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牛肉乾做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張勝彥所指導 孫寅瑞的 牛肉成為台灣漢人副食品的歷史觀察 (2000),提出金門牛肉乾做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牛肉、禁忌、農業機械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門牛肉乾做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牛肉成為台灣漢人副食品的歷史觀察

為了解決金門牛肉乾做法的問題,作者孫寅瑞 這樣論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就是探討台灣漢人飲食中的牛肉禁忌問題,以及牛肉是如何由過去的禁忌演變至今日的普遍食物。 在資料運用方面,可以分成三個層面。首先,本文主要的資料來源是中國正史、日本總督府所發行所編的《台灣總督府統計書》以及殖產局所出版的《臺灣農業年報》、戰後農林廳所出版的《臺灣農業年報》。其次,由於本論文所探討的是和庶民生活做緊密結合的議題,所以除了政府出版品之外,一般市面上的出版物亦不可忽略,像是小說、文人詩詞集以及一般期刊……等等。最後,為了補足文獻資料的不足,口述訪問的資料也是不可或缺。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及第五章的結論之外,共分

成三章。第二章是台灣漢人傳統社會食用牛肉的禁忌,由種種原因來探討漢人來台之前食用牛肉禁忌形成的因素。第三章是日治時期台灣漢人食用牛肉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為什麼發生,而這其中日本總督府是如何加強台灣的畜牧業。第四章則是戰後台灣漢人食用牛肉的普遍化的情形,戰後的蕭條短暫的影響了台灣牛肉供應,但是後來農業機械化、進口牛肉開放之後,又是怎麼樣的對台灣漢人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在本章中做了探討。 經過本文的研究,台灣漢人接受牛肉成為日常飲食副食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產方式及結構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往由農業出發的思考方式,因為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改變,牛隻逐漸退出了台灣農業

。都市化的結果,人口從鄉村向都市移動,都市之中牛與人的關係疏離,再加上牛肉是營養的食物,所以牛肉逐漸被都市中的居民所接受。日治時期,總督府曾為了推廣食用牛肉而實行了不少政策,但是成效並不如戰後來的顯著,主要就是因為生產方式及經濟結構和日治之前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以農業為主,而且牛仍然是田中主要動力來源,二者相較之,可以發現目前台灣漢人食用牛肉的普遍化,主因在於經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