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柏南克寫的 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 和謝平鄒傳偉劉海二的 互聯網金融: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風格司藝術創作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會計學系碩士班 林瑞青所指導 羅際揚的 薪酬委員會品質與高階管理人薪酬績效敏感度之研究 (2020),提出金管會 開會 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薪酬績效敏感度、薪酬委員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黃銘傑所指導 謝佳縈的 日本之立法技術—以設置外部董事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會社法、外部董事、監察人、雙軌制、法社會學、法政策學、立法模型、立法程序、立法技術、安倍經濟學、審議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管會 開會 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

為了解決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問題,作者柏南克 這樣論述:

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唯一自傳  中英文版全球同步上市   獨家揭露二○○七至○九年金融危機、聯準會的作為, 以及量化寬鬆政策最不為人知的內幕與詳情     他是QE決策的唯一操盤手,   也是翻轉世界金融的關鍵角色。   他為何一上任就三次升息,輕忽房市泡沫破滅的可能衝擊?   次貸風暴初期,他為何低估影響,導致情勢一發不可收拾?   他如何推算量化貨幣政策的影響與衝擊?   他做決策時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苦衷?   這些問題,注定成為世界金融史的重要篇章,   問題的答案,都在柏南克親自執筆自傳,   大膽公開、完全揭密!     柏南克曾說,「當國家的經濟福祉需要我們採取強勁而有創意的

應對措施時,我在聯準會的同仁,包括制定貨幣政策的理事與其它同事,即使面對嚴厲的批評與指責,也都能鼓起做該做的事情的道德勇氣。我感謝他們。」      2006年,柏南克獲得提名,出任聯準會主席。他從南卡羅萊納州小市鎮力爭上游,創造傑出學術名聲後,最後意外攀登頂峰,前往華府的權力中心,擔任重要公職。   然而,他還來不及慶祝就面臨2007年房市泡沫化,引發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將全球金融系統推至崩潰邊緣。柏南克和聯準會同事們竭盡心力,從拯救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的內爆,到推動規模空前的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緊急紓困案,不眠不休,在阻止金融危機蔓延的戰役中,動用所能掌握的所有工具,對抗危機,維持美國與世

界經濟免於滅頂。   面對國會眾多派系的批評、和華爾街惡行所激發的民眾怒火,聯準會和美國財政部的同僚密切合作,在兩任美國總統的支持下,成功地安定了岌岌可危的金融體系。他們發揮創意與決心,防止了規模難以想像的經濟崩潰,進而創造非正統的解決方案,協助振興美國經濟,成為其他國家的學習典範。   本書描繪出十分精彩且豐富的決策細節、人物特寫和紀錄,並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大衰退,提供最不為人知的內幕與詳情。 名人推薦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中書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林全   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勝正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梁國源   台灣金融研訓院顧問 許嘉棟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曾銘宗   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 鄭貞茂   今周刊發行人 謝金河 作者簡介 柏南克 Ben S. Bernanke   2006-2014年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曾為普林斯敦大學經濟學教授。時代雜誌評選他為2009年度風雲人物。 譯者簡介 顧淑馨(譯第一篇)      台大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業餘從事翻譯工作近二十年,主要譯作有《樂在溝通》、《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反挫》、《全球弔詭》、《競爭大未來》、《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合譯)等。   劉道捷(譯第二篇和結語)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

聞中心主任,現專事翻譯。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翻譯作品包括:《祖魯法則》、《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2014-2019經濟大懸崖》、《投資大師羅傑斯,人生、投資養成的第一堂課》、《善惡經濟學》、《大逃稅》等。   陳重亨(譯第三篇)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麥田、新星球、聯經、今周刊等出版公司。譯有《獲利的法則》、《自食惡果:歐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失控的撙節》、《正如身體駕御意識》。 自序 前奏 我仍然來得及煞車… 第一篇:序幕

︱PRELUDE 第一章 大街小城 第二章 悠遊學術天地 第三章 理事還是州長 第四章 參與大師團隊 第五章 次貸星火 第六章 新手上路 第二篇:危機︱THE CRISIS 第七章 第一次震撼、第一次反應 第八章 前進一步 第九章 序幕的結束 第十章 亞洲開盤前的貝爾斯登慘劇 第十一章 漫長酷暑考驗兩房 第十二章 雷曼兄弟:水壩潰堤 第十三章 美國國際集團令人憤怒 第十四章 我們向國會求助 第十五章 一半的人說絕對不可能 第十六章 寒風入侵 第十七章 過渡期間 第十八章 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 第三篇 餘波蕩漾︱AFTERMATH 第十九章 量化寬鬆:正統的終結 第二十章 建立金融新體系 第

二十一章 曙光乍現又消失的第二次量化寬鬆 第二十二章 逆風而行 第二十三章 「縮減」鬧劇 結語 回顧與展望 致謝 推薦序 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班.柏南克(Ben S. Bernanke)任職美國聯準會主席8年(2006至2014年)期間,遭逢百年一遇的次級房貸風暴及隨後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重創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惟其憑藉著智慧及勇氣,果決地採行一連串因應措施,並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帶領美國走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及經濟危機。這位學識涵養深厚的經濟學家,以研究經濟大蕭條及貨幣政策理論見長,其在學術上的貢獻讓他早負盛

名,一路由學者身分進入美國最高的經濟金融政策核心,擔任聯準會理事及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最後獲任命為聯準會主席,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領袖,為學而優則仕的典範,並能夠將其學術理想具體實踐於政策上,令人敬佩。      我個人過去從事金融業及目前擔任金融監理機關首長前後也有數十年,對於柏南克先生在推動各項金融政策及因應危機蔓延所採行各項措施時所遭遇的艱辛與困難,甚有所感。現代經濟體系多元複雜,金融市場環境變化多端,監理工作益趨困難,任何政策工具通常都是一刀兩刃,猶如聯準會的紓困政策,雖可保護美國經濟免於遭受金融體系災難性失靈的危害,卻也引發可能助長企業道德風險之疑慮。因此,金融政策的推動必須

有全局的觀照,以及有策略、有配套、有步驟地執行。我在擔任金管會主委之初,體認到臺灣金融市場可以進一步開放,非常重視金融業務的鬆綁創新與市場開拓,因此採行了一連串發展面的政策措施,但如市場一味地追求發展,很容易陷入失序的泥沼中,所以必須同時在監理面的工作上持續加強,強調風險控管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而在金融業的獲利能力有所提升之後,再進一步要求金融機構強化體質,全面推動金融基礎工程計畫,使金融市場能平衡發展,金融機構能永續經營,以建構前瞻與穩健的金融體系。       相信各國金融監理機關都盡力地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但為何危機仍彷彿歷史循環般的層出不窮呢?柏南克先生指出困難就在於金融問題形成

之始,通常難以辨識,導致主管機關未能及時採取積極行動加以防範。誠然,能夠一葉知秋般的察微知著,實為所有金融監理工作者臨淵履冰的追求,固然容有力所未逮之處,但持平而論,許多金融失序現象也在金融監理機關的努力下,在問題尚未成為燎原星火之前就已消弭。金管會近來針對國內金融機構惡性低價競爭情形,嚴加取締,並進一步修法,訂定相關法源,我們的想法就是在形成嚴重問題之前,就積極建置防備機制,讓金融產品及服務價格更為合理化,以防杜金融機構因削價競爭導致經營不善問題之發生,避免日後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      柏南克先生於書中提到在任職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期間發生卡崔納(Katrina)風災,在一個討論重建

計畫的call-in節目裡,暢談拯救該地方經濟的各種策略,結果第一個call-in民眾發言:「我覺得你只顧著講那些數字,根本忘了活生生的受害者。」。這給予他一個很好的啟示,即「絕不要忘記數字後面的人們」。的確,政府部門施政思維容易以總體性效果為考量,常忽略了個體面庶民的需要與人性的感受。尤其是現今經濟體系的發展有集中化的趨勢,分配正義的呼聲日益升高,而金融業以市場機制的經濟效率原則從事資源分配,必須輔以政策引導才能充分滿足產業與民眾的需求。有鑒於此,近年金管會除了持續推動中小企業放款,也建置了「創櫃板」、開放設立群眾募資平臺,並採行「金融挺創意產業專案計畫」相關措施,希望金融資源能夠深入微小企

業及青年創業者。此外,金管會也希望金融業能夠帶頭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並先由金融周邊機構推動社會公益活動做起,以期形成社會一股正面的力量與向上提升的良性循環,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西諺有云:「自信為勇氣之真髓,智慧為自信之泉源」。本書是柏南克先生的回憶錄,特別以「行動的勇氣」為書名,標識出他公職生涯的註解。書中提到「每當危機發生時,有人會勇於行動,有人則會畏怯。但這一次,我們行動了。」,回顧危機四伏的2007年至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以及其後百廢待舉的金融秩序重建期,柏南克先生的任何決策都將深遠影響世界經濟的走向與億萬人的福祉,他一貫勇於行動,即便遭受多方的壓力與批評,仍堅定地貫徹其

政策主張。雖然對其推動量化寬鬆,各國存有仁智互見的看法,但從整體的結果來看,美國逐步脫離金融海嘯的困境,世界金融秩序也逐漸回穩,柏南克先生確實秉持智慧及堅持專業的勇氣,成功地執行了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職責。      對於金融海嘯前因後果的分析評論不乏精闢的專書論述,但必須強調這本書是以柏南克先生第一人稱記述,內容詳載美國經濟金融政策事務的運作,以及金融海嘯期間各項政策形成思維與過程的第一手資料,堪稱金融史的重要文獻。衷心推薦給讀者,如能細讀本書,將會對國際金融局勢、金融政策涵義,以及金融體系穩定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性,產生更為深入且具體的認識。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曾銘宗 我還來得及煞

車…… 時間是二○○八年九月十六日,星期二,晚上八點。我精疲力盡,心智與感情都已枯竭。四小時前,財政部長漢克.鮑爾森與我在白宮無窗的羅斯福廳,並肩坐在棕色皮椅上,在閃閃發亮的原木桌對面,面向著鮑爾森和我的,是白宮的主人,悶悶不樂的小布希總統,他旁邊是副總統迪克.錢尼,接著依序是總統的顧問、鮑爾森的資深助理、其他金融監理機關的代表,他們坐滿了會議桌旁的另外十二張座椅。通常總統開會喜歡保持輕鬆的氣氛,以俏皮話或是無傷大雅地戲弄親近的顧問作為開場。那天下午則不然,他開口就問:「我們怎會落到這步田地?」 總統是明知故問。一年多以來,我們一直在對抗一場失控的金融危機。三月,聯準會融資三百億美元,協助摩根

大通集團解救華爾街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免於倒閉。 九月初,小布希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免這兩家公司破產,美國約有一半的房屋抵押貸款出自它們。就在此刻開會的前一天,凌晨一點四十五分,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鮑爾森與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提姆.蓋特納的主導下,極力尋求合併夥伴未果,已經聲請破產。 而我當時正向總統說明,聯準會為何計畫融資八百五十億美元,給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該公司運用奇特的金融工具,為次級房貸擔保的證券提供保險,輕率地冒險投機。到如今,次級房貸的違約率打破以往紀錄,投保過那種保險的金融公司和其他AIG的交易對象,均要求它理賠。要是沒有這筆現金,AIG

不出幾天,也許不要幾小時,就會破產。我向總統表示,我們的動機不是要協助AIG、其員工或股東。而是我們認為,整個金融體系,更重要的是美國經濟,恐怕會承受不住AIG破產。 市場對雷曼倒閉的反應,已經陷入完全的恐慌之中,其嚴重程度是經濟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周一道瓊指數暴跌五○四點,是二○○一年九月十七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那一天是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而這一波賣壓已擴散到全球的市場。由於金融機構喪失信心,銀行間的拆款利率向上狂飆。禍不單行的是,我們陸續接獲報告,自從某大基金因雷曼倒閉而虧損累累後,其大小投資者都陸續把現金撤出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薪酬委員會品質與高階管理人薪酬績效敏感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問題,作者羅際揚 這樣論述:

隨著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為了提升公司治理品質,我國金管會於2011年強制上市櫃公司設立薪酬委員會,希望透過第三方來監督及制定高階管理人薪酬與績效之連結與良好的薪酬政策。本研究探討薪酬委員會品質對高階管理人薪酬績效敏感度之影響,研究期間為2011年至2019年,研究對象為排除金融業之本國上市櫃公司。從薪酬委員會規模、薪酬委員會開會次數、薪酬委員會出席率、薪酬委員會獨立董事比例等四項品質指標來探討是否影響高階管理人薪酬績效敏感度,進行迴歸模型分析。實證結果顯示,薪酬委員會規模愈大,薪酬績效敏感度愈低,顯示薪酬委員會成員愈多,會增加溝通成本,無法發揮良好監督機制。薪酬委員會開會次數愈多,薪酬績

效敏感度愈高,顯示委員的參與程度能有效改善薪酬契約。薪酬委員會出席率愈高,薪酬績效敏感度愈高,顯示委員積極投入更多時間,來進行績效評估。薪酬委員會獨立董事比例愈高,薪酬績效敏感度愈高,顯示獨立董事能提升高管薪酬績效敏感度。

互聯網金融: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為了解決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問題,作者謝平鄒傳偉劉海二 這樣論述:

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當互聯網金融的時代來臨。   阿里巴巴應該給中國國有四大銀行治療自己「癌症」的時間嗎?   ♦人類史上第一樁群眾募資登月計畫「月球一號任務」。   只要六十英鎊起跳,就能獲得一個數位記憶盒,儲存自己的數位影音檔案,完成另一種形式的「登月」之旅。   ♦全面解讀互聯網金融   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P2P網路貸款、群眾募資、大數據在證券投資及保險精算中的應用。……   第三方支付的始祖—美國Paypal於一九八八年就成立了,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參與,會員人數二億,年交易金額超過

六百億美元;淘寶網的支付寶佔有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百分之五十的市佔率,而且開始瞄準世界。餘額寶所帶動的網路理財風潮已成為業界教科書。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本書除了介紹中國本地網路金融的各個面向之外,還介紹相當多世界各地的業者。成功的案例。   1.    美國網路股權交易業者SecondMarket、SharePost;   2.    P2P網路貸款業者Lending Club、Prosper;   3.    網路貸款業者Kabbage;   4.    群眾募資的Kickstarter等。   5.    肯亞的手機銀行業者M-PESA、

  6.    南非行動電信商MTN旗下的Wizzit網路金融服務、   7.    菲律賓的網路銀行業者G-Cash,   這些實例說明了互聯網金融交易所產生的巨大效益。   ※書中除了介紹網路金融的現象外,還伴隨著學術理論的介紹。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除了介紹中國本地網路金融的各個面向之外,還介紹相當多世界各地的成功業者。   ※嘗試描繪出中國式的網路金融藍圖,讓讀者能夠從中想像未來網路還有的可能性。   ※詳細介紹互聯網金融中的六大類型:   1.金融網路化。2.行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3.電子貨幣。4.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5.P2P網路貸款。6.群眾募資。並探討大

數據在證券投資及保險精算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謝平   謝平,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司司長、湖南分行行長、研究局局長、金融穩定局局長,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副主席。 鄒傳偉   鄒傳偉,北京大學統計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先後任職於中央匯金公司、中國投資公司,二〇一三年起同時在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行博士後研究。 劉海二   劉海二,西華師範大學管理學學士,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現任職於廣東

金融學院。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獨立智庫,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論壇由四十位四十歲上下的金融精銳組成,即「40×40俱樂部」。智庫的宗旨是:以前瞻視野和探索精神,致力於夯實中國金融學術基礎,研究金融領域前沿課題,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 導讀 第一章導論 網路金融的定義 網路金融的發展概況 本書結構 第二章網路金融原理 基本框架 支付 資訊處理 資源配置 第三章金融網路化 網路銀行和手機銀行 網路證券公司 網路保險公司 網路金融交易平台 金融產品的網路銷售 第四章行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 基本概念與發展概況 基本原理與帳戶體系 金融

商品屬性與貨幣控制 對微信支付的分析 對餘額寶的分析 第五章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的概念 電子貨幣的經濟學 比特幣 第六章對大數據的一般性討論 大數據的概念與主要類型 大數據分析的主要任務 大數據分析與計量經濟學的比較 第七章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 基於大數據的徵信 基於大數據的網路貸款 第八章P2P網路貸款 對Lending Club的分析 P2P網路貸款的經濟學 第九章群眾募資 對Kickstarter的分析 群眾募資運作原理與發展概況 群眾募資的經濟學 第十章網路金融監管 網路金融是否需要監管 網路金融的功能監管 網路金融的機構監管 第十一章網路交換經濟 共用經濟 網路交換

經濟的原理 網路交換經濟與網路金融的關係 第十二章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大數據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 大數據在保險精算中的應用 後記 導讀   十餘年前筆者剛進入投資研究行業時,負責的是美國科技產業研究。當時中國大陸已有「世界工廠」的稱號,台灣許多科技業也基於產業鏈和成本因素移往中國大陸進行代工生產。科技龍頭像是惠普(HP)、IBM、思科(Cisco)、戴爾(Dell)的執行長定時會造訪中國,鞏固產業鏈並分配代工訂單,費奧莉娜 (Carly Fiorina)、錢伯斯(Tom Chambers)、戴爾(Michael Dell)的名字不時出現在新聞裡。當時中國的市場雖然深具潛力,然而製造出來

的科技產品主要是銷往全世界。   時至今日,中國製造業大國的角色逐漸退去,個人電腦早已不是美國科技產業的代表,微軟(Microsoft)獨霸軟體作業系統的地位岌岌可危。美國科技業的代表已由蘋果(Apple)、谷歌(Google)和臉書(Facebook)取代,新聞裡常出現在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企業家,已經換成了庫克 (Tim Cook)、佩吉 (Larry Page) 和查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們分別代表了「移動」、「網路」和「社群」,所著眼的都是中國十三億人的廣大市場。不過此時中國在這些領域裡,已不需要舶來品,小米、華為、中興的手機佔有中國大部分的市場;百度(Baid

u)的搜尋功力更適合中國人需要;淘寶網佔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網購市場;QQ、微信 (WeChat) 和微博 (Weibo)早就佔有中國即時通訊和社群網站的大部分眼球。   網路早已取代、或是改寫許多產業的定義。網路擴大了零售業的版圖,在實體之外創造了虛擬市集,營業時間成了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網路重新定義了媒體,訊息的傳播不再拘限於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物、固定設備,方式是雙向溝通,速度是瞬間散布;網路讓資料的搜尋成本降到最低,動動手指,看著螢幕,就能找到過去費盡力氣埋首書堆才整理出來的資料。十多年前誰能想到,看影片、聽音樂、等公車、讀報紙、打的(叫計程車)、買門票、訂餐廳、交朋友、出國旅遊

、逛街血拼、視訊開會、查查誰過去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都可以在同一個平台和界面上一指完成?   中國在網路的建設,不論是硬體或軟體,早已與世界並駕齊驅。不僅如此,中國已經開始定義下一階段網路的視野,把網路的觸角伸向過去神聖不可侵犯的金融領域。這本「互聯網金融手冊」就是嘗試定義未來中國、甚至全世界網路金融的範圍、秩序、以及遊戲規則。   網路金融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在眼下的網路世界中,任何交易和買賣,只要牽扯到支付,都與網路金融有關。從網購一件毛衣,買一張旅遊平安險,到轉帳、匯款、買股票都算。只不過在多數國家中,這些交易的收付,不管是刷卡、匯款、還是帳戶扣款,仍是在既有的銀行體系下進行清算。

換句話說,銀行只是把營業方式「搬」到網路上作生意,一切還是在銀行的體系內運作。由於銀行業是特許行業,在各國都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護,也面臨高度的監管。因此在網路金融1.0版的架構下,銀行的角色依舊,網路的存在擴大了銀行的業務範圍,但對銀行業的本質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不過網路對銀行業的角色很早就開始出現顛覆的思考。在美國,一九九八年就出現了網路支付業者Paypal,二〇〇四年十二月月中國的阿里巴巴成立了支付寶,都是為了應付網上買賣雙方的款項收付。目前在台灣只聞樓梯響的第三方支付,美國十六年前,中國在十年前就已出現,並且已經成為業界的圭臬。過去在網路交易的平台下,買賣雙方多半互不認識,存在訊

息不對稱,交易過程具有風險:買家不確定是否如期收到貨,也無法確認商品的品質,事後的網路評價只是聊備一格。支付寶讓買家先把款項匯入專屬的虛擬帳戶,等到收到貨後確認數量和品質,才通知支付寶付款。賣方只要如約定出貨並獲得買方確認,保證能收到貨款,買方也有權利檢視訂購的貨品是否如預期。讓網購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也擴大了網路交易的規模,二〇〇三年淘寶成立時的交易額不過二千萬人民幣,二〇一二年已正式突破一兆人民幣(含天貓),相當於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百分之五‧四!甫結束的二〇一四年「雙十一」購物節定為全球購物元年,當天吸引全球二百一十一個國家參與,當天創下五百七十一億人民幣的營業額。   第三方支付的

出現,不但打破了銀行最終清算支付的角色,網購業者更擁有買賣雙方交易和信用記錄,具有徵信的資料庫。這原本專屬於銀行的業務,因為網路而出現了改變。   今日的支付寶,早已超越了在淘寶網上的支付功能。幾乎任何實體或虛擬的交易,買方都能直接在支付寶上的帳戶把款項「打」給賣方。筆者曾至中國自由行,事先在網上預訂旅館,結果旅館人員表示訂金可以從支付寶上「打」給他。這已非常近似銀行帳戶匯款,銀行在支付寶的體系下,只是最初的資金池而已。二〇一四年九月,阿里巴巴的子公司浙江螞蟻小微發起的浙江網商銀行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開放民營銀行試點的一步,採用全網路營運模式,提供小額存放款、保險、擔保業務。傳統實體銀行的渠道

優勢可預期將漸漸產生質變。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B2B(企業對企業)與B2C(企業對消費者)的網路世界,阿里巴巴從B2B和B2C起家,二〇〇二年就推出誠信通,對註冊會員的交易誠信記錄作評估並公開,從此開始了大量的資料累積;二〇〇七年,阿里巴巴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合作,由銀行提供資金,阿里巴巴提供渠道與信用記錄,對小微企業提供小額貸款,此時阿里巴巴相當於替銀行進行貸款風險評估;二〇一一年,阿里巴巴中止與建行、工行的合作,自行籌資小額貸款公司—阿里小貸,開始向杭州等部分城市的淘寶電商企業進行放款;不僅如此,阿里小貸分別向嘉實(二〇一二)和萬家(二〇一三)二家基金公司透過募集資產證券化基金

,將貸款予以證券化,擴大其貸款額度及規模。這種等於是準銀行的營運模式,甚至比銀行還先進。一般銀行的放款債權還很少打包成證券化,拿到金融市場來募資。中國在網路金融的腳步,由網路業者帶領,正在一步步產生變化。   網路金融在中國能夠快速興起,筆者認為主要有四點理由:   1.行動通訊、寬頻、3G帶來訊息傳遞方式的改變。許多原本通訊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因為行動通訊和3G能夠接收大量的資訊。中國手機用戶達到十二億七千萬戶,其中3G/4G用戶佔四成 (二〇一四年十月),商業活動和消費行為偋除了地域上的限制,降低了資訊取得和商業發展的成本,經濟活動可以在網路上交易、交換、收付,社群訊息可以在網路上快速傳播

,社會的能量被激發。   2.傳統銀行業資源分配錯置。在過去,銀行業務圍繞著國企和大型企業的放款,享有風險低、利差大的巨大好處。一般民企、中小微型企業、三農的資金需求未能被滿足,社會資源配置嚴重不均,風險定價和管理不具效率,提供網路P2P貸款及眾籌融資業務的發展空間。此外,「餘額寶」的出現更是打中了銀行業長期低成本、高利潤的痛處,將中間的利差釋放出來給一般大眾共享。   3.網路具備了資料記錄和存取的便捷性功能,大數據和雲端計算更加速了資料分析和信息處理,個人消費行為、信用記錄;企業資金水位、營運好壞都可以被分析和預估,商業營運範圍的可能性擴大。從銷售的淡旺季可以預估企業何時需要資金、過去

的記錄可以判斷一個人下午五點是否需要叫車、六點是否需要訂餐廳。目前每個人打開淘寶APP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阿里巴巴也能根據大數據分析,預測下一階段的消費熱點,提供給商家銷售活動的準備。網路可以在經濟活動發生前提供相關服務的訊息,這在傳統商業模式下需要極高成本才能達到。   4.政府的態度決定了發展的潛力。中國仍是計劃經濟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有較好的資源分配和市場開放。自「習、李體制」上台後,「開放市場」成為重要的基調,已多次將網路金融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二〇一三年八月國務院「關於促住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將網路金融第一次正式列入國家層級的文件。二〇一四年開放民營銀行設立,逐步放開利

率管制、開放資本市場,網路對金融業的影響力只會與日俱增。 這本「互聯網金融」嘗試描繪出中國式的網路金融藍圖,讓讀者能夠從中想像未來網路還有的可能性。   本書在架構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網路金融成形的原理和框架,以及當中的參與者 (第一~三章);第二部分是網路金融的表現型態,包括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大數據(Big Data)與雲端計算、網路徵信、P2P貸款模式、群眾募資等 (第四~十章);第三部分是網路金融的監管、資源共享,以及其他研究問題 (第十一~十二章)。   在第一部分的理論框架上,本書將網路金融定位在三大支柱上:支付、訊息處理、資源配置。支付功能超越了傳統銀行主導的

清算體系,資金有能力在銀行之外的體系間流動;網路訊息傳播的能力已無庸置疑,社群網站更激化了這個特性,讓資金供需方的訊息傳遞用更低的成本快速擴散,傳統銀行資訊中介者的角色受到挑戰;有了體系外的金流與廉價的訊息傳遞,資金由供給端直接流向需求端成為可能,銀行資金中介者的角色也面臨弱化。網路金融發展的主導者大多是非金融業者,而且以網路業者和移動系統業者居多。網路業的無限想像空間和彈性是優勢,系統業者擁有使用者資訊和通路也是優勢。然而金融業者往往受限於高度監管和法規限制,面對新型態和商機往往擔心對實體業務的影響而猶豫不前,觀望市場發展作跟隨著,或是被動期待法規鬆綁。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除了介紹中國

本地網路金融的各個面向之外,還介紹相當多世界各地的業者。例如美國網路股權交易業者SecondMarket、SharePost;P2P網路貸款業者Lending Club、Prosper;網路貸款業者Kabbage;群眾募資的Kickstarter等。同時,書中也介紹了許多第三世界比較鮮為人知的例子,例如肯亞的手機銀行業者M-PESA、南非移動運營商MTN旗下的Wizzit網路金融服務、菲律賓的網路銀行業者G-Cash,其中肯亞的M-PESA的手機銀行匯款業務,甚至已超過了傳統金融機構匯款的金額。這些實例說明了網路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已經是迎頭趕上西方世界的利器。印度新任總理莫迪 (Narendr

a Modi)  二〇一四年八月計劃推出一項計劃,讓全印度每戶人家都有一個以上銀行帳戶。印度目前仍有七成民眾因為偏遠貧窮,沒有銀行帳戶,這項計劃將創造七千五百萬個新帳戶。試想未來這些銀行帳戶的運作,會經由傳統的銀行廣設新分行,還是憑著印度人手中早已習慣的手機?   本書的作者群均有學術背景,書中除了介紹網路金融的現象外,還伴隨著學術理論的介紹。例如行動支付的網路提到移規模效應,書中引用了尼古拉斯‧伊科諾米季斯 (Nicholas Economides) 和查爾斯‧希默伯格 (Charles Himmerlberg) 的分析方法;網路信用貸款評估介紹了莫頓 (Robert Merton) 模型

、CDS模型、Logit模型和貝氏判別法 (書中稱為貝葉斯判別法);大數據分析採用了計量經濟模型;網路證券投資則提到著名的Black-Letterman模型。這些動輒以向量、機率、公式呈現理論,對於一般讀者而言的確有吸收上的難度。不過換個角度看,面對未來潛力無窮的產業發展,如果只是一味畫大餅,沒有實質的理論基礎,豈不又陷入了另一個空中樓閣?讀者如果對公式模型感到艱澀難懂,大可略過不看,不過仍必須肯定作者群們的用心。   最後,我們花點篇幅談談台灣在網路金融上的發展。   台灣的電子商務起步並不算晚,發展也算快速,二〇一五年預估網購的規模將突破一兆台幣,各式服務幾乎一項不缺。然而,在網路金融

的發展上,卻不成比例地遠遠落後。無論在支付、貸款、籌資、理財的金融業務發展上,幾乎可說是龜速前進。截至本文截稿為止,第三方支付的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在立法院僅完成一讀 (九月二十三日),最快也得到年底才完成立法。這其間光是主管機關屬經濟部還是金管會就耗費多時。開放哪些業務、參與者的資格認定等等又花了大半年時間。這還是在電子商務教父級人物開記者會重炮轟擊後的「高效率」。在此之前,金管會仍堅持「非銀行業的第三方支付業者不得經營多用途支付與儲值業務」,卻核准「銀行與大陸支付業者合作,辦理代國內網路商店收取交易款項的金流服務。」然而,就在教父開完記者會後四天,行政院卻召開會議,定調開放。如此今

是昨非的「高效率」,除了莞爾之外只能苦笑。儘管事隔將近一年半後法案終於一讀,但開放的範圍仍著重在網購及遊戲平台上的「交易支付」而已,包括「線上儲值」、「線下實質交易」、「無實體交易匯款」。對於其他網路金融可能發展的方向,包括純貸款、純匯款、籌資、理財等則完全不在討論之內。甚至金管會表示,第三方支付申購基金「不會開放」,因為「大陸有特殊的利差環境」,該模式搬到台灣「沒有優勢」。   這無異又是一次行政單位以不精確的個人主觀判斷擋住產業發展的例子。回想如果沒有電子商務教父的大聲疾呼加上嚴辭批判,相信台灣的第三方支付仍然是一片沙漠。第三方支付的始祖—美國Paypal於一九八八年就成立了,全球一百九

十多個國家參與,會員人數二億,年交易金額超過六百億美元;淘寶網的支付寶佔有中國這個龐大市場五十的市佔率,而且開始瞄準世界。餘額寶所帶動的網路理財風潮已成為業界教科書。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理財市場何止十倍於此?這麼明顯的全球趨勢都可以被行政部門關起門來不開放,新興的發展趨勢更不可能從這樣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台灣的法令要與時俱進,唯有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時才會以牛步化動作。食安問題如此、軍事審判如此、年金改革如此、自由貿易如此,金融法規如何能成為例外?我想,只有到未來不知何年,金融業跨不出蕞爾小島,生存出現問題,而全球的網路金融早已揚長而去,台灣才會著手「研擬修法的可能

性」。   台灣的金融業早已被低利率環境僵固的匯率政策壓得喘不過氣,無法打開海外市場更顯得坐困愁城,靠銷售手續費又面臨同業殺價競爭。金融商品同質性太高、市場無法擴張、利潤率被壓低,「亞洲盃」淪為口號、網路金融看來又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著實令人為台灣金融業的未來捏把冷汗。 唐祖蔭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於台北

日本之立法技術—以設置外部董事為例

為了解決金管會 開會 時間的問題,作者謝佳縈 這樣論述:

本文以日本2014年和2019年兩次之會社法之修正,說明日本如何在雙軌制公司組織中引進單軌制公司機關外部董事。包含兩大研究路線,一為日本引進外部董事之政經背景與立法過程,二為因上述影響而形成之日本會社法制之實定法內容,以此從程序面之法政策和實體面之條文技術一併說明日本會社法制作為比較法之參考價值所在。本文考察了日本近年公司法制修正之政經脈絡,說明外部董事之法制修正表面上看似是政府與產業雙方之間之對抗,實際上是日本傳統經營文化與西方資本市場間的衝突。而安倍政權在引進外資的政策目標下,透過精細的「政府—專家會議—法律」之國家治理技術模型,一步步的將政策轉化成法律,透過這樣的模型操作,產業與政府之

間之對立關係被轉換成專家審議會中專家之間之對立關係,並達到了政治責任發散之效果。其中,日本之公司法修正一方面看似是經濟掛帥,另一方面卻是以穩固的法律人作為基盤。在此之中,審議會中之法律專家為達成政策目的,使用了各式各樣的立法技術,包含:遵循或解釋原則(comply or explain)、保留修正條款、綜合性立法之運用等等。本文除介紹日本會社法層次分明的機關分權設計方法外,另外從會社法中外部董事之組織功能來看,日本將外部董事定位為將董事會之功能從管理型調整為監督型之調節紐,對於如何從雙軌制公司如何轉換到單軌制公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為說明我國與日本之公司法制差異,本文以我國獨立董事之引進過程以

及2018年公司法之修正歷程為例,試圖說明我國法制之問題不在於法條如何解釋,而是整體立法模式具有系統性之缺陷。以公司法制而言,我國之立法模式並非日本式的「政府—專家會議—法律」模型,在缺乏政策形成過程以及政策與法律之間轉換程序之情形下,我國之立法為「政府—法律」的一階段模式,缺乏細緻的立法作業,立法技術不佳導致公司法制之條文及效果混亂,不利法律遵循以及吸引外資。我國天生領土狹小,即使政府看似有主動追尋資本之動機,但政策到法律的落實過程中,仍不透明而缺乏專業人員之參與,然而公司法及上市公司之治理法制,作為我國投入資本市場運作之最基本架構,法規修正及回應之需求尤為迫切。公司法本質為複數人參與資本市

場之契約,具有高度法律專業性,並非純粹之經濟性事務。我國於政策制定及法規修正上,行政部門應該強化草案制定過程之溝通及協商,特別對於外界包含產業界及專家建議,採納或是回應過程予以之法制化,而法律人則也應主動嵌入產業或政府中,創造自身之功能與價值。