伍德警局把強暴受害者瑪莉當成「謊報」的騙子,將她告上法庭;但在另一頭,科羅拉多州的兩名優秀女警蓋博瑞斯和韓德蕭,則奮力自不同地區的連續強暴案中尋找蛛絲馬跡,追捕強暴犯。兩地事件起初看似無關,但直到整合鑑識線索,才揭露這些強暴案竟是同一人所為…… 本書的兩位作者皆為獨立媒體資深記者,他們在二〇一五年開始共同調查這樁連續強暴案,發表〈難以置信的強暴案〉(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報導,榮獲二〇一六年普立茲新聞獎、波克新聞

獎。以此報導為基礎,米勒和阿姆斯壯更深入採訪事件相關人士,查閱美國性侵案件數據資料,增加側寫強暴犯以及合力逮捕他的執法人員之篇章,寫成此書。書中詳盡描述犯罪現場細節,但未過度渲染,也未對受害者外貌和經歷進行主觀評判。他們逐步揭露關於瑪莉「謊報案」的錯誤質疑與謊言,以及美國司法長期對強暴案抱持歧見的歷史根源,企圖打破社會刻板印象的「完美受害者」迷思。 【名人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葉建廷/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專文推薦 尤伯祥/台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理事長 李佳玟/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 李晏榕/律師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路那/疑案辦副主任  蔡宜文/

作家 賴芳玉/律師 謝煜偉/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國際書評】 本書是報導文學界的成功之作:深深潛入一樁錯得離譜的案子,描繪泯滅人心的罪犯,最後以英勇的義舉替失去聲音的受害者討回公道。你永遠遇不到像這樣的犯罪故事。 ——羅伯特・柯爾克(Robert Kolker),Lost Girls作者 這是一本令人不安、感動的深刻大作,挖掘諸多不隨著時間改變的議題——犯罪、受害者心境、誠實、性別歧視——這正是當下最需要的探討。同時也以迷人、犀利的文筆描繪出乎意料的案情轉折。 ——蘇珊・歐琳(Susan Orlean),《蘭花賊》作者 美國從未妥善地正視性暴力議題,許

多人自以為是地欺壓受害者,使得悲劇更加惡化,令受害者孤立無援。本書經過報導文學的巨匠深入研究,強力地掀開以無知作為掩護的假面具。雖然令人心痛心碎,這本書你非讀不可。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作者 「本書描述了令人心碎的故事。兩位作者將人物寫得活靈活現,不做太多批判,僅是指出社會大眾看待強暴的深刻性別歧視。此外,無論是執法人員還是受害者,書中充滿堅毅的女性角色。」 ——安-瑪莉・史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國基金會執行長,《未竟之業: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作者 兩位作者披露了性別偏見以及對於

性侵害的諸多迷思,至今仍舊深深影響執法機關對於性犯罪的調查心態。不但再度傷害受害者,更讓犯人逍遙法外,有機會犯下更多案件。這本傑作同時細緻地描寫步上正軌的調查過程,讓讀者看見優秀的警力加上最新的研究成果能為性侵受害人聲張正義。本書經過深入周全的研究,充滿同理心,是各位的必備讀物。 ——瓊安・艾沙包特(Joanne Archambault),國際終結對女性施暴團體(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ternational)執行長 作者簡介T‧克利斯汀・米勒T. Christian Miller獨立新聞媒體ProPublica的資深記者。過去曾為《洛城時報》服務,撰寫政

治與戰爭的報導。他在柏克萊大學加州分校教授資料新聞學。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獨立新聞媒體ProPublica的資深記者。過去曾參加馬歇爾計畫(以美國犯罪司法為主題的非營利新聞媒體),也在《芝加哥論壇報》服務過。他的報導促使伊利諾州廢除死刑,讓死囚人數歸零。譯者簡介楊佳蓉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背負文字橫越語言的洪流,在翻譯之海中載浮載沉。近年譯有《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最後的戰役: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刻》、《閣樓裡的小花5》、《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人皮盜獵者》、《迷蹤》等書。 推薦序一    獻給等

待被理解的受害者(王曉丹) 推薦序二    多一點傾聽和查證(葉建廷) 第一章    橋 第二章    獵人 第三章    浪頭與山峰 第四章    劇烈化學反應 第五章    步步敗退 第六章    白人,藍眼睛,灰色運動衫 第七章    好姊妹 第八章    「她說話的態度」 第九章    內心的陰影 第十章    好鄰居 第十一章    嚴重的輕罪 第十二章    印記 第十三章    一覽無遺 第十四章    五百美元支票 第十五章    刑期三百二十七又二分之一年 尾聲    十八輪拖板車 作者的話 資料來源 致謝 推薦序 獻給等待被理解的受害者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受害了卻找不到語言敘說,敘說了也無人相信。如果在破碎語言中所建構的真實,都欠缺對話,都背離真相,那麼我們要怎麼辦? 說謊,竟成為一種策略 「她為什麼說謊?」這是女主角瑪莉身旁所有人的疑惑。這則真實事件的報導小說一開始,十八歲的瑪莉向警局報案,她說自己被強暴了,但之後在警局,她竟承認之前說謊。這使她陷入心靈絕境:身旁關心她的兩位前寄養媽媽、兩個住宿社工、住宿的同齡夥伴、辦案警察們,有的無奈、有的冷漠、有的生氣,她打工失魂因而丟工作,差一點從橋上跳下。 讀者閱讀這個故事,一開始就知道瑪莉確實被強暴了。然而,客觀證據欠缺也無專業辦案細節,寄養媽媽狀似好心暗示警察她過

去希望「獲得關注」的怪異舉動,警察看似盡心辦案卻告訴她「如果妳測謊失敗,我會把妳拘留起來」,這些加總之後,導致她為了擺脫這困境,只好「切換開關,壓抑她無法處理的情感」,最後在警局陳述沒有強暴這事。然後,超出十八歲女孩的預料,她收到了市政府控訴她誣告的傳票,她不得不接受法律扶助律師的建議認罪協商,之後獨自面對付不出的五百美元罰金。 這個令人震驚的故事,描繪出法律體系強大的力量——不只是有權力把人抓起來關、掠奪人的財產,還可以定義人的經歷以及所作所為——法律命名的權力,將性侵害受害者,命名為惡意的誣告者。十八歲女孩雖然得到了公共扶助社工資源與律師協助,卻在過程中喪失自我定義的權力,成為警察、社工

、寄養媽媽、律師、法官工作下被決定的角色。 她說謊,她的能動性 瑪莉說謊的原因在這本報導小說中很清楚。瑪莉意識到,她在司法體制之前,只能任由有權力的人決定,她無法撼動這個封閉又充滿偏見的系統。瑪莉理解到,她的真話不斷被曲解,在對話中不斷指向她說謊,此時說真話已然無用。瑪莉精疲力竭,她想逃離單向、高壓、被決定的審訊環境。瑪莉從小穿梭於社會福利系統,她學習到,對抗體制官僚所強加的標籤有如緣木求魚。於是,瑪莉「同意」說謊了,「同意」成為被排除、被放棄、被說謊的人。 瑪莉決定不在警局進行抵抗。然而,她在每個受迫的環節,仍然以一己之力判斷最佳利益;她在困境中依然不放棄與人連結的可能,期盼一個有機的對

話;她不畏懼壓力控告市政府,並當面要求警察道歉;她對於幫助其重建與世界關係的警探,寫出感謝信函。這些都是讀者在閱讀這個故事時,必須要讀到的受害者能動性。 二元對立的敘事模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司法作為建構事實的權威機構,警詢筆錄常是出錯的關鍵。警詢對話的過程看似客觀,卻經常從上而下以刻板印象為基調,建構出不利於弱勢者的事實。這其中,道德上的好心,竟然有可能掩蓋著行動者的自我安慰,任由其偏見滋長,最後導致司法不公。 審訊者經常忘了,每一個個案都是不同的,因而誤將不可放過的蛛絲馬跡,當成無關緊要的細節;審訊者有時忽略了,受害者的敘事正是對抗偏見的行動,從而無法放下社會偏見,以保持解讀的開放性;

審訊者甚至將受審者抵抗偏見的努力,視作說謊的證據。 性侵害案件的誤判,往往受到二元對立敘事模組的影響——受害者悲慘崩潰渴望擁抱/說謊者覺得自己惹上麻煩、受害者陳述前後一致/說謊者陳述多有破綻、受害者獨立自主/說謊者希望得到注意、完美被害人/扮演被害人、說真話/說謊話——因為非此即彼的二擇一,只要不像前者,就一定是後者,導致錯誤的真實發現。 這些聚焦於受害者「真確性」的二元對立,往往在審訊者與相關人自我情緒/情感的涉入後(例如其養母無法與其有良好關係的挫敗感),偏向模組的後一方,因而產生不公。那麼,警詢過程如何超越此種二元對立的意義建構?審訊者如何在體制裡看見受害者? 沒有人喜歡說謊 瑪莉說

謊了。但是有誰在生活裡從來不說謊呢?有許多人甚至習慣說謊——為了免除麻煩、為了減少事端、為了討好他人、為了避開尷尬……為了愛。讀者應該可以讀出瑪莉為什麼說謊,因為這正是許多人會做的選擇。希望這本書可以激起體制的反省聲浪,小心翼翼看待每一個司法過程裡的慣習性思維或行動,敏銳察覺其中不公不義的小苗。   第一章 橋 二○○八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一 華盛頓州,林伍德 瑪莉離開偵訊室,由一名警探和一名警長陪同下樓梯。她已經停止哭泣。來到樓梯口,警方把她交給等著帶她離開的兩個人。瑪莉參加了針對年紀大到無法接受寄養的青少年支援計畫。這兩人是計畫管理者。 所以說,其中一人開口。 妳被強暴了嗎? 瑪莉今年十八

歲,她有著淺褐色眼珠,留著大波浪長髮,還戴著牙套。一個禮拜前,她報警說陌生人持刀闖入她的公寓,蒙上她的眼睛、綁住她的手腳,堵住她的嘴巴,強暴了她。在這個禮拜內,瑪莉至少向警方說了五次案發經過。她說對方是瘦小的白人男子,五呎六吋高,藍色牛仔褲,連帽外套(灰色,或是白色),眼睛可能是藍色的。但是她的說法並非每次都相同。警方從瑪莉身旁的人士口中問出各種疑慮。當他們拿這些疑慮找瑪莉對質時,她動搖了,屈服了,說這全是她編造的─因為她的養母不回她電話,因為她男朋友現在只是她的朋友,因為她不習慣單獨一人。 因為她想要關注。 她向警方大略敘述了自己的過往,說她大概遇過二十個寄養父母。她說她在七歲那年曾遭到強暴

,說第一次自己住的經驗把她嚇著了。被陌生人強暴的故事「變成根本不該發生的風波」,她對警方這麼說。 今天她考驗了警方殘存的耐性。她再次回到警局,說她一開始說的是真話,說她真的被強暴了。然而在偵訊室裡受到逼迫時,她再次言詞反覆─再次承認這番說詞全是謊言。 沒有,瑪莉對樓梯口的管理者說。 沒有。我沒有被強暴。 珍娜和韋恩是階梯計畫(Project Ladder)的管理者,協助寄養家庭的孩子適應獨立生活。階梯計畫教導青少年──多半十八歲大──成年人的基本技能,從選購雜貨到信用卡的使用。計畫最有力的支援在於財務方面,補助單房公寓的房租,讓孩子們在房價高騰的西雅圖有個立足點。韋恩是瑪莉的個案管理者。珍娜是

計畫監督。 如果是這樣的話,管理者說,如果妳沒有被強暴,那麼妳有幾件事情該做。 瑪莉怕死了接下來將發生的一切。回答問題時,她在這些人臉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沒有憤怒,沒有驚訝。他們曾經質疑過她,就跟其他人一樣。瑪莉發覺從現在起,大家會認定她精神有問題。

跨性別迷宮:台灣性別運動歷史的「跨性別」身份認同形塑

為了解決長髮t定義的問題,作者劉宇霆 這樣論述:

本文探究「跨性別」作為身分認同,如何在台灣性別運動的歷史當中形成穩定性的概念。首先採用傅柯系譜學的觀點進行歷史研究法的分析,針對台灣八〇年代的變性醫療發展與九〇年代的性別運動倡議這兩段歷史過程進行處理,從中解構當代「跨性別」身份認同如今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本質性的存在;並且,以全球在地化的視角,提出主體之於「跨性別」身份認同形塑過程的能動性與重要性,從主體認同實踐歷程重新思考認同政治下的身份範疇對於個別主體與跨性別社群所帶來的影響。奠基於上述的討論,本文從歷史論述的考究來聚焦「跨性別」身份認同邊界的成形,並以主體認同實踐的歷程進一步探討主體與認同邊界之間的互動與接合關係,書寫出性別運動的歷史如何

影響了當代「跨性別」身份認同形成穩定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