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火箭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鎮海火箭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立,沈伯洋寫的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和(以色列)雅科夫·卡茨的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8枚鎮海火箭彈+156枚遙控20機砲全中靶區海巡安平艦通過 ...也說明:提前2個月交艦的海巡署安平艦,經海巡艦隊分署加快訓練流程,並提前在本周進行艦上,由中科院研製「鎮海火箭彈」與「遙控20機砲」兩套武器系統的初測,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浙江人民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施正權所指導 曾明斌的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2021),提出鎮海火箭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軟實力、海洋治理、海洋政策、海巡外交。

最後網站漢光演習鎮海火箭彈.雄二將展現威力?則補充:在海上高速迴旋,去年底交船給海巡署的安平艦,不只有強大機動力也能「平戰轉換」,更傳出將在今年漢光演習實兵操演秀火力,試射鎮海火箭彈和雄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鎮海火箭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為了解決鎮海火箭彈的問題,作者王立,沈伯洋 這樣論述:

  ◎ 破解多年來流傳的各種軍事謠言,建立基於事實根據的軍事常識。   ◎ 處在緊張的美中對峙,美日歐澳印圍中勢態,台灣處在第一線,必須更清楚理解我們所在的實際處境。   ◎ 培養基礎常識,判斷局勢變化,不被各種假訊息、資訊戰謠言牽著走,免得順了對手的意。   你所知道的軍事情報大都是謠言   重新建立對台海軍事現況的認知   破除常見的攻台軍事謠言   1|彈道飛彈無敵論   2|千台無人機癱瘓防禦論   3|空降部隊奇襲斬首論   4|直升機快速打擊部隊斬首論   5|民航機奪取機場論   6|萬船齊發攻台論   7|航空母艦夾擊論(台灣東部淪陷論)   8|貨櫃改裝飛彈船突襲論(

美軍航母擊沉論)   9|近年正夯的巡弋飛彈與長程火箭彈襲台論   10|萬年不變的經典謠言——封鎖台灣   軍事謠言是造成台灣失敗主義的溫床   台灣大選之前,必會出現軍事謠言大量散布。   以往都是少部分的中國網民,配合台灣統派譏諷貶低台灣國軍,散播吹捧解放軍實力的農場文。但在二〇二〇年總統大選,此趨勢已擴張到一般民眾,透過LINE、Facebook等封閉群組的特性,中國加強資訊戰的力道,力求讓台灣民眾普遍相信,中國解放軍的實力不僅可以三兩下打敗台灣,更可以超英趕美,不出數年就可成為新霸權。也就是要台灣人早點認清現實,快快投降。   但仔細想一想,這類謠言的目的是什麼?   謠言

是動搖對手民心的武器,是在沒有把握、無法有效直接進擊時,靠謠言來動搖對手的信心,創造打擊的有利條件,甚至想以恐嚇的方式讓台灣乖乖就範。因此,謠言所代表的是造謠的一方沒有必勝的把握,試圖透過謠言創造對其有利的情勢。   建立基礎軍事常識,培養全民認知戰力   然而,這些謠言之所以能歷久不衰,代表的是台灣人對軍事常識的認知不足。更頭痛的是,政治上藍綠對抗的結果,讓雙方支持者對於理應客觀面對的軍事議題,採取政治立場優先的態度。錯誤的認知,在心戰的層面來說對台灣當然是不利的,更糟糕的是,會影響到我們對國防建軍需求的判斷,產生不切實際的看法。不管是認為解放軍無敵,台灣怎麼做都沒差,不如放棄軍備,還是

反過來覺得台灣必勝,所以武器亂買也沒差,這兩種想法都會危害到國家安全。   要建立對台海狀況合理的判斷,就需要先釐清謠言。本書先針對近三十年來常見的軍事謠言加以解析、破除,讓讀者了解各種謠傳的攻台傳聞,若不是成功機率極低,就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配合,絕非所向披靡的神兵利器。透過破除謠言來建立較完整的軍事觀念,認識解放軍為了提高勝算會使用的戰術,合理的範圍會到哪裡,以及台灣所擁有的防禦力量。接著再解釋中國想要侵略台灣會使用的方案,以及過程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書中也討論在非軍事作戰外,中國一直在對台灣採取哪些沒有煙硝的侵略手段。   從台海情勢到地緣戰略,大方向解析局勢   除了以戰略觀

點分析局勢,更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日常面對的中國攻勢,書中也包含了台灣人最關心的議題:如果戰爭爆發,生活會變成怎樣。最後,用較寬廣的視野看國際戰略,介紹台灣及周邊國家,以各國的利益與立場會怎樣規畫長期戰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會發現許多謠言完全與各國的戰略衝突。本書同時也以解放軍的角度來分析,建軍的目的究竟劍指何方。台灣人處在相對弱小的位置,常看貶自己、被謠言蠱惑,忘了中國也會害怕被侵略。立場對調,站在北京的角度,將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不過分奢望台灣是軍事強權,畢竟我們不侵略他國,但建立足以自衛與嚇阻入侵者的防衛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

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全民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台灣也才得以在面對複雜的世界局勢時走穩自己的路途。   「中國的未來目標是積極的擴張,以成為世紀霸權,制定世界新秩序。台灣一旦被拿下,變成中國的軍事基地,下一步就是指向東亞全體與西太平洋,到時台灣真正的戰禍才要開始。   「那麼,不顧一切發動戰爭攻下台灣,真的是中國統戰台灣的唯一目標嗎?其實,透過買辦跟被收買的內應來買下台灣,永遠比打下台灣划算。」——〈結語〉   「要先知道合理的手段,才會曉得該怎樣因應,不然老是用台灣必敗的角度,去預設中國所有的武器與戰術都必定成功,這叫作失敗主義。讓台灣人落入失敗主義,

覺得做什麼都沒用,這樣中國就可以用最節省的方式攻下台灣,這才是這些謠言想要達到的目的。」——〈謠言就是要讓人變成失敗主義者〉   「偏保守與右派的,最容易被陰謀論以及刻板印象吸引,使其走向極端化,滲透進去非常花時間,但若成功則會有堅定的支持者。自由與左派,則最容易被看似理想的言論所吸引,輕易相信證據力薄弱的個人說法,要滲透非常的簡單,只是成功後的堅定支持者少且分散。俄羅斯以此方法拿去對付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效果相當卓著,就目前所知,用反戰、和平當作口號,透過接近共產主義的進步派,最容易裂解民主國家,只要讓進步分子做永續抗爭就可以。」——〈資訊戰〉   「各國的戰略構想,最重要的是『既有

架構』,若在既有秩序下是得利者,就沒有破壞秩序的誘因。要改變原有的架構,挑戰者就得要提出更佳的條件,至少在整個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間,中國都是挑戰者,而非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當然有權力挑戰這個架構,但沒道理別人就一定要買單,尤其是受惠於原有體制的國家。」——〈各國戰略總結〉

鎮海火箭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遠程火箭炮 ,躲過 #中程導彈條約 ,但讓比較窮的國家有了好棒棒的武器可以用,而且還不能攔截!

其實要講遠程火箭炮,故事要從中導條約說起。《美利堅合眾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銷毀中程和中短程飛彈之條約》(英語:Treaty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U.S.A.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iles)

維基百科是這樣寫的:【2017年,俄方認為包含一些大氣層內美國無人機其實與中程導彈無異,並稱30年來俄羅斯銷毀1,800枚以上、美國只銷毀800枚;俄羅斯總統普丁質疑美國自海灣戰爭起,大量將戰斧巡弋飛彈BGM-109改裝為對地用途並用於實戰,以陽奉陰違的方式違反條約,態度轉趨強硬。美方對俄方近年的執行上也有相似質疑,促使眾議員要求美國總統川普退出條約。自1988年雷根政府簽訂中導條約至2018年,美國雖擁有並實際使用海基戰斧巡航導彈用於對地攻擊,不過因中導條約,仍有所限制尤其是不能出口,此間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向沙烏地出口東風-3包括後來的升級替換版本東風-21持默認態度。】簡單來說,美俄當年簽訂這個條約是為了彼此約束核武器中的投射工具,但也間接導致中國成了冷戰末期全球唯一能出口該類型飛彈的國家,但雖然可以出口,美俄也都不能賣,可是問題是真正的中程彈道飛彈價格很高,許多窮國買不起,做上了軍火生意的中方自然把改良的腦筋動到射程已經跟中短程飛彈相差不遠的遠程火箭炮身上,再加上了導引系統,簡直便宜又好用。

根據ETTODAY的報導:【衣索比亞近日爆發內戰,掌控北部提格雷州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提人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TPLF)與政府軍爆發激烈交火,政府軍使用中國製的「AR-2遠程火箭炮」成功壓制提人陣線,成功控制阿克蘇姆(Aksum)阿杜瓦(Adowa)兩個重鎮,而這也是中製AR-2遠程火箭炮首次實戰紀錄。
根據陸媒報導,衣索比亞政府軍使用的是AR-2遠程火箭炮,也就是解放軍PHL-03自行火箭炮的出口版,是一種300毫米口徑重型遠程火箭炮,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推進,據稱最大射程達150公里,採用帶有反裝甲/步兵的集束彈頭,衣索比亞政府軍的使用AR-2遠程火箭炮對100公里以外的目標進行壓制性打擊,採用智慧型集束火箭彈可以一次覆蓋60公頃內目標。】

簡單來說,台灣海峽並不是很寬廣的一個阻隔,如果真要實戰運用,遠程火箭炮的相對便宜和不可攔截性,幾乎就等於把八二三炮戰一路拉到台灣本島來,所以許多武統愛好者很愛提這件事,尤其是最近又有了一大堆相關的產品,有的還號徵導引精確度勝過最精密的狙擊槍,到底真的假的,那今天就請 #施孝瑋 來談談PHL-03自行火箭炮、SY-400超遠程火箭炮、衛士火箭(到底為什麼只供出口啊)、台灣也有的雷霆兩千,還有台灣已經買了還沒有收到貨的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英語:M142 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一次通通講好講滿,聽個過癮~~~~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為了解決鎮海火箭彈的問題,作者曾明斌 這樣論述:

總統蔡英文女士於2019年3月21日至26日率領內閣成員至南太平洋邦交國進行國是訪問,並將此行取名為「海洋民主之旅」,以海洋與民主為主軸,拜訪大洋洲的友邦帛琉、諾魯及馬紹爾等國,以實際行動穩固邦交,並與前揭國家簽訂《海巡合作協定》(Coast Guard Agreement)。海巡署近年展現的海上執法與救難成果似乎正幫國家開啟另一扇大門,吸引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海巡外交(Coast Guard Diplomacy)也成為臺灣新的對外交流模式。海巡署對外所展現的吸引力,似乎與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在80年代提出的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相契合,強調國家除

了能運用軍事與經濟等硬實力外,仍有其他能力足以影響其他國家決策,不論是議程的設定或國際建制的建立,藉由彼此均認同的價值與系統,達到權力運用的效果與影響力。在奈伊的研究中,認為軟實力主要源於文化、政治價值與外交政策,惟本研究認為除了前揭三種來源以外,隨著非傳統安全與全球治理的議題逐漸被國際社會重視,國家在海洋事務各種層面的卓越表現,將成為新的軟實力來源,本研究將其稱之為「海事軟實力」。本研究將以奈伊所建立的「軟實力」理論為基礎,輔以海洋意識與行動等要素,結合權力分析的概念,進行理論推導與修正,建立「海事軟實力」概念架構,並分析「海事軟實力」可能的權力資源與行動,建立相關的評估指標與方法,並以海巡

署為例進行實際操作。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

為了解決鎮海火箭彈的問題,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 這樣論述:

從無人機到衛星,從導彈防禦系統到網路戰,以色列在將新技術應用於現代戰場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是如何長期身處戰爭環境而不斷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並成為21世紀的新型強國的。當然,以色列的“強”並不在體量,而在創新和效率上。 作為21世紀探索戰爭模式的先鋒,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以色列研發出許多新型武器,並通過改裝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續性和致命性。雖然世界各國都在應對同樣的挑戰,但許多國家紛紛學習以色列的經驗,尤其是在武器製造方面。可以說,以色列已成為全世界的武器研發實驗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這些的?這些研發成果

在軍事上和地緣政治上會產生哪些影響?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在書中討論的重點。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並同以色列國防體系保持著密切聯繫,本書可以說是一份來自前線的調研報告。   雅科夫·卡茨,《耶路撒冷郵報》主編,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曾擔任《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近十年,與人合著有《以色列與伊朗:影子戰爭》。現居耶路撒冷。 阿米爾·鮑博特,以色列主要新聞網站瓦拉網的軍事編輯和高級國防分析員。曾擔任以色列《晚報》軍事記者。現居以色列南部小城萊哈威姆。   譯者序 序言 前言 / 001 第一章 地下工廠 /  025

第二章 “玩具”飛機 /  049 第三章 無敵裝甲 /  081 第四章 偵察衛星 /  105 第五章 反導科技 /  133 第六章 情報系統 /  163 第七章 網路病毒 /  184 第八章 軍火外交 /  207 結語 末日戰場 /  230 致謝 /  251 注釋 /  253 原書索引 /  259   以色列的傳奇色彩無需更多筆墨渲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短短幾十年間在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創造了諸多奇跡。談到以色列軍事,許多人都首先會想到高科技武器,如“梅卡瓦”坦克和“鐵穹”防禦系統。但這些武器是如何研發出來的?為什麼成功研發出

這些武器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其他國家?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所著的《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一書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本書原著於2017年出版。作為軍事記者,兩人長期跟蹤和報導巴以衝突與地區軍事動態;作為以色列公民,他們都擁有在國防軍服役的獨特經歷。《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體現了兩人10多年來的業務積累和學術思考,是瞭解以色列高科技武器的必讀之作。卡茨1979年出生於美國,後來移民以色列,定居耶路撒冷。他曾擔任以色列教育部前部長納夫塔利·貝內特的高級外交顧問,目前擔任以色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刊之一《耶路撒冷郵報》的主編,同時在哈佛大

學教授新聞學。除了從事教學和新聞工作,卡茨積極嘗試專著創作,他的第一本書《以色列和伊朗:影子戰爭》於2012年出版。鮑伯特也是以色列人,出生於1974年,長期在以色列各大報刊和媒體工作,先後在以色列《晚報》和瓦拉網擔任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他在巴伊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討論的是軍隊、情報界和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他經常就以色列安全問題發表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 在很多人心目中,以色列是“高科技武器”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以色列在這方面起點很低,缺“小米”,少“步槍”,還沒“子彈”。作者在《地下工廠》一章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接下來,卡茨和鮑伯特從無人機、坦克、衛星、火箭彈攔截系統、情報

機構、網路病毒和軍火外交等方面介紹了以色列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在各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武器系統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著重分析了高科技武器發展背後的驅動力。 第一,在作者看來,以色列所具有的歷史背景和所處的安全形勢是發展高科技武器一個極為重要的動因。自建國以來,以色列面臨的戰爭和衝突幾乎從未停息,如果連續幾周新聞沒有報導任何襲擊事件,以色列人反而會感到些許不適應。為瞭解決現實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孤獨”的以色列人必須“不擇手段”“先人一步”,正如書中引用的以色列國家安全機構辛貝特一位前任局長的話:“這並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在別人約你吃晚飯前,先約他吃個午飯。”

由於資源有限,他們無法靠數量取勝,只能憑藉科技獲取品質上的優勢,這一理念從一開始就成為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核心思想。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科研投入比例居全球之首,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5%,在許多排名中均被列為全世界最具創新性的國家。龐大的科研投入中有大約30%用於具有軍事性質的產品”。 第二,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和以色列等級觀念的缺失也有利於創新。“虎刺怕”一詞源於意第緒語,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為“胡攪蠻纏”或“厚顏無恥”,但在本書中應該理解為“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甘休”。譯者曾在以色列留學和生活,在同以色列人交往時,書中提到的“虎刺怕”精神經常會讓人感到難以適應,但用在做事上卻非常

管用。可以說,正是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導致以色列等級觀念的弱化和缺失,而習慣打破等級制度的文化傾向又強化了以色列人“虎刺怕”式的民族性格。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士官敢同將軍就一個問題爭論,但在以色列,這事一點也不奇怪。 第三,移民社會為以色列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作者在介紹以色列人物時常常會用到“移民”一詞:“萊納特1921年出生於匈牙利,9歲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阿比·卡雷姆1937年出生於巴格達,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隨家人移民以色列”。的確,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不同地區的移民帶來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而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能產生新的想法。在以

色列內部,國防軍是一個“社會中的社會”,發揮著重要的熔爐作用。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年滿18歲後,男性需服役32個月,女性需服役18個月,不管是基布茲成員,還是正統教徒,不管是美國移民,還是俄羅斯移民,都要穿上國防軍的軍裝,朝夕相處,並肩作戰。以色列的開國之父們早就看到了以色列國防軍在社會融合上可以發揮的巨大作用,並使之成為一個弱化階級差異和促進社會融合的絕佳場所。 第四,密切的軍地關係也是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關鍵。以色列大多數高科技公司和軍火公司的創始人與研發人員都有軍隊服役經歷,有的甚至曾是軍隊高級指揮官,他們知道戰場上軍隊需要什麼樣的武器。在離開國防軍後,他們大多成為以色列國防軍

預備役部隊的一員,隨時可能被召回參加訓練或參與行動,所以,他們一直同軍隊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另一方面,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也離不開國防軍的支援,國防軍不僅為高科技產業輸出人才,還輸出技術,助推經濟發展。 第五,美國因素在以色列成為軍事強國的道路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色列諸多武器系統的研發都離不開美元。在建國後的多次戰爭中,美國幾乎全都站在以色列一邊,美以特殊關係得以形成:美國公開使用以色列軍事設施,並幫助以色列修建半公開共用軍事設施,進行軍事情報搜集與預警合作,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還在以設立了軍事代表處。美國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是兩國安全合作的重要內容。1948—2014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

額高達1200億美元,其中75%用於購買美國商品。2007年,根據美以達成的有效期為10年的《安全合作協定備忘錄》,美國同意為以色列提供3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2016年9月,美國和以色列達成一項新的軍事援助協議,從2018年起10年內為以色列提供約380億美元的援助。包括“鐵穹”在內的先進武器系統都離不開美國的資助。當然,美以特殊關係也成為以色列同中國等國家開展軍事外交和軍火貿易的障礙。 對於一個經歷了漫長的大流散和長期的反猶主義折磨的民族而言,“不安全感”已成為以色列“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有的學者稱之為“島民心態”。在其作用下,只有通過不斷發展軍事科技,使自己的武器系統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

本地區其他國家,以色列人才能獲得“相對的安全感”。譯者認為,這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也是促使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重要原因。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其他國家或組織的軍事技術也在飛速發展。比如,作為一個無人機大國,以色列已開始應對來自哈馬斯和伊朗的無人機威脅;繼以色列成功發射衛星後,2009年,伊朗成功將第一顆自行研製的“希望號”衛星發射到太空,2015年,又成功發射了一顆偵察衛星;當以色列成功借助“震網”病毒使伊朗的離心機癱瘓後,伊朗也成立了自己的網路作戰單位,每年投入10億美元用於研發有效的攻擊手段,連本書作者也承認,“兩國間一場更大規模網路戰的爆發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從作者的這些話中,

我們一方面能體會到他們對以色列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的一絲憂慮。即便贏得未來所有的戰爭,以色列能做到毫髮無損嗎?能獲得長久和平嗎?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以色列人仍將生活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中,高科技軍事強國的地位並不會實質性改變以色列的命運。在全書的論述過程中,兩位作者就軍事論軍事,沒有太多政治性判斷,對於以色列如何解決地區衝突,如何應對未來必然出現的種種危機,他們並沒有提供太多哲學層面的思考,這或許和兩人都是記者出身有一定關係。我相信,在讀完本書後,對於這些問題,每一位元讀者應該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 作者用了一個章節的篇幅介紹以色列的軍火外交。面對國際社會的孤立,軍火外

交在打開外交局面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作者還解釋了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問題。事實上,“由於軍隊規模很小,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以色列國防軍都很難通過常規採購刺激本土國防企業研發高端武器。因此,以色列國防企業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用於出口。只有這樣,這些企業才能保持生產線的正常運行,並降低國防軍的採購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正如2007年出版的《創業的國度》是以色列人對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一次成功行銷,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創業的國度》的一種補充,也可視為對以色列武器的一次行銷嘗試。但另一方面,武器一旦賣到其他國家,以色列就失去了絕對控制權。未來這些武器或技術是否會落到敵人手中?這也是以色列始終面對的一個

窘境。 此外,我想談一談本書的一些特點。受以色列國防軍保密要求的限制,本書對於武器本身的介紹難以深入,有時會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書中談到的許多行動屬於秘密行動,還未解密,所以作者經常會用到“據報導”這樣的表達。此外,本書篇幅有限,只能展現最能體現以色列特點的武器系統,無法面面俱到,如果讀者想深入瞭解,可以將本書當作路標,搜索和研讀專門論述相關問題的書籍和文章。 本書看似是一本軍事書,實則側重歷史,更多篇幅在講述武器研發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以及這些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本書提供了一條瞭解以色列歷史和以色列人民族性格的線索,也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以色列史。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在寫作時的假想讀者是對以色列以及以色列國防軍都有一定瞭解的人,因此,譯者在文中添加了註腳,對部分專有名詞進行瞭解釋。 為了讓讀者有更流暢的閱讀體驗,譯者認為有必要在此對以色列國防軍做一簡要介紹: 以色列國防軍向來具有神秘色彩,從不公佈軍力和戰略,但根據全球軍力(GlobalFirePower)2019年的資料,以色列現役軍人大約有17萬人,預備役部隊大約有44.5萬人。 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為英國委任統治時期的地下武裝組織“哈加納”(Haganah,希伯來語中“防禦”之意)。1948年建國後不久,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裡安結束了哈加納的“秘密地位”,成立以色列的官方軍隊——以色列國防軍。

包括伊爾貢、萊希在內的地下組織也併入國防軍。 以色列國防部負責以色列國家防衛事務,其辦公室位於特拉維夫的基爾亞(HaKirya),書中提到的“波爾”指揮中心就位於此。國防部部長由文職政治家擔任,被認為是以色列內閣的二號人物。安全歷來是以色列的頭等大事,因此總理有時兼任國防部長,許多國防部長後來也成了總理。 總參謀部(希伯來語簡寫音譯為馬特卡爾)全面負責陸、海、空三軍作戰指揮和訓練。總參謀長實際上是以色列國防軍總司令,也是全軍唯一一名中將。總參謀長在國防部部長的推薦下由政府內閣任命,直接向國防部部長彙報工作。以色列總參謀長影響力很大,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拉克都曾擔任總參謀長。本書前言中提到的

總參謀長甘茨2015年卸任後組建藍白黨,參加了2019年以色列大選,成為有望打破內塔尼亞胡長期統治的有力競爭者。 以軍實行“總參謀部—戰區(軍種)司令部—師”三級指揮體系。通常情況下,以軍總參謀長和副總參謀長通過戰區司令部和海軍、空軍司令部對所屬的陸、海、空三軍實施逐級指揮,較之世界其他國家軍隊,以軍指揮鏈更短,效率更高。總參謀部下設六個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和海、陸、空三軍。總參六部分別為計畫部、作戰部、軍事情報部、人力資源部、C4I(C4I是指揮、控制、通信、電腦和情報的集成)部和科技後勤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分別為北部戰區司令部、中部戰區司令部、南部戰區司令部和後方司令部。總參謀部的直屬單位還

包括軍事法院、軍事學院等。2011年,以色列軍方宣佈成立“縱深司令部”,負責在伊朗等地實施特種作戰。縱深司令部實際上是一個設在總參謀部的指揮部,負責指揮以色列精銳偵察部隊和特種部隊。 以色列陸軍人數最多,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工兵和戰場情報搜集兵(戰場情報搜集兵不同於軍情部下屬的情報部隊)等。步兵中最精銳的為傘兵旅,許多以色列人都以當過傘兵為榮;其他知名步兵單位包括戈蘭旅、南部的納哈爾旅以及吉瓦提旅,這些軍事單位在建國以來的各大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以色列空軍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大的空軍力量。以色列空軍在20世紀70年代前主要使用法國制造的戰鬥機獲取戰場制空權。70年代後,開始大規模換

裝美制飛機,同時以色列開始嘗試自行設計戰鬥機。2016年,美國將首批F-35戰鬥機交付以色列,逐漸取代之前的F-16戰鬥機。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的協助下,以色列在內蓋夫沙漠的迪莫納建立了核武器設施。但以色列採取“核模糊”政策,既謀求核威懾,也規避“國際合法性”的問題。通過“海豚”級潛艇、“傑裡科”導彈和戰鬥機,以色列理論上能夠通過海、陸、空實現核武器投放。 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兵進入作戰部隊,這成為以軍一大特色。以色列的義務兵役僅限於猶太人、德魯茲人和切爾克斯人等民族,不徵召阿拉伯人服義務兵役。極端正統教派的猶太人通常推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起

源于本古裡安時代,現在爭議很大,成為不同政黨間的矛盾焦點之一。以色列軍人服完義務兵役後,退出現役,成為預備役人員,也可在服役期快滿時提出申請,繼續和軍隊簽訂合同,成為職業軍人。以色列國防軍預備役部隊的規模更大,組織結構更為穩定,它們保持著現役時期的上下級關係、武器裝備和訓練模式,在戰時能迅速轉化為戰鬥力。 以色列由於國小人少,平時無力保持龐大的常備軍,因此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就創立了高效的動員機制,在軍隊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動員機構;由於在世界其他地方還分佈著大量猶太人,以色列還擁有一套吸收海外猶太人參軍入伍的制度。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48小時後,國防軍動員了約30萬預備役人員,約占當時總人

口的7.9%,使總兵力由11萬人迅速增加到40餘萬人,為以色列轉敗為勝奠定了兵力基礎。但近年來,由於爆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復存在,以色列對預備役人員進行大規模動員的可能性也隨之下降。 國防安全戰略以國家目標為基礎,以色列的國家目標包括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以色列國的猶太性和民主性、以色列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以色列在地區和國際上地位的穩固和提高。從總體上看,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內容包括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威懾戰略、武器品質優勢、高度戒備與快速動員。 人們一般認為以色列三面受敵,地緣政治環境極為惡劣,但實際上,以色列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分別同埃及、約旦實現和平,“阿拉伯

之春”後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實力大減,周邊緊張局勢大幅改善。目前以色列面臨的直接威脅主要來自南邊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北邊黎巴嫩的真主党和更遙遠的伊朗,其中對以色列威脅最大的還是伊朗,尤其是伊朗導彈的威脅。基於以色列周邊和中東地區形勢的變化,未來以色列國防軍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維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懾力;對威脅來源保持即時情報覆蓋;維持空軍在中東地區的絕對優勢;提供多層次的防空體系;提高靜態防禦能力,限制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地道等途徑向以色列滲透;繼續維持襲擊遠距離大量目標的能力;維持部隊的科技優勢。 在對外關係上,以色列和美國、法國、印度、德國、英國、俄羅斯和土

耳其等國都存在較為密切的軍事關係。但毫無疑問,目前以及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國都將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中國和以色列具有極強的互補性,自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係不斷發展,以色列也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點。其實,不只是高科技軍事武器,這個國家和民族很多方面都值得學習。雖然中以關係的發展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作為兩個最為古老的民族,我們一方面應該吸收各自古老文明的智慧,一方面應該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長久的合作共贏之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最後,我想在此感謝在翻譯本書過程中給予我無私幫助的師長和朋友,其中包括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武官張溯大校、資訊工程大學洛陽校區副教授劉

海龍、中國人民員警大學講師李志博、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修光敏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編輯汪芳。 王戎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