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離子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錳離子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化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寫的 世界技能大賽賽項指導書:化學實驗室技術 和商少明(主編)的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Best 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也說明:生物上,錳二價離子為具有很多種功能的多樣性酶的輔因子,具有錳元素的酶特別為必須處理氧元素的生物體內去除造成毒性的過氧化自由基的要素。錳同樣作用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梁辰睿所指導 黃冠諭的 應用自開發之程序控制系統於電漿電解氧化製程以探討氧化膜性能提升機制之研究 (2021),提出錳離子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階段程序控制系統、微弧氧化技術(電漿電解氧化技術)、Mn: TiO2光觸媒、表面改質、製程優化。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 章日行所指導 曾子傑的 改質生物炭吸附廢水中氨氮及硝酸根離子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吸附、生物炭、雙氫氧化物(LDHs)、硝酸鹽的重點而找出了 錳離子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锰磷酸化可以用来防止钢铁生锈或者腐蚀。锰离子可以用于各种颜色的工业染剂,离子的颜色决定于其不同的其氧化数。碱金属过锰酸盐或者碱土族过锰酸盐是很强的氧化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錳離子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技能大賽賽項指導書:化學實驗室技術

為了解決錳離子英文的問題,作者化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 這樣論述:

《世界技能大賽賽項指導書化學實驗室技術》包含6個部分:世界技能大賽概況及職業崗位要求、專業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對物質進行分析與表徵、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和綜合測試。介紹了世界技能大賽的概況及化學實驗室技術賽項要求選手必須掌握的崗位能力,系統地闡述了參賽選手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並附有該賽項的世賽真題、參賽必備的英文詞彙等,各章節後均有綜合能力測試題,書稿最後單獨列出綜合測試題,訓練參賽選手的基礎理論、實操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本書是一本理論性、適應性強的專業培訓教材,是面向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賽項參賽師生的培訓教材,也可供國內其他化學類大賽參賽師生參考。

第一部分世界技能大賽概況及職業崗位要求/1 1世界技能大賽概況2 1.1世界技能大賽組織機構及性質2 1.1.1世界技能組織2 1.1.2發展歷史2 1.2世界技能大賽項目簡介4 1.2.1專案分類4 1.2.2大賽規則6 1.3以化學為基礎的世界技能大賽項目簡介6 1.4中國近幾屆參賽情況6 2化學實驗室技術崗位能力分析7 2.1崗位能力專業定位7 2.2崗位能力評價與考核7 2.2.1崗位能力描述7 2.2.2選手應當具備的能力7 第二部分專業理論知識/12 3無機化學基礎知識13 3.1金屬元素性質13 3.1.1鹼金屬元素13 3.1.2鹼土金屬元素14 3.1.3鐵、鋁

、銅、銀的性質15 3.1.4鉛、砷、鉻、鎘的性質21 3.2非金屬元素性質27 3.2.1氧、氮、硫、磷、碳的性質27 3.2.2鹵素的性質36 3.2.3溶液的濃度41 3.3酸與堿的性質45 3.3.1酸的性質及應用45 3.3.2堿的性質及應用50 3.4化學反應53 3.4.1化學反應的類別53 3.4.2化學反應速率及平衡54 3.5化學溶液59 3.5.1化學試劑的分類59 3.5.2電解質溶液62 3.5.3緩衝溶液67 3.6無機物質製備69 3.6.1製備原理69 3.6.2製備方案70 3.7無機化學發展趨勢71 綜合能力測試73 4有機化學基礎知識75 4.1重要有機

物質的性質75 4.1.1烴的性質75 4.1.2醇、醚、酚的性質83 4.1.3醛、酮、羧酸、酯的性質89 4.1.4含氮化合物的性質97 4.2有機物質的製備100 4.2.1合成路徑100 4.2.2反應裝置的選擇101 4.2.3有機物的轉化率、選擇性和產率105 4.3有機化合物的純化與分離技術106 4.3.1萃取106 4.3.2水蒸氣蒸餾108 4.3.3減壓蒸餾109 4.3.4結晶和重結晶111 4.4有機反應中產生廢氣的處理裝置114 4.4.1吸收114 4.4.2吸附114 4.5有機化學發展趨勢114 綜合能力測試115 5分析化學基礎知識118 5.1分析化學概

要118 5.2滴定分析法119 5.2.1滴定分析專用術語119 5.2.2滴定分析對化學反應的要求120 5.2.3滴定分析的計算120 5.2.4標準滴定溶液的配製與標定127 5.3資料處理130 5.3.1資料統計130 5.3.2資料分析133 5.4酸堿滴定法136 5.4.1溶液酸鹼度的計算136 5.4.2酸堿指示劑137 5.4.3滴定條件的選擇140 5.4.4案例分析145 5.5氧化還原滴定法149 5.5.1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與反應速率149 5.5.2氧化還原指示劑150 5.5.3高錳酸鉀法及案例分析151 5.5.4重鉻酸鉀法及案例分析155 5.5.5碘

量法及案例分析160 5.6配位滴定法164 5.6.1EDTA及其配合物164 5.6.2穩定常數165 5.6.3金屬指示劑166 5.6.4酸效應曲線及其應用169 5.6.5案例分析175 5.7沉澱滴定法178 5.7.1沉澱滴定的原理178 5.7.2莫爾法179 5.7.3福爾哈德法181 5.7.4法揚司法182 5.7.5案例分析183 5.8電位分析法186 5.8.1原電池和電解池186 5.8.2標準電極電位和條件電位186 5.8.3離子選擇性電極187 5.8.4電位分析方法190 5.8.5案例分析192 5.9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195 5.9.1光吸收定律19

5 5.9.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200 5.9.3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204 5.9.4案例分析206 5.10色譜分析法207 5.10.1色譜法原理207 5.10.2氣相色譜法209 5.10.3氣相色譜案例分析211 5.10.4高效液相色譜法215 5.10.5液相色譜案例分析221 5.10.6薄層色譜法224 5.10.7薄層層析案例分析227 5.11物理性質測定228 5.11.1凝固點228 5.11.2熔點228 5.11.3密度229 5.11.4折射率231 5.11.5比旋光度232 綜合能力測試234 第三部分實驗操作技能訓練/237 6化學實驗室基本操作技能

訓練238 6.1化學類實驗玻璃儀器的選用及管理238 6.1.1一般玻璃儀器的管理238 6.1.2計量玻璃儀器的選用與校準241 6.1.3分析基本操作技能訓練247 6.2化學試劑的配製與處置252 6.2.1化學試劑的配製252 6.2.2化學品的處置260 6.3化學分析操作技能訓練270 6.3.1分析天平的使用及維護270 6.3.2取樣及樣品準備273 6.3.3滴定終點的控制操作訓練284 6.4儀器分析操作技能訓練286 6.4.1電極的正確使用286 6.4.2分光光度計的基本操作288 6.4.3氣相色譜儀的使用與維護290 7分析測試技術操作能力訓練292 7.10

.1mol/LNaOH溶液配製與標定(GB/T601—2016)292 7.2燒鹼中NaOH和Na2CO3的含量測定293 7.3水中硬度測定(GB7477—87)294 7.4水泥中Fe、Ca、Mg含量測定296 7.5碘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GB/T601—2016)298 7.6碘量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GB14754—2010)299 7.7水中CODMn測定(GB11892—89)300 7.8水中CODCr測定(HJ828—2017)302 7.9鐵礦石中鐵含量測定304 7.10工業燒鹼中NaCl含量測定(銀量法)306 7.11煤中全硫含量測定(GB/T214—2007)307

7.12用電位法測定溶液中的pH值308 7.13重鉻酸鉀法電位滴定硫酸亞鐵銨溶液中亞鐵含量309 7.14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310 7.15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有機物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硝基苯酚、硝基苯)313 7.16分光光度法測定維生素C+維生素E混合樣314 7.17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分析白酒中主要成分318 7.18液相色譜法測定布洛芬膠囊中主要成分含量320 8物質的合成及條件優化322 8.1氯化氫乙醇溶液的製備322 8.2乙酸正丁酯的製備323 8.34-叔丁基鄰二甲苯的合成324 8.4苯乙酮的製備325 8.5從橙皮中提取檸檬油326 8.6四氫呋喃水分去除32

7 8.7溴乙烷的製備328 8.8乙醯水楊酸的製備329 8.9對氨基苯磺醯胺的製備331 綜合能力測試332 第四部分對物質進行分析與表徵/337 9波譜分析技術338 9.1紫外光譜338 9.1.1紫外光譜基本原理338 9.1.2各類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譜341 9.1.3紫外光譜的應用348 9.2紅外光譜349 9.2.1紅外光譜的基本原理350 9.2.2紅外光譜儀及樣品製備技術353 9.2.3紅外吸收光譜與分子結構的關係358 9.2.4紅外譜圖解析案例361 9.3核磁共振波譜363 9.3.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364 9.3.2解析譜圖369 9.4質譜370 9.4.

1質譜的基本知識370 9.4.2常見各類化合物的質譜373 9.4.3有機質譜的解析及應用377 9.5物質表徵的綜合解析379 綜合能力測試381 第五部分專業綜合應用能力/383 10實驗室組織與管理384 10.1危險化學品的管理384 10.1.1危險化學品的分類384 10.1.2危險化學品的管理385 10.2化學實驗室廢物處置及回收利用386 10.2.1廢氣處置及回收利用386 10.2.2廢液處置及回收利用386 10.2.3廢固物處置及回收利用388 10.3化學實驗室防火、防爆389 10.3.1化學實驗室易燃、易爆物質分類389 10.3.2化學實驗室防火防爆措施3

93 10.3.3化學實驗室火災的撲救394 10.4化學實驗室事故緊急處置395 10.4.1化學實驗室事故緊急應變措施395 10.4.2醫療急救快速處理步驟395 10.4.3緊急滅火395 10.4.4化學藥品濺出處置396 10.5HSE知識介紹396 10.5.1安全知識397 10.5.2CLP規則的H聲明398 10.5.3CLP規則的P聲明403 綜合能力測試408 11專業文獻的使用411 11.1專業文獻查找的方法411 11.1.1文獻的分類411 11.1.2一般性科技文獻查閱的步驟411 11.2化學類文獻查閱412 11.2.1化學文獻412 11.2.2中國知

網檢索方法412 11.2.3常用的化學資料庫資源415 11.2.4有機合成類文獻查閱415 綜合能力測試417 12化學類專業英語應用能力418 12.1一般性交流常識418 12.2專業英語訓練模組419 12.2.1化學類專業英語閱讀技巧419 12.2.2分析測試類文獻閱讀421 12.2.3有機合成類文獻閱讀425 12.2.4化學類實驗設備的使用及維護文獻閱讀429 12.2.5化學試劑的選用與配製文獻閱讀429 12.2.6化學實驗室技術專案的英文寫作專項訓練431 第六部分綜合試題/435 13化學基礎知識綜合測試題436 14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試題456 附錄475

附錄1常見化學實驗室技術術語及專業名詞漢英對照表475 附錄2國際通用化學類實驗技術符號483 附錄3常用緩衝溶液的配製485 附錄4常用基準物質的乾燥條件和應用486 附錄5常用酸堿指示劑及其配製方法487 附錄6非危險品化學試劑的分類儲存489 附錄7危險品化學試劑的分類儲存490 參考文獻492 本教材由化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牽頭,組織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賽項中國專家組及教練組成員,以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賽項技術標準為依據,結合多年化工行業職業教育經驗編寫而成。 本教材立足於知識夠用、理實一體,促進大賽成果轉化的思路,結合歐洲對化學實驗室

技術的職業要求,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特色。全書除第一部分介紹世界技能大賽的概況及職業要求外,其他章節緊扣化學實驗室技術競賽專案的技術說明,涵蓋了化學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的基礎知識與應用、職業操作技能、專業綜合素質、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專項能力等訓練內容。教材基礎知識針對性強、技能訓練操作性強,對準備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賽項的教練、學員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教材結合現代世界職業教育的理念,將HSE職業理論嵌入到各教學及訓練環節中,對化學類實驗室工作人員有一定的職業指導作用。教材可滿足應用化學、分析測試、工藝試驗等專業各層次學生作為教材與職業指導用書的需要,也可

以作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提高化學實驗室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參考用書。 本教材由沈磊(化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季劍波(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編,蔣邦彥(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燕傳勇(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任副主編,全書由沈磊、季劍波統稿。其中第一部分、第六部分由沈磊和張璿(化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共同編寫,第二部分的無機化學基礎知識由徐榮華(南京化工技師學院)編寫、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由侯亞偉(上海資訊技術學校)編寫、分析化學基礎知識由楊明明(山東化工技師學院)和季劍波共同編寫,第三部分由蔣邦彥和燕傳勇共同編寫,第四部分由燕傳勇編寫,第五部分由謝茹勝(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編寫,附錄

及相關資料由季劍波編寫。全書由化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劉東方高級工程師主審。編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編者在編寫過程中由於專業資料收集不夠全面,書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懇請專家與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20.8

應用自開發之程序控制系統於電漿電解氧化製程以探討氧化膜性能提升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錳離子英文的問題,作者黃冠諭 這樣論述:

誌謝 I中文摘要 II英文摘要 IV目次 VI圖目次 X表目次 XVIIIChapter.1 前言 11.1 電漿電解氧化技術的發展背景 11.2 研究動機 4Chapter.2 電漿電解氧化處理 52.1 電漿電解氧化(PEO) 52.1.1 電漿電解氧化機制原理 62.1.2 膜層電擊穿機制 112.1.3 電漿電解氧化之電源參數影響 152.1.4 PEO製程的物理/化學反應機制 182.2 PEO氧化膜層特性 252.2.1 膜層的反應與形成機制 252.2.2 PEO處理中常見的基材金屬 292.3 PEO製程常見的電解

質成分 342.4 程序控制法 382.5 應用於Mn摻雜TiO2光催化劑薄膜 402.5.1 揮發性有機汙染物 402.5.2 光催化反應機制 412.5.3 Mott-Schottky方程 442.5.4 二氧化鈦光觸媒 462.5.5 二氧化鈦光觸媒的製備方法 512.5.6 提升二氧化鈦光觸媒光吸收效能之技術 542.6 應用於HA與L乳酸鈣於生醫改質氧化膜層 572.6.1 PEO於生醫改質之發展與應用 572.6.2 PEO生醫改質中常見的金屬植體 582.6.3 氫氧基磷灰石與L-乳酸鈣於生醫改質之用途 592.7 研究目的與實

驗規劃 61Chapter.3 程序控制法於PEO製程之應用 633.1 實驗方法 633.1.1 程序控制系統與設備 633.1.2 實驗設計 643.1.3 Mn: TiO2光催化劑實驗流程設計 683.1.4 以懸浮液搭配程序控制PEO製備TiO2膜層之流程設計 713.1.5 以離子溶液液搭配程序控制PEO製備TiO2膜層之流程設計 743.2 實驗基材選用與藥品準備 773.3 程序控制法於PEO製程基本分析 793.3.1 電源系統監控分析 793.3.2 膜層表面形貌與成分分析 793.3.3 孔徑與孔隙率分析 793.3.4

晶體結構相組成分析 803.3.5 紫外光-可見光吸收光譜分析 813.3.6 載子濃度分析 813.3.7 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 823.3.8 懸浮微粒之粒徑大小分析 83Chapter.4 多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處理製備摻雜Mn: TiO2光催化劑 844.1 Mn: TiO2光催化劑特性探討 844.1.1 第一步驟製程設計對二氧化鈦膜層影響 844.1.2 不同含浸濃度錳離子對於二氧化鈦特性比較 904.1.3 不同電源模式含錳離子之二氧化鈦特性差異 1034.1.4 含浸法對錳離子含量之影響與離子機制之探討 1144.2 光觸媒催化效能測

試 119Chapter.5 以懸浮液搭配多階段程序控制PEO進行TiO2膜層製備 1215.1 HA於多階段程序控制PEO之影響 1215.1.1 單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膜層特性之探討 1215.1.2 雙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膜層特性之探討 1225.1.3 多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膜層特性之探討 1295.2 HA於增加陽極氧化前處理之影響 1415.2.1 陽極處理膜層之特性探討 1415.2.2 陽極處理-多階段程序控制PEO膜層特性探討 142Chapter.6 以離子溶液搭配多階段程序控制PEO進行TiO2膜層製備 1626.1 電解液A於PE

O不同階段製程之膜層特性探討 1626.1.1 電解液A之乳酸鈣於雙階段PEO製程影響 1626.1.2 電解液A之乳酸鈣於三階段PEO製程影響 1706.2 電解液B於PEO不同階段製程之膜層特性探討 1736.2.1 電解液B之乳酸鈣於雙階段PEO製程影響 1736.2.2 電解液B之乳酸鈣於三階段PEO製程影響 182Chapter.7 結論與未來展望 1917.1 結論 1917.2 未來展望 192參考文獻 193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錳離子英文的問題,作者商少明(主編) 這樣論述: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是在倪靜安、商少明、翟濱主編的《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重點對四大化學平衡重新進行了梳理,既做到了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平衡部分的有機統一,又體現了不同學科對同一問題處理方法的不同、要求的不同。每章內容後增添了“視窗”,讓感興趣的學生通過網路連結擴充知識視野。緒論以及主要課外閱讀文獻中引入了相關的視頻公開課以及MOOC網址,充分發揮數位化優質教學資源的輔助作用,體現了現代的學習已經是網路化、立體化的學習。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適用於高等學校工科近化學類專業,如化學工程與工藝、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

工程、製藥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品質與安全、動物科學,以及農、林、醫等院校,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網路教育的教學參考書。 緒論1 0.1化學科學研究的物件與內容1 0.2“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及其與學科之間的關係4 0.3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4 第1章定量化學分析概述6 1.1定量分析概述6 1.1.1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的選擇6 1.1.2測定結果的表示與物質組成的量度8 1.1.3滴定分析法概述11 1.2誤差與資料處理13 1.2.1誤差的分類13 1.2.2誤差的表示方法14 1.2.3誤差的減免17 1.2.4實驗資料的處

理18 1.3有效數字23 1.3.1有效數字的位數23 1.3.2有效數字的修約規則24 1.3.3有效數字的運算規則24 習題25 第2章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初步28 2.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關係28 2.1.1熱力學基本概念28 2.1.2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29 2.1.3化學反應熱的計算32 2.2化學反應的方向33 2.2.1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和熵變33 2.2.2吉布斯(Gibbs)自由能35 2.3化學反應速率38 2.3.1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概念38 2.3.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40 2.3.3反應速率理論43 2.4化學平衡45 2.4.1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45 2.4.2

標準平衡常數K45 2.4.3多重平衡規則47 2.4.4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47 2.4.5標準平衡常數與標準摩爾Gibbs自由能變48 2.4.6化學平衡的移動49 習題54 第3章酸、堿與酸堿平衡57 3.1酸堿質子理論與酸堿平衡57 3.1.1酸、堿與酸堿反應的實質57 3.1.2酸堿平衡與酸、堿的相對強度59 3.2酸堿平衡的移動61 3.2.1稀釋定律61 3.2.2同離子效應62 3.2.3其他因素62 3.3組分的分佈與濃度的計算63 3.3.1分佈分數與分佈曲線63 3.3.2組分平衡濃度計算的基本方法65 3.4溶液酸度的計算67 3.4.1溶液酸度計算的一般方法67 3.

4.2酸堿質子理論中的代數法68 3.5溶液酸度的控制與酸堿指示劑73 3.5.1酸堿緩衝溶液73 3.5.2酸度的測試與酸堿指示劑76 3.6酸堿滴定法79 3.6.1強鹼滴定強酸79 3.6.2強鹼滴定一元弱酸80 3.6.3多元酸(或多元堿)、混酸的滴定81 3.6.4酸堿滴定法的應用82 習題84 第4章沉澱的生成與溶解平衡87 4.1沉澱-溶解平衡及其影響因素87 4.1.1溶度積與溶解度87 4.1.2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89 4.2分步沉澱、沉澱的轉化95 4.2.1分步沉澱95 4.2.2物質的分離97 4.2.3沉澱的轉化98 4.3沉澱的形成與純度99 4.3.1

沉澱的類型與沉澱的形成99 4.3.2影響沉澱純度的主要因素101 4.3.3獲得良好、純淨沉澱的主要措施102 4.4沉澱分析法103 4.4.1稱量分析法103 4.4.2沉澱滴定法105 習題106 第5章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基礎108 5.1氧化還原反應與電極電勢108 5.1.1氧化數與氧化還原反應108 5.1.2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110 5.1.3原電池與電極電勢113 5.2影響電極電勢的主要因素117 5.2.1能斯特方程式117 5.2.2條件電極電勢119 5.3電極電勢的應用121 5.3.1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121 5.3.2判斷氧化還原

反應的方向與次序122 5.3.3確定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限度124 5.3.4計算有關平衡常數和pH值126 5.3.5元素電勢圖127 5.4氧化還原滴定法129 5.4.1對滴定反應的要求及被測組分的預處理129 5.4.2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29 5.4.3常用氧化還原滴定法132 5.4.4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136 習題137 第6章配合物與配位平衡141 6.1配合物與螯合物141 6.1.1配合物及其組成141 6.1.2螯合物143 6.1.3配合物的命名145 6.2配位平衡及其影響因素146 6.2.1配位平衡及配合物的穩定常數146 6.2.2配合物的穩定性以及

影響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151 6.3配位滴定法154 6.3.1滴定曲線和滴定條件154 6.3.2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157 6.3.3提高混合體系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158 6.3.4配位元元滴定方式及其應用161 習題162 第7章原子結構164 7.1原子結構的基本模型164 7.1.1原子的玻爾模型164 7.1.2原子的量子力學模型167 7.2核外電子運動狀態168 7.2.1薛定諤方程和原子軌道168 7.2.2四個量子數169 7.2.3原子軌道和電子雲的角度分佈圖170 7.3原子電子層結構和元素週期系172 7.3.1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172 7.3.2元素週期系

177 7.3.3元素基本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179 習題183 第8章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186 8.1共價化合物186 8.1.1價鍵理論186 8.1.2雜化軌道理論與分子的幾何構型189 8.1.3分子軌道理論192 8.2配位化合物196 8.2.1配位化合物價鍵理論的基本要點196 8.2.2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空間構型196 8.2.3外軌型配合物與內軌型配合物198 8.2.4配位元元化合物的穩定性和磁性199 8.3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200 8.3.1分子的極性和變形性200 8.3.2分子間作用力201 8.3.3氫鍵202 8.4離子化合物和晶體結構204 8.4.1離子鍵

的形成及特徵204 8.4.2離子晶體205 8.4.3離子極化208 8.4.4其他晶體210 習題213 第9章p區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16 9.1氟、氯、溴、碘及其化合物216 9.1.1通性216 9.1.2鹵素單質217 9.1.3鹵化氫和氫鹵酸218 9.1.4鹵化物219 9.1.5含氧酸及含氧酸鹽219 9.1.6鹵素離子的鑒定223 9.2氧、硫及其化合物224 9.2.1通性224 9.2.2氫化物224 9.2.3硫的重要含氧化合物226 9.2.4微量元素——硒228 9.3氮、磷、砷、銻、鉍及其化合物228 9.3.1通性228 9.3.2氮及其重要化合物229 9

.3.3磷及其重要化合物232 9.3.4砷、銻、鉍的重要化合物234 9.4碳、矽、錫、鉛及其化合物236 9.4.1通性236 9.4.2碳的重要化合物237 9.4.3矽的含氧化合物238 9.4.4錫、鉛的重要化合物239 9.5硼、鋁及其化合物240 9.5.1硼的重要化合物241 9.5.2鋁的重要化合物242 習題243 第10章s區、d區、ds區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46 10.1s區元素246 10.1.1通性246 10.1.2s區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47 10.2d區元素252 10.2.1通性252 10.2.2鈦的重要化合物254 10.2.3鉻的重要化合物255 10

.2.4錳的重要化合物257 10.2.5鐵、鈷、鎳的重要化合物260 10.3ds區元素264 10.3.1通性264 10.3.2銅族元素265 10.3.3鋅族元素269 10.4鈉、鎂、鈣、鋅、鐵等金屬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272 習題274 第11章可見光分光光度法277 11.1可見光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277 11.1.1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與物質顏色的關係277 11.1.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79 11.1.3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280 11.2可見光分光光度法281 11.2.1分光光度計的基本部件281 11.2.2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282 11.2.3吸光度測量條件的選

擇284 11.3可見光分光光度法的應用286 11.3.1標準曲線法286 11.3.2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法286 11.3.3多組分分析287 習題288 第12章常用分離方法290 12.1萃取分離法290 12.1.1分配係數和分配比290 12.1.2萃取效率和分離因數291 12.1.3萃取體系的分類和萃取條件的選擇292 12.1.4萃取分離法在無機及分析化學中的應用293 12.2色譜分離法294 12.2.1柱色譜294 12.2.2薄層色譜295 12.3其他分離方法296 12.3.1沉澱分離法296 12.3.2離子交換分離法297 12.3.3揮發和蒸餾分離法

298 12.2.4氣浮分離法298 12.3.5膜分離法299 習題300 附錄301 附錄1常見標準熱力學資料(298.15K)301 附錄2常見弱電解質的標準解離常數(298.15K)303 附錄3常見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298.15K,離子強度I=0)305 附錄4常見氧化還原電對的標準電極電勢E305 附錄5一些氧化還原電對的條件電極電勢E308 附錄6常見配離子的穩定常數308 附錄7分子量309 參考文獻312 由倪靜安、商少明、翟濱主編的《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出版以來,得到了兄弟高校同行的關心與支持。近年來,高校近化學類專業教學計畫的調整中,部分專業機

及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時數被縮減,教指委對近化學類專業各門化學基礎課的教學基本要求不再做硬性規定,各校的教學大綱也根據這些變化做了相應的調整。考慮到近化學類各專業不同的需求,根據我們的教學體會以及兄弟高校所提出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對本書第二版進行了修訂。 第三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動: 1.原第1章“化學計量、誤差與資料處理”更名為“定量化學分析概述”。原第11章“一般物質的分析步驟和常用分離方法”中的“一般物質的分析步驟”調整至第1章。增加了“測定結果的表示”,引入了“純度”與“含量”的概念。“定量分析方法的選擇與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以及“測定結果的表示與物質組成的量度”可以選擇講授。

2.原第2章“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更名為“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初步”,教學時可以根據各校或專業的課程教學大綱及學時數,整章講授或只講授其中“化學平衡”的部分內容。 3.將原第7章“配位化合物與配位平衡”提前至第5章“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基礎”之後,其中的“配位化合物的價鍵理論”歸入“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一章。 4.原第6章“物質結構基礎”拆分為第7章“原子結構”與第8章“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離子化合物和晶體結構”作為相關專業的選學內容。 5.原第8、9章元素部分調整為第9、10章,其中第10章增加了鈦元素。這兩章供有關專業教學選擇性講授。 6.原第11章“一般物質的分析步驟和常用分離方

法”調整為第12章“常用分離方法”,其中“色譜分離法”以及“其他分離方法”作為各校選學內容。 7.各章後增添“視窗”,主要是相關化學人物的簡介以及部分擴展知識,讓感興趣的學生通過網路連結擴充知識視野。 8.緒論以及主要課外閱讀文獻中引入了相關的視頻公開課以及MOOC的網址,充分發揮數位化優質教學資源的輔助作用,體現了現代的學習已經是網路化、立體化的學習。 《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由江南大學商少明擔任主編(第3、4、5、6章責任人),江南大學劉瑛(第1、2、7、8章責任人)、汪雲(第11、12章責任人)以及中國計量大學黃麗紅(第9、10章責任人)為副主編。參加修訂工作的有江南大學商少明(

第3、4、6章)、劉瑛(第1、7、8章)、汪雲(第9、11章)、李玲(緒論、第2章)、傅成武(第12章以及各章後的“視窗”)、沈曉東與孫芳(附錄),中國計量大學黃麗紅(第5、10章)。全書由商少明整理定稿。 本書修訂過程中,同樣參閱了兄弟高校的相關教材,吸取了許多寶貴的內容與精華,在此一併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疏漏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10月于江南大學 第一版前言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促著化學教育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就是高等工業學校化學課程改革的一個產物,它

是高等工業學校化工、輕工、應用化學、生物工程、食品等有關專業必修的第一門化學基礎課。錫輕工大學堅持進行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改革十餘年,本書是以錫輕工大學所編《機及分析化學》講義為基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由錫輕工大學與大連輕工業學院合作編寫而成的。本書的編寫努力注意做到: 1.從中學化學的實際出發,以工科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1993年修訂的《機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編寫時力求削枝強幹、優化內容、突出重點、加強基礎。 2.立足於新的一門課程體系的基礎之上,將原工科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的基本內容優化組合成為一個新的體系,力求保持該課程的完整性。充分考慮工科特點,

貫徹“結構、平衡、性質、應用”的思想,合理安排四大平衡與其應用的有機結合,元素化學與陰陽離子定性分離鑒定的有機結合,力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強化早期滲透應用意識,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努力聯繫當今普遍關注的資源、能源、環境、材料、健康等社會實際問題,適當為生物機化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新興化學領域展示視窗。 4.通過電腦應用基礎介紹,説明學生瞭解電腦在化學、特別是在機及分析化學課程中的應用,使電腦應用本科四年不斷線開了個好頭。 5.貫徹法定計量單位。 本書根據教學計畫,建議講授100學時左右。有的章節的次序和內容可依各專業要求酌情調整處理。化學計量、誤差與資料處

理,機及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方法,一般機化合物的製備及分析步驟,電腦應用基礎等章節的有關內容,視情況亦可在機及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講授。本書亦可供農林醫等院校有關專業參考使用。 本書由倪靜安任主編,張敬乾、商少明任副主編。參加編寫工作的有錫輕工大學宋雲翔(第13、16章)、汪紀三(第7、11章)、倪靜安(第1、8、15章)、商少明(第2、5、17章)、陳燁璞(第10章)、張墨英(第6章);大連輕工學院張敬乾(第3、12、14章)、李英華(第4章)、翟濱(第9章)。全書由參編者互閱、討論,倪靜安、張敬乾、商少明修改,倪靜安通讀、統稿。 本書由北京大學華彤文、劉淑珍、姚光慶、趙鳳林、劉鋒、劉萬祺

等老師審閱。他們精心審閱本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審稿後編者根據審稿意見作了認真修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第17章中有關程式由劉俊康老師校驗,于吉震老師參加了部分排版與校對工作,一併表示感謝。 同時也要感謝錫輕工大學、大連輕工業學院的校、系各級領導,正是他們對課程改革與教材編寫的熱情關心、全力支持與具體幫助,才使本書得以如期問世。 限於編者的水準,書中紕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編者 1996年12月 第二版前言 本書第一版出版以來,得到了兄弟高等院校同行的關心和支持。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高等院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發生了許多變化,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調整與

改革得到不斷發展與深化。為了適應新世紀教學改革新形勢的需要,根據我們在教學中的體會和各兄弟高校使用本教材中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們對本書第一版進行了修改、精簡,以適合學時數較少的院校使用。 本次修訂的主要特點如下: 1.貫徹“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則,努力做到“削枝強幹、去粗存精、突出重點、加強基礎”。 2.努力把傳統的教學內容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結合起來,力求使本教材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3.元素化學精選有實用價值的常見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簡明闡述其重要特性及變化規律。 4.考慮到國內高等院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具體情況,刪去定性分析部分,該部分內容可以根據各院校需要在實

驗教學中加以完成。考慮到電腦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腦的廣泛普及和高等院校電腦教學的現狀,刪去“電腦應用基礎”一章。 5.刪去各章英文習題,適當調整習題量,注意習題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本教材由倪靜安、商少明、翟濱主編。參加修訂工作的有江南大學倪靜安(緒論,第1章1.1、1.2節,第5、7、8章)、商少明(第3、4、9章)、傅成武(第11章、附錄)、劉瑛(第1章1.3、1.4節),大連輕工業學院翟濱(第2、6章)、高世萍(第10章)。 由於編者的水準有限,對本教材存在的缺點和錯誤,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4年12月

改質生物炭吸附廢水中氨氮及硝酸根離子之研究

為了解決錳離子英文的問題,作者曾子傑 這樣論述:

硝酸鹽是工業製程不可或缺的原料,由於其在水中的高穩定性和溶解性,導致工業廢水中常含有高濃度的硝酸根離子,因而形成高導電度廢水,近年來水中去除硝酸鹽成為廢水處理技術挑戰之一。本研究利用農業廢棄物製備生物炭,並整合共沉澱法,以「氯化鎂(MgCl2)、氯化鈣(CaCl2)」製備成富含有Mg/Ca之層狀雙氫氧化物(Mg/Ca- double hydroxides)以成為新的複合材料吸附劑,探討其對水中硝酸根離子的吸附能力。研究發現當添加愈高鎂鈣比時LDHs中的鎂含量較高,但當在4:1和3:1的比例時卻有所不同,在3:1所披覆上的鎂較多。生物炭的孔洞接成蜂巢狀,孔洞直徑約為10微米,推測其可能為植物管

胞碳化後的組織形狀。此外,隨著鎂鈣比逐漸增加,生物碳的孔洞似乎愈加破碎。生物炭的比表面積隨著鎂鈣比增加而增加,其中3:1及4:1鎂鈣比的比表面積最高,約可達到100 cm2/g。3:1的Mg/Ca-LDHs在吸附時間約3分鐘時能有效吸附水中硝酸根離子,同時LDHs在吸附過程中維持穩定狀態。此說明3:1鎂鈣比生物炭LDHs不僅具有最佳的比表面積及鎂鈣LDHs吸附層,同時具有最佳的硝酸根離子吸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